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Q与庄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五纯 王晓河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66-70,110,共6页
文章撇开“阿Q精神”中的奴隶性、柔弱性、退缩性 ,剔出其内涵中的“精神抚慰性”的一面 ,与《庄子》思想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 ,提出二者的共通性 ,从而进一步指出 ,“精神抚慰”是人们在不利之时在精神上保存自己极其重要的手段 ,... 文章撇开“阿Q精神”中的奴隶性、柔弱性、退缩性 ,剔出其内涵中的“精神抚慰性”的一面 ,与《庄子》思想中的“精神抚慰”相对照 ,提出二者的共通性 ,从而进一步指出 ,“精神抚慰”是人们在不利之时在精神上保存自己极其重要的手段 ,外在表现为翼伏、妥协、退让 ,从而为积极抗争保存了机会和力量 ,与进取亢进互为补充而成为中国传统思维的两方面 ,是有积极意义的。通过比对 ,指出“阿Q”是庄子的通俗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 “精神抚慰” 庄子 妥协 保存个体 通俗版 理论版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中的“福贵式活着” 被引量:1
2
作者 贺金茹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24-28,共5页
截至目前,评论界关于《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形象及"福贵式活着"的内涵、价值仍存有争议。将福贵纳入与阿Q和三毛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的比较视野中,有助于解读出"福贵式活着"在具体情境中的积极意义。在苦难面前,福贵依... 截至目前,评论界关于《活着》主人公福贵的形象及"福贵式活着"的内涵、价值仍存有争议。将福贵纳入与阿Q和三毛所代表的生存方式的比较视野中,有助于解读出"福贵式活着"在具体情境中的积极意义。在苦难面前,福贵依然保持着悲悯情怀,并在与"他我"的对话中建构起"老不死"的尊严和价值,与阿Q在精神境界上有高下之别。福贵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活在现实家园之中,彰显出巨大的生命力量,启示着如三毛般执着追求远方、最终却无"家"可归的知识分子,"故乡"在生活世界里,在精神与物质、神圣与世俗的和谐一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福贵式活着” q 三毛
下载PDF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Translators’Styles i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Q
3
作者 SUN Huan-ni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23年第9期643-649,共7页
The True Story of Ah-Q written by Lu Xu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forty different languages,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adopts the corpus stylistics method to... The True Story of Ah-Q written by Lu Xun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forty different languages,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xter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This paper adopts the corpus stylistics method to analyze the translators’styles presented by William A.Lyell and Julia Lovell’s translations of Ah-Q.Based on the self-built comparable corpus of the two translations,the paper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m from the lexical and sentence level.In terms of vocabulary,the translations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from the standardized type-token ratio,word frequency,word length and vocabulary density;at the sentence level,the article studies the average sentence lengths and sentence complexity.The first major finding is that Lovell’s vocabulary is richer than that of Lyell,and Lovell’s average word length is longer.Also,the average sentence length of both translations exceeds the original text,and Lovell has the highest average sentence length.Secondly,Lovell prefers to use simple sentences while Lyell prefers complex sentences.Nevertheless,both of them strive to make Lu Xun’s works understandable to foreign readers,thus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be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rue Story of ah-q corpus stylistics method translators’styles
下载PDF
从阿Q“人物链”看其人性自然本性的文化内涵
4
作者 游晴林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69-73,78,共6页
本文试从阿Q和福贵、许三观、韦小宝的比较中寻找出在阿Q人性自然属性的研究角度上所蕴含的现时意义与人性化内涵,以证明阿Q自然人性研究的合理性因素及其潜在的拓展空间,揭示出新时期中对阿Q人性特征的丰富性及其阐释的多元化应予以一... 本文试从阿Q和福贵、许三观、韦小宝的比较中寻找出在阿Q人性自然属性的研究角度上所蕴含的现时意义与人性化内涵,以证明阿Q自然人性研究的合理性因素及其潜在的拓展空间,揭示出新时期中对阿Q人性特征的丰富性及其阐释的多元化应予以一定的关注与研究,以之来衡量、判定当下社会人性的深广文化内涵,从而求得完善阿Q这一形象“鉴世之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 人性 自然性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蓝诗玲的译者惯习研究——以《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29
5
作者 王洪涛 王海珠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78,共5页
本文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译者惯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 本文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译者惯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解释蓝诗玲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以期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所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社会学 蓝诗玲 译者惯习 《鲁迅小说全集》 中国文学“走出去”
原文传递
汉学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对比研究——以葛浩文译《酒国》和蓝诗玲译《鲁迅小说全集》为例 被引量:24
6
作者 周领顺 丁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14,共14页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 汉语"乡土语言"作为中国乡土文学作品的载体,其英译问题逐渐受到译学界的关注,而汉学家英译是译学界普遍看好的、理想的译者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一条成功的实践路径,其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功不可没。就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汉语"乡土语言"的英译而言,汉学家葛浩文和汉学家蓝诗玲的英译实践,是汉学家中比较突出的两位,对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及其动因的研究,将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译者模式等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通过对葛浩文英译莫言《酒国》和蓝诗玲英译鲁迅《鲁迅小说全集》中的乡土语言事实的分析,深刻剖析了不同的译者行为背后的动因。对于译者而言,实现译者学者化,才能传递文化的最强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蓝诗玲 乡土语言 《酒国》 《鲁迅小说全集》 译者学者化
下载PDF
蓝译本《阿Q正传》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探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周世培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19-122,共4页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词,而这些文化词的正确处理对于小说的英译极其重要。本文旨在以蓝诗玲的英译鲁迅小说《阿Q正传》为例,分析和总结其译者在处理文化词英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文化词 《阿q正传》 蓝诗玲
下载PDF
论巴比特的阿Q气
8
作者 李梅 《钦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3-35,共3页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路易斯创作的艺术形象,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一个代表。阿Q是中国文学家鲁迅创作的艺术形象,它的意义是世界性的。阿Q的影子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分析巴比特的特性中隐含的阿Q气也是顺理成章的。
关键词 巴比特 q 精神胜利法
下载PDF
语言与物质:阿Q的生活世界
9
作者 曹清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4-213,共10页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不是某种“性质”——国民性抑或革命性——的载体,而是展现了一个独特的生活世界。最底层的个体生命阿Q,一面为既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所建构、规训,并成为这个系统的维护者与实践者;一面又被这个系统塑造成了一个全然的“他者”,而遭到这个系统的驱逐乃至清除。在这个系统中,作为“他者”,阿Q与性、姓氏、名字相关联的基本欲望、权利与位置得不到认可与保护,这个系统却步步紧逼向阿Q合围过来,阿Q的身体与精神受到无以复加的摧残。阿Q与外部世界一直维持着物质与物欲上的联结,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面对来自身外之物的围困与攻击,所采取的一种极端扭曲的语言表达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生活世界 语言 物质
下载PDF
关于《阿Q正传》三个版本的辑校
10
作者 李宗刚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0-33,共14页
《阿Q正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被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的《呐喊》单行本,后来又被诸多《鲁迅全集》版本所收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为了了解《阿Q正传》从当初原发的《晨报副刊》到... 《阿Q正传》刊载于《晨报副刊》,后被收入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版的《呐喊》单行本,后来又被诸多《鲁迅全集》版本所收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为了了解《阿Q正传》从当初原发的《晨报副刊》到后来的单行本《呐喊》再到《鲁迅全集》变迁中具体文字变化,在重新还原《阿Q正传》刊载于《晨报副刊》的具体历史场景的同时,对《阿Q正传》收录于不同版本时的具体修改情况进行对比性的梳理,从而进一步深入《阿Q正传》的文本世界,为还原《阿Q正传》作为文学经典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一种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正传》 《晨报副刊》 《呐喊》
下载PDF
蓝译《鲁迅小说全集》英译本指误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松山 马蕾蕾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6期111-113,共3页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 朱莉娅·罗威尔(中文名蓝诗玲)所译《鲁迅小说全集》是鲁迅小说英译本中最新最全的一部,为鲁迅作品走向世界做出了新的贡献。在充分肯定蓝译的同时,通过分析选自蓝译《狂人日记》、《孔乙己》、《社戏》、《祝福》和《弟兄》等5篇短篇小说中的6个具体译例,深入分析探讨了蓝译中出现的误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译 《鲁迅小说全集》 误译
下载PDF
多弹头导弹反推分离的一种组合控制方法
12
作者 郝子龙 刘新建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15年第3期205-209,共5页
针对导弹分导或多星发射中时序分离方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让反推分离力同时参与闭环的组合控制策略及分离方法.通过建立分离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分离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与最佳时序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 针对导弹分导或多星发射中时序分离方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让反推分离力同时参与闭环的组合控制策略及分离方法.通过建立分离动力学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分离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并与最佳时序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反推分离力参与闭环的组合控制策略,在鲁棒性、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更有优越性,实现简单,在导弹分导与多星发射分离中具有参考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弹分导 多星分离 分离控制 分离仿真
下载PDF
喜剧视野下的理想主义奇观——堂吉诃德的精神和形象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宁梓 《宜春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0-92,共3页
堂吉诃德历来被认为是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但是在他的性格之中,却有着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他有为了个人理想和社会正义而努力奋斗的骑士主义精神和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观。通过他与阿Q的一些比较,也能发现他内在的理想主义追求。
关键词 堂吉诃德 理想主义 骑士精神 精神恋爱 q
下载PDF
朝鲜日据时期的“阿Q”——以金史良的《Q伯爵》为中心
14
作者 徐玉兰 金春姬 《东疆学刊》 CSSCI 2024年第2期94-100,142,共8页
日据时期的朝鲜作家金史良曾受同时代中国作家鲁迅的影响,并由此创作了《Q伯爵》。金史良《Q伯爵》中“Q伯爵”的原型正是源于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这部作品是对《阿Q正传》加以改造与重塑的一部杰作。“Q伯爵”与“阿Q”在时代... 日据时期的朝鲜作家金史良曾受同时代中国作家鲁迅的影响,并由此创作了《Q伯爵》。金史良《Q伯爵》中“Q伯爵”的原型正是源于鲁迅《阿Q正传》中的“阿Q”,这部作品是对《阿Q正传》加以改造与重塑的一部杰作。“Q伯爵”与“阿Q”在时代背景、身份、性格等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时,在人物形象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差异。其原因可以从时代背景、作家对人物赋予的期待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金史良 q q伯爵》 朝鲜
下载PDF
空间设置: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与创新——以《阿Q正传》《呼兰河传》为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晓杰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7,共6页
《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 《阿Q正传》《呼兰河传》是鲁迅、萧红以自己家乡承载启蒙主义创作主旨的代表性作品,一个为人作传,一个为城作传,两者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桎梏,创建了格式特别的时空形式,成就了它们"历史存在的位置"。在《阿Q正传》《呼兰河传》的空间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萧红对鲁迅传统的继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她不仅以鲁迅的艺术表现方式继承了"改造民族灵魂"的"未完成的事业",还从精神上领悟了鲁迅"创造小说新形式"的真谛,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对空间观念的独特理解、女性丰富细腻的情感和东北地域文化特质,创造了全新的以空间为主角、以空间展开结构全篇的小说形式,完成对鲁迅传统的创新与发展,形成小说创作中的新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萧红 空间设置 《阿q正传》 《呼兰河传》
下载PDF
真“阿Q”与“假洋鬼子”:论《马伯乐》的战时症候
16
作者 杨崇源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马伯乐》是萧红的长篇代表作,因独特的讽刺格调而成为抗战文艺的另类,但无疑是20世纪40年代文坛值得打捞的精品。在人物构型上,萧红受到了鲁迅的文学启悟,成功调适了作为时代征象的“阿Q性”和“假洋鬼子性”,由此建构出马伯乐“假洋... 《马伯乐》是萧红的长篇代表作,因独特的讽刺格调而成为抗战文艺的另类,但无疑是20世纪40年代文坛值得打捞的精品。在人物构型上,萧红受到了鲁迅的文学启悟,成功调适了作为时代征象的“阿Q性”和“假洋鬼子性”,由此建构出马伯乐“假洋鬼子阿Q”的形象。在文学特质上,萧红延续以往的日常化角度、絮语式写作和冷静的叙述策略,拟游记体的发明接通了文学与现实世界之联系,为马伯乐形象的铺展提供空间。在创作观念上,萧红立足于流亡体验,在写作中贯穿了另一种“战时生活论”,经由“假洋鬼子阿Q”的发现,调适了“启蒙”与“救亡”的话语背反。因此《马伯乐》同时指向萧红以体验为本的创作观和救亡语境下的启蒙观,可被视为“反抗战文艺的抗战文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 假洋鬼子 《马伯乐》 启蒙 救亡
下载PDF
《阿Q正传》与当代喜剧
17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2,146,共3页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伟人。《阿Q正传》是世界短篇小说中一朵长相怪异的奇葩。阿Q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滑稽与无奈、悲凉、哀怜、自省相交融。当代社会,诸多因素纠杂不清,两岸三地的戏剧舞台上,各... 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伟人。《阿Q正传》是世界短篇小说中一朵长相怪异的奇葩。阿Q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滑稽与无奈、悲凉、哀怜、自省相交融。当代社会,诸多因素纠杂不清,两岸三地的戏剧舞台上,各类喜剧作品高下优劣自有不同,但即便是嬉哈玩闹的喜剧,也自有存在的理由。人们大可不必为喜剧的通俗、乃至低俗发愁。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低俗的喜剧与"高级"喜剧,同样有着悠久的传统。撇开滥俗的道德说教,喜剧中最深刻的悖论,或许正体现在那种将我们从道德假面解放出来的粗俗之中。但同样重要的是,人们进剧场,不仅仅需要嬉哈倒绝、笑断肚肠的娱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q正传 q q后传 当代喜剧 文化建设
下载PDF
用绘画语言进行灵魂的剖析——论裘沙、王伟君的《阿Q正传二百图》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剑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共11页
裘沙、王伟君夫妇的《阿Q正传二百图》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研读中把握精神,从艺术中创造形象,以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精心地为小说人物造型。他们以炭笔素描展现雇农阿Q悲哀的人生,在光与影的映照中呈现连环画的沉郁风格,在夸张变形中凸显阿... 裘沙、王伟君夫妇的《阿Q正传二百图》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研读中把握精神,从艺术中创造形象,以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精心地为小说人物造型。他们以炭笔素描展现雇农阿Q悲哀的人生,在光与影的映照中呈现连环画的沉郁风格,在夸张变形中凸显阿Q被欺凌的生活窘态,在同情怜悯中绘出阿Q的苦难和不幸,在沉思和反省中展露阿Q精神胜利法的弊端。对蒙克、珂勒惠支、杜米埃等西方艺术大师技法的吸收,对陈洪绶、陶元庆以及我国民间美术的借鉴,使该作品成为鲁迅小说《阿Q正传》图像阐释的世纪压轴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裘沙 王伟君 q 炭笔素描 图像阐释 《阿q正传二百图》
下载PDF
想象与现实的悖论:“国民性”阻碍了现代中国的建立吗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9-144,156,共6页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 鲁迅从中国人现代自我的建立出发,建构出不朽的阿Q形象。以当代中国新语境观照,鲁迅的"国民性"理论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国民性"有被改造的可能,解放区的革命实践和赵树理等的小说可兹证明。其次"国民性"的背后是西方殖民主义理论,因此"国民性"并非为中国独有而是全人类的。再次"国民性"理论产生的根源是经济上的落后,但两者并无必然联系。总之,鲁迅的阿Q仍然是一个不可超越的文学形象,但国民性理论百年不衰的实质,是中国知识分子经济上的现代焦虑在文化领域的投射,即主体性召唤下的自我他者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q 主体性 国民性理论 殖民主义 现代焦虑
下载PDF
阿Q、“狂人”与彼列多诺夫——鲁迅与索洛古勃比较研究之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春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5-36,2,共22页
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 鲁迅与索洛古勃是敢于对自己民族"刨根论劣"的伟大作家,他们塑造了反映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性格:阿Q与彼列多诺夫。两者有许多共性:明显的精神胜利倾向;愚昧无知,信守正统;强烈的自愿为奴意识;毫无特操;卑怯;盲目地崇尚暴力。两者的差异也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是一为"卑怯的‘末人’",一为"卑劣的小鬼"。同时,鲁迅的"狂人"与彼列多诺夫也有明显的可比性:都是被迫害狂,但彼列多诺夫同时又是迫害狂。"吃人"与"告密"是《狂人日记》与《卑劣的小鬼》两部作品的关键词,也是两个对应的意象,它们包孕着甚为深刻的文化内容;同时两作又都深蕴着"救救孩子"的深意。两位作家在用多种创作方法塑造民族的典型性格时,都给与人物的生成环境以充分的描写,从民族性格的否定性出发,进而彻底否定了性格的生成环境,从而昭示出未来革命的必然性乃至暴烈性,尽管鲁迅写的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索洛古勃是在以后的《创造的传奇》中更为全面地预言了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索洛古勃 q “狂人” 彼列多诺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