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FORM-2D和DEFORM-3DCAE软件在模拟金属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75
1
作者 林新波 《模具技术》 2000年第3期75-80,共6页
介绍了塑性变形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的模块结构 ,并通过实例分析介绍了此软件在应力、应变分布、载荷计算、点的跟踪、模具填充。
关键词 塑性变形 有限元 DEFORM-2D DEFORM-3D CAE
下载PDF
包裹式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周健 谢鑫波 +1 位作者 姜炯 张姣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148-154,共7页
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FLAC2D数值模拟,研究软土地基包裹式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离心模型试验表明,包裹式加筋土挡墙工后的侧向变形较小,包裹式的加筋墙面起到了传统面板的作用。采用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FLAC2D数值模拟,通过... 通过离心模型试验和FLAC2D数值模拟,研究软土地基包裹式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离心模型试验表明,包裹式加筋土挡墙工后的侧向变形较小,包裹式的加筋墙面起到了传统面板的作用。采用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FLAC2D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筋材的长度、布置间距(竖向)和刚度,探讨三者对挡墙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筋材的布置间距对挡墙变形的影响最显著,在实际工程中3个参数都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力学 软土地基 离心模型试验 FLAC2D 包裹式加筋土挡墙 变形特性 筋材
原文传递
GM(1,1)与GM(2,1)模型在基坑工程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晓斌 张家生 安关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1401-1405,共5页
灰色系统理论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把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和GM(2,1)模型应用到基坑工程中,并编制了预测计算程序GYC1.0用于锚杆拉力、地面沉降和地面水平位移预测计算。工程实践说明:GM(1,1)模型比GM(2,1)模型更可... 灰色系统理论已经在岩土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把灰色系统中的GM(1,1)模型和GM(2,1)模型应用到基坑工程中,并编制了预测计算程序GYC1.0用于锚杆拉力、地面沉降和地面水平位移预测计算。工程实践说明:GM(1,1)模型比GM(2,1)模型更可靠,稳定性高,但是GM(1,1)模型短期预测时效果良好,中期预测时效果偏差较大,长期预测则要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 深基坑 GM(1 1)模型 GM(2 1)模型 变形预测
下载PDF
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俊中 宋蕾 张健雄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3期22-25,共4页
着重介绍了回归分析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首先介绍回归模型的定义,接着说明了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最后结合海富花园第四期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考虑建筑物的荷载和时间间隔,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图表表... 着重介绍了回归分析在变形监测方面的应用.首先介绍回归模型的定义,接着说明了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回归方程的显著性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最后结合海富花园第四期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考虑建筑物的荷载和时间间隔,建立回归方程,通过图表表示出预测值和真实值的曲线图以及残差值曲线图,说明考虑建筑物所承受荷载的回归分析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归分析 DSZ2 变形监测 沉降预报 残差
下载PDF
预变形对高强Al-Cu-Li-X铝锂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袁志山 陆政 +2 位作者 谢优华 戴圣龙 刘常升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3-496,共4页
采用拉伸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固溶淬火后预变形程度对新型高强Al-Cu-Li-X铝锂合金2A97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变形量增加,135℃时效48h合金强度明显提高,塑性缓慢下降,变形量为4.7%合金的抗拉强... 采用拉伸试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研究了固溶淬火后预变形程度对新型高强Al-Cu-Li-X铝锂合金2A97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预变形量增加,135℃时效48h合金强度明显提高,塑性缓慢下降,变形量为4.7%合金的抗拉强度为584MPa,延伸率为12.6%,淬火后的预变形量控制在4%-6%得到比较理想的强塑性匹配。预变形促进基体乃相析出,并使其显著细化和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热处理 铝锂合金 预变形 2A97 Al-Cu-Li-X
下载PDF
反倾层状岩质高边坡开挖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冷先伦 盛谦 +2 位作者 廖红建 熊俊 郭志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4468-4472,共5页
在龙滩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地应力测试和试验洞变形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概化和边坡施工开挖模型。以监测信息为基础,假定初始地应力场近似符合线性分布,采用二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对龙滩工程左岸进水口边坡1-1剖面进行了自... 在龙滩工程工程地质条件、地应力测试和试验洞变形监测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概化和边坡施工开挖模型。以监测信息为基础,假定初始地应力场近似符合线性分布,采用二维显式有限差分法对龙滩工程左岸进水口边坡1-1剖面进行了自重平衡和开挖施工的模拟。由分析获得了反倾层状岩质高边坡临界节理发展、节理张开度和变形等边坡破坏因素之间的规律。通过对开挖到480 m平台和313 m平台时情况的对比分析,找出了开挖对边坡破坏的影响,即会使临界节理发育和节理张开尺度增大。通过离散元程序(UDEC2D3.1)对边坡开挖的模拟分析,客观评价了边坡的稳定性及其可能的破坏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龙滩工程 边坡开挖 反倾层状岩质高边坡 变形机理 UDEC2D
下载PDF
地下采矿引起地表塌陷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7
作者 王栋毅 李夕兵 +1 位作者 黎崇金 刘志祥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1,共6页
根据赤峰红岭铅锌矿的地质资料,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了红岭铅锌矿的二维离散元模型,模拟矿体的开挖过程;并通过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揭示矿山地表塌陷区的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矿山地表发生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矿区... 根据赤峰红岭铅锌矿的地质资料,利用颗粒流程序PFC2D建立了红岭铅锌矿的二维离散元模型,模拟矿体的开挖过程;并通过分析开采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演化规律,揭示矿山地表塌陷区的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矿山地表发生塌陷的主要原因是矿区较大水平构造应力的释放,以及采空区未及时回填而使上盘形成悬臂结构;塌陷废石回填了部分采空区,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围岩的水平变形;地表位移的缓慢变形阶段和加速变形阶段的拐点表示围岩塌陷的开始,可作为预测地表塌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地表变形 地下采矿 地表塌陷 围岩移动 PFC2D 速度倒数
下载PDF
基于FLAC2D数值方法的盾构隧道地层损失率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周健 陆丽君 贾敏才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2-907,共6页
盾构隧道施工中,提前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及邻近建筑变形对于减少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危害是必要的。本文从实用且快速评估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FLAC2D数值方法的地层损失率研究,在模拟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引入地层损失的概念,简化开挖步... 盾构隧道施工中,提前预测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及邻近建筑变形对于减少施工对既有建筑的危害是必要的。本文从实用且快速评估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FLAC2D数值方法的地层损失率研究,在模拟盾构隧道开挖过程中引入地层损失的概念,简化开挖步骤,充分考虑了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与邻近建筑的变形效应。经实例验证,该方法行之有效,且针对武汉某隧道下穿断面,提出地层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开挖顺序为C/B/A的最优施工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损失率 FLAC2D 盾构隧道 邻近桥桩 沉降 变形
下载PDF
河流下限高协调开采方案 被引量:12
9
作者 余学义 王飞龙 赵兵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83-1187,共5页
为解决杉木树煤矿河流下安全采煤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和RFPA2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采后覆岩破坏规律及导水裂隙到高度并得出防水安全煤岩柱须为40倍采高.应用限高协调开采原理制定了局部限高协调开采方案.使用地表沉陷预计软件YLH-1... 为解决杉木树煤矿河流下安全采煤问题.采用物理相似材料模拟和RFPA2D数值模拟方法,研究采后覆岩破坏规律及导水裂隙到高度并得出防水安全煤岩柱须为40倍采高.应用限高协调开采原理制定了局部限高协调开采方案.使用地表沉陷预计软件YLH-12预计采后地表变形情况,最大下沉值为1 500 mm并出现在采区中部,整条河道水平变形值为0^-11 mm/m.同时开采实践测得地表未出现大范围沉陷,河道下沉值小于水平变形值,工作面涌水量较小且变化不大.结果表明:限高协调开采理论正确可靠,并成功指导河流下安全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开采 导水裂隙带 RFPA2D 相似材料 水体下开采 概率积分 移动变形 限高开采
下载PDF
Compressive response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of in-situ TiB_(2)particle-reinforced 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被引量:12
10
作者 Han WANG Hai-ming ZHANG +2 位作者 Zhen-shan CUI Zhe CHEN Dong CHEN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5期1235-1248,共14页
The hot forming behavior,failure mechanism,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in-situ TiB_(2)particle-reinforced 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isothermal compression test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The hot forming behavior,failure mechanism,and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in-situ TiB_(2)particle-reinforced 7075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were investigated by isothermal compression test under different deformation conditions of deformation temperatures of 300−450℃ and strain rates of 0.001^(−1)s^(−1).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failure behavior of the composite exhibits both particle fracture and interface debonding at low temperature and high strain rate,and dimple rupture of the matrix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low strain rate.Full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which improves the composite formability,occurs under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450℃)and low strain rate(0.001 s^(−1));the grain size of the matrix after hot com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small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7075Al and ex-situ particle reinforced 7075Al matrix composite.Based on the flow stress curves,a constitutive model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flow stress,true strain,strain rate and temperature was proposed.Furthermore,the processing maps based on both the dynamic material modeling(DMM)and modified DMM(MDMM)were established to analyze flow instability domain of the composite and optimize hot forming processing parameters.The optimum processing domain was determined at temperatures of 425−450℃ and strain rates of 0.001−0.01 s^(−1),in which the fine grain microstructure can be gained and particle crack and interface debonding can be avoi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itu TiB2 particles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 hot compression deformation particle fracture interface debonding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下载PDF
Effect of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2A97 Al-Li alloy 被引量:11
11
作者 高崇 栾阳 +1 位作者 于俊川 马岳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7期2196-2202,共7页
2A97 Al-Li alloy was processed by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at different pre-stretch deformations of 0, 3% and 6%. The microstrucatre observ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some δ' and T1 precipitates are found in a(Al... 2A97 Al-Li alloy was processed by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at different pre-stretch deformations of 0, 3% and 6%. The microstrucatre observ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some δ' and T1 precipitates are found in a(Al) matrix of 2A97 alloy processed by the heat treatment with no pre-stretch deformation. When the pre-stretch deformation is 3% and 6%, respectively, amounts of tiny T1 and a few of S' precipitates precipitates are observed in the microstructures of 2A97 alloy. The tensil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nsile properties of 2A97 alloys are improved via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When the pre-stretch deformation is from 0, 3% to 6%, the 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 values of the 2A97 alloys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447.7, 516.5 to 534.3 MPa, and the elongations decrease from 17.6%, 12.8% to 10.2%, respectively. Moreover, with increasing pre-stretch deformation amount from 0 to 6%, the in-plane anisotropy value of 2A97 alloys becomes more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A97 Al-Li alloy thermo-mechanical treatment pre-stretch deformati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浅埋煤层开采突水溃砂的颗粒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亚群 周宏伟 +2 位作者 李翼虎 易海洋 薛东杰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4-540,共7页
为研究浅埋煤层开采下突水溃砂的覆松散层渗透破坏、水砂耦合流动及突涌规律,指导预防突水溃砂灾害的发生提供依据,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PFC2D分别对上覆松散层渗透变形破坏、水砂混合流运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浅埋煤层开采突水... 为研究浅埋煤层开采下突水溃砂的覆松散层渗透破坏、水砂耦合流动及突涌规律,指导预防突水溃砂灾害的发生提供依据,采用二维颗粒流软件PFC2D分别对上覆松散层渗透变形破坏、水砂混合流运移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浅埋煤层开采突水溃砂的数值模拟模型。结果表明:上覆松散含水层的初始水压力与裂隙通道的宽度对松散层的渗透变形破坏过程有较大影响。当含水层初始水压力增加时,裂隙处流体的流速、颗粒间的接触应力均明显增加,且呈现出非线性增长趋势;水砂混合流的突出时间以及突出速度与裂隙通道的倾角、粗糙度相关。同时根据水砂混合流的Y方向突出速度大小的波动变化规律,预测了2种可能存在的水砂突出类型;含水层的初始水压力影响突水溃砂的发生及运移过程,由此提出了通过疏放松散层水来预防突水溃砂灾害发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 突水溃砂 PFC2D 渗透变形 裂隙通道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T2纯铜微结构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磊 史志铭 赵晗 《材料热处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18,共7页
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MTS试验机、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T2纯铜薄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探讨了退火温度对T2纯铜微结构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屈服应力、拉伸应力及显微硬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晶粒尺寸的材... 利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MTS试验机、显微硬度计等分析了T2纯铜薄板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探讨了退火温度对T2纯铜微结构演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的屈服应力、拉伸应力及显微硬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晶粒尺寸的材料形状因子随着应变增大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晶粒尺寸越大形状因子变化越大。不同晶粒尺寸的材料相对形状因子的变化非常相似,相对形状因子的相对增长趋势大致相同。通过指数函数对材料的归一化形状因子曲线进行了拟合,建立了拟合方程。分析了T2纯铜在不同退火温度下归一化形状因子随塑性变形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演变 形状因子 塑性变形 晶粒尺寸 T2纯铜
原文传递
掺杂微量CuO对AgSnO_2电接触材料加工变形行为和耐电弧侵蚀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松 郑婷婷 +3 位作者 刘满门 陈家林 李爱坤 谢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57 63,63,共5页
为改善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加工变形能力和耐电弧侵蚀性能,采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热挤压集成新工艺,掺杂微量CuO,制备了AgSnO2电接触丝材。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触点材料测试系统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AgSnO2材料的室温变形行为和电弧侵... 为改善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加工变形能力和耐电弧侵蚀性能,采用化学包覆-冷等静压-热挤压集成新工艺,掺杂微量CuO,制备了AgSnO2电接触丝材。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触点材料测试系统以及扫描电镜,研究了AgSnO2材料的室温变形行为和电弧侵蚀特征。结果表明:掺杂微量CuO改善了Ag基体与SnO2颗粒的浸润性,提高了AgSnO2丝材的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在25V/10A直流阻性负载条件下,AgSnO2(CuO)触头的燃弧能量、燃弧时间和断开熔焊力均较AgSnO2触头的低,且其电弧侵蚀斑点表面更为光滑,但接触电阻小幅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接触材料 AGSNO2 CuO掺杂 加工变形 电弧侵蚀
下载PDF
基于灰色理论的边坡变形时效特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浩 张金接 +1 位作者 姜龙 朱赵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70-275,281,共7页
本文通过对马延坡边坡表面变形、内部变形的长期监测成果分析,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DGM(2,1)预测模型,对马延坡边坡Ⅱ区变形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位移变形大致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逐渐趋稳三个阶段,位移变形随时间增... 本文通过对马延坡边坡表面变形、内部变形的长期监测成果分析,结合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DGM(2,1)预测模型,对马延坡边坡Ⅱ区变形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边坡位移变形大致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逐渐趋稳三个阶段,位移变形随时间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位移变化速率、变化加速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精度较高,预测结果与实测数据得出的规律较为一致,可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延坡边坡 变形监测 DGM(2 1)模型 预测
下载PDF
多介质拉氏自适应流体动力学软件LAD2D研制及其应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瑞利 林忠 +2 位作者 温万治 魏兰 林文洲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拉氏方法是内爆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针对高温、高压、多介质和大变形等内爆问题,采用非结构任意多边形网格底层管理、计算过程中网格邻域可变技术,以及拉氏自适应网格加密方法和层次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自主研发非结构拉... 拉氏方法是内爆动力学过程数值模拟的主要方法.针对高温、高压、多介质和大变形等内爆问题,采用非结构任意多边形网格底层管理、计算过程中网格邻域可变技术,以及拉氏自适应网格加密方法和层次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自主研发非结构拉氏自适应网格流体动力学软件LAD2D.从物理模型、计算方法、程序设计、程序验证与确认、大变形问题数值模拟等方面系统地介绍LAD2D.LAD2D对多介质爆轰弹塑性流体大变形问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介质 大变形 非结构网格 任意多边形网格 自适应网格 LAD2D
下载PDF
灰色二阶预测模型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陶鑫 文鸿雁 +1 位作者 何美琳 何永红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5-137,共3页
本文根据灰色理论中的数列预测理论,针对建筑物的沉降,建立了灰色二阶预测模型GM(2,1),给出GM(2,1)模型精确求解方法,并以某建筑物沉降数据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精度比GM(1,1)模型精度高,且简单易行,因而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灰色理论 预测模型 GM(2 1) 变形监测
原文传递
Vertically oriented TiO_2 nanotube arrays with different anodization times for enhanced boiling heat transfer 被引量:7
18
作者 XU Jia YANG MingJie +1 位作者 XU JinLiang JI XianBing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8期2184-2190,共7页
Pool boiling of saturated water on a plain Ti surface and surfaces covered with vertically-oriented TiO2 nanotube arrays(NTAs) has been studied.The technique of potentiostatic anodization us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 Pool boiling of saturated water on a plain Ti surface and surfaces covered with vertically-oriented TiO2 nanotube arrays(NTAs) has been studied.The technique of potentiostatic anodization using non-aqueous electrolytes was adopted to fabricate three types of TiO2 NTAs distinguished by their anodization time.Compared to the bare Ti surface,the incipient boiling wall superheat on the TiO2 NTAs was decreased by 11 K.Both the critical heat flux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pool boiling on the TiO2 NTA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boiling on a bare Ti surface.The measured maximum critical heat flux an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values were 186.7 W/cm2 and 6.22 W/cm2K,respectively.Different performance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heat transfer by the three types of TiO2 NTA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deformation in the nanostructure during boiling.Long-term performance of the nanomaterial-coated surfaces for enhanced pool boiling showed degradation of the TiO2 NTAs prepared with an anodization time of 3 hou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nanotube arrays pool boil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deformation of nanostructure
原文传递
西宁至成都铁路特殊地质问题及选线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志亮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1-16,28,共7页
研究目的:西宁至成都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极其发育,并首次面临高压气藏以及红层砂岩水稳性、大范围软岩大变形等特殊地质问题的挑战,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优化线路方案,降低工程风险。研究结论:(1)高压气... 研究目的:西宁至成都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条件复杂,不良地质极其发育,并首次面临高压气藏以及红层砂岩水稳性、大范围软岩大变形等特殊地质问题的挑战,需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优化线路方案,降低工程风险。研究结论:(1)高压气藏为基底大理岩受热分解产生的CO2,受鼻状隆起构造控制,因此线路方案应绕避查明的隆起构造;(2)基于岩性、水文条件的水稳性评价结果表明,白垩系民和组、第三系贵德组等红层砂岩水稳性差,线路应进行绕避或以最小距离通过;(3)基于初始地应力、岩石特征、地下水与隧道轴向等,对潜在大变形风险进行了分析并优化线路方案,最终推荐方案以轻微~中等大变形为主;(4)本研究对存在类似地质问题的铁路、公路等工程的勘察、设计及选线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气体 CO2 红层 水稳性 软岩 大变形 西宁至成都铁路
下载PDF
新疆于田Mw7.2地震3D同震形变场解算与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洪顺英 单新建 +3 位作者 刘智荣 申旭辉 戴娅琼 荆凤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2,共7页
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差分干涉测量获取的升、降轨两种不同视角的同震形变场,分析了于田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断层西盘沉降,最大沉降形变量达-109.7 cm,东盘隆升,最大隆升形变量为19.2 cm;在东西方向上... 基于OKADA弹性半空间模型和差分干涉测量获取的升、降轨两种不同视角的同震形变场,分析了于田地震三维同震形变场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断层西盘沉降,最大沉降形变量达-109.7 cm,东盘隆升,最大隆升形变量为19.2 cm;在东西方向上,断层西盘以朝西运动为主,最大形变量达-51.4 cm,东盘朝东运动,最大形变量达98.5 cm;在南北方向上,断裂西盘以朝南运动为主,最大形变量达-66.5 cm,断裂东盘朝北运动,最大形变量为25.8 cm;合成后的水平向形变表明,断层具有西盘朝南走滑、东盘朝北走滑的形变特征,揭示出于田地震断层为正断兼左旋走滑的破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w7 2地震 SAR差分干涉测量 视线向 三维形变 OKAD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