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5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97
1
作者 陈芊妤 廖若夷 +1 位作者 张月娟 罗尧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7-681,共5页
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针刺疗法、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蜡疗等多种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指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尤其穴位按摩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治疗方... 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针刺疗法、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蜡疗等多种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病人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指出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尤其穴位按摩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由于该方法治疗步骤简单、专业知识需求相对较少、安全、病人出院后使用频率高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护理技术 中风 偏瘫 康复护理 针刺疗法、穴位按摩、穴位敷贴、中药熏洗、中药蜡疗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84
2
作者 孙培养 储浩然 +5 位作者 李佩芳 王颖 李飞 夏建国 杨娅 郭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共5页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取督脉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为主穴,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药... 目的:比较通督调神针法与西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刺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取督脉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为主穴,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予以口服百忧解20mg,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末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HAMD评分(18.93±6.49)、MESSS评分(17.47±6.56)均低于药物组(26.07±8.66,22.43±8.26),BI评分(65.67±8.97)高于药物组(49.67±8.6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针刺组抑郁症总有效率96.7%(29/30)、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93.3%(28/30)、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100.0%(30/30),均优于药物组的83.3%(25/30)、80.0%(24/30)、80.0%(24/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不仅能改善PSD患者抑郁症状,同时能够改善PSD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西药百忧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针刺疗法 通督调神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巨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0
3
作者 李莹 张中一 +5 位作者 陈跃来 宗蕾 李瞡 陶颖 曾亮 侯文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 目的:比较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巨刺法与常规患侧针刺法的临床疗效差异,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刺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巨刺组(19例)、患侧组(21例)。两组均予相同基础用药,针刺穴取风池、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合谷、足三里,巨刺组针刺面部健侧穴位,患侧组针刺面部患侧穴位,每周3次,治疗4周。应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均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巨刺组与患侧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P>0.05),巨刺组痊愈率为68.4%(13/19),优于患侧组的47.6%(10/21,P<0.05);巨刺组于治疗第7天、第14天H-B评分优于患侧组(均P<0.05);巨刺组痊愈患者治疗天数明显少于患侧组((23.95±4.30)天vs(29.14±5.43)天,P<0.01)。结论:巨刺法能加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恢复,并明显缩短疗程,疗效优于针刺面部患侧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 急性期 针刺疗法 巨刺法
原文传递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67
4
作者 常小荣 严洁 +2 位作者 林亚平 易受乡 邓沅江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283-284,共2页
目的 :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以及胃肠激素在 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 FD患者针刺前后各抽取血液 5 ml,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 (ML T)、胃泌素 (GAS)、... 目的 :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以及胃肠激素在 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 FD患者针刺前后各抽取血液 5 ml,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 (ML T)、胃泌素 (GAS)、生长抑素 (SS)含量。结果 :针刺足三里后 ,血浆 ML T含量明显上升 ,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SS含量明显降低 ,与针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FD患者基础血浆ML T明显低于健康者。结论 :针刺足三里对 FD患者胃肠激素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功能性消化不良 针刺疗法 胃肠激素
原文传递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75
5
作者 李琼 刘晏 吴坚炯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114-116,共3页
目的:概述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多样,疗效较好。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其独... 目的:概述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对近年来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多样,疗效较好。结论: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其独特优势,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治疗 微创治疗 针灸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八邪透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疗效观察 被引量:70
6
作者 黄春水 樊文朝 +2 位作者 余安胜 崔晓 吴佶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合八邪透刺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八邪透刺法,穴取患侧八邪穴、外劳宫配合康复训练...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合八邪透刺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八邪透刺法,穴取患侧八邪穴、外劳宫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共观察治疗3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及患手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肿胀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1)。结论:八邪穴透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及时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胀以及患手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 手肿胀 八邪透刺 针刺疗法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9
7
作者 周昭辉 庄礼兴 +5 位作者 陈振虎 郎建英 李艳慧 江钢辉 徐展琼 廖穆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36-640,共5页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 目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比较浮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针刺组,每组50例。在患肢被动和主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在距离肌筋膜触发点(MTrP点)5~10cm处确定进针点,于皮下进行运针、扫散,持续2min;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肩前、肩髃、肩髎等,均隔天治疗1次,每周3次,共治疗14天。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SF-MPQ)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SHSS评分、SF-MPQ评分、FMA评分均显著改善(均P〈0.01),且浮针组的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均P〈0.05);浮针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优于针刺组的90.0%(45/50,P〈0.05)。结论:浮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满意,优于常规针刺治疗结合康复训练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中风 浮针疗法 针刺疗法 康复训练
原文传递
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被引量:58
8
作者 符健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 2003年第4期38-40,共3页
目的 观察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设针灸加药物治疗组与单用药物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 38 16 % ,好转率为 6 0 5 3% ,无效率为 1 31% ;对照组治愈率为 2 1 4 3% ,好转率为 71 4 3... 目的 观察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设针灸加药物治疗组与单用药物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 38 16 % ,好转率为 6 0 5 3% ,无效率为 1 31% ;对照组治愈率为 2 1 4 3% ,好转率为 71 4 3% ,无效率为 7 14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以针刺风池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风池穴 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
原文传递
通督调神针刺干预对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被引量:68
9
作者 孙培养 储浩然 +6 位作者 李佩芳 王涛 浦芳 吴杰 刘霞 罗春梅 刘艳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3-757,共5页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百忧解与单纯百忧解相比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起效时间和总体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干预组(针药组)33例和对照组(药物组)30例。药物组予以口服百忧解20mg,每日1次,早上7:00服药,连...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结合百忧解与单纯百忧解相比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起效时间和总体疗效差异。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通督调神针刺干预组(针药组)33例和对照组(药物组)30例。药物组予以口服百忧解20mg,每日1次,早上7:00服药,连续服药4周;针药组在口服百忧解基础上予以通督调神针刺干预,取督脉穴百会、风府、神庭、水沟、大椎、神道为主穴,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时运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MES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2周时,针药组HAMD评分、MESSS评分显著下降,BI评分显著上升(均P<0.01),而药物组各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时,两组HAMD评分、MESSS评分均显著下降,BI评分均显著上升(均P<0.01);治疗2周、4周时,针药组HAMD评分、MESSS评分均低于药物组,BI评分均高于药物组(P<0.01,P<0.05)。针药组抗抑郁总有效率97.0%(32/33)、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90.9%(30/3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有效率97.0%(32/33),均优于药物组的80.0%(24/30)、80.0%(24/30)、83.3%(25/30,均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能缩短抗抑郁药物治疗PSD的起效时间,且能提高总体疗效,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抑郁 通督调神 针刺疗法 起效时间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8
10
作者 李国安 俞吟 《上海针灸杂志》 2002年第3期6-8,共3页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依据中医治疗本病以肾为主的法则 ,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为主 ,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30例。结果 针刺治疗本病总有效率为 90 % ,其中显效率 5 7% ,有效率 33%。并且发现针刺...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依据中医治疗本病以肾为主的法则 ,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为主 ,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 30例。结果 针刺治疗本病总有效率为 90 % ,其中显效率 5 7% ,有效率 33%。并且发现针刺后患者的血清内分泌激素较针刺有明显的改变 (P<0 .0 5 )。结论 初步认为针刺对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起到综合的调节作用 ;可以使紊乱的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重新恢复到稳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更年期综合征 临床研究 针刺疗法 促卵泡生长激素 促黄体生成激素 雌二醇
下载PDF
阴经电针疗法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疗效观察 被引量:45
11
作者 米建平 张中成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10期7-8,共2页
目的 观察针刺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疗效。方法 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 37例。结果 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 83.3% ,生活自理能力指数 ADL提高总有效率 86 .5 %。结论 说明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 目的 观察针刺降低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的疗效。方法 运用阴经电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肌张力增高 37例。结果 肌张力降低总有效率 83.3% ,生活自理能力指数 ADL提高总有效率 86 .5 %。结论 说明阴经电针疗法在降低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较好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经电针疗法 中风 偏瘫 肢体肌张力 疗效观察 针灸疗法
下载PDF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 被引量:64
12
作者 占道伟 孙建华 +9 位作者 罗开涛 徐陆周 周俊灵 裴丽霞 陈璐 吴晓亮 张佶玮 张伟 焦黛妍 朱莉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9例予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28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9例予针刺太冲、足三里及三阴交等穴,每日1次,每周5次;药物组28例予口服匹维溴铵(每次50mg,每日3次)及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每次4片,每日3次)治疗,均4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P<0.01,P<0.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在治疗1周后、4周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对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药物组(P<0.01,P<0.05),其总有效率为89.66%(26/29),亦优于药物组的67.85%(19/28,P<0.05)。结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药物治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内脏敏感性,改善肠动力紊乱状况,调节脑-肠互动作用失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针刺疗法 5-羟色胺
原文传递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62
13
作者 万文蓉 王天磊 +6 位作者 程绍鲁 赵银龙 张卫 吴秋燕 金海鹏 洪秀瑜 李应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70-974,共5页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60例。单纯康复组采用以OT(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评价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单纯康复组,每组60例。单纯康复组采用以OT(综合康复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针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取穴太渊、足三里、悬钟、外关、手三里、曲池、肩髃,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上肢疼痛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甲襞微循环等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1)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上肢综合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甲襞微循环及临床症状在治疗后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治疗后针刺康复组与单纯康复组的上肢疼痛程度(0.90±0.71vs 1.80±0.66)、上肢综合运动功能(42.43±13.57vs 29.98±15.11)、神经功能缺损(8.60±1.61vs 13.0±1.74)、甲襞微循环(总积分3.18±1.32vs 4.34±1.2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3)针刺康复组显效率为50.0%(30/60)、总有效率为93.3%(56/60),优于单纯康复组的16.7%(10/60)、63.3%(38/60,均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均有效,可改善甲襞微循环情况,且前者优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刺疗法 康复
原文传递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与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14
作者 唐济湘 关念红 +1 位作者 李林 刘菊芬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 评价电针治疗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筛选中风后抑郁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等穴 ,运针后加电针治疗 ,疗程为 1个月。对照组则未用针刺也... 目的 评价电针治疗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筛选中风后抑郁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神庭、四神聪等穴 ,运针后加电针治疗 ,疗程为 1个月。对照组则未用针刺也未用抗抑郁药。入组时和 1个月后均采用 HA MD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WHOQOL -BREF )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的抑郁症状改善明显 ,同时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 ,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有确切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抑郁症 针刺疗法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比观察 被引量:59
15
作者 马国庆 叶婷 孙忠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9-233,共5页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4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2例。在降糖治疗基础上,温针灸组选择脾俞、肾俞、关元俞、足三里、冲阳、曲池、合谷穴进行温...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常规针刺治疗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64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2例。在降糖治疗基础上,温针灸组选择脾俞、肾俞、关元俞、足三里、冲阳、曲池、合谷穴进行温针灸治疗,针刺组取穴同温针灸组,只针不灸,均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6 d休息1 d,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温针灸组低于针刺组(P<0.01),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且温针灸组低于针刺组(P<0.05),但组间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胫神经及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而针刺组仅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针灸和常规针刺治疗均可以改善阳虚寒凝、络脉瘀阻型DPN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温针灸在改善症状方面显示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温针灸 针刺疗法 神经传导速度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疗效比较 被引量:58
16
作者 刘立安 朱在波 +3 位作者 戚其华 倪姗姗 崔晨华 邢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89-992,共4页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更优方法。方法:将131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44例)针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等穴;电针组(45例)取穴及针刺方法与针刺组相同,并在地仓... 目的:比较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不同干预方法的疗效,探讨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更优方法。方法:将131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3组,针刺组(44例)针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太阳等穴;电针组(45例)取穴及针刺方法与针刺组相同,并在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针药组(42例)在急性期内口服强的松、阿昔洛韦,维生素B1、维生素B12肌肉注射,静止期、恢复期按针刺组方法治疗。以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判定治疗效果并观察随访1、3个月时患者未愈率。结果:针刺组愈显率为79.6%(35/44),电针组为93.4%(42/45),针药组为78.6%(33/42),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5)。针刺组病位在鼓索以上者痊愈率为54.2%(13/24),电针组为85.2%(23/27),针药组为48.0%(12/25),电针组优于针刺组和针药组(P<0.01),各组鼓索以下者痊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随访1、3个月未愈率均明显低于针刺组和针药组(均P<0.01)。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电针治疗疗效较好,提示周围性面瘫的针刺治疗宜电针早期介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针刺疗法 电针
原文传递
针刺人迎穴为主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应观察 被引量:58
17
作者 殷春 杜宇征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76-778,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血压病血压的即刻作用及长期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于每日14:00—16:00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记录患者每日针刺前以及针刺5min、15min、30min的血压值,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3个月。比... 目的:观察针刺对高血压病血压的即刻作用及长期影响。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于每日14:00—16:00针刺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记录患者每日针刺前以及针刺5min、15min、30min的血压值,每周治疗5天休息2天,共治疗3个月。比较同一天内针刺各时点与针刺前血压,比较每隔15天针刺前与第1天的针刺前血压。结果:同一天针刺各时点收缩压较针刺前收缩压下降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天、第15天、第30天及第60天各时点舒张压较针刺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期间,每隔15天针刺前的收缩压及舒张压与第1天针刺前比较均下降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既可降低即刻血压,又可维持降压效应,起到长期平稳降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针刺疗法 针刺效应
原文传递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8
18
作者 付慕勇 张智龙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2-1066,共5页
目的:比较针刺与西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6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西药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 目的:比较针刺与西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西药组,每组6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内膝眼、犊鼻、阴陵泉、阳陵泉为主,并配合辨证取穴;西药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运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自评量表(WOMAC)及中文版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治疗后9周随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7%(52/60)、西药组为88.3%(53/6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50/60),优于西药组的61.7%(37/60,P<0.05)。两组治疗后WOMAC和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9周随访针刺组WOMAC和SF-36评分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P<0.01)。结论:辨证取穴针刺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近期疗效相当,而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西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针刺疗法 辨证论治 针灸效应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7
19
作者 赵昌林 彭磷基 +2 位作者 张子丽 张涛 李恒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 目的:研究针灸对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经病理和影像学诊断明确的结肠癌肝转移患者,采用针灸治疗。针刺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上巨虚、合谷、太溪、太冲、阴陵泉、阳陵泉等穴位;艾灸取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穴。在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_3、CD_4、CD_8 T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治疗后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和NK细胞的数量变化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可以提高结肠癌肝转移病人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结肠肿瘤 肿瘤转移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针灸效应
原文传递
不同时期针刺介入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56
20
作者 秦江 赵亚杰 +5 位作者 石秀秀 胡鸢 唐家广 任东风 曹峥 唐金树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2-136,共5页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 目的:探究早期介入针刺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重建排尿功能的影响,寻求最佳的针刺治疗时机。方法:将53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拔管前组(25例)和拔管后组(28例)。拔管前组于拔管前一周选取腹背部腧穴,如关元、中极、八髎、L1~L5夹脊穴等,以及肢体远端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拔管后依照简易水柱法行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确定膀胱类型,予以不同针刺手法,条件允许开始间歇导尿术;拔管后组于拔除尿管后进行针刺干预,其取穴及操作同拔管前组的拔管后操作。两组均每周治疗5次,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以及生活质量评估(QOL)五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拔管前组治疗后首次有效排尿用时、建立反射性排尿用时、平均残余尿量、残余尿〈100mL用时均少于拔管后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脊髓损伤节段患者治疗后排尿功能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介入针刺治疗(拔管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建立平衡性膀胱有明显促进作用,疗效优于拔管后针刺介入,但不同损伤节段对于平衡膀胱建立的影响未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膀胱 排尿功能重建 针刺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