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疾首蹙额”的旅行者——对《中国游记》中芥川龙之介批评中国之辞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12
1
作者 高洁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8-101,共14页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因为文中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批判之辞,在国内每每受到指责和批判。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来自于巴金,而同为文坛大家的鲁迅则表示出对芥川龙之介的理解之情。《中国游记》中批评中国的言论并不是出自芥川龙之介对中国的蔑视与轻侮,而是来源于芥川向中国的有识之士和沉醉于“中国趣味”的日本人传递中国社会沉重现实的急切之情。芥川龙之介回国之后的言行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巴金 鲁迅 “中国趣味”
原文传递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应林 《怀化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4-85,共2页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桃太郎 反战 章太炎 谢六逸
下载PDF
日本现代文学偶像的反战先声——读芥川龙之介小说《将军》 被引量:4
3
作者 陆晓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88,共4页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 芥川龙之介后期反战系列小说之首篇的《将军》,着力描写了日军敢死队精神上的盲目、无奈和疯狂,对照表现出中国抗日志士的镇定从容、大义凛然和视死如归,辛辣讽刺了侵华日军“持枪盗贼”的本质,矛头直刺日军偶像乃木希典,而这一切是在日本军国主义方兴未艾之时发出,是在日本本土中心发出,是由身为日本作家的芥川龙之介发出。其中的反战意识与被称为日本“近代思想之父”福泽谕吉之颂战思想针锋相对。仅此一篇足以评断,芥川龙之介可谓敏锐、真诚、勇于抗争军国主义的作家。他之被奉为日本现当代文学的偶像,从中国读者的立场观之也值得欣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反战 日本现代文学 乃木希典 福泽谕吉
下载PDF
《中国游记》与芥川认识 被引量:5
4
作者 单援朝 《日本学论坛》 2008年第2期24-29,共6页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被介绍到中国为时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这部作品的阅读理解有了变化,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本文主要针对这些倾向,基于重视同时代语境和批评的观点,通过夏丏尊、鲁迅对这部作品的"接受"及对作品文本细部的比较分析来解读作品,力求排除阅读上的误区,还芥川与《中国游记》本来的面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游记》 中国认识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睿 《外国问题研究》 2014年第2期76-81,共6页
芥川龙之介一生共创作了148个短篇作品,涉猎女性形象的作品共76篇,其中女性形象色彩浓重38篇,涵盖知识女性、劳动女性、农妇甚至妓女等多个层面。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指向及其女性观,也浓缩了当时女性所... 芥川龙之介一生共创作了148个短篇作品,涉猎女性形象的作品共76篇,其中女性形象色彩浓重38篇,涵盖知识女性、劳动女性、农妇甚至妓女等多个层面。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作者的审美指向及其女性观,也浓缩了当时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境遇。本文将其女性形象分为古典、现代与中国题材三大类,在分析芥川对女性所持态度的同时,考察作为大正时期知识分子的精英,其笔下诸多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女性形象 解读
下载PDF
鲁迅、周作人兄弟与日本现代文坛的接触——以《现代日本小说集》、芥川龙之介、江马修、《罗马字小说集》等为线索
6
作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 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合编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中国第一部日本现代文学选集,收录了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5位作家的30篇小说。它的意义很深刻,但一直以来几乎为学界所忽视。从《现代日本小说集》周边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探讨,并分析中国作家如何接触日本文坛,又如何通过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和文艺杂志来吸收和消化日本文学,以及日本文坛与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作人 《现代日本小说集》 芥川龙之介 江马修 《罗马字小说集》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中国情结与“豪杰”精神
7
作者 周芷冰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4年第3期94-105,共12页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自幼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对《水浒传》等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其中刻画的众多“豪杰”更是充满崇拜之情。1921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芥川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此次中...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代表作家。自幼熟读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对《水浒传》等文学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其中刻画的众多“豪杰”更是充满崇拜之情。1921年,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芥川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此次中国之旅让芥川对中国的认知有了转变,其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随之改变。聚焦1921年之后的中国题材作品可以发现,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变化与其中刻画的带有“豪杰”精神的中国民众有着紧密的关联性。本文通过梳理芥川中国题材作品中的“豪杰”形象,分析了其笔下“豪杰”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以及芥川中国旅行后中国观的转变考察他创作这些“豪杰”人物的原因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情结 中国之旅 豪杰精神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江南”形象及其演变
8
作者 周芷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7-122,共6页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 自幼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一直对浪漫的江南水乡有着特殊的好感。在中国旅行前,他就创作了《南京的基督》《奇遇》等充满浪漫气息和异国情调的江南题材作品。1921年,芥川作为大阪每日新闻社的海外特派员游历了自幼憧憬的中国。不过,不断荒废和西化的“江南”令芥川十分失望,他心中幻想的那个浪漫与诗意交错的“江南”形象开始褪色,与此同时一个内忧外患不断,饱受战乱侵扰的近代“江南”出现在了芥川的笔端。而芥川“观察人类”的目光让他在江南百姓的身上发现了扎根于世世代代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与革命斗志。这些拥有旺盛革命精神的中国人让芥川看到了“江南”全新的一面,也从中感受到了中国的新生与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江南形象 中国趣味 中国革命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浅析 被引量:4
9
作者 何放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46-147,共2页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两种难以超越的内在见解,即"为艺术的艺术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主义"的二律背反,也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例,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切入...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两种难以超越的内在见解,即"为艺术的艺术主义"和"为人生的艺术主义"的二律背反,也即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本文以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罗生门》为例,拟从文中人物心理变化切入,尝试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性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矛盾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二律背反
下载PDF
《大阪每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战略与芥川龙之介的新型江南创作——以《江南游记》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武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8-103,共6页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代表作家,以娴熟的文学技艺著称于世。其记述中国之行的《江南游记》突破了传统游记文本的纪实属性,以独特的诗学技法颠覆了纪行文泾渭分明的"虚实分界"与"文体定式",开创了新型纪行文本的...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代表作家,以娴熟的文学技艺著称于世。其记述中国之行的《江南游记》突破了传统游记文本的纪实属性,以独特的诗学技法颠覆了纪行文泾渭分明的"虚实分界"与"文体定式",开创了新型纪行文本的先河。由此,芥川对以启蒙者自居,标榜帝国主义列强给中国带来"现代化恩惠"的《大阪每日新闻》的涉华报道战略进行了批判,在抒发对华善意与同情的同时,对日本和西方列强的对华殖民政策进行了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阪每日新闻 涉华报道战略 芥川龙之介 纪行文 建构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现代中国形象——《湖南的扇子》解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戴焕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2年第6期28-33,共6页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 本文着眼于《湖南的扇子》的叙事策略,按照当时中国的语境来解读文中"土匪"现象的意义,认为《湖南的扇子》对以谭永年为代表的昏聩麻木的中国知识分子进行批判,对中国底层民众深表关切与同情,对中国混乱的社会现状表示激愤。然而,巧妙的叙事策略同时提醒读者,叙事者所批判的,是与之有着同窗情谊的老朋友;而他所关切同情的,是语言不通且与之毫无接点的他者;叙事者的激愤之情,虽然真实却只是游客的一时感受。文本透过这三组相互弱化的信息,分析了作者芥川龙之介对中国失望又希望、熟悉又陌生、关切又隔阂的复杂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湖南的扇子 1920年代的中国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土匪
原文传递
从芥川龙之介《鼻子》看虚荣心与利己主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晓健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131-132,共2页
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子》进行文本分析,以鼻子的变化为中心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试图从芥川对小说叙事者的角度变化上入手,着力分析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理变化,对芥川笔下对人性的犀利批判、关于人... 本文通过对日本现代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的成名作《鼻子》进行文本分析,以鼻子的变化为中心线索,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同时,试图从芥川对小说叙事者的角度变化上入手,着力分析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心理变化,对芥川笔下对人性的犀利批判、关于人性的虚荣心与利己主义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鼻子 虚荣心 利己主义
原文传递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的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尹航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41-42,45,共3页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代表作,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当时日本文坛的轰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探讨了在现实残酷环境中... 《罗生门》是日本近代重要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著名代表作,于1915年在《帝国文学》杂志上刊发,是作者的成名之作,一经发表便引起当时日本文坛的轰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芥川龙之介通过这部作品借古讽今,探讨了在现实残酷环境中人性的善恶转变问题,以寄托自己对当时现实社会中人性冲突及利己主义的思考。文章依次陈述《罗生门》中所展现的人性冲突以及所折射出的利己主义思维,然后再深入探讨这两方面所体现出的小说主题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生门》 芥川龙之介 人性冲突 利己主义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丑恶意象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孟德林 《萍乡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70-72,77,共4页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是一扇打开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阴暗的浮世绘。这一短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出发,冷峻地映射了"他人即地狱"的彼时日本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是一扇打开丑恶世界的"大门",展现出了一幅人性阴暗的浮世绘。这一短篇小说,从独特叙述视角和叙事结构出发,冷峻地映射了"他人即地狱"的彼时日本社会心理。这种畸形的个体心理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社会心理,发人深思。作品吟唱出了荒凉怪异的灵魂悲歌。通过剥析《罗生门》中的丑恶意象,可以发现作者对现实世界象征引伸出来的深刻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丑恶意象 隐喻 阐释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中利己主义思维的解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远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2期31-32,共2页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 《罗生门》作为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充分的揭示了人类在利己主义思维下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恶。本文将《罗生门》小说与其取材的原著《今昔物语集》中故事进行了比较,并对文中表现出的利己主义思维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为分析了小说人物在两难选择、利己主义驱使下善恶转化的人性转变的复杂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罗生门》 利己主义 人性丑恶
下载PDF
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写作技巧剖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英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7期59-62,66,共5页
从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代表作中的素材、布局、修辞、叙述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具体写作技巧,分析小说中素材选择之"奇",布局构思之"精",修辞手法之"妙",以及叙述之"厉&q... 从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代表作中的素材、布局、修辞、叙述等方面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的具体写作技巧,分析小说中素材选择之"奇",布局构思之"精",修辞手法之"妙",以及叙述之"厉",为广大的研究学者和写作爱好者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选材 布局构思 修辞手法 叙述技巧
下载PDF
上海与近现代转折期的日本文学——以芥川龙之介与横光利一的文学结合点为中心 被引量:2
17
作者 邱雅芬 梁冬青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82-86,共5页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芥川龙之介 横光利一 上海 文学传承
下载PDF
日媒涉华报道战略与芥川龙之介的中国叙事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武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1-137,共7页
芥川访华文本描述的对象虽是中国,却折射出投向日本媒体的光影,其中国叙事的背后浮现了日媒涉华报道的立场。《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表达了对《大阪每日新闻》涉华报道战略从容忍到反抗的态度;《长江》契合了《女性》将大众从"... 芥川访华文本描述的对象虽是中国,却折射出投向日本媒体的光影,其中国叙事的背后浮现了日媒涉华报道的立场。《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表达了对《大阪每日新闻》涉华报道战略从容忍到反抗的态度;《长江》契合了《女性》将大众从"关东大地震"的"焦躁和不安"中解救的理念;《北京日记抄》表达了《改造》对"五卅惨案"等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报道立场;《中国游记》则回馈了改造社对"五卅惨案"后日本读者对华关注的读者策略。访华文本中芥川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华态度,在回应不同发表媒体涉华立场的同时,表达了对华同情和友善,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对华殖民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涉华报道 中国叙事 日媒
下载PDF
论芥川龙之介的中晚期汉诗 被引量:1
19
作者 邱雅芬 刘文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4-107,共4页
芥川文学研究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长盛不衰的显学。然而,迄今为止的芥川研究往往忽视其作为汉诗人的一个重要侧面。深入探索芥川的汉诗不仅有助于推进芥川文学研究进程,对于考察由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变... 芥川文学研究是日本近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长盛不衰的显学。然而,迄今为止的芥川研究往往忽视其作为汉诗人的一个重要侧面。深入探索芥川的汉诗不仅有助于推进芥川文学研究进程,对于考察由传统向现代裂变过程中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变迁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文学 芥川龙之介 汉诗
下载PDF
内供:芥川内心孤独与解脱的投射——芥川龙之介《鼻》中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世华 周健丽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7-91,共5页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根据《今昔物语》创作的《鼻》,因受到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高度赞赏而闻名于世,这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主人公内供的复杂心理矛盾的塑造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坛有“大正文学的象征”之称。芥川根据《今昔物语》创作的《鼻》,因受到文学大家夏目漱石的高度赞赏而闻名于世,这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对主人公内供的复杂心理矛盾的塑造不无关系。基于古典创造出内心复杂的主人公内供的形象,与芥川当时复杂的处境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 解脱 芥川龙之介 《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