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强度运动对大鼠骨骼肌AMP/ATP比值和AMPK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国华 朱一力 曾凡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3,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大鼠腓肠肌AMP、ATP含量及AMPK活性,旨在阐明不同强度运动时AMMP/ATP的比值和AMPK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将6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小强度运动组、中强度运动组、大强度运动组,其中运动组又...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运动大鼠腓肠肌AMP、ATP含量及AMPK活性,旨在阐明不同强度运动时AMMP/ATP的比值和AMPK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将6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小强度运动组、中强度运动组、大强度运动组,其中运动组又各分为3小组,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 h和6 h取材。小、中和大强度一次性跑台运动的速度分别为10 m/min、18 m/min、26 m/min,坡度10°,时间60 min。AMP、ATP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AMPK活性测定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结果:小强度运动后AMPK活性不变,中到大强度运动后即刻分别增加50%(P<0.01)和1.8倍(P<0.01)并持续至1 h,6 h回到安静水平;中到大强度即刻AMP分别增加16%(P<0.05)和62%(P<0.01),AMP/ATP分别升高33%(P<0.05)和89%(P<0.01),均在1 h回到安静水平;不同强度运动后即刻AMPK与AMP/ATP呈显著正相关(r=0.89)。结论:1)AMPK在小强度运动时未激活,中到大强度运动时呈强度依赖性升高;2)运动激活AMPK的机制主要受AMP/ATP比值升高调控,而比值的升高主要依赖于AMP的增加而不是ATP的减少;3)运动后AMPK活性的恢复滞后于AMP/ATP比值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amp/atp 运动强度 动物实验
下载PDF
递增负荷对大鼠心肌ATP、AMP及AMP/ATP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谷崎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932-936,共5页
为了探讨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方式对大鼠心肌ATP、AMP及AMP/ATP的影响,建立了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MP、ATP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大鼠心肌AMP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 为了探讨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方式对大鼠心肌ATP、AMP及AMP/ATP的影响,建立了逐级递增跑台运动训练动物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AMP、ATP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大鼠心肌AMP含量呈现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TP含量呈现先下降趋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后期出现的轻微上升趋势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ATP/AMP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鼠心肌对于逐级递增运动呈现适应性强度,运动过程中AMP/ATP比值的改变是ATP与AMP综合变化的效应,ATP变化幅度还是非常的有限,主要是通过增加AMP含量来提升能量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强度 心肌组织 atp amp atp amp
下载PDF
补中益气丸对脾虚大鼠能量物质及AMPK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燕舞 李耿 巫燕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92-594,共3页
目的:从ATP、AMP、AMPK的变化探讨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脾虚大鼠ATP、AMP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PK-α基因的表达。结果:脾虚模型血浆、肝组织AMP/ATP均增高;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降低,... 目的:从ATP、AMP、AMPK的变化探讨脾虚证与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黄脾虚大鼠ATP、AMP的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MPK-α基因的表达。结果:脾虚模型血浆、肝组织AMP/ATP均增高;肌肉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肝组织中AMPK-α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补中益气丸对上述模型中异常的能量物质有调节作用。结论:脾虚静息状态下ATP、AMP及AMPK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肝组织能量需求大于肌肉组织,补中益气丸可以调整脾虚状态下紊乱的能量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证 ampK 能量代谢 amp/atp 补中益气丸
下载PDF
女贞苷通过激活AMPK促进脂联素的组装 被引量:5
4
作者 郭文文 张志杰 李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检测女贞苷对AMPK[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的激活作用,探究其激活机制以及对脂联素高聚体组装的影响。方法:用一定浓度的女贞苷处理人胚肾细胞衍生株293T细胞,... 目的:检测女贞苷对AMPK[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5'-monophosphate(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的激活作用,探究其激活机制以及对脂联素高聚体组装的影响。方法:用一定浓度的女贞苷处理人胚肾细胞衍生株293T细胞,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MPK磷酸化水平,通过HPLC检测细胞中AMP和ATP(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5'-triphosphate)的含量。用女贞苷处理3T3-L1脂肪细胞,检测其对脂联素组装的影响。结果:女贞苷能够使293T细胞中AMPK磷酸化水平升高。经过女贞苷处理后,细胞中AMP与ATP浓度的比值(AMP/ATP比值)升高。当AMPK表达被沉默后,女贞苷对脂联素高聚体组装的促进作用被解除。结论:女贞苷能够通过提高细胞中AMP/ATP比值来激活AMPK,进而促进脂联素高聚体的组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贞苷 ampK 脂联素 amp/atp 高效液相色谱法
原文传递
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AMPK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兵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期68-71,共4页
为了探讨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AMP、ATP含量及AMPK表达的影响,阐明力竭运动后AMP/ATP的比值和AMPK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力竭运动动物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AMP、ATP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 为了探讨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AMP、ATP含量及AMPK表达的影响,阐明力竭运动后AMP/ATP的比值和AMPK的变化特点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力竭运动动物模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大鼠心肌组织中AMP、ATP含量,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AMPK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静息组比较,力竭运动后0h心肌AMPK活性显著增加(P<0.01),运动后1h心肌AMPK活性增加(P<0.05),运动后6h恢复到安静水平;与静息组比较,力竭运动后AMP增加60%(P<0.01),AMP/ATP升至400%(P<0.01),两项指标均在1h回到安静水平.通过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得到:力竭运动使大鼠心肌组织AMPK表达增加且主要受AMP/ATP比值升高调控;运动后心肌组织AMPK活性的恢复滞后于AMP/ATP比值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竭运动 心肌组织 单磷酸腺苷激酶(ampK) amp atp
下载PDF
野艾蒿总黄酮对HepG2细胞脂质代谢中AMPK蛋白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洋 周成江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96-1403,共8页
目的:通过研究野艾蒿总黄酮对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AMPK)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而探明其调节HepG2细胞脂质代谢过程中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脂质堆积模型,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Western blot检... 目的:通过研究野艾蒿总黄酮对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AMPK)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从而探明其调节HepG2细胞脂质代谢过程中存在的作用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脂质堆积模型,将实验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药物组,Western blot检测经药物作用后该模型中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A carboxylase,ACC)磷酸化表达情况以及AMPK上游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Ca2+ 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kinase,CaMKK)活性改变对药物激活AMPK的影响;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野艾蒿总黄酮激活AMPK对HepG2细胞内AMP/ATP水平的影响。结果:(1)油红染色结果显示,野艾蒿总黄酮能够通过AMPK来促进HepG2细胞脂质代谢。(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ACC的磷酸化表达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表达水平升高,但该过程可以被AMPK抑制剂所阻断。(3)野艾蒿总黄酮在CaMKK特异性抑制剂作用下仍能够上调HepG2细胞中AMPK的磷酸化表达。(4)超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一磷酸腺苷(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含量及AMP/ATP含量比值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野艾蒿总黄酮能够依靠药物-AMPK-ACC这一调脂通路来影响HepG2细胞脂质代谢,但其激活AMPK途径与CaMKK活性和AMP/ATP含量比值变化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艾蒿 总黄酮 腺苷酸蛋白活化激酶 活性分析 乙酰辅酶A羧化酶 钙调蛋白依赖性激酶 amp/atp
原文传递
急性低氧暴露对大鼠骨骼肌AMPK/TSC2/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许猛 赵华 曾凡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99-703,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暴露复氧后骨骼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LKB1)、AMP/ATP、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TSC2)、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时程变化规律,探索低氧经该信号通路下调骨骼肌蛋白合成的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急性低氧暴露复氧后骨骼肌丝/苏氨酸蛋白激酶(LKB1)、AMP/ATP、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TSC2)、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以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信号时程变化规律,探索低氧经该信号通路下调骨骼肌蛋白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分为:常氧安静组、低氧暴露即刻组、复氧1 h组、复氧2 h组、复氧6 h组和复氧12 h组。低氧暴露10 h(氧浓度13.6%)。采用HPLC检测大鼠趾长伸肌AMP、ATP含量,Western Blot测LKB1、AMPK、TSC2、m TOR磷酸化水平。结果:低氧暴露后即刻,骨骼肌AMP含量、AMP/ATP比值,LKB1、AMPK和TSC2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同时m TOR磷酸化显著降低(P<0.01),均于复氧后6h恢复。结论:(1)低氧可以通过AMP/ATP和LKB1激活AMPK。(2)低氧可经AMPK/TSC2/m TOR通路下调m TOR活性,从而抑制骨骼肌蛋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低氧暴露 骨骼肌 LKB1 amp/atp ampK MTOR
下载PDF
噻唑衍生物WSF-SN-10激活AMPK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洋 王芸芸 +4 位作者 李小川 孙楠 张志杰 王石发 李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9年第13期2401-2406,共6页
目的:在噻唑衍生物中筛选新型AMPK激活剂并探究其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以期找到副作用少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方法:用14种噻唑衍生物处理293T细胞,用Western Blot筛选能显著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的化合物;用HPLC和FACS分别检测该化合物... 目的:在噻唑衍生物中筛选新型AMPK激活剂并探究其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以期找到副作用少的II型糖尿病治疗药物。方法:用14种噻唑衍生物处理293T细胞,用Western Blot筛选能显著提高AMPK磷酸化水平的化合物;用HPLC和FACS分别检测该化合物对细胞内AMP/ATP比值和Ca2+浓度的影响,探究其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结果:WSF-SN-10(2-(2-(6,6-二甲基双环[3,1,1]庚-2-亚基)肼基)-4-(4-氰基苯基)噻唑)为14种噻唑衍生物中活性最强的AMPK激活剂;20μM下WSF-SN-10激活AMPK的活性最强;用20μM WSF-SN-10处理293T细胞后,细胞内的AMP/ATP比值和LKB1的磷酸化水平分别上升至空白对照的1.94和3.04倍,同时Ca2+浓度无明显变化,说明WSF-SN-10通过增加细胞内的AMP/ATP比值来激活AMPK。结论:噻唑衍生物WSF-SN-10能抑制细胞内的ATP合成来间接激活AMPK,是治疗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的潜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唑衍生物 WSF-SN-10 ampK amp/atp CA2+
原文传递
运动适应中AMPK分子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孙静 刘志二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6,80,共5页
运动应激导致机体骨骼肌细胞内的相对能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机体恢复相对能量平衡状态对机体运动能力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PK在运动适应过程中对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维持细胞自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次性运动中AMPK的激活具... 运动应激导致机体骨骼肌细胞内的相对能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机体恢复相对能量平衡状态对机体运动能力的保持具有重要意义。AMPK在运动适应过程中对调节细胞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维持细胞自稳态具有重要作用。在一次性运动中AMPK的激活具有运动强度依赖性和运动时间依赖性。AMP/ATP比值改变是运动适应过程中AMPK激活的主要机制,Cr/PCr比值、葡萄糖等细胞内其他能量物质状态、H+浓度变化和LKB1等骨骼肌AMPK上位激酶的变化对AMPK激活也有影响。阐明了在运动适应过程中AMPK分子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amp/atp比值 运动适应 骨骼肌 分子调控机制
下载PDF
不同时间运动骨骼肌AMP/ATP比值及AMPK活性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国华 朱一力 +1 位作者 贺道远 曾凡星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76-778,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一次性运动大鼠腓肠肌AMP、ATP含量及AMPK活性,旨在阐明不同时间运动AMPK的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6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n=8)、30 min运动组(n=18)、60 min运动组(n=18)9、0 min运动组(n=18),其中运动...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一次性运动大鼠腓肠肌AMP、ATP含量及AMPK活性,旨在阐明不同时间运动AMPK的变化特点及机制。方法:62只雄性SD大鼠分为4大组:安静对照组(n=8)、30 min运动组(n=18)、60 min运动组(n=18)9、0 min运动组(n=18),其中运动组又各分为3小组(n=6),分别在运动后即刻、1 h和6 h取材。运动速度18 m/min,坡度10%。结果:和安静组相比,各组ATP运动后无显著改变;AMP在60和90min运动后即刻显著升高(0.183,0.212 Vs 0.158,P<0.05),AMP/ATP比值在60、90 min显著升高(0.048,0.053 Vs 0.037,P<0.05,0.01),1 h回到安静水平;各组AMPK在运动后即刻均显著升高(4.16,4.79,5.26 Vs3.18,P<0.05,0.01,0.01),其中60、90 min组至1h仍保持升高,6 h回到安静水平。结论:骨骼肌AMPK在运动中的激活具有时间依赖性,其机制与AMP/ATP比值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amp/atp比值 运动时间 骨骼肌
原文传递
2周耐力训练削弱骨骼肌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对急性运动的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国华 朱一力 曾凡星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94-696,710,共4页
目的:探讨2周耐力训练对大鼠一次急性运动骨骼肌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的影响,分析骨骼肌AMPK信号对耐力训练的适应特点。方法:52只雄性SD大鼠分为训练和未训练两大组,训练组进行2周速度为18m/min、10%坡度、每天60mi... 目的:探讨2周耐力训练对大鼠一次急性运动骨骼肌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的影响,分析骨骼肌AMPK信号对耐力训练的适应特点。方法:52只雄性SD大鼠分为训练和未训练两大组,训练组进行2周速度为18m/min、10%坡度、每天60min的耐力训练,结束后进行一次性大强度跑台运动(速度26m/min,10%坡度,60min);未训练组只进行一次性大强度跑台运动。两组分别于一次性运动前(安静时)、运动后即刻(0h)、1h和6h取材。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AMP、ATP含量,放射性同位素方法测定AMPK活性。结果:与安静时相比,训练和未训练组大鼠一次性运动后即刻,腓肠肌AMP、AMP/ATP、AMPK分别增加42%、80%、80%和62%、89%、180%,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MP和AMP/ATP在运动后1h恢复,AMPK在运动后6h恢复;和未训练组相比,训练组一次性运动后即刻AMP和AMPK的增幅分别下降20%(P<0.05)和100%(P<0.01),但两组ATP和AMP/ATP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结论:2周耐力训练削弱骨骼肌AMPK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其原因可能与AMP含量的增幅被削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K amp/atp比值 耐力训练 骨骼肌
下载PDF
运动激活骨骼肌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的分子机制
12
作者 张国华 曾凡星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7-90,126,共5页
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内的能量平衡状态被破坏,因此,机体恢复与维持能量状态的平衡对运动能力有重要影响,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5′-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细胞内的能量监控器具有这种作用。AMPK在一次性运动中... 运动导致骨骼肌细胞内的能量平衡状态被破坏,因此,机体恢复与维持能量状态的平衡对运动能力有重要影响,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5′-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作为细胞内的能量监控器具有这种作用。AMPK在一次性运动中能以强度和时间依赖性方式激活,其机制主要与运动中AMP/ATP比值改变有关,AMP通过3条途径激活AMPK:直接别构激活;使AMPK成为上游激酶的更适底物;阻遏蛋白磷酸酶对AMPK的抑制,ATP与AMP的作用相拮抗。其他能量状态的变化如磷酸肌酸、肌酸、葡萄糖和肌糖原也对AMPK的激活产生影响。阐明运动激活AMPK的分子机制对理解骨骼肌在运动中的能量代谢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amp/atp比值 磷酸肌酸 骨骼肌 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