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理想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控制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春燕 崔滔文 +1 位作者 赵万忠 陈俊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5-90,共6页
针对目前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缺少对理想传动比规律研究的问题,建立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以及轮胎模型;设计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规律,提出基于该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闭环... 针对目前汽车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缺少对理想传动比规律研究的问题,建立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模型,以及轮胎模型;设计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规律,提出基于该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闭环控制策略,并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理想传动比的前轮主动转向附加转角控制策略可有效保证车辆在低速时横摆角速度响应幅值变大,车辆具有较好的操纵性;高速时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响应的幅值均变小,车辆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利于车辆获得较为理想的转向品质。研究结果可为主动前轮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控制 转向 理想传动比 附加转角
下载PDF
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 被引量:7
2
作者 李旭 史晓华 +2 位作者 李瑞川 王建春 马勇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7-52,共6页
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 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与普通变传动比相比,基于理想变传动比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滑模控制策略有利于车辆获得更为理想的转向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前轮转向 理想变传动比 附加转角 滑模控制 转向性能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的主动转向控制技术
3
作者 程艳 霍春宝 李刚 《汽车工程师》 2015年第9期30-33,57,共5页
针对汽车线控主动转向控制,文章研究了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主动转向控制方法。基于横摆角速度反馈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应用Matlab软件设计了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决策出附加转角对前轮转角进行修正。在Carsim与Matlab/Sim... 针对汽车线控主动转向控制,文章研究了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主动转向控制方法。基于横摆角速度反馈的主动转向控制策略,应用Matlab软件设计了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决策出附加转角对前轮转角进行修正。在Carsim与Matlab/Simulink搭建的线控转向汽车模型上,选取典型工况对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主动转向控制方法相对于模糊控制、无控制提高了车辆行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 主动转向 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控制 附加转角 稳定性
下载PDF
预应力摩擦损失及锚固损失的合理设计建议 被引量:5
4
作者 熊学玉 蒋志贤 黄鼎业 《工业建筑》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5-9,共5页
在对国内外规范比较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预应力磨擦损失简化计算范围扩大仍可满足设计精度的要求;补充和修正了现有规范锚固损失计算公式,推导的公式适用范围广。
关键词 预应力结构 摩擦损失 锚固损失 结构设计
下载PDF
预应力摩擦损失的一个有效计算方法 被引量:4
5
作者 熊学玉 黄昆 黄鼎业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43-44,49,共3页
通过我国规范与美国ACI规范中的有关计算预应力摩擦损失公式的比较,探讨了其各自近似公式的误差,并就此提出一个更为简易可行,足以替代精确式的方法。
关键词 预应力摩擦损失 精确解 近似解 标准 预应力筋
下载PDF
不同配筋的附加角钢预压装配框架边节点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韩建强 杨娜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9-182,共4页
由于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主要是由其节点的抗震性能决定的,因此研究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对促进装配式框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配筋率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附加角钢板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节... 由于装配式框架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主要是由其节点的抗震性能决定的,因此研究其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对促进装配式框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不同配筋率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附加角钢板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的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对比,从而为有效提高预应力装配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提供可靠的技术参数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附加角钢板的预应力装配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提高配筋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在抗震设防地区采用该种节点,便于工厂化制作,施工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 节点 附加角钢板节点 预应力框架 抗震性能
下载PDF
教育体系演变史视野下的“五七公社”典型工程设计教学——以四平大楼的教学和设计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彭怒 董斯静 《建筑师》 2018年第6期34-42,共9页
四平大楼是由戴复东1975年带领同济师生进行典型工程设计教学而诞生的建筑作品。结合典型工程进行设计教学,是教育革命中作为土木建筑单科类新型工科大学试点的同济大学"五七公社"所实验的"新型"设计教学方法。文... 四平大楼是由戴复东1975年带领同济师生进行典型工程设计教学而诞生的建筑作品。结合典型工程进行设计教学,是教育革命中作为土木建筑单科类新型工科大学试点的同济大学"五七公社"所实验的"新型"设计教学方法。文章简略梳理了同济大学"五七公社"建筑学专业相关教材,并深入解读与四平大楼设计教学直接相关的自编教材《住宅建筑设计》《高层住宅实例汇编》。在此基础上,文章阐明四平大楼为代表的典型工程设计教学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定位;同时通过对设计图纸等信息的解读,力图呈现四平大楼的教学与设计过程;最后从建筑教育体系演变史角度,指出四平大楼为代表的典型工程设计教学的历史经验与研究价值,以及对当下建筑教育和设计实践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济大学“五七公社” 典型工程 四平大楼 教学设计施工三结合 现浇薄壁剪力墙结构 钢材大模板施工 凹凸大模板外墙新工艺
下载PDF
手性介质中的自诱导非线性旋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俊庆 李淳飞 +3 位作者 辛丽 刘树田 塔.米.伊丽依诺娃 尼.伊.科罗迪耶夫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62-768,共7页
采用经典电磁场理论对非导电型各向同性手性介质光学非线性性质进行了描述 ,着重研究线偏振光自诱导非线性旋光现象。给出了在特定条件下非线性旋光附加角的表达式。
关键词 手性介质 自诱导非线性旋光 生物大分子
原文传递
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流场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雨 阎志刚 +1 位作者 马吉光 杨华 《液压气动与密封》 2020年第12期10-14,共5页
对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运动学进行分析,推导出上下死点偏转角、斜盘摆角和附加角的关系,并通过Pumplinx软件仿真论证了相关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某型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进行试验验证了相关结论的正确性,为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 对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运动学进行分析,推导出上下死点偏转角、斜盘摆角和附加角的关系,并通过Pumplinx软件仿真论证了相关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对某型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进行试验验证了相关结论的正确性,为带附加角结构的柱塞泵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塞泵 附加角 流场特性 分析
下载PDF
麻花钻新型锥面刃磨法 被引量:21
10
作者 王忠魁 《陕西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1-6,13,共7页
本文阐述了麻花钻传统锥面刃磨中的翘尾现象,提出了让钻头再附加旋转一角度的新型锥面刃磨法,推导出了采用该法刃磨时钻头后角、横刃斜角及顶角等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两种刃磨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翘尾 附加旋转角 钻头 麻花钻 锥面刃磨法
下载PDF
麻花钻内锥面刃磨法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忠魁 何宁 戴俊平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13-16,共4页
阐述了麻花钻内锥面刃磨法的原理及参数的确定方法,揭示了内锥面刃磨中存在“翘尾”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内锥面 刃磨法 附加旋转角 麻花钻 翘尾现象
下载PDF
一种基于虚拟锁相电压的换相失败抑制策略 被引量:11
12
作者 程帆 姚良忠 +4 位作者 王志冰 刘承锡 王强强 邓骏鹏 兰天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756-2765,共10页
为抑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锁相电压检测的换相失败抑制策略。通过分析换相失败的动态过程,得出扰动过程中电压的偏移或电流较大造成的换相电压–时间面积不足是换相失败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逆变侧... 为抑制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换相失败,提出一种基于虚拟锁相电压检测的换相失败抑制策略。通过分析换相失败的动态过程,得出扰动过程中电压的偏移或电流较大造成的换相电压–时间面积不足是换相失败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逆变侧附加触发角和改进低压限流控制(voltage dependent current order limiter,VDCOL)换相失败抑制策略,采用基于虚拟锁相电压和实际检测电压的差值的虚拟换相电压差作为策略启动和控制量调节的判据。通过逆变侧超前角的合理触发配合整流侧触发角前馈环节,实现轻微故障下首次换相失败的抑制;并利用改进VDCOL环节调节电流参考实现连续换相失败的抑制。通过对Cigre的标准测试模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对于首次换相失败和连续换相失败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换相失败 虚拟锁相电压 附加触发角控制 低压限流控制
下载PDF
风致静力扭角对桥梁颤振性能影响的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朱乐东 朱青 郭震山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3-26,31,共5页
自由振动试验识别得到的气动参数已包含了一定的、但与实桥不严格相似的风致静力扭角的影响。为了在颤振分析中能精确考虑风致静力扭角的影响,首先必须消除节段模型试验中风致静力扭角对气动导数识别结果的影响。通过在试验过程中使节... 自由振动试验识别得到的气动参数已包含了一定的、但与实桥不严格相似的风致静力扭角的影响。为了在颤振分析中能精确考虑风致静力扭角的影响,首先必须消除节段模型试验中风致静力扭角对气动导数识别结果的影响。通过在试验过程中使节段模型作受控反向旋转可以消除平均风附加攻角,然后以象山港大桥为背景,将消除平均风附加攻角后的试验结果与常规试验结果相比较,对风致静力扭角对节段模型系统的阻尼比、气动导数和临界风速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风致静力扭角对模型扭转阻尼比和与扭转有关的气动导数有明显的影响。象山港大桥节段模型在+3°攻角发生颤振时风致静力扭角约为0.32°,攻角修正以后节段模型颤振临界风速识别结果提高了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致静力扭角 阻尼比 颤振临界风速 气动导数
下载PDF
逆变式电源接入下的配电网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案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晓乾 秦文萍 +2 位作者 杨乐 蔡逸天 左鹏飞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7-38,共12页
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逆变式电源(inverter 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or,IIDG)大量接入配电网,使得传统距离保护受到巨大干扰,同时存在拒动或误动的风险。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含IIDG配电网不同类型故障下的复合序网,利用IIDG侧正序... 以光伏、储能为代表的逆变式电源(inverter interfaced distributed generator,IIDG)大量接入配电网,使得传统距离保护受到巨大干扰,同时存在拒动或误动的风险。针对此问题,分析了含IIDG配电网不同类型故障下的复合序网,利用IIDG侧正序故障分量求取不同故障下的附加阻抗角。结合故障下阻抗的复平面关系,计算线路故障位置对应的短路阻抗,得到了一种真实短路阻抗求解办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逆变式电源接入下的自适应距离保护方案。该方案求解过程利用IIDG侧单端电气量,解决了距离保护受IIDG故障输出受控特性和过渡电阻影响的问题,在有效降低配网通信成本的同时不受故障位置变化的影响。通过实时数字仿真器(real time digital simulator,RTDS)对该保护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其在不同类型故障下都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式电源 正序故障电流 附加阻抗角 真实短路阻抗 自适应距离保护
下载PDF
大跨桥梁分离式三箱梁附加攻角效应研究
15
作者 华旭刚 韦玉颖 +2 位作者 王超群 何东升 陈政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6-44,共9页
为研究附加攻角效应对分离式三箱梁颤振性能的影响,结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方法获得初始风攻角下的附加攻角,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初始风攻角下的颤振临界风速.结果表明,分... 为研究附加攻角效应对分离式三箱梁颤振性能的影响,结合节段模型风洞试验和理论计算方法获得初始风攻角下的附加攻角,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数值模拟方法求解初始风攻角下的颤振临界风速.结果表明,分离式三箱梁的初始风攻角及箱梁之间的横梁对附加攻角有较大影响,节段模型在0°~+7°风攻角下存在十分显著的附加攻角效应,且表现为扭转振幅快速增大的硬颤振.节段模型自由振动风洞试验难以直接获得分离式三箱梁在小风攻角下的准确颤振临界风速.对于主跨3300 m的悬索桥,0°初始风攻角下在颤振失稳前的静风附加攻角达到+7°以上,颤振临界风速大大降低,气弹稳定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对于采用分离式三箱梁断面的超大跨径桥梁,在抗风设计中应对其附加攻角效应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式三箱梁 附加攻角 颤振 风洞试验 计算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一种抑制高压直流连续换相失败的改进策略
16
作者 周忠健 《电工电气》 2023年第8期23-29,共7页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严重影响交直流电网安全运行。为抑制直流连续换相失败,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策略。该策略采用交流与直流加权电压作为低压限流(VDCOL)单元的输入,引入直流电流变化率来降低VDCOL的输入电压,从...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连续换相失败严重影响交直流电网安全运行。为抑制直流连续换相失败,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策略。该策略采用交流与直流加权电压作为低压限流(VDCOL)单元的输入,引入直流电流变化率来降低VDCOL的输入电压,从而更有效限制直流电流;同时在恢复过程中投入附加关断角控制,提高换相裕度。通过在CIGRE标准测试系统上进行的仿真研究表明,所提改进策略相比CIGRE原控制策略以及虚拟电感策略能更有效抑制直流连续换相失败,且直流恢复特性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直流输电 连续换相失败 低压限流 直流电流变化率 附加关断角策略
下载PDF
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静气动弹性机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汪泉 陈进 +1 位作者 程江涛 陆群峰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23-628,共6页
针对风力机叶片翼型静气动弹性的发散速度、载荷重新分布等问题,在线弹性范围内,基于气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适用于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静气动弹性的基本方程.以攻角为输入量,压力为输出量,翼型的弹性扭角为系统的反馈量,建立了风力机... 针对风力机叶片翼型静气动弹性的发散速度、载荷重新分布等问题,在线弹性范围内,基于气动弹性力学理论,推导出适用于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静气动弹性的基本方程.以攻角为输入量,压力为输出量,翼型的弹性扭角为系统的反馈量,建立了风力机叶片弹性翼型的气动弹性反馈模型.在危险风速工况下,对3种典型翼型的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扭转刚度、刚心与气动中心距离对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的发散速度、附加扭角和升力分布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翼型对风力机叶片二元翼段附加扭角和升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扭转刚度较小时,附加扭角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翼型的气动性能;当扭转刚度较大时,附加扭角增加较小,对翼型的气动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叶片 二元翼段 气动弹性 气动中心 翼型 发散速度 附加扭角 升力分布
下载PDF
变齿厚齿轮基圆螺旋角的计算 被引量:2
18
作者 舒长生 《传动技术》 2001年第3期5-9,共5页
变齿厚 (斜 )齿轮端截面的齿厚沿轴向是线性变化的 ,从而导致齿侧产生一个附加的螺旋角 ,左右齿面的分圆螺旋角和基圆螺旋角也相应改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计算。
关键词 锥度滚齿 附加螺旋角 分圆螺旋角 基圆螺旋角 变齿厚齿轮 圆柱齿轮
下载PDF
风干扰引起的飞行器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计算方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争学 贺元军 +2 位作者 张广春 李杰奇 张永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6-73,共8页
研究了标称无侧滑飞行基础上受到水平风干扰时的飞行器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计算方法,完善了导弹与运载领域长期、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简化计算公式,修正了最大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出现条件的工程经验。提出了标称无侧滑飞行基础上受到水... 研究了标称无侧滑飞行基础上受到水平风干扰时的飞行器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计算方法,完善了导弹与运载领域长期、广泛使用的传统的简化计算公式,修正了最大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出现条件的工程经验。提出了标称无侧滑飞行基础上受到水平风干扰时的飞行器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计算方法、水平风方向任意时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最大和最小值计算方法、倾侧角任意时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最大和最小值计算方法、水平风方向和倾侧角均任意时附加攻角和附加侧滑角最大和最小值计算方法,这些方法比航天传统方法使用范围更广、更准确,数值算例验证了其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干扰 附加攻角 附加侧滑角
下载PDF
柴油机可变相位参数耦合对气路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学舜 杜德峰 +1 位作者 李均同 韩志强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09-515,共7页
为研究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和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的耦合作用对气路状态参数的影响,以DK4A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发动机转速为2800 km·h^-1,50%负荷工况下,导入不同气门升程型线进行模拟.分析了单位附加升程持... 为研究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和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的耦合作用对气路状态参数的影响,以DK4A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在发动机转速为2800 km·h^-1,50%负荷工况下,导入不同气门升程型线进行模拟.分析了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和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对气路状态参数影响权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为100°~140°,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为92°~132°,两者耦合作用对进气状态参数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权重相等的情况;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的增加有利于增加其对气路状态参数的影响权重,且单位附加升程峰值与原机气门型线峰值间隔角对进气状态参数变化率的影响权重大于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的影响权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单位附加升程持续角 单位附加升程峰值 耦合 影响权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