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55nm皮秒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孙慧 吴志波 +2 位作者 倪小丽 黄斐然 王大光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7年第9期65-67,共3页
目的:观察755nm皮秒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笔者科室门诊黄褐斑患者52例,使用755nm皮秒激光治疗,7周治疗1次,1个疗程治疗3~4次,疗程结束后进行黄褐斑平均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同时... 目的:观察755nm皮秒激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笔者科室门诊黄褐斑患者52例,使用755nm皮秒激光治疗,7周治疗1次,1个疗程治疗3~4次,疗程结束后进行黄褐斑平均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同时患者接受满意度调查,记录不良反应,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52例黄褐斑患者经2~4次治疗后,所有患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12例的改善率达到60%以上,32例达到50%以上改善,无1例出现严重副反应,同时还有改善皮肤质地的作用,90%以上的患者表示满意。结论:755nm皮秒激光治疗黄褐斑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并且副作用小,在临床上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激光 黄褐斑 疗效 755nm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翠绿宝石皮秒激光与Q开关翠绿宝石纳秒激光治疗面部雀斑疗效对比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英 汪倩 +2 位作者 鲜燕 文翔 李咏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755nm翠绿宝石皮秒激光与Q开关755nm翠绿宝石纳秒激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80例面部雀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皮秒组40例,采用755nm皮秒激光治... 目的:探讨755nm翠绿宝石皮秒激光与Q开关755nm翠绿宝石纳秒激光治疗面部雀斑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就诊的80例面部雀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皮秒组40例,采用755nm皮秒激光治疗;纳秒组40例,采用755nm纳秒激光治疗。所有患者接受1次皮秒激光或纳秒激光治疗,术后即刻进行疼痛评分,术后第12周随访,观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80例患者经过1次治疗后均有较大程度改善,皮秒组有效率为97.5%,纳秒组有效率为92.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秒组治疗后平均疼痛评分较小,红斑消退时间较短,色素沉着率较低。所有患者色素沉着于3~6个月后消退。结论:755nm皮秒激光和755nm纳秒激光治疗雀斑均有效,皮秒组疗效优于纳秒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激光 纳秒激光 755nm 雀斑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皮秒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临床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志波 孙慧 +2 位作者 周颖华 倪小丽 芦桂青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6期78-80,共3页
目的:探讨755nm皮秒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来笔者科室就诊的80例颧部褐青色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皮秒组:40例,接受755nm皮秒激光治疗;纳秒组:40例,接受755nm纳秒激光治疗,每3个月治疗1... 目的:探讨755nm皮秒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2月来笔者科室就诊的80例颧部褐青色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皮秒组:40例,接受755nm皮秒激光治疗;纳秒组:40例,接受755nm纳秒激光治疗,每3个月治疗1次,观察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经过4次治疗后进行疗效统计学分析。结果:80例患者经过4次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皮秒组有效率100.0%,纳秒组有效率82.5%,两组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秒组激光治疗后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周期短,患者满意度高;纳秒组术后色斑颜色加重发生概率高达60%,治疗周期长,患者满意度不高。结论:755nm皮秒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临床疗效确切、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激光 755nm 颧部褐青色痣 疗效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光子嫩肤技术联合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皮肤色素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汤逸颜 曹宁 郑美莲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8期58-61,共4页
目的分析光子嫩肤联合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在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2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单纯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光子嫩肤联合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 目的分析光子嫩肤联合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在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2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分成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单纯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光子嫩肤联合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光子嫩肤治疗后,患者局部皮肤发红,部分患者可见水肿,多于1d内自行消退;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后可见红肿、起泡等反应,起泡经穿刺抽液、外用抗生素软膏后可消退;红肿可于3d内自行消退。结论皮肤色素性疾病治疗中,光子嫩肤联合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的显效速度较快,有助于提升皮肤色素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子嫩肤 755nm激光 皮肤色素性疾病
下载PDF
1064 nm/755 nm双波长激光脱毛的效果
5
作者 贾玉玺 田阳洋 +2 位作者 孙铭徽 赵野 周明伟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2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1064 nm/755 nm双波长激光脱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脱毛患者60例,男7例、女53例,年龄18~52(30±7)岁。用双波长激光器对同一患者的对称部位或2个不同部位分别用1064 nm或755 nm激... 目的:探讨1064 nm/755 nm双波长激光脱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皮肤科脱毛患者60例,男7例、女53例,年龄18~52(30±7)岁。用双波长激光器对同一患者的对称部位或2个不同部位分别用1064 nm或755 nm激光进行脱毛治疗,每6周1次,共6次。治疗结束6周后评估疗效、不良反应、患者满意度。结果:1064 nm和755 nm激光脱毛总有效均为58例,占96.7%,各部位激光脱毛有效率在1064 nm和755 n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64 nm激光色素沉着1例,755 nm激光色素沉着2例,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色素减退、水疱及瘢痕。1064 nm组患者满意57例,占95.0%,755 nm组患者满意59例,占98.3%。结论:1064 nm/755 nm双波长激光脱毛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脱毛 1 064 nm激光 755 nm激光 双波长
原文传递
QS Alex 755 nm激光对黑素细胞p16INK4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项蕾红 Henry HL Chan Joseph CK Leung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3-415,共3页
目的了解激光对黑素细胞潜在恶变作用的可能性。方法QSAlex755nm激光体外照射HTB66、Sk-mel-24和G3613种黑素瘤细胞株,照射剂量为0.85~2J/cm2,24h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别测定p16INK4a蛋白和p16INK4amRNA在激光照... 目的了解激光对黑素细胞潜在恶变作用的可能性。方法QSAlex755nm激光体外照射HTB66、Sk-mel-24和G3613种黑素瘤细胞株,照射剂量为0.85~2J/cm2,24h后收集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RT-PCR方法分别测定p16INK4a蛋白和p16INK4amRNA在激光照射前后和不同剂量照射后的表达水平。结果激光照射后,HTB66细胞株(p16INK4a蛋白阳性株)的p16INK4a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低水平表达的Sk-mel-24和G361细胞株无明显变化。在HTB66细胞株中虽然p16INK4a蛋白的表达上调,但对其功能的测定发现它并不能阻止细胞周期从G0/G1向S/G2M转变。HTB66细胞株的p16INK4amRNA的表达也增加。结论经研究剂量的激光照射后DNA有损伤。具有黑素瘤家族史或个人史的患者可能有p16INK4a基因的突变或丢失,不提倡用激光治疗此类患者的色素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 Alex 755nm激光 黑素细胞 P16INK4A 黑素瘤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与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7
作者 朱明明 刘科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3期80-82,共3页
目的:比较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与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将127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用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对照组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 目的:比较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与CO_2点阵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将127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用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对照组用CO2点阵激光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治愈率96.67%,对照组83.4%,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色素沉着率观察组1.7%,对照组11.9%;色素减退率观察组1.7%,对照组14.9%。结论: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脂溢性角化病明显优于CO_2点阵激光,更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角化病 Q开关755nm翠绿宝石激光 CO2点阵激光 色素沉着 色素减退
下载PDF
Q开关755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临床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翠霞 杨帅 +3 位作者 向俊妮 何丽萍 蒋小娇 陶晓苹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观察Q开关755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疗效,探究综合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将150例门诊雀斑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Q开关755nm皮秒激光(Q755nm)、强脉冲光(IPL)、Q开关755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均治... 目的:观察Q开关755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面部雀斑的疗效,探究综合治疗的新思路。方法:将150例门诊雀斑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Q开关755nm皮秒激光(Q755nm)、强脉冲光(IPL)、Q开关755nm皮秒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均治疗1次。治疗结束后第4周统计色素沉着发生率,第24周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24周,Q755nm组疗效优于IPL组,联合治疗组疗效优于Q755nm组。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评价,联合治疗组与单独治疗组无明显差异。Q755nm组有4例患者于治疗后2~4周皮损处出现炎症后色素沉着(PIH),联合治疗组有1例患者出现PIH,均于6个月内消退;IPL组无PIH病例出现。结论:Q开关755nm皮秒激光和IPL均能很好地治疗雀斑,Q755nm组疗效优于IPL组,而IPL治疗的安全性优于Q开关755nm皮秒激光,两者联合能够明显提高雀斑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755nm皮秒激光 强脉冲光 雀斑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氨甲环酸外用治疗面部黄褐斑25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玲玲 钱晓莺 +1 位作者 金艺 刘楠楠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498-501,共4页
目的研究Q755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皮肤科2020年3—5月就诊的黄褐斑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调Q755紫翠宝石激光5 mm光斑,1.6 J/cm2能量,70 ns... 目的研究Q755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荣军医院皮肤科2020年3—5月就诊的黄褐斑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采用调Q755紫翠宝石激光5 mm光斑,1.6 J/cm2能量,70 ns脉宽的模式对皮损进行照射,2周1次,治疗6次,同时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对照组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1次,连续使用6个月。2组同时保湿防晒。疗程结束后观察黄褐斑面积及严重指数(MASI)以及医患双方主观评价。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前MASI评分治疗组(19.66±10.11),对照组(20.29±9.90),2组患者MA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4),治疗后MASI评分治疗组(9.54±5.04)明显低于对照组(13.79±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治疗前后治疗组患者MAS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MA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治疗后医患主观评价,医生整体评估(PGA),治疗组(2.16±0.27)分,色斑清除率75%~90%,对照组(3.88±0.25)分,色斑清除率25%~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治疗组满意率(88%)高于对照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5 mm光斑,1.6 J/cm2能量,70 ns脉宽,联合氨甲环酸外用,可以改善面部黄褐斑,供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 氨甲环酸 黄褐斑
下载PDF
外用5%氨甲环酸联合激光治疗黑眼圈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苑辰 仲少敏 +3 位作者 谢孟谚 杨莉 童欣云 吴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52-56,共5页
目的:评价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及联合不同激光治疗以色素型为主的黑眼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色素型及混合型黑眼圈患者32例,双侧上下眼睑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3个月,同时一侧下眼睑接受皮秒激光治疗,另一侧下眼睑接受... 目的:评价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及联合不同激光治疗以色素型为主的黑眼圈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色素型及混合型黑眼圈患者32例,双侧上下眼睑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3个月,同时一侧下眼睑接受皮秒激光治疗,另一侧下眼睑接受Q开关1064nm激光治疗,分别在第0、28、56天接受治疗。在第0、14、28、56、84天进行随访,以治疗前作为对照,皮肤颜色测量仪检测疗效,并采用患者自身评价观察黑眼圈改善情况。结果:单独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后56d开始皮肤黑素指数、14d开始红斑指数比较,较使用前显著改善(P<0.05),且随使用时间延长效果更好。联合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及Q开关1064nm激光后28d开始黑素指数及红斑指数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且随治疗次数增加效果更好。联合使用含5%氨甲环酸护肤品及755nm皮秒激光治疗后28d开始黑素指数、14d开始红斑指数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所有就医者自我评价均认为黑眼圈的颜色及范围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其中超过50%的就医者认为得到了中度至显著改善效果。试验过程中约13.8%的就医者使用护肤品时出现局部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停用产品后均可自行缓解。Q开关激光治疗不良反应轻微,皮秒激光治疗过程中有轻、中度疼痛,术后即刻可出现明显红斑。结论:对于以色素型为主的黑眼圈外用含5%氨甲环酸的护肤品可改善黑眼圈的颜色及范围,偶可见局部刺激反应;联合Q开关1064nm或755nm皮秒激光治疗可改善黑眼圈的颜色及范围,起效更快,并减少激光治疗后色素沉着的发生几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眼圈 色素沉着 氨甲环酸 Q开关Nd∶YAG激光 皮秒755nm激光
下载PDF
维纳斯QS1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太田痣98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亚宽 黄拔瑞 +3 位作者 江成鸿 陈小松 郭志辉 谢义德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363-364,I003,共3页
目的:观察维纳斯QS1 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太田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982例太田痣患者根据色素深浅不同,采用QS1 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结果:治疗4次以上,3次、2次和1次的有效率分别为:100%、98.4%、83.59%、63.85%。982例中有... 目的:观察维纳斯QS1 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太田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临床982例太田痣患者根据色素深浅不同,采用QS1 064nm与755nm激光治疗。结果:治疗4次以上,3次、2次和1次的有效率分别为:100%、98.4%、83.59%、63.85%。982例中有674例(占68.64%)数次治疗后达到优效,一般需治疗3-5次。轻型、中型、重型与双侧型一般分别经3、4、5次治疗达到优效。结论:QS1 064nm与755nm激光在治疗太田痣皮肤病变中可依病变色素深浅而选择,疗效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S1064nm激光 QS755nm激光 治疗 太田痣 沙棘油 暴露疗法
下载PDF
755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与Focus蜂巢透镜联合应用治疗黄褐斑 被引量:8
12
作者 平伟东 赵启明 +3 位作者 王昕 黄晓翔 李飞 王逸然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42-446,共5页
目的:观察755 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与Focus蜂巢透镜联合应用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6例黄褐斑患者,联合应用755 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和Focus蜂巢透镜治疗,每4周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先用平光透镜对黄褐斑区域治疗... 目的:观察755 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与Focus蜂巢透镜联合应用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36例黄褐斑患者,联合应用755 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和Focus蜂巢透镜治疗,每4周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先用平光透镜对黄褐斑区域治疗1遍,能量密度0.4 J/cm^2,光斑直径8 mm,频率5 Hz, 后用Focus蜂巢透镜以同样参数再治疗1遍。治疗后随访12周。疗程结束后进行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MASI)评分与患者自我满意度评价,记录不良反应,观察随访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治疗6次后及治疗结束后12周MASI评分分别为(11.17±5.29)、 (4.63±3.05)、 (5.11±3.23);治疗6次后MASI评分下降率为(64±7)%,治疗结束后12周为(61±6)%;治疗6次后与结束后12周的平均M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2周平均MASI评分比治疗6次后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tzpatrick III型皮肤患者MASI评分下降率为(68±8)%,高于IV型患者的(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次后患者满意率为94.4%,治疗结束后12周为88.9%。而且绝大多数患者皮肤肤质比治疗前更细腻紧致,细纹和毛孔粗大得到改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755 nm皮秒激光仪平光透镜与Focus蜂巢透镜联合应用治疗黄褐斑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是有效的治疗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5nm皮秒激光 Focus蜂巢透镜 黄褐斑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多种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义森 尹锐 +5 位作者 程良金 李朝惠 林琳 肖艳 葛兰 杨利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16期1337-1339,共3页
目的:观察多种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为提高睑分裂痣治愈率提高可行性方案.方法:对20例睑分裂痣患者进行超脉冲CO2、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治疗.先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仪对皮损进行轻微的剥脱性治... 目的:观察多种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以为提高睑分裂痣治愈率提高可行性方案.方法:对20例睑分裂痣患者进行超脉冲CO2、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激光联合治疗.先采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仪对皮损进行轻微的剥脱性治疗,治疗达一定深度后再用调Q755nm激光治疗,如果分裂痣表面有毛发,待皮损颜色恢复正常或明显减退后用810nm半导体激光进行脱毛治疗.每次间隔时间3~6月.治疗结束后6个月进行随访,以统计治疗效果,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经过1~3次联合治疗后,痊愈11例(55%),显效8例(40%),好转1例(5%),总有效率100%.2例出现浅表瘢痕,1例出现轻度色素脱失.结论:采用超脉冲CO2激光、调Q755nm激光和810nm半导体脱毛激光联合治疗睑分裂痣,操作简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脉冲CO2激光 调Q755nm激光 810nm激光 睑分裂痣
下载PDF
调Q开关755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随机半侧面部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玲玲 钱晓莺 +1 位作者 金艺 刘楠楠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9期970-977,共8页
目的探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浙江省荣军医院皮肤科2020年6至12月期间就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采用半侧面... 目的探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浙江省荣军医院皮肤科2020年6至12月期间就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采用半侧面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A组左侧面部黄褐斑采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大光斑(直径5 mm)、低能量密度(1.6 J/cm^(2))、短脉宽(70 ns)模式(简称A模式)治疗,2周1次,共6次,术后即刻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右侧面部黄褐斑单纯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B组左侧面部采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小光斑(直径3 mm)、中等能量密度(5.0 J/cm^(2))、长脉宽(150μs)模式(简称B模式)治疗,2周1次,共6次,术后即刻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右侧面部单纯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C组左侧面部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同A组左侧面部;右侧面部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同B组左侧面部。激光治疗结束后12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1)评估黄褐斑面积及严重指数(MASI),分值为0~48分,分数越高,皮损越严重;(2)医生整体评价(PGA),分值为0~6分,分数越高黄褐斑残留越多;(3)患者自我评价,即患者满意率,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率。计量资料以x±s表示,MASI评分及PGA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A、B、C 3组各30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3.0±5.8)岁、(32.3±7.2)岁、(32.9±6.5)岁(P>0.05),病程分别为(3.5±2.3)年、(3.3±1.9)年、(3.5±1.5)年(P>0.05)。激光治疗结束后12周效果评价:(1)MASI评分。A组两侧面部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或<0.05),且治疗后左侧评分[(9.67±4.10)分]明显低于右侧[(18.13±7.67)分](P<0.01);B组两侧面部治疗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治疗 氨甲环酸 黄褐斑 调Q开关 755nm紫翠宝石激光器
原文传递
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10nm半导体激光去除唇毛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正斌 赵娜 +1 位作者 赵艳 王芳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5年第10期46-48,共3页
目的:观察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唇毛的效果。方法:将笔者中心门诊唇部脱毛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755nm翠绿宝石激光(755nm组),810nm半导体激光(810nm组),755nm与810nm激光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各30... 目的:观察755nm翠绿宝石激光联合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唇毛的效果。方法:将笔者中心门诊唇部脱毛者9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应用755nm翠绿宝石激光(755nm组),810nm半导体激光(810nm组),755nm与810nm激光联合治疗(联合组),每组各30例。间隔4~8周激光脱毛1次,共治疗6次,6次后间隔3个月进行疗效观察。结果:755组有效率90.00%、810组为93.33%,激光脱毛效果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联合组有效率(96.67%)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唇部脱毛单波段激光治疗疗效一般时,可联合不同波段激光仪进行补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5nm翠绿宝石激光 810nm半导体激光 激光脱毛 联合疗效
下载PDF
755 nm皮秒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对女性黄褐斑患者MASI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胡文韬 蒋宜芳 +2 位作者 曾义燕 姚青 文昌晖 《中国医疗美容》 2021年第6期81-84,共4页
目的研究755 nm皮秒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1次/月,共5次;观察组... 目的研究755 nm皮秒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21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女性黄褐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1次/月,共5次;观察组采用755 nm皮秒激光治疗,1次/月,共5次,激光术后予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每日1次,两周后采用30%超分子水杨酸穿插治疗一次,共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可改善黄褐斑面积和严重指数(MASI)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755nm皮秒激光联合超分子水杨酸治疗黄褐斑,能明显提高疗效,降低MASI评分,提高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755nm皮秒激光 超分子水杨酸 MASI DLQI
下载PDF
755nm皮秒激光联合中胚层修复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玲娜 王亮 +4 位作者 邓永琼 雷启蓉 熊霞 徐爱国 刘杰雄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82-86,共5页
目的:评价755nm皮秒激光联合中胚层修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755nm皮秒激光治疗,每月1次,术后常规面膜保湿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胚层修复,中胚层修复于两次激光治疗期间进... 目的:评价755nm皮秒激光联合中胚层修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选取黄褐斑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755nm皮秒激光治疗,每月1次,术后常规面膜保湿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胚层修复,中胚层修复于两次激光治疗期间进行,每月1次,共治疗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2、4、6个月分别评估患者面部MASI评分,同时采用VISIA皮肤检测仪、CK皮肤多功能测试仪对患者面部紫外线斑、红区、弹性、经皮失水及皮肤含水量等进行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MASI评分及紫外线斑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后2、4、6个月MASI评分及紫外线斑评分组内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6个月,两组MASI评分及紫外线斑评分有明显差异(P<0.001,P=0.007)。随着治疗次数增加,对照组经皮失水逐渐增加(P<0.001)、皮肤含水量下降(P=0.005)、VISIA红区评分变化不明显(P=0.311);治疗组经皮失水逐渐下降(P=0.016)、皮肤含水量(P<0.001)及弹性值(P<0.001)增加、VISIA红区评分增加(P=0.002)。结论:755nm皮秒激光联合中胚层修复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755nm皮秒激光联合面膜保湿护理,且联合中胚层修复真皮层损伤得以修复,皮肤屏障功能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55nm皮秒激光 中胚层修复 黄褐斑 皮肤屏障 激光术后护理
下载PDF
双波长长脉宽激光在面部年轻化中的应用观察
18
作者 余怡恒 魏妍 +2 位作者 鲁亚青 杨莉 李雪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0-875,共6页
目的探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长脉宽755 nm翠绿宝石激光在面部年轻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美容中心的20例具有面部年轻化需求的患者,采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长... 目的探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长脉宽755 nm翠绿宝石激光在面部年轻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皮肤美容中心的20例具有面部年轻化需求的患者,采用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长脉宽755 nm翠绿宝石激光进行治疗,共治疗3次,每次间隔4周。于12周及20周随访时,通过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GAIS)由患者对其面部细纹、肤色、松弛程度进行主观改善度评估,并在第0、12及20周时,根据虹膜直径测量法进行下面部松弛改善的评估。同时记录治疗和随访期间的患者不良反应及末次随访时的患者满意度。结果第12与20周随访时,患者GAIS自评面部细纹、肤色、松弛程度均持续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虹膜直径测量法评估下面部松弛持续有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和随访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末次随访时患者总体满意度达85.00%。结论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联合长脉宽755 nm翠绿宝石激光在面部年轻化应用中疗效明确,安全性较高,患者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脉宽1064 nm Nd:YAG激光 长脉宽755 nm翠绿宝石激光 面部年轻化 面部松弛 细纹 肤色
下载PDF
Q开关532 nm与755 nm激光治疗咖啡斑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沈菊芳 富秋涛 孟辉 《激光生物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551-554,共4页
本中心回顾性研究咖啡斑患者84例,随机给予Q开关532 nm和755 nm激光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显示,Q开关532 nm激光治疗36例,痊愈10例(27. 8%),显效10例(27. 8%),有效8例(22. 2%),无效8例(22. 2%); Q开关755 nm激光治疗48例,痊愈14例(29.... 本中心回顾性研究咖啡斑患者84例,随机给予Q开关532 nm和755 nm激光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显示,Q开关532 nm激光治疗36例,痊愈10例(27. 8%),显效10例(27. 8%),有效8例(22. 2%),无效8例(22. 2%); Q开关755 nm激光治疗48例,痊愈14例(29. 2%),显效13例(27. 1%),有效11例(22. 9%),无效10例(20. 8%),84例患者总有效率78. 6%。术后半年随访,色素沉着9例,色素减退3例,复发9例。Q开关激光治疗形状不规则的咖啡斑有效率为79. 5%,治疗形状规则的咖啡斑有效率为52. 5%,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Q开关532 nm激光和Q开关755 nm激光对咖啡斑的治疗效果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 05)。以上结果表明,Q开关532 nm激光和Q开关755 nm激光对咖啡斑有明确的治疗效果,且外形不规则的咖啡斑治疗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斑 Q开关532nm激光 Q开关755nm激光 临床效果
下载PDF
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Novel Blended Mode Diode Laser for Hair Removal 被引量:1
20
作者 Michael H. Gold Judith Hellman +1 位作者 Serge Dahan R. Stephen Mulholland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9年第1期19-29,共11页
Introduction: Photoepilation by lasers is a popular procedure in aesthetic dermatology for removing unwanted body and facial hair. The us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laser wavelength is crucial as it affects treatment de... Introduction: Photoepilation by lasers is a popular procedure in aesthetic dermatology for removing unwanted body and facial hair. The use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laser wavelength is crucial as it affects treatment depth and melanin absorption. The three commonly used hair removal lasers are of specific wavelengths: 755 nm, 810 nm, and 1064 nm, each preferred certain types of skin and hair characteristics. The current evaluation report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unique blended modes 755/810 nm and 810/1064 nm diode lasers for hair removal. Methods: Hair removal results from 50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755/810 nm handpiece and 50 patients treated with the 810/1064 nm handpiece were gathered from a few clinics. 3 treatments on various body areas were conducted 6 weeks apart and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6 months after the last treatment.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baseline, follow-up photographs, and hair counts. Results: Treatment area photos demonstrated hair reduction in the treated body and facial areas. Average hair count reduction at 6 months follow-up was 84% for the 755/810 nm handpiece and 81% for the 810/1064 nm handpiece. No significant or unexpected adverse events were detected in any of the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 novel blended mode hair removal diode lasers are proven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hair removal in facial and body areas for patients of various skin types and hair character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ser HAIR Removal 755 nm DIODE laser 810 nm DIODE laser 1064 nm DIODE las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