期刊文献+
共找到290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成人适宜体重指数切点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37
1
作者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周北凡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 分析我国成人队列基线体重指数 (BMI)和随访期间总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 ,为超重和肥胖的切点提供验证。方法 汇总我国现有队列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数据 ,分析按BMI分层的年龄调整总死亡率 ,以显示基线BMI和总死亡的关系... 目的 分析我国成人队列基线体重指数 (BMI)和随访期间总死亡率以及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关系 ,为超重和肥胖的切点提供验证。方法 汇总我国现有队列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数据 ,分析按BMI分层的年龄调整总死亡率 ,以显示基线BMI和总死亡的关系。以方差倒数加权平均方法求出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综合Cox回归系数 ,以分析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是否有独立的作用以及其作用强度。结果 汇总分析 4组队列人群共 76 2 2 7人 ,合计随访 74 5 346人年 ,结果表明 ,按BMI分层的年龄调整总死亡率呈“U”形曲线 ,在除外随访前 3年内死亡之后和仅在不吸烟者 ,这种“U”形关系仍然存在 ,在BMI 18.5以下和 2 8以上死亡率升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对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有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的作用 ,BMI每增加 2kg m2 ,冠心病、总脑卒中和缺血型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分别增高 15 .4 %、6 .1%和 18.8%。将BMI控制在 2 4以下男性可能减少冠心病和缺血型卒中发病 11%和 15 % ,女性可能减少二者发病各 2 2 %。结论在中国成年人群以BMI 18.5为体重过低 ,2 8为肥胖切点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适宜体重指数切点 肥胖 超重 总死亡率 冠状动脉疾病 脑卒中
原文传递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率的队列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鹏飞 王丛 +4 位作者 乔海霞 孙刚 闫旭龙 吴国霞 丁燕程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5-778,共4页
目的:研究自然人群中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连续收集556例体检者的基本资料,并对体检者进行C-FPWV测定,平均随访5年,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硬... 目的:研究自然人群中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连续收集556例体检者的基本资料,并对体检者进行C-FPWV测定,平均随访5年,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硬化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1%∶6.4%)和全因病死率(7.7%∶2.4%)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动脉硬化组、轻度动脉硬化组和正常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7%,10.7%和6.4%)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5%,5.6%和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重度动脉硬化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OR为4.609(95%CI:2.288~9.285),全因死亡的OR为4.763(95%CI:1.653~13.719)。轻度动脉硬化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OR为1.717(95%CI:0.822~3.586),全因死亡的OR为2.320(95%CI:0.777~6.920)。分别作C-FPWV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ROC曲线,得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10.85m/s和11.05m/s。结论:C-FPWV可以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脉搏波速度 心脑血管事件 全因病死率
原文传递
维持性血液透析血压变异过程中对患者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越 李婷婷 +1 位作者 高民 刘宏 《西部医学》 2019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患者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对患者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1日~2016年6月31日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265例,行回顾性分析,记录血液透析前、透析中每小时及透析后的血压值及心血管死亡事件、全因死亡事件,分析不同水平BPV与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透析前收缩压BPV最高组与其它三组相比,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率最高(P<0.05);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透析前收缩压BPV是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透析前收缩压BPV是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透析前舒张压BPV、透析中及透析后收缩压、舒张压BPV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压绝对值不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独立危险因素,透析前收缩压BPV是MHD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MHD患者的预后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血压变异性 心血管死亡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饮食质量评分与全因病死率的关系
4
作者 刘畅 信中 杨金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2,共7页
目的横断面研究不同性别的糖尿病患者多种饮食模式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和差异。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002名参与者(3737名糖尿病患者)。用COX比例... 目的横断面研究不同性别的糖尿病患者多种饮食模式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和差异。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002名参与者(3737名糖尿病患者)。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饮食质量评分与不同性别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关系。分层分析评估其他因素是否与饮食模式评分有相互作用。结果在74个月的中位随访期内,有512例死亡记录,男性311例,女性201例。饮食评分较高的糖尿病患者组对比较低组调整风险比如下:饮食炎症指数[男性:风险比(hazard ratio,HR)=1.22,P=0.084;女性HR=1.00,P=0.818];地中海饮食评分(男性:HR=0.99,P=0.873;女性HR=0.79,P=0.027);健康饮食指数-2020(男性HR=1.00,P=0.956;女性HR=0.83,P=0.046)。饮食评分对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是独立的,未发现饮食评分与其他变量存在内在的相互作用。结论糖尿病人群中,地中海饮食和健康饮食指数-2020与女性较低的死亡风险相关,而在男性未发现明显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质量评分 全因死亡 糖尿病
下载PDF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NLR PLR HGB水平变化及其与钙磷代谢异常和全因病死率的关系
5
作者 梅吉本 何静 +1 位作者 陈忠辉 束长东 《河北医学》 2024年第1期93-98,共6页
目的:探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红蛋白(HGB)水平变化及其与钙磷代谢异常和全因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06例,评估患... 目的:探究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血红蛋白(HGB)水平变化及其与钙磷代谢异常和全因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206例,评估患者是否存在钙磷代谢异常,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外周血NLR、PLR、HGB水平,分析NLR、PLR、HGB与血钙、血磷水平相关性;随访至2022年12月,以全因病死为终点事件,分为病死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外周血NLR、PLR、HGB水平,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NLR、PLR、HGB对患者全因病死的预测价值。结果:异常组外周血NLR、PLR及血磷水平高于正常组,血钙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但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疾病、透析时间及外周血HGB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外周血NLR、PLR与血钙水平呈负相关,与血磷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HGB与血钙、血磷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死组透析时间长于存活组,外周血NLR、PLR及血磷水平高于存活组,血钙水平低于存活组(P<0.05);但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原发疾病及外周血HGB水平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LR、PLR预测患者全因病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7(95%CI:0.688~0.866)、0.781(95%CI:0.668~0.895)。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钙磷代谢异常与外周血NLR、PLR水平相关,且上述指标对患者全因病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腹膜透析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红蛋白 钙磷代谢 全因病死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郭静 张珏 沈佳丽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736-738,共3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脓毒症患者住院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特点及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方法共纳入72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252例和无糖尿病组468例,比较两组患者MACE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脓毒症患者住院30天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特点及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方法共纳入720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合并糖尿病组252例和无糖尿病组468例,比较两组患者MACE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住院第1~15天(D15)和第16~30天(D30)MACE发生特点。结果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为36.5%,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的22.2%(P<0.05),但两组患者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组患者的全因死亡发生率为25.0%,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的15.6%(P<0.05)。两组患者D15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分别高于比同组D30(P<0.05),但两组D15和D30的急性脑血管意外发生率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脓毒症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脓毒症患者住院30天期间MA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有效控制血糖可能减少合并糖尿病的脓毒症患者MACE和全因死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糖尿病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全因死亡
原文传递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及其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裕晓玲 刘振江 秦玲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24-1229,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新近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物——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检索关于Gal-3与GHF预后关系的中、...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新近推荐的慢性心力衰竭标志物——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慢性心力衰竭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检索关于Gal-3与GHF预后关系的中、英文文献,按制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风险比(HR)及其95%可信区间(CI)。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评价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结果:最终纳入10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均为英文文献。1在未排除其他影响预后因素的单变量分析时,异质性分析显示P=0.000,I2=89.2%,异质性检验表明研究具有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单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36,95%CI:1.23~1.50。2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时,异质性分析显示P〈0.001,I2=68.4%,异质性检验表明研究具有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多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17,95%CI:1.07~1.26。3敏感性分析显示,去除样本量最大的文献,单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54,95%CI:1.32~1.77;多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26,95%CI:1.09~1.42;去除样本量最小的文献,单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34,95%CI:1.20~1.47;多变量分析的HR合并后数值为1.15,95%CI:1.06~1.24。结论:CHF患者血清Gal-3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CHF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半乳糖凝集素-3 全因死亡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血氯水平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不良预后的相关研究
8
作者 付治卿 李建华 李月蕊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3年第4期404-408,共5页
目的 评估入院血氯水平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表在PhysioNet的中国成人住院心衰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氯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组(Cl≤100.2 mmol/L,n=604)、T2组(100.3104.8 mmol/L,n=609... 目的 评估入院血氯水平对老年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发表在PhysioNet的中国成人住院心衰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氯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组(Cl≤100.2 mmol/L,n=604)、T2组(100.3104.8 mmol/L,n=609)。主要终点为90 d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复合终点。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建立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结果 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三组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复合风险显著不同(P=0.010);组间心衰再住院风险存在显著差异(P=0.021),但全因死亡风险无显著差异(P=0.470)。多因素调整的Cox模型显示,入院血氯水平与全因死亡和心衰再入院复合终点风险负相关(HR=0.96,95%CI:0.94~0.99,P=0.012)。与T2组相比,T1组的全因死亡或心衰再住院风险显著增高(HR=1.29,95%CI:1.16~1.77,P<0.001);T3组与T2组之间比较,风险无统计学差异(HR=0.87,95%CI:0.69~1.08,P=0.219)。亚组分析未见交互作用。结论 急性失代偿心衰患者的入院血氯水平与短期全因死亡和心衰再住院复合风险独立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血氯 预后 全因死亡 心力衰竭再住院
下载PDF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周恒 唐其柱 +2 位作者 代佳 袁园 石宏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2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关于半乳糖凝集... 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筛选关于半乳糖凝集素-3与CHF预后关系的中英文文献,提取风险比(hazard ratio, H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异质性检验表明研究具有异质性,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显示在未排除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半乳糖凝集素-3预测CHF的HR=1.63,95%CI 1.26~2.11;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后,HR=1.23,95%CI 1.07~1.42。结论高水平半乳糖凝集素-3可能是CHF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凝集素-3 心力衰竭 预后 META分析 全因死亡率 GALECTIN 3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中年男性总死亡率预测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雪娟 周京敏 +2 位作者 周俊 虞勇 葛均波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561-564,共4页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我国中年男性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上海市人群队列基础上进行。1992年,上海市共...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我国中年男性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上海市人群队列基础上进行。1992年,上海市共有808名35-60岁的中年男性完成了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随访1992-2007年该队列的全死因死亡。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基线NCEP-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5 mm Hg;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105 mmol/L(110 mg/d l);甘油三酯(TG)升高:〉1.695 mmol/L(150 mg/d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男性〈1.04 mmol/L(40 mg/d l),女性〈1.30 mmol/L(50 mg/d l);腰围增大:男性腰围〉102 cm;女性〉88 cm〕及其5个组成成分对全死因的预测价值。调整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和吸烟。结果基线808名40-60岁男性中,NCEP ATPⅢ定义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7.5%。在15年的随访中,共发生各种原因的死亡27例。代谢综合征对总死亡率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为1.35(0.57,3.23)。把代谢综合征5个组成成分引入同一模型后,血压升高是总死因死亡的强预测因素,HR与95%CI为3.14(1.29-7.66)。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腰围增大和低HDL水平的HR与95%CI依次为1.48(0.52-4.24),1.51(0.59-3.89),1.59(0.60-4.24)和1.14(0.43-3.04)。结论在我国中年男性中,血压水平升高较NCEP ATPⅢ定义代谢综合征对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血压升高 全死因死亡率
原文传递
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总胆固醇水平与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剑锋 朱平 +2 位作者 李小鹰 张丽 蔡兰萍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总胆固醇(T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878例65~86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按基线TC水平分为4组:组1(TC〈4.16 mmol/L)、组2(4.16≤TC〈4.68 mmol/L)、组3(4.68 mmol/L≤TC〈5.2 mmol/L)、组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总胆固醇(TC)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878例65~86岁的男性冠心病患者,按基线TC水平分为4组:组1(TC〈4.16 mmol/L)、组2(4.16≤TC〈4.68 mmol/L)、组3(4.68 mmol/L≤TC〈5.2 mmol/L)、组4(TC≥5.2 mmol/L),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TC与1996年~2007年间发生的全因死亡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的最主要死因是冠心病,占31.30%;(2)与组1相比,组2、组3、组4的全因死亡相对风险分别降低了33%、19%、33%;(3)在≥75岁人群中,高TC血症组(组4)的全因死亡相对危险较组1降低13%;(4)Coxs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中,年龄、吸烟、饮酒、空腹血糖、高血压病史是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降脂治疗是保护性因素。结论在老年男性冠心病人群中,降脂有益,但TC过低(TC〈4.16 mmol/L)增加全因死亡率;对于≥75岁冠心病人群,高TC血症不增加全因死亡率,提示对该人群可能无需强化降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胆固醇 降脂 冠心病 全因死亡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赖敏华 李静芝 +3 位作者 陈凌 申铁梅 崔虹 霍培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01-807,共7页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3月至8月于广东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对16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其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目的探索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再入院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3月至8月于广东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对166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其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其抑郁水平现状,并记录患者出院前心肌二项、血脂四项等检验指标及B超下左心室心脏射血分数(LVEF)。2019年8月至9月对这166例患者进行电话访问,统计其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66例冠心病患者中,145例患者完成电话访问,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为4.1%,其中心源性死亡率为2.1%。PCI术后1年的再入院率为6.2%,均为心源性再入院。冠心病患者的抑郁情绪阳性检出率为16.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的影响因素为三酰甘油水平(TG)(OR=10.642,95%CI:1.083~104.584),PCI术后1年的再入院率的影响因素为四肢功能(OR=26.043,95%CI:2.328~291.330)。结论目前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的全因死亡率及再入院率不容乐观,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三酰甘油水平异常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1年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四肢乏力是其PCI术后1年再入院的危险因素。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PCI术后护理及随访过程中应多关注冠心病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和四肢功能状况,及时发现不利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结局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全因死亡率 再入院率 抑郁
下载PDF
Effect of Body Mass Index on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Report for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on Optimal Cut-off Points of Body Mass Index in Chinese Adults 被引量:58
13
作者 ZHOU BEI-FAN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45-252,共8页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optimal cut-off point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aseline body mass index (BMI) to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bjective To verify the optimal cut-off points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aseline body mass index (BMI) to all-cause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rom pooled data of Chinese cohorts. Methods The prospective study data of existing cohort studies in China were collected, and the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BMI were estimated. The similar analysis was repeated after excluding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follow-up and after excluding smokers. The incidence of age-adjuste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nd stroke stratified by BMI were also analyzed. Multiple Cox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of BMI for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after controlling other risk factors were pooled utilizing the methods of weighting by inverse of variance to reveal whether BMI had independent effect and its strength on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Results The data of 4 cohorts including 76 227 persons, with 745 346 person-years of follow-up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stratified by BMI showed a U-shaped curve, even after excluding deaths with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follow-up and excluding smokers. Age-adjusted all-cause mortality increased when BMI was lower than 18.5 and higher than 28. The incidence of CHD and stroke, especially ishemic strok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MI, this was consistent with parallel increasing of risk factors.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MI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both CHD and stroke. Each amount of 2 kg/m2 increase in baseline BMI might cause 15.4%, 6.1% and 18.8 % increase in relative risk of CHD, total stroke and ischemic stroke. Reduction of BMI to under 24 might prevent the incidence of CHD by 11% and that of stroke by 15 % for men, and 22 % of both diseases for women. Conclusion BMI ≤18.5, 24-27.9 and ≥28 (kg/m2) is the appropriate cut-off points for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Chinese ad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dy mass index (BMI) all-cause mortalit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TROKE
下载PDF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被引量:47
14
作者 Hui-yong PENG Chang-feng MAN +1 位作者 Juan XU Yu F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8-86,共9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were a predictor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y a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were a predictor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y a meta- analysis. Methods: In a systematic search conducted in the databases of PubMed and Embase prior to October 2013, we identified relevant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ooled adjust risk ratio (RR) and correspondin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ere calculated separately for categorical risk estimates and con- tinuous risk estimates. Results: Twelve studies with 23 623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Comparing the highest to lowest homocysteine level categories, CHD mortality increased by 66% (RR 1.66; 95% CI 1.12-2.47; P=-0.012),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creased by 68% (RR 1.68; 95% CI 1.04-2.70; P=0.033),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creased by 93% (RR 1.93; 95% CI 1.54-2.43; P〈0.001). Moreover, for each 5 pmol/L homocysteine increment, the pooled RR was 1.52 (95% CI 1.26-1.84; ,〈0.001) for CHD mortality, 1.32 (95% CI 1.08-1.61; P=0.006) for cardio- vascular mortality, and 1.27 (95% CI 1.03-1.55; P=-0.023) for all-cause mortality. Conclusions: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ar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and the risks we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elderly per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OCYSTEIN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2005-2018年中国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薇 殷鹏 +6 位作者 王黎君 刘韫宁 刘江美 齐金蕾 由金玲 林琳 周脉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0-1428,共9页
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 目的掌握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及期望寿命现状分布及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全国死因监测漏报调查数据及社会决定因素相关协变量数据,对2005-2018年全国及分省居民死亡率及期望寿命进行估计,描述全国及分省死亡率和期望寿命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死亡数变化分解方法,分析年龄别死亡率、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增长原因对全国及分省总死亡数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数为10482297(95%CI:9723233-11466875)人,男性6113926(95%CI:5773158-6572407)人,女性4368241(95%CI:3950075-4894468)人;死亡率为755.54/10万(95%CI:701.49/10万-825.78/10万),男性861.78/10万(95%CI:813.75/10万-926.40/10万),女性642.73/10万(95%CI:581.20/10万-720.15/10万);标化死亡率为652.27/10万(95%CI:599.22/10万-721.71/10万),男性806.38/10万(95%CI:755.10/10万-874.31/10万),女性503.37/10万(95%CI:450.50/10万-572.01/10万)。2018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为77.15(95%CI:75.92-78.11)岁,男性74.81(95%CI:73.57-75.76)岁,女性79.87(95%CI:78.61-80.91)岁。期望寿命较高的省份有上海市、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发达省份,较低的有西藏自治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等欠发达省份。2005-2018年,全国死亡数共增长29.87%,男性27.74%,女性31.29%;其中,年龄别死亡率原因占比-35.74%,人口增长原因占比7.34%,人口老龄化原因占比58.28%。结论2005-2018年,我国居民估计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为其主要原因。期望寿命涨幅较明显,但省际间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亡数变化分解 地区差异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1981—2014年江苏省昆山市全死因死亡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16
作者 胡文斌 张婷 +6 位作者 秦威 仝岚 邱和泉 金亦徐 周杰 史建国 罗晓明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探究江苏省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时间趋势及主要死因构成,为卫生部门循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历年全死因死亡病例来源于全死因监测,计算分性别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使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 目的探究江苏省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时间趋势及主要死因构成,为卫生部门循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历年全死因死亡病例来源于全死因监测,计算分性别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使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为标准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价各个指标在年份之间变化趋势。结果男女合计人群中全死因年龄标化死亡率由1981年的726.26/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58.40/10万(APC=-3.33%,95%CI:-3.54%^-3.12%);男性人群中由1981年的830.16/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89.30/10万(APC=-3.44%,95%CI:-3.68%^-3.20%);女性人群中由1981年的654.63/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26.40/10万(APC=-3.38%,95%CI:-3.60%^-3.16%)。男女合计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由1981年的69.67岁上升到2014年的82.26岁(APC=0.57%,95%CI:0.53%~0.61%)。恶性肿瘤(30.33%)、脑血管病(17.22%)、心血管病(9.09%)、呼吸系统疾病(15.30%)及损伤和中毒(8.08%)是当前影响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逐渐下降,平均期望寿命逐步提升,但恶性肿瘤、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与中毒仍是当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死因死亡率 年龄标化率 期望寿命 年度变化百分比
原文传递
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对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启龙 王俊倪 +5 位作者 王耀敏 谢锡绍 项世龙 张晓辉 陈江华 韩飞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9-815,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对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维持性PD患者1063例,以PD6个月时血清尿酸≥420p.mol/L为高尿酸血症组(492例),血清尿酸〈420μmol/L为正...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对维持性腹膜透析(PD)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方法纳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维持性PD患者1063例,以PD6个月时血清尿酸≥420p.mol/L为高尿酸血症组(492例),血清尿酸〈420μmol/L为正常尿酸组(571例),回顾性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对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年龄51(41,62)岁,男性557例(52.40%);中位随访时间33(20,54)个月(6-96个月),167例(15.71%)在随访期间死亡,其中心血管事件死亡64例(6.02%)。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率为19.11%(94/492),心血管事件病死率为7.93%(39/492),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05,P=0.015)。PD6个月时高尿酸血症(≥420μmol/L)(HR=1.572,95%CI1.155—2.141,P=0.004)、高尿酸水平(连续变量)(HR=1.002,95%CI1.001-1.004,P=0.008)及PD开始时年龄≥65岁(HR=3.571,95%CI2.556-4.990,P〈0.001)、血清白蛋白≤30g/L(HR=1.907,95%CI1.278-2.845,P=0.002)、高Charlson合并症指数(HR=1.209,95%CI1.032-1.417,P=0.019)是P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D6个月时高尿酸血症(≥420μmol/L)(HR=1.734,95%CI1.033—2.912,P=0.037)及PD开始时年龄≥65岁(HR=1.761,95%CI1.024-3.209,P=0.041)、合并糖尿病(HR=2.775,95%CI1.358-5.671,P=0.005)是PD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患者透析6个月时血清尿酸水平是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尿酸 预后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福建省1987—2017年HIV/AIDS诊断病例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8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4 位作者 张明雅 潘蕴蛟 吴韶彬 刘美增 林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03-1607,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相关信息,计算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为5.37/100人.年(95%CI=5.10~5.64),标化全死因死亡率7.99/100人.年(95%CI=7.40~8.58)。HIV/AIDS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0年(95%CI=16.1~17.9),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2%、73%和68%。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不详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婚的1.248倍、1.481倍和1.914倍,确诊时年龄≥5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15~49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466倍、0.501倍、0.357倍和0.146倍。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未婚、15~4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全死因死亡率 生存分析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近期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霞 郭俊林 +1 位作者 黄小鲁 薛克栋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5期552-554,共3页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法分为心功能Ⅳ级189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6月,通过电...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及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重度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5年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法分为心功能Ⅳ级189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6月,通过电话访问及回顾患者再入院就诊的医疗记录方式记录随访信息。记录的全因死亡指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包括心因性死亡及非心因性死亡。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事件组和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钠血症及心血管传统危险因素对重度CH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事件组入院低钠血症发生率(21.9%vs.12.0%,P=0.027),糖尿病发生率(48.4%vs.28.0%,P=0.006)、血清N末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BNP)[(1 841.2±231.5)pg/ml vs.(1 426.5±164.3)pg/ml,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钠血症(OR=1.624,95%CI:1.024~4.225,P=0.036),高血清NT-proBNP水平(OR=1.214,95%CI:1.178~4.460,P<0.001)、糖尿病(OR=2.415,95%CI:1.321~4.643,P=0.038)是重度慢性心衰患者6月内全因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低钠血症、高血清NT-proBNP水平、糖尿病是重度慢性心衰患者6月随访期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钠血症 NT-PROBNP水平 糖尿病 心力衰竭 全因死亡 预后
原文传递
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踝臂指数与全因及心血管病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马文林 李觉 +4 位作者 郑黎强 罗盈怡 徐远溪 高文根 胡大一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08-912,共5页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ABI)与女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病(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国际糖尿病学会(IDF,2005)MS诊断标准的女性MS患者1049例入选。进行ABI的测量及平均13.6月随访。按ABI水平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外周动... 目的研究踝臂指数(ABI)与女性代谢综合征(MS)患者全因死亡与心血管病(CVD)死亡之间的关系。方法符合国际糖尿病学会(IDF,2005)MS诊断标准的女性MS患者1049例入选。进行ABI的测量及平均13.6月随访。按ABI水平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外周动脉疾病(PAD)组(ABI≤0.9,共259例)和非PAD组(ABI在0.91~1.40之间,共790例)。结果在基线水平,PAD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收缩压水平、糖尿病患病率、吸烟率均高于非PAD组(P<0.05)。PAD组与非PAD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0.4%和4.4%(P<0.01),CVD死亡率分别为4.6%和1.6%(P<0.01)。ABI最高第4分位(≤0.40)较最低的第1分位(1.00~1.40)全因死亡增加3.7倍(P=0.012),心血管病死亡率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通过COX回归分析,调整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等因素后,显示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相对危险仍呈同样趋势。结论低ABI是预测女性MS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女性MS患者早期常规接受ABI检查,积极预防和治疗PAD对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臂指数 心血管病死亡 全因死亡 代谢综合征 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