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腧穴调节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与神经免疫调控
1
作者 张知云 万红叶 +2 位作者 宿杨帅 何伟 景向红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2-978,共7页
针刺腧穴的抗炎效应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部分揭示了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针刺的系统性抗炎效应,对不同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尚未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对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免疫-... 针刺腧穴的抗炎效应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部分揭示了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作用机制和途径。然而这些研究多集中在针刺的系统性抗炎效应,对不同腧穴调控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尚未形成规律性的认识。随着对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免疫-炎性反应稳态调节的不断探索,尤其是对区域免疫和部分非免疫器官的局部神经免疫调控的深入了解,为认识腧穴调控不同脏器炎性反应的效应特征提供了新的启示,也为阐明腧穴对相关靶器官局部区域免疫-炎性反应的调控规律提供了新的内容。本文从不同水平的神经免疫调控入手,分析腧穴的局部、靶器官及系统性抗炎效应之间的关系,为明确针刺腧穴调节炎性反应的作用规律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腧穴效应 神经免疫调控 局部效应 靶器官效应 系统性效应
原文传递
电针对大鼠类痛经痛反应、脊髓κ-受体表达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啡肽和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任晓暄 郭孟玮 +5 位作者 赵雅芳 丁喜艳 李春华 嵇波 朱江 张露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 目的:观察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经穴与非穴对实验性类痛经模型大鼠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雌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悬钟组、非穴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及缩宫素制备类痛经模型。电针治疗20min,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脑啡肽(ENK)、β-内啡肽(β-EP)的含量。结果:与盐水组相比,模型组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电针组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三阴交组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三阴交组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悬钟和非穴组仅分别在S1节段(P<0.05)和L6节段(P<0.01)表达明显增加;三阴交和悬钟组PAG内ENK(P<0.01,P<0.05)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各电针组之间相比,三阴交组L1、L2、L6节段κ-受体表达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各节段κ-受体表达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三阴交组的β-EP含量与悬钟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三阴交组的ENK和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悬钟组的β-EP含量与非穴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同神经节段支配的穴位与非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通过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而达到镇痛作用。但穴位不同,其调节程度不同,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不仅与神经节段有关,而且与其所属经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经 穴位特异性 针刺镇痛 脊髓背角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阿片肽
原文传递
电针三阴交穴和血海穴对实验性类痛经大鼠痛调节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任晓暄 郭孟玮 +5 位作者 赵雅芳 丁喜艳 李春华 嵇波 朱江 张露芬 《中医药学报》 CAS 2011年第6期15-20,共6页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对大鼠实验性类痛经反应和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阿片肽类物质的影响,探讨经穴效应是否存在特异性。方法:动情间期3月龄SD雌性大鼠64只,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三阴交组、血海组,每组16只。除盐水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以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制备类痛经大鼠模型。模型制备后,给予穴位组即刻电针。随即观察大鼠的扭体反应,并应用免疫组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大鼠相应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的表达和PAG内ENK、β-EP的含量。结果:模型制备后,大鼠扭体潜伏期明显缩短,扭体次数和评分明显增加(P<0.01)。电针两穴后,扭体评分和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三阴交穴扭体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电针三阴交和血海穴可使各节段脊髓背角浅层κ-受体均有明显表达(P<0.05,P<0.01);但电针三阴交穴的L2、S1节段IOD值比血海穴明显升高(P<0.01,P<0.05);电针三阴交穴可使PAG内ENK和β-EP(P<0.01)含量明显升高。结论:电针同一经脉上的同神经节段支配的不同属性穴位均可缓解大鼠的类痛经反应,并可调节中枢痛觉调制系统内的阿片肽类物质的含量。但穴位属性不同。调节效应不同。特定穴的调节效应优于非特定穴。说明经穴效应具有相对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特异性 针刺镇痛 阿片肽 痛经
下载PDF
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思路及其规律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乃刚 郭长青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78-2282,共5页
通过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应该在总结临床上确有实践基础的经穴效应的基础上,对经穴的特异性效应进行分类总结,以区别不同经穴的不同类型的特异性效应,然后再通过各种现代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 通过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分析及理论思考,认为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研究应该在总结临床上确有实践基础的经穴效应的基础上,对经穴的特异性效应进行分类总结,以区别不同经穴的不同类型的特异性效应,然后再通过各种现代的实验手段和实验方法对其产生特异性效应的通路进行研究,以明确其产生特异性效应的作用机制。提出了经穴与效应部位之间"双向单通路联系"的观点。认为效应特异性可分为5种类型:循经特异性、部位特异性、脏腑特异性、病症特异性及神经节段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效应 特异性 研究思路 规律 理论探讨
原文传递
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中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忠人 王振宇 刘睿姝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期19-20,共2页
如何对经穴效应特异性进行量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针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经络、腧穴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自动神经选择的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NeurometerCPT/C)能够客观地全面分析和量化有髓鞘和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主要介... 如何对经穴效应特异性进行量化研究是当前国内外针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经络、腧穴与周围神经关系密切,自动神经选择的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NeurometerCPT/C)能够客观地全面分析和量化有髓鞘和无髓鞘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主要介绍NeurometerCPT/C的工作原理并对其在经穴效应特异性量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 经穴效应特异性 量化研究 展望
下载PDF
电针不同部位腧穴调节大鼠胃运动效应特征研究:响应时间 被引量:2
6
作者 余芝 陆梦江 +1 位作者 韩旭 徐斌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7,共5页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中脘”和“足三里”单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响应时间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每组11只。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 目的:观察分别电针“中脘”和“足三里”单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腧穴调节胃运动的响应时间及其神经机制。方法:将33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每组11只。迷走神经切断组和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分别予胃迷走神经切断术及左膈角与腰肌之间、肾上腺内侧内脏大神经切断术。各组大鼠均依次予电针“中脘”和左侧“足三里”单穴(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2 mA),每穴电针1次,每次1 min。采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记录各组大鼠电针前1 min及电针0~60 s、0~30 s、30~60 s胃内压,并计算胃内压变化倍率以比较各组效应量。结果:(1)与干预前比较,正常组大鼠电针“中脘”0~60 s、0~30 s、30~60 s期间胃内压下降(P<0.01);电针“足三里”0~60 s及30~60 s期间胃内压升高(P<0.01)。(2)与干预前比较,电针“中脘”0~60 s、0~30 s和30~60 s期间,迷走神经切断组及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胃内压降低(P<0.01,P<0.05);电针“足三里”0~60 s、0~30 s和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胃内压升高(P<0.05)。(3)与正常组比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中脘”30~60 s期间抑制效应量降低(P<0.01);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中脘”0~30 s及30~60 s期间抑制效应量降低(P<0.01)。电针“中脘”0~30 s及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抑制效应量较迷走神经切断组降低更明显(P<0.01)。与正常组比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足三里”30~60 s期间兴奋效应量降低(P<0.01);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电针“足三里”0~30 s期间兴奋效应量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0~30 s、30~60 s期间内脏大神经切断组大鼠兴奋效应量较迷走神经切断组增加更明显(P<0.01)。结论:电针不同部位腧穴对正常大鼠胃运动调节效应的响应时间特点及神经机制不同。“中脘”响应时间短,30 s内快速起效;“足三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腧穴效应 中脘 足三里 胃运动 响应时间
原文传递
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关系研究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方案 被引量:5
7
作者 辛思源 张鹏 +9 位作者 林驰 王培 李春华 胡妮娟 郝杰 齐丹丹 吴桂雯 胡尚卿 马良宵 朱江 《陕西中医》 2015年第3期365-367,共3页
目的:拟通过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验证上述临床试验数据的二次分析结果。方法:按照中央随机方案将144例不同子宫位置受试者随机均等分为三阴交组、关元组和次髎组。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和妇科检... 目的:拟通过前瞻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的关系,以验证上述临床试验数据的二次分析结果。方法:按照中央随机方案将144例不同子宫位置受试者随机均等分为三阴交组、关元组和次髎组。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和妇科检查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视觉模拟量表(VAS值)≥40mm时,分别按其随机分组进行电针治疗,电针时间为30min,频率为2/10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位受试者治疗1次。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价疼痛情况。采用临床症状评分量表RSS评价痛经伴随症状缓解情况。预期结果:拟通过前瞻性的研究,观察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是否有关系,并验证二次分析结果。预期结论:初步证实子宫位置与经穴效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关系;子宫位置可以作为临床上选穴治疗的依据之一,根据患者子宫位置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经穴进行治疗,可能发挥更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随机对照 子宫位置 经穴效应 VAS值
下载PDF
肝脏不同健康状态日月穴定点超声肝脏内部组织结构检出率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安家瑶 谷忠悦 周歆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48-2750,I0009,共4页
目的:通过肝脏不同健康状态下日月穴彩色定点超声所见组织检出率的比较研究,探讨日月穴在肝脏病理状态下敏化的生物医学基础。方法:采用低频定点超声方法,检测受试者肝脏体表投影区域内日月穴下肝脏内部组织结构,计算所见组织的检出率(n... 目的:通过肝脏不同健康状态下日月穴彩色定点超声所见组织检出率的比较研究,探讨日月穴在肝脏病理状态下敏化的生物医学基础。方法:采用低频定点超声方法,检测受试者肝脏体表投影区域内日月穴下肝脏内部组织结构,计算所见组织的检出率(n/N),受试者资料依据临床诊断分为肺结核、慢乙肝、肝硬化、脂肪肝及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组间配对检验。结果:1肝脏不同疾病状态下慢乙肝、肝硬化、脂肪肝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日月穴下门静脉右干有明显变化,P<0.05;2肺结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3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脂肪肝组与肺结核组比较,日月穴下门静脉右干有明显变化,P<0.05;4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脂肪肝组,进行两两比较,P>0.05。5胆囊的检出率在肝病中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静脉右干、胆囊在肝脏疾病过程中的变异性是日月穴敏化的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月穴 彩色超声 组织形态改变 肝脏损害 经穴效应
下载PDF
电针刺激启动穴位效应促进骨骼肌修复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黄于婷 廖军 +12 位作者 饶天予 刘科志 林佳 林煜也 曾楚凡 张国俊 张夏 童秀冰 张靖宇 阚宇 方燕平 景向红 王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0-1170,共11页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启动穴位效应激活肌卫星细胞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将45只SPF级2月龄SD大鼠随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色甘酸钠组、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9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启动穴位效应激活肌卫星细胞促进骨骼肌急性损伤修复的机制。方法将45只SPF级2月龄SD大鼠随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色甘酸钠组、色甘酸钠电针组,每组9只。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采用自制打击器建立右侧腓肠肌急性钝挫伤模型。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电针组在右侧“承山”“阳陵泉”注射20μL色甘酸钠,1次/d,干预7 d。电针组及色甘酸钠电针组大鼠于右侧“承山”“阳陵泉”行电针干预,予疏密波(2 Hz/100 Hz),每次30 min,1次/d,干预7 d。采用动物步态分析仪记录大鼠步态变化;HE染色法观察大鼠右侧腓肠肌形态学变化;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承山”局部皮肤肌肉肥大细胞聚集及脱颗粒状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右侧腓肠肌的肌卫星细胞配对盒基因7(Pax7)、成肌分化因子(MyoD),以及穴区皮肤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羟色胺(5-HT)阳性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右侧腓肠肌巨噬细胞标志物CD68和CD206的阳性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和色甘酸钠组右后肢摆动时间增加,步幅减小,HE染色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肌细胞肿大、变性坏死,“承山”局部皮肤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增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HT、Pax7、MyoD、CD68、CD206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色甘酸钠电针组右后肢摆动时间减少,步幅增大,HE染色见炎性细胞浸润减轻,肌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整齐;电针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增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HT、Pax7、MyoD、CD206表达增加(P<0.05),CD68表达减少(P<0.05);与色甘酸钠电针组比较,电针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增加,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5-HT、Pax7、MyoD、CD206表达增加(P<0.05),CD68表达减少(P<0.05)。结论电针“承山”“阳陵泉”可刺激穴位局部,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调控巨噬细胞表达,进而激活肌卫星细胞发挥修复骨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穴位效应 巨噬细胞 肌卫星细胞
原文传递
阳陵泉穴功效主治及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思慧 刘书庆 +2 位作者 王玥梅 余曙光 吴巧凤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第4期56-59,共4页
明确腧穴功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阳陵泉穴具有舒筋通络、疏肝利胆、调畅气机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腧穴。本文整理了阳陵泉穴的传统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对阳陵泉穴在外周及中枢发挥的抗炎、镇痛、促进突... 明确腧穴功效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阳陵泉穴具有舒筋通络、疏肝利胆、调畅气机的功效,是临床常用腧穴。本文整理了阳陵泉穴的传统功效主治、现代临床应用和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对阳陵泉穴在外周及中枢发挥的抗炎、镇痛、促进突触重塑等生物学机制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科学、精准认识阳陵泉穴的腧穴功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陵泉 腧穴功效 腧穴主治 生物学机制
下载PDF
MSM人群HIV感染者原穴红外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宏 白增华 +6 位作者 周歆 任路 安吉尔 周向东 李欣悦 周欣 谷忠悦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04-207,I0038,共5页
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者原穴的红外特异性,为中医治疗HIV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观察组为感染HIV的MSM受试者42例,健康对照组为排除HIV感染的健康志愿者25例。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四肢远端的十二经原穴部位进... 目的探讨男男性行为(MSM)人群HIV感染者原穴的红外特异性,为中医治疗HIV感染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观察组为感染HIV的MSM受试者42例,健康对照组为排除HIV感染的健康志愿者25例。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对受试者四肢远端的十二经原穴部位进行拍摄并提取温度数据,以穴位相对红外温度为指标,进行组间非参数检验。结果①未治疗组左侧京骨穴与双侧太溪穴相对红外温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健康对照组与治疗组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从原穴与十二经脉和五载六腑的特殊关系而言,依据足太阳经别循行"别入肛中"的经络理论和中医学"肾开窍于前后二阴"的脏腑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研究现象。②治疗组双侧太白穴相对红外温度高于未治疗组(P<0.05);其余各穴位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是导致其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病毒治疗后免疫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次试验观察到的的脾经原穴抗病毒治疗后温度明显回升的现象,与目前有关中医脾的功能与人体免疫机能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吻合。结论MSM人群艾滋病期患者十二原穴中,膀胱经、肾经与脾经原穴(京骨、太溪、太白)的红外温度具有反映病症的效应,这种多个脏腑经络相关原穴的联合效应,符合HIV感染者发病规律。体现了十二原穴反映病症效应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原穴 红外特异性 经穴效应
下载PDF
小儿推拿穴位分类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道全 《山西中医》 2012年第10期37-37,60,共2页
将小儿推拿穴位按其作用进行分类,归纳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清热、补益、温阳散寒、消食化滞、止泻、通大便、止腹痛、止呕吐、利小便、止咳化痰平喘、理气、镇惊安神、醒神开窍、通鼻窍、止抽搐、固表止汗、通络调气血等19类穴位,以... 将小儿推拿穴位按其作用进行分类,归纳为发散风寒、发散风热、清热、补益、温阳散寒、消食化滞、止泻、通大便、止腹痛、止呕吐、利小便、止咳化痰平喘、理气、镇惊安神、醒神开窍、通鼻窍、止抽搐、固表止汗、通络调气血等19类穴位,以便于学习与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推拿 穴位作用 分类研究
下载PDF
对8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不同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辛思源 林驰 +7 位作者 王培 胡妮娟 郝杰 齐丹丹 吴桂雯 胡尚卿 马良宵 朱江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 目的通过对一项针刺治疗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子宫位置与三阴交穴效应的关系。方法按照中央完全随机方案将96例寒湿凝滞证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均等分为期望得气组和期望不得气组,排除子宫位置资料不全者最终纳入86例,于治疗前通过超声对每位受试者子宫位置进行评估,当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P)值≥40 mm时,取双侧三阴交穴,期望得气组以Φ0.3×40 mm一次性无菌管针直刺1~1.2寸,每10分钟行平补平泻手法30秒;期望不得气组以Φ0.18×13 mm一次性无菌管针弹入即可,不施手法,两组均留针30分钟后缓慢平和的将针渐渐退出,进行疗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P)值评价两组治疗前、起针即刻(针刺30分钟)和起针后10分钟(40分钟)的疼痛情况。并比较各子宫位置反应者比例(治疗前后VAS-P值降低50%及以上患者的比例)、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即刻VAS-P值)与起针后效应(治疗前VAS-P值-起针后10分钟VAS-P值)。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不同子宫位置间治疗前后各时点VAS-P值、反应者率、总体有效率、起针即刻效应与后效应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现有统计结果提示子宫位置可能与三阴交穴效应无关,其结果有待于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湿凝滞证 原发性痛经 子宫位置 经穴效应 三阴交穴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值
下载PDF
经穴效应通过调控ATPAF2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银兰 万明雨 +1 位作者 梁希森 梁繁荣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1325-1329,共5页
目的:观察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ATPAF2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两组的基因表达谱,通过Gene Ontology(GO)分析、Pathway分析。结果:得出ATPAF2基因在经穴组各样本... 目的:观察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ATPAF2基因的差异表达。方法:20例患者随机分成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各10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两组的基因表达谱,通过Gene Ontology(GO)分析、Pathway分析。结果:得出ATPAF2基因在经穴组各样本中表达显著,GO分析,该基因所体现的3个功能的P值分别为0.000287、0.000287和0.000693(均P<0.05),该基因在非经非穴组各样本中未见表达。结论:本经取穴对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对ATPAF2基因的调控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效应 ATPAF2 本经取穴 无先兆偏头痛
下载PDF
HBV感染患者穴位贴敷肝脏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响应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宏 谷忠悦 +1 位作者 焦倩倩 刘金凯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1-203,共3页
目的:通过期门、肝俞、中都穴位贴敷对肝脏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影响效应的比较研究,探讨穴位贴敷的科学性。方法:以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时间为标准分为穴位贴敷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进行抗病毒和其他药物治疗。以彩... 目的:通过期门、肝俞、中都穴位贴敷对肝脏门静脉血液动力学参数影响效应的比较研究,探讨穴位贴敷的科学性。方法:以HB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就诊时间为标准分为穴位贴敷组和空白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进行抗病毒和其他药物治疗。以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受试者治疗前和治疗3周之后门静脉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和门静脉充血指数(CI)为指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配对结果显示,治疗组VPV提升,P〈0.05。结论:期门、肝俞、中都穴组实施中药贴敷,具有加快HBV感染患者门静脉血流速度的效应。对慢乙肝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经穴效应 贴敷 门静脉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THE RETRIEVAL AND ANALYSIS OF THE ACUPOINT EFFECT FROM ZHENJIU DACHENG
16
作者 Liu Ligong,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 Meridian, Shanghai 200030, ChinaXi Yongjiang Yang Rende Wang Boxiong, Shangha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Liu Changzhen, Shanghai CASCO Signal LTD, Shanghai, China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1993年第1期52-56,共5页
This paper has counted the clauses about the acupoint effect in Zhenjiu Dachengwith computer. The results have been indicated, summed up, simplified, and listed in a table.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authors propose... This paper has counted the clauses about the acupoint effect in Zhenjiu Dachengwith computer. The results have been indicated, summed up, simplified, and listed in a table.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authors proposed some hypotheses, such as the first grade of the holographicunits on the extremities, the second grade of the holographic units on the extremities, the holographicunit on the head, etc., which are of significance in the clinical selection of poi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point effect Zhenjiu dachen Selection of POINTS Computer-based ANALYSIS Biological HOLOGRAPHIC theory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肝区红外敏感经穴特异性定点超声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澈 谷忠悦 +2 位作者 霍素刚 周歆 白增华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3期174-177,共4页
目的:探讨肝区内经穴敏化的病理学基础。方法:疾病组为慢性HBV感染住院患者,对照组为排除HBV感染的健康志愿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本研究前期发现的肝区内红外敏感经穴步廊、期门、日月进行定点超声检测,以所见组织检出率为指... 目的:探讨肝区内经穴敏化的病理学基础。方法:疾病组为慢性HBV感染住院患者,对照组为排除HBV感染的健康志愿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本研究前期发现的肝区内红外敏感经穴步廊、期门、日月进行定点超声检测,以所见组织检出率为指标,进行组间、组内配对T检验。结果:①期门:健康组为肝组织和门静脉干支,慢乙肝组门静脉干支增高,肝硬化组矢状窦、胆囊均高,组间配对,P<0.01。②日月:各组均为门静脉、肝组织、胆囊。慢乙肝组胆囊减少,与门静脉配对检验,P<0.05。③步廊:健康组以肺肝界为主,疾病组矢状窦增高,肝硬化>慢乙肝>健康组,P<0.01。结论:慢性HBV感染肝区红外敏感经穴对应的肝内组织,具有动态变化规律,符合HBV感染的病理演变规律和中医学肝肾、肝胆的病理生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经穴效应 彩色超声
下载PDF
慢性HBV感染患者经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血流动力学相关的比较
18
作者 刘宏 张澈 +1 位作者 谷忠悦 舒军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147-1150,共4页
目的:通过肝区内不同经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功能状态相关性比较研究,论证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与科学性。方法:以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经穴红外温度与门静脉血流速度(VPV)、最... 目的:通过肝区内不同经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功能状态相关性比较研究,论证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与科学性。方法:以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经穴红外温度与门静脉血流速度(VPV)、最大内径(DPV)、门静脉充血指数(CI),肝静脉血液速度(VHV)、肝中静脉内经(DHV),肝静脉波形(HV0、HV1、HV-2)检出率的均值双变量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观察组期门、日月、步廊红外温度与CI负相关;期门、步廊与VPV正相关,与DPV负相关,P〈0.05。(2)观察组只有步廊与DHV和HV1检出率负相关,P〈0.05。(3)对照组三个经穴与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均不相关。结论:HBV感染时肝区内肝经期门、胆经日月、肾经步廊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血液动力学相关的差异性,体现了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和"肝胆表里""肝肾同源"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穴效应 红外温度 门静脉 肝静脉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从“肚腹三里留”论经穴效应的特异性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陆凤燕 王圆圆 +3 位作者 辛娟娟 赵玉雪 喻晓春 高俊虹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0-844,共5页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与否是目前国内外针刺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主要从"肚腹三里留"的中医历代古籍记载、足三里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现代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方面论述了足三里穴与胃肠功能之间存在的特异性联系,并从足三里穴和胃肠器官的脊髓节段水平及针刺足三里穴的脑中枢效应方面阐释了此种特异性的生理学机制,以期为"肚腹三里留"体现的经穴效应特异性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三里 胃肠 经穴效应特异性 经穴-脏腑相关
原文传递
氨茶碱透皮制剂的穴位效应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建平 杨彬 冯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1,共5页
目的 研究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后的穴位效应 ,为穴位给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进行皮肤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I12 5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 ;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法 )测定血清白细... 目的 研究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后的穴位效应 ,为穴位给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透射电镜进行皮肤结构的形态学观察 ;I12 5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环磷酸腺苷 (cAMP)、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 ;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法 )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 5 (IL 5 )的含量。结果 与非穴位皮肤结构相比 ,穴位皮肤角质层细胞脱屑增加 ,脂质双分子层致密性改变 ,产生褶皱 ;各组给药后 ,血浆cAMP升高 ,cGMP降低 ,二者比值下降。其中 ,肺俞穴与膻中穴给药组可在 2h内使cAMP值趋于正常 ,在 7h内使cGMP和cAMP cGMP比值趋于正常 ,小于非穴位给药组需要的时间 (均为 8h以上 )。与哮喘对照组相比 ,肺俞组、非穴位组均可降低血清IL 5水平 (P <0 0 5 ) ,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氨茶碱透皮制剂穴位给药可产生显著的免疫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茶碱透皮制剂 穴位效应 角质层 环磷酸腺苷 环磷酸鸟苷 白细胞介素5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