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68篇文章
< 1 2 2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偶氮染料的偶氮-醌腙互变异构的研究(Ⅱ)──2-苯基偶氮-1-萘酚的偶氮-醌腙异构 被引量:20
1
作者 田雅珍 王桂娟 吴祖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2-76,共5页
合成并测定11个2-苯基偶氮-1-萘酚料的H、^13CNMR谱,对氢谱进行了归属,讨论了苯环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溶剂的PH值对偶氮-醌腙互变异构以及结构对颜色的影响。
关键词 偶氮体 醌腙体 互变异构 染料 偶氮染料
下载PDF
有机氟改性水性聚氨酯性能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文娟 胡静 +1 位作者 孙道兴 李少香 《电镀与涂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0-233,共4页
采用1H,1H,8H,8H-十二氟-1,8-辛二醇(F12)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制备了氟化水性聚氨酯,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F12含量制备的氟化水性聚氨酯的吸水率和水接触角,测试了涂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F12含... 采用1H,1H,8H,8H-十二氟-1,8-辛二醇(F12)对水性聚氨酯进行改性,制备了氟化水性聚氨酯,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F12含量制备的氟化水性聚氨酯的吸水率和水接触角,测试了涂膜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着F12含量的增加,所制备的氟化水性聚氨酯涂膜的水接触角、附着力以及硬度逐渐增大,吸水率逐渐降低,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则先增加后减少。当F12用量为0.3%~0.4%时,涂膜的综合性能较佳:附着力1级,铅笔硬度H^2H,柔韧性3~5 mm,拉伸强度16.32~18.64 MPa,断裂伸长率397.65%~301.65%,涂膜吸水率7.1%~6.7%,水接触角67°~72°。以F12制备的氟化水性聚氨酯表面能低,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和耐水性,有望在纺织物及海洋防污涂层材料中得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聚氨酯 1h 1h 8h 8h-十二氟-1 8-辛二醇 改性 耐水性 硬度
原文传递
AlH分子结构与分析势能函数 被引量:18
3
作者 炎正馨 谢安东 +2 位作者 吴旌贺 胡栋 杨向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75-378,共4页
本文运用群论及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方法,推导了AlH分子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A1Π)及第三激发态(C1S+)的电子态及相应的离解极限。并使用SAC/SAC-CI方法,采用D95(d)、6 311g(d)和cc PVTZ等基组对AlH分子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 本文运用群论及原子分子反应静力学方法,推导了AlH分子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A1Π)及第三激发态(C1S+)的电子态及相应的离解极限。并使用SAC/SAC-CI方法,采用D95(d)、6 311g(d)和cc PVTZ等基组对AlH分子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A1Π)和第三激发态(C1S+)的平衡结构和谐振频率进行了几何优化计算。通过对三个基组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得到cc PVTZ基组是三个基组中最优基组的结论。使用cc PVTZ基组,对AlH分子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A1Π)和第三激发态(C1S+)进行了单点能扫描计算,并给出了AlH的基态(X1Σ+)、第一激发态(A1Π)和第三激发态(C1S+)的Murrell Sorbie函数形式的电子态的完整势能函数,进而得到了AlH分子第一激发态(A1Π)的激发能较小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1h 分子结构与势能函数 激发态 Murrell-Sorble函数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当归^1H NMR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杨应文 王亚丽 +4 位作者 萨日娜 潘新波 肖宇奇 孙宇靖 王兰霞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9,共11页
利用1 H NMR法测定27个不同生长期的当归提取物,对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进行了初步归属,用特征峰相对峰面积表示3种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当归中阿魏酸、... 利用1 H NMR法测定27个不同生长期的当归提取物,对当归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进行了初步归属,用特征峰相对峰面积表示3种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含量变化进行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当归中阿魏酸、藁本内酯、当归多糖的含量在第1年变化较为平稳,第2年和第3年变化相对较为活跃,而在当归的生长周期内,当归多糖的含量变化明显大于其他两种活性成分,为参与代谢活动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证实,通过对照1 H NMR指纹图谱,将相对含量法与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能对不同生长期的当归药材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宏观评价和分析,可作为植物药材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指纹图谱 含量变化 当归 生长期 相对含量法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近32年长沙市短时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范昱 陈勇 +1 位作者 王米吉 钟金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4期50-54,共5页
利用长沙市近32 a的1 h、3 h雨量资料,分析了长沙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极值分布等气候特征及1 h、3 h雨量极值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长沙市1 h、3 h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4.4、3.7次,雨强... 利用长沙市近32 a的1 h、3 h雨量资料,分析了长沙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月际分布、时段分布、极值分布等气候特征及1 h、3 h雨量极值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结果表明,长沙市1 h、3 h短时强降水年发生次数的多年平均值为4.4、3.7次,雨强平均为29.2 mm/h、14.8 mm/h。长沙发生1 h短时强降水高峰期为6-8月,3 h短时强降水高峰期为6-7月。1 h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15-17时及20时等时段,3 h短时强降水容易发生在04-08时及01时等时段。1 h、3 h短时强降水年雨量极值大多出现在主汛期。年1 h雨量极值发生在7月最多,6、8月次之;年3h雨量极值发生在6月最多,7月次之。长沙市1 h、3 h短时强降水年雨量极值整体呈弱增加趋势,其长期趋势变化存在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和阶段性特征,无突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1 h、3 h短时强降水 月际分布 逐时分布 雨量极值 变化趋势
下载PDF
IL-8、IL-10在大鼠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林栋栋 孙家邦 +6 位作者 李非 张淑文 崔叶青 刘大川 朱斌 孙海晨 刘爽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 探讨IL- 8、IL- 10在大鼠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模型。分别对胰腺损伤、肺损伤程度进行病理评分,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 目的 探讨IL- 8、IL- 10在大鼠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磺胆酸钠的方法,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肺损伤模型。分别对胰腺损伤、肺损伤程度进行病理评分,测定肺组织湿/干质量比;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IL- 8、IL -10水平。结果 造模后1 h,大鼠即出现较明显的胰腺损伤,随着时间的延长,胰腺损伤逐渐加重,以12 h为最。造模后1 h,即出现肺损伤,光镜下表现为白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水肿及肺泡腔萎陷;至4 h肺组织湿/干质量比开始增加,此后,肺损伤程度逐渐增加,以24 h为最。造模后1 h,大鼠血清IL- 8、IL- 10水平逐渐升高,至24h达最高。结论 IL -8、IL- 10参与了大鼠胰腺炎肺损伤的病理过程,胰腺炎肺损伤的过程可能是体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失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大鼠 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 并发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清IL-8 重症急性胰腺炎 胰腺损伤 ELISA法 损伤程度 牛磺胆酸钠 肺损伤模型 白细胞浸润 病理评分 镜下表现 肺泡间隔 病理过程 肺组织 24h 胰胆管 1h 造模
下载PDF
丙烯酸/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合成及固沙应用 被引量:14
7
作者 苏鹏 马育红 杨万泰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8,共5页
为了改善化学固沙剂固沙层水渗透速率低和吸水率高的缺点,本文设计合成一类新的化学固沙剂——丙烯酸(AA)与1H,1H,2H,2H-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PFOMA)的共聚物。研究了不同单体用量比(nAA/nPFOMA=9/1,8/2,7/3,5/5)的共聚物对聚丙烯酸(P... 为了改善化学固沙剂固沙层水渗透速率低和吸水率高的缺点,本文设计合成一类新的化学固沙剂——丙烯酸(AA)与1H,1H,2H,2H-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PFOMA)的共聚物。研究了不同单体用量比(nAA/nPFOMA=9/1,8/2,7/3,5/5)的共聚物对聚丙烯酸(PAA)固沙剂保水性能的影响。用该共聚物溶液浸润PAA固化的沙柱,在固化的沙粒表层形成含氟共聚物的包覆层。实验结果表明,该共聚物层能显著降低PAA固化沙柱的表面能,提高固沙层的渗水速率,降低吸水率。当共聚物的单体比为nAA/nPFOMA=7/3时,水无法渗入沙柱;共聚物的单体比为nAA/nPFOMA=9/1和8/2时,25 mL水渗过5 cm高PAA固化沙柱的渗水时间从23'33″降到了4'30″,同时沙柱吸水率也从约50%降到了15%左右;通过CaCl2溶液的浸润,采用Ca2+的交联作用,可极大地提高用共聚物溶液浸润后的PAA固结沙柱的耐水性,试样在水中浸泡一个月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1h 2h 2h-全氟辛基甲基丙烯酸酯 聚丙烯酸 固沙剂 耐水性 吸水率
下载PDF
Assessment of bone marrow chang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varying bone densities: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and 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被引量:13
8
作者 LIU Yong TANG Guang-yu TANG Rong-biao PENG Yi-feng LI 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524-1527,共4页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bone marrow adipose tissue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 There are inconsistent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rrow fat content, bone mineral densi... Background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bone marrow adipose tissue might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porosis. There are inconsistent find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arrow fat content,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This study aimed to prospectively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MR spectroscopy (MRS) and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l) in detecting vertebral marrow chang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varying bone densities. Methods Both MRS and DWl of the lumber spine were performed in 102 postmenopausal women (mean age, (67.3±6.5) years; range, 55-83 years), who underwent dual X-ray absorptiometry. Marrow fat content and ADC were compared and correlated among three groups: 24 with normal bone density, 31 with osteopenia and 47 with osteoporosis. Results Vertebral marrow fat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osteoporotic group ((65.60±7.68)%, P 〈0.001) and the osteopenic group ((57.68±6.45)%, P 〈0.001),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bone density group ((51.67±3.27)%). ADC valu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osteoporotic group ((0.39±0.03)×10^-3mm^2/s, P 〈0.001) and in the osteopenic group ((0.42±0.02)×10^-3mm^2/s, P 〈0.001),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rmal bone density group ((0.47±0.03)×10^-3mm^2/s). The marrow fat conte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bone density (r=-0.731, P 〈0.001) and marrow ADC (r=-0.572, P 〈0.001). The bone densit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DC values (r=0.802, P 〈0.001). Conclusions Postmenopausal women experience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 in vertebral marrow fat content as the bone density decreases. Marrow fat content and ADC correlate to the bone density. MRS and DWl may indirectly assess the early bone marrow changes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OPOROSIS 1h MR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bone marrow dual X-ray absorptiometry
原文传递
二硝基吡唑并吡唑(DNPP)合成工艺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罗义芬 葛忠学 +2 位作者 王伯周 张海昊 刘愆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05-208,共4页
以乙酰丙酮与水合肼为原料,经脱水缩合、一次硝化、还原、重氮化、环化、二次硝化、氧化、脱羧硝化等反应合成了DNPP,收率9.3%,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进行了表征;初步探讨了合成条件及环化反应历程。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富氮化合物 二硝基吡唑并吡唑(DNPP) 合成
下载PDF
季铵盐型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与抗菌性能 被引量:12
10
作者 雷万学 韩春亮 +2 位作者 赵雪萍 林钰 张廷有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8-21,共4页
以壳聚糖为载体,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为活性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季铵盐型壳聚糖衍生物.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用悬菌定量实验研究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甲基... 以壳聚糖为载体,以硝酸铈铵作引发剂,用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为活性单体进行接枝共聚反应制备季铵盐型壳聚糖衍生物.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对接枝产物进行了表征和测定,用悬菌定量实验研究了其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铵通过其双键可以接枝到壳聚糖表面;所制备的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白色念珠菌在振荡作用15 m in后,平均杀菌率分别为99.99%、99.99%和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季铵盐 接枝共聚 1h NMR FTIR 抗菌
下载PDF
1H NMR法研究聚丙交酯的链结构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剑豪 廖凯荣 +1 位作者 全大萍 卢泽俭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5-48,共4页
用同核去偶1 HNMR法研究了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135℃开环聚合而得的低左旋度聚 (L_丙交酯 )(L_PLLA)以及聚 (L_丙交酯 ) (PLLA)和聚 (D ,L_丙交酯 ) (PDLLA)的链结构。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分辨出分子链中相邻 6个立构单元序列的化学... 用同核去偶1 HNMR法研究了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 135℃开环聚合而得的低左旋度聚 (L_丙交酯 )(L_PLLA)以及聚 (L_丙交酯 ) (PLLA)和聚 (D ,L_丙交酯 ) (PDLLA)的链结构。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分辨出分子链中相邻 6个立构单元序列的化学位移 ,并由几个清楚分辨的共振峰获得了聚合物的立构序列分布及原料组成的定量结果。其中PLLA样品是完全左旋等规的 ,L_PLLA次之 ,而PDLLA是完全无规的 ,后二者的序列分布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丙交酯的间规加成所占的比例较大。在本聚合条件下 ,未发现有酯交换和消旋化现象。此外 ,L_PLLA的1 HNMR谱在 5 2 5 1处有一弱小的共振峰 ,该峰在文献中未见报道 ,它的立构序列归属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法 聚丙交酯 链结构 立构序列 生物医学材料 化学位移 可生物降解
下载PDF
刻蚀法制备具有减反增透和超疏水性质的玻璃表面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彤 贺军辉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15-721,共7页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碱性刻蚀,然后经低表面能物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成功获得了具有超疏水性质和高透光率的玻璃表面.考察了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对玻璃润湿性和透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刻蚀温度的升高或刻蚀时间... 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碱性刻蚀,然后经低表面能物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成功获得了具有超疏水性质和高透光率的玻璃表面.考察了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对玻璃润湿性和透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刻蚀温度的升高或刻蚀时间的增长,玻璃表面的疏水性越好;在所考察的刻蚀温度和刻蚀时间范围内,随着刻蚀温度升高或刻蚀时间增长,样品的透光率先增大后减小.此外,分析并讨论了玻璃表面微观结构对样品润湿性和透光性的影响.本研究在120 min,85℃实验条件下,获得了接触角为152°,滚动角小于4°,最大透光率达98.1%(537 nm)的玻璃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水 纳米结构 减反增透 1碱性刻蚀 1h 1h 2h 2h-全氯辛 基三乙氧基硅烷
原文传递
水性环氧树脂/纳米SiO2复合疏水涂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璐璐 宿倩雪 +2 位作者 狄凯莹 吕佳帅男 陈晓婷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41-45,53,共6页
用氨基硅油(APDMS)改性水性环氧树脂(EP)得到疏水性的环氧树脂乳液(APDMSEP);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AS)与纳米SiO2反应得到氟改性纳米SiO2(FSiO2)。采用不同比例的F-SiO2与APDMS-EP进行复配,室温固化制备疏水涂层,并对F-... 用氨基硅油(APDMS)改性水性环氧树脂(EP)得到疏水性的环氧树脂乳液(APDMSEP);用1H,1H,2H,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AS)与纳米SiO2反应得到氟改性纳米SiO2(FSiO2)。采用不同比例的F-SiO2与APDMS-EP进行复配,室温固化制备疏水涂层,并对F-SiO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F-SiO2用量对涂层的接触角、铅笔硬度、附着力、热稳定性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PDMS的引入使水性环氧树脂涂层的水接触角从47.3°提高到97.7°;加入F-SiO2后涂层疏水性进一步提高,当加入15%的F-SiO2时,涂层对水和丙三醇的接触角分别为120.3°和104.5°,F-SiO2的加入也增强了涂层的防腐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性环氧树脂 氨基硅油 1h 1h 2h 2h-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 纳米SIO2 疏水 防腐
下载PDF
7-氧代-3-苯基香豆素的NMR谱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季小慎 严久凤 《波谱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5-188,共4页
详细归属了三个7-氧代-3-苯基香豆素类衍生物的核磁共振谱(1H、13CNMR).除7-甲氧基-3-苯基香豆素的13CNMR谱外,上述化合物的核磁共振谱均未见报道.
关键词 香豆素类 衍生物 NMR谱 碳谱 氧代苯基香豆素
下载PDF
葫芦科药用植物甾醇类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吴晓毅 巢志茂 +3 位作者 刘海萍 王淳 谭志高 孙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B12期169-175,共7页
我国葫芦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入药部位广泛,富含植物甾醇类、三萜类、脂肪酸类、糖和苷类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其中,植物甾醇多和油脂类成分共存于种子和花粉中,具有和胆固醇相似的化学结构,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因而在市场上广... 我国葫芦科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入药部位广泛,富含植物甾醇类、三萜类、脂肪酸类、糖和苷类等多种类型的化学成分。其中,植物甾醇多和油脂类成分共存于种子和花粉中,具有和胆固醇相似的化学结构,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因而在市场上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本文对我国常见的葫芦科药用植物中植物甾醇的结构、特征的核磁共振数据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科 药用植物 植物甾醇 1h NMR数据 药理作用
下载PDF
应用^1H NMR法比较7种海藻酸钠序列结构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振海 吕慧侠 +2 位作者 周建平 程玉钏 范颖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7-500,共4页
海藻酸钠的质量和应用与其序列片段比例密切相关,该研究将海藻酸钠温和水解成20个单体长度的片段后,采用^1H NMR法分别测定了7种不同来源海藻酸钠样品的序列结构含量,图谱数据分析显示3种来源相同、粘度不同的国产样品M/G比例差别... 海藻酸钠的质量和应用与其序列片段比例密切相关,该研究将海藻酸钠温和水解成20个单体长度的片段后,采用^1H NMR法分别测定了7种不同来源海藻酸钠样品的序列结构含量,图谱数据分析显示3种来源相同、粘度不同的国产样品M/G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1.55(220cps)、1.74(430cps)和1.58(530cps);而4种进口样品因来源不同,其比例差别较大,分别为1,35(Kecosol)、0.47(DMB)、1.14(LVCR)和1.42(HVCR)。7种样品的叼值均为0—1,表明其结构以嵌段共聚为主,其中DMB型号的样品以GG嵌段居多,而其余6种均以MM嵌段居多。此结果表明采用核磁共振法可以较准确地测定海藻酸钠的序列结构及其各片段的比例,方法可用于海藻酸钠的质量控制,对其药用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 海藻酸钠 序列结构
下载PDF
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和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抗排斥治疗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元新 李宁 +4 位作者 倪小冬 李幼生 李民 沈璟 黎介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10-813,共4页
目的报告Campath 1H诱导和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的免疫抑制方案在2例小肠移植应用的经验。方法小肠移植术中给予Campath 1H 30mg及甲泼尼龙2g。移植肠血管开放后给予他克莫司,术后早期从静脉途径给药,逐渐过渡至通过移植肠给予他克... 目的报告Campath 1H诱导和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维持的免疫抑制方案在2例小肠移植应用的经验。方法小肠移植术中给予Campath 1H 30mg及甲泼尼龙2g。移植肠血管开放后给予他克莫司,术后早期从静脉途径给药,逐渐过渡至通过移植肠给予他克莫司。术后前3个月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维持在10—15?μg/L,术后第4个月开始,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减低至5?μg/L左右。结果2例患者生存期均已超过1年,其中1例患者于术后第13个月时行移植肠末端造口关闭、还纳手术。2例患者各发生一次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不确定(IND级)至轻度(1级)排斥反应,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排斥反应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8个月发生一次轻至中度排斥,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病理证实排斥反应消失。Campath 1H应用后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其后缓慢回升。无明显感染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征象发生。移植肠功能良好,分别于术后第21天和第14天摆脱静脉营养,依赖口服饮食维持营养状态。结论小肠移植中应用Campath 1H诱导,单用低剂量他克莫司、无激素维持方案,能有效地控制排斥反应,不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未发生GVHD。患者移植肠功能良好,能尽早摆脱静脉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官移植 小肠移植 免疫抑制剂 排斥反应 Campath 1h 他克莫司
原文传递
奶牛酮病的血浆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玲伟 张洪友 +3 位作者 夏成 包凯 李兰 李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67-1674,共8页
应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别分析奶牛在患有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酮病对奶牛代谢过程的影响,寻找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运用1 H核磁共振(1 H NMR)技术获... 应用生物核磁共振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PLS-DA)分别分析奶牛在患有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时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酮病对奶牛代谢过程的影响,寻找差异表达的代谢物。运用1 H核磁共振(1 H NMR)技术获得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3组奶牛血浆代谢组谱。所采集的数据经过模式分析获得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临床酮病组、亚临床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性代谢物均为23个,其中临床酮病组6个表达上调,17个表达下调;而亚临床酮病组13个表达上调,10个表达下调。临床酮病组与亚临床酮病组相比,差异性代谢物为28个,其中4个表达上调,24个表达下调。结果表明1 H NMR谱结合模式识别分析技术能有效获得区别奶牛临床酮病和亚临床酮病的差异代谢物,并全景式地揭示了酮病发生过程中机体发生的广泛代谢紊乱,为今后深入探究酮病发生机理和新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 NMR 代谢组学 酮病 多元统计分析
下载PDF
^1H NMR定量分析葛根素含量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建发 孙永跃 +1 位作者 蓝丹 何贞朵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39,共4页
以吡嗪作为内标物,采用1 H NMR方法对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葛根素的1 H NMR谱进行分析,考察了脉冲宽度、延迟时间、扫描次数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特征峰峰面积截取范围,根据峰面积积分值计算样品含量。葛根素定量分析最佳参数... 以吡嗪作为内标物,采用1 H NMR方法对葛根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对葛根素的1 H NMR谱进行分析,考察了脉冲宽度、延迟时间、扫描次数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特征峰峰面积截取范围,根据峰面积积分值计算样品含量。葛根素定量分析最佳参数为:室温,匀场3次,脉冲宽度18μs,延迟时间1.5μs,扫描次数48。计算含量的特征峰选择为C7-H或C4-H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根素 定量分析 1h NMR
下载PDF
Microscopic structures of ionic liquids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in water probed by the relative chemical shift 被引量:8
20
作者 XU YingJie GAO Yan +3 位作者 ZHANG LiQun YAO Jia WANG CongMin LI HaoRan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0年第7期1561-1565,共5页
The relative chemical shifts (△δ) △δwere put forwar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EmimBF4) during the dilution process with water.The concentration-de... The relative chemical shifts (△δ) △δwere put forward to investigate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 of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EmimBF4) during the dilution process with water.The concentration-dependent △δ(C2)H-(C4)H,△δ(C2)H-(C5)H and △δ(C4)H-(C5)H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variations of 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s of three aromatic protons are inconsistent.The strength of the H-bond between water and three aromatic protons follows the order:(C2)H···O 】 (C4)H···O 】 (C5)H···O.The concentration-dependent △δ(C6)H-(C7)H and △δ(C6)H-(C8)H indic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H-bonds of (Calkyl)H···O is impossible,and more water is located around (C6)H than around (C7)H or (C8)H.The concentration-dependent △δ(C2)H-(C4)H and △δ(C2)H-(C5)H both increase rapidly when xwater 】 0.9 or so,suggesting the ionic pairs of EmimBF4 are dissociated rapidly.The turning points of concentration-dependent △δ(C2)H-(C4)H and △δ(C2)H-(C5)H indicate that som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mimBF4/water mixtures also change at the corresponding concentration point.The microscopic structures of EmimBF4 in water could be clearly detected by the relative chemical shif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nic liquids 1h NMR microscopic structure RELATIVE chemical ShIFTS 1-ethyl-3-m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