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偃麦附加系Z1和Z2中外源染色体2Ai-2的结构组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增燕 辛志勇 陈孝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0-51,共2页
The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resistance lines of Z1 and Z2 were derived from Zhong 5, a partial amphiploid resul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wheat) and Thinopyrum intermedium . Genomic in situ h... The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resistance lines of Z1 and Z2 were derived from Zhong 5, a partial amphiploid result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Triticum aestivum (wheat) and Thinopyrum intermedium . 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Zhong 5 by using genomic DNA of Pseudoregneria strigosa (StSt,2 n =14)as the probe. The GISH results showed that zhong 5 contains 42 wheat chromosomes and l4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 composed of 4 St, 4 Js,4 St J translocation and 2 St Js Robertsonian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The chromosome constitution of Z1 and Z2 was analyzed by GISH using genomic DNA probes from Th.intermedium and Ps.Strigosa . The GIS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Z1 and Z2 possess 42 wheat chromosomes and 2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 that were identical to a pair of St J translocation chromosomes in Zhong 5. The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designated as 2Ai 2 chromosome derived from Zhong 5,mostly belong to the St genome except the middle region (about one third of the long arm) belonging to the E(J)genome. A detailed RFLP analysis was conducted for Z1,Z2 and their parents,St and E (J) genomes. The results of RFLP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Th.intermedium chromosomes(2Ai 2,St J)in Z1 and Z2 are extensively homologous to the Wheat group 2 chromosomes. The results of RFLP analyses on the genome composition of the 2Ai 2 chromosome we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GISH results. Presence of psr 928 on 2AS and 2DS but absence on 2Ai 2S suggests some internal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2Ai 2 and the wheat group 2 chromosomes. Some RFLP markers specific to the 2Ai 2 chromosome were identified and may be effectively used to select translocation lines with small segment of the 2Ai 2 chromosome and to localize the BYDV resistance gene in wheat backgr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偃麦 附加系 染色体 2ai-2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DNA文库构建及特异性序列的克隆 被引量:5
2
作者 何聪芬 马有志 +2 位作者 辛志勇 徐琼芳 李连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以二体异附加系Z2与其普通小麦亲本宛7107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为材料,用原位杂交方法确定其中的单价体为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以显微分离、回收、LA-PCR (Linker-adaptor PCR) 扩增了该条染色体,扩增产物长度在0.15~3 kb之... 以二体异附加系Z2与其普通小麦亲本宛7107杂交F1的花粉母细胞为材料,用原位杂交方法确定其中的单价体为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在此基础上,以显微分离、回收、LA-PCR (Linker-adaptor PCR) 扩增了该条染色体,扩增产物长度在0.15~3 kb之间,主要分布在0.2~2 kb。以α-32P-dCTP标记的中间偃麦草的基因组DNA为探针,对LA-PCR扩增产物进行杂交,证实扩增产物来自中间偃麦草。将扩增片段纯化后连接到质粒载体pUC18上,构建了2Ai-2染色体DNA文库。该文库包含约5×105个克隆。随机选取500个克隆进行分析,发现插入片段长200~1 500 bp,平均580 bp。点杂交结果表明,56%为低/单拷贝序列,44%为重复序列。从文库筛选到4个中间偃麦草克隆。RFLP结果表明,3个为多态性低拷贝(Mag065、Mag088、Mag139),1个为高度重复序列克隆(Mag104)。GISH结果表明,Mag104为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专化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2ai2染色体 DNA文库 特异性序列 基因克隆 小麦
下载PDF
重组蛋白LuxS诱导表达及纯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杰 张筠 孟祥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70-175,共6页
目的:优化重组蛋白LuxS诱导表达及纯化条件,提高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LuxS的表达量,为体外合成自诱导物2(autoinducer-2,AI-2)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诱导培养基、诱导温度、诱导前菌体生物量、诱导时间以及异丙基硫... 目的:优化重组蛋白LuxS诱导表达及纯化条件,提高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LuxS的表达量,为体外合成自诱导物2(autoinducer-2,AI-2)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诱导培养基、诱导温度、诱导前菌体生物量、诱导时间以及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sopropylβ-D-1-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的浓度;采用Ni-NTA Purification System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比较Native Elution Buffer的咪唑浓度和pH值对重组蛋白纯化的影响,确定最佳的Native Elution Buffer;对比蛋白与树脂结合时不同缓冲液的纯化效果,选择最优的结合缓冲液。结果:重组蛋白的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以LB培养基为诱导培养基,菌液OD6_(600nm)为0.6~0.8,IPTG浓度为0.1 mmol/L,诱导温度为37℃,诱导时间为12 h。采用添加3 mol/L NaCl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蛋白与树脂结合的缓冲液,含500 mmol/L咪唑的Native Elution Buffer(pH 6.5)作为蛋白洗脱液。使用分离获得的LuxS蛋白合成的AI-2生物活性约为阳性对照的6倍。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重组蛋白LuxS的诱导表达及纯化条件,获得了具有生物活性的重组蛋白,并成功合成了AI-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蛋白 LUXS 诱导表达 纯化 自诱导物2
下载PDF
AI-2通过甲基化趋化受体McpU调控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的趋化运动及生物膜形成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来工 赵文瑾 张磊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8-639,共12页
【背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自诱导物autoinducer-2(AI-2)能够介导细菌种内和种间通讯,并调节细菌的多种生理过程。然而恶臭假单胞菌KT2440能否感知AI-2信号还未见报道。【目的】挖掘介导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对AI-... 【背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中的自诱导物autoinducer-2(AI-2)能够介导细菌种内和种间通讯,并调节细菌的多种生理过程。然而恶臭假单胞菌KT2440能否感知AI-2信号还未见报道。【目的】挖掘介导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对AI-2趋化反应的趋化受体,检测AI-2信号通过趋化受体对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作用。【方法】本研究首先检测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对AI-2信号的趋化反应,随后表达纯化了与铜绿假单胞菌AI-2受体高度同源的甲基化趋化受体McpU的配体结合结构域(ligand-binding domain,LBD),利用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发光实验和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分析McpU-LBD与AI-2的相互作用;软琼脂平板法和毛细管定量分析法分析KT2440及mcpU敲除菌株(ΔmcpU)对AI-2的趋化反应;结晶紫染色法检测AI-2对KT2440及ΔmcpU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软琼脂平板法和毛细管定量分析发现KT2440对AI-2信号表现出明显的正趋向性。哈维氏弧菌的生物发光实验和ITC分析发现AI-2与McpU-LBD具有高亲和力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KT2440对AI-2的趋化反应是通过McpU介导的。生物膜测定结果显示,AI-2能通过其受体McpU显著增强KT2440的生物膜形成能力(P<0.05)。【结论】以上结果表明,甲基化趋化受体McpU介导了恶臭假单胞菌KT2440对AI-2的趋化作用,并且AI-2通过作用于该受体显著提高恶臭假单胞菌KT2440的生物膜形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臭假单胞菌 甲基化趋化受体蛋白 ai-2 趋化作用 生物膜
原文传递
密度感应系统对弗氏志贺菌生长竞争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苹 杨晶 +4 位作者 陆丽兰 冯尔玲 王恒樑 卢瑛 朱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87-493,共7页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 密度感应系统调节细菌应答反应的发生,这些应答反应与细胞密度有关。通过对比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志贺氏菌(Shigella spp.)的序列发现,志贺菌属密度感应系统操纵子普遍存在丢失或突变。为研究其密度感应系统的功能,文章利用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BB170作为指示菌,检测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密度感应系统信号分子AI-2,证明其可以分泌有活性的AI-2;其次,采用Golden Gate克隆法将大肠杆菌MG1655的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克隆至弗氏志贺菌301中,获得密度感应系统回复株301。通过菌落计数表明,在混合培养条件下,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回复株301比野生株301存在生长优势;通过双向电泳初步比较分析表明,密度感应系统基因可以在志贺菌中表达,并鉴定到了其他一些与应激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如Hsp60、Gro EL、So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氏志贺菌 密度感应系统 信号分子ai-2 比较蛋白质组学
下载PDF
拮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乳酸菌筛选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建周 肖尧婷 +2 位作者 李红霄 陈晓华 李安平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11,149,共7页
目的: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指示菌,基于群体感应系统筛选拮抗PA作用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并探讨拮抗机制。方法:通过牛津杯法筛选抑制PA生长的LAB,测定LAB的AI-2表达量,LAB抑制PA生物膜形成力、... 目的: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为指示菌,基于群体感应系统筛选拮抗PA作用的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并探讨拮抗机制。方法:通过牛津杯法筛选抑制PA生长的LAB,测定LAB的AI-2表达量,LAB抑制PA生物膜形成力、绿脓菌素表达量及LAB无菌上清液与PA共培养时AI-2信号分子的表达量,并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探讨LAB拮抗PA机制。结果:格氏乳杆菌LGchen和唾液乳杆菌S-5-6的整体抗菌效果比较强,抑菌圈达到20 mm以上,AI-2相对荧光值达到1.2以上,抑制PA的绿脓菌素表达率达50%以上,抑制PA生物膜形成率达70%左右。LAB抑制PA生长的能力与LAB的表达AI-2的能力、抑制PA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呈正相关,与PA的绿脓菌素表达呈负相关。结论:LAB可以通过提高AI-2表达,抑制PA生物膜形成和绿脓菌素表达来抑制PA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铜绿假单胞菌 群体感应 自诱导分子ai-2
下载PDF
滇黄精总多糖及水提物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陈秋定 孟凡颖 +7 位作者 谢海娜 张祥 王文博 杨兴鑫 张范 李静平 顾雯 贺森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01-206,共6页
通过探究在不同胃肠道胁迫条件下,药食同源中药材滇黄精总多糖和水提物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自诱导物-2(autoinducers-2,AI-2)的影响,分析其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的保护作用。将活化的罗伊氏乳杆菌1.2838与滇黄精总多... 通过探究在不同胃肠道胁迫条件下,药食同源中药材滇黄精总多糖和水提物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群体感应信号分子自诱导物-2(autoinducers-2,AI-2)的影响,分析其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的保护作用。将活化的罗伊氏乳杆菌1.2838与滇黄精总多糖和水提物分别进行共孵育至其OD600 nm为0.6~0.8,将处理后的益生菌在胃肠道胁迫条件下培养1 h~3 h后检测AI-2的生成量。结果表明,滇黄精总多糖和水提物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罗伊氏乳杆菌1.2838在胃肠道胁迫条件下AI-2的生成量,滇黄精水提物对罗伊氏乳杆菌1.2838的保护作用优于滇黄精总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伊氏乳杆菌1.2838 滇黄精总多糖 滇黄精水提物 胃肠道胁迫 自诱导物-2(ai-2)
下载PDF
AI-2,一种新的细菌自体诱导分子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华林 闻玉梅 《生命科学》 CSCD 200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细菌通过数量阈值感应系统调节群体内个体的基因表达而使整个群体步调一致。细菌通过感应自体诱导分子(autoinducer, AI)浓度而感知周围环境中同类存在的密度,并据此调节自身特定性状的表达。AI-2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介导细菌种间信号... 细菌通过数量阈值感应系统调节群体内个体的基因表达而使整个群体步调一致。细菌通过感应自体诱导分子(autoinducer, AI)浓度而感知周围环境中同类存在的密度,并据此调节自身特定性状的表达。AI-2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介导细菌种间信号传导的自体诱导分子,其分子结构、功能均不同于传统的AI分子。AI-2对细菌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但目前也有人认为AI-2可能只是一种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阈值感应 自体诱导分子 自体诱导分子2(ai-2)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副溶血性弧菌AI-2活性及其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才云 王联珠 +4 位作者 许加超 姚琳 曲梦 李风铃 江艳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2924-2929,共6页
目的以海产品中分离的一株高产信号分子AI-2(Autoinducer-2)的副溶血性弧菌Vp2009027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培养条件(时间、温度、糖源、pH和盐度)对菌株AI-2活性及其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报告菌株检测AI-2的活性变化,... 目的以海产品中分离的一株高产信号分子AI-2(Autoinducer-2)的副溶血性弧菌Vp2009027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的培养条件(时间、温度、糖源、pH和盐度)对菌株AI-2活性及其合成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报告菌株检测AI-2的活性变化,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合成关键基因luxS和pfs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菌株培养12 h后AI-2活性达到最高,当培养温度为30℃时AI-2活性最高,添加糖源、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以及适度的盐度均可促进AI-2活性的提高;不同培养条件下AI-2合成关键基因luxS和pfs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温度和糖源对AI-2活性的影响与对luxS和pfs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呈正相关,其他条件下AI-2的活性与luxS和pfs的表达量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培养条件可以调控AI-2的合成,可以通过改变培养条件来获得不同产量的AI-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信号分子ai-2 LUXS PFS
下载PDF
变形链球菌UA159合成自诱导分子2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李芝香 肖刚 +4 位作者 黄英 赵东方 刘飞 刘阳 郭青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3-638,共6页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变形链球菌(S.mutans)UA159 LuxS 蛋白,体外合成有活性的自诱导分子2(AI-2)并观察其合成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 pET21 a(+)-luxS,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 S...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变形链球菌(S.mutans)UA159 LuxS 蛋白,体外合成有活性的自诱导分子2(AI-2)并观察其合成的影响因素。方法: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 pET21 a(+)-luxS,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诱导表达 S-核糖基高半胱氨酸酶(LuxS)融合蛋白,镍柱亲和层析纯化、蛋白质印迹法分析鉴定 LuxS 蛋白,透析复性。纯化的 LuxS 蛋白和 S-腺苷高半胱氨酸核苷酶(Pfs)蛋白催化 S-腺苷 L 高半胱氨酸[SAH]合成 AI-2,哈氏弧菌 BB170检测 AI-2活性,并观察 LuxS 蛋白浓度、pH、氟化钠对 AI-2合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 LuxS 蛋白浓度的升高,体外合成的 AI-2活性增大(P <0.001);当 pH 介于6~10之间时,AI-2活性最强,超出此 pH 范围,AI-2活性明显降低(P <0.001);当氟化钠浓度≥0.3%时,AI-2活性显著降低(P <0.05)。结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 S.mutans UA159 AI-2;AI-2合成的最适 pH 在6~10之间;氟化钠浓度≥0.3%对 AI-2的合成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S.mutans) 自诱导分子-2(ai-2) LUXS 蛋白 生物合成 氟化钠
下载PDF
“CaO—SiO_2—Al_2O_3—BaSO_4”系统中贝利特白水泥熟料形成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光明 刘长发 陈明芳 《中国建材科技》 1995年第6期7-12,4,共6页
本文研究了属于“CaO—SiO_2—Al_2O_3—BaSO_4”系统的贝利特白水泥熟料形成过程.在该水泥中,BaSO_4一方面固溶于C_2S之中,另一方面与含铝相反应形成含钡的硫铝酸盐相3CA·BaSO_4.该水泥可在1300~1350℃温度范围内烧成,熟料的最... 本文研究了属于“CaO—SiO_2—Al_2O_3—BaSO_4”系统的贝利特白水泥熟料形成过程.在该水泥中,BaSO_4一方面固溶于C_2S之中,另一方面与含铝相反应形成含钡的硫铝酸盐相3CA·BaSO_4.该水泥可在1300~1350℃温度范围内烧成,熟料的最终组成矿物是α’—C_2S、β—C_2S、3CA·BaSO_4,该熟料可以制成符合二级白度标准的325~#贝利特白水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水泥 熟料 贝利特白水泥 CAO BASO4
下载PDF
分光光度法测定SiO_2-Al_2O_3型耐火原料中硅的含量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晓莲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1,共3页
介绍了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SiO2 -Al2 O3 型耐火原料中高低含量硅的方法。通过回归分析和对多种标样的分析 ,该方法测定结果与标样结果均在国标允许误差内 ,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 ,而且重现性好 ,满足了科研和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 耐火原料 二氧化硅 回归分析 标樯 检测效率 SiO2-ai2O3型
下载PDF
正丁烷在HZSM-5分子筛上的高温裂解反应
13
作者 张文芳 王鹏照 +1 位作者 杨朝合 李春义 《石化技术与应用》 CAS 2018年第6期382-385,共4页
利用X射线衍射法、NH3-程序升温脱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技术对不同Si O2/Al2O3(简称硅铝比,摩尔比,下同)的HZSM-5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并且在微反评价装置上对分子筛催化正丁烷高温裂解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硅铝比分别为38,... 利用X射线衍射法、NH3-程序升温脱附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等技术对不同Si O2/Al2O3(简称硅铝比,摩尔比,下同)的HZSM-5分子筛进行了表征,并且在微反评价装置上对分子筛催化正丁烷高温裂解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当硅铝比分别为38,200,470(依次命名为试样1~试样3)时,随着硅铝比的增加,分子筛BET比表面积增大,强酸性位的强度降低。当裂解温度由823 K升高至873 K时,各试样的转化率均提高,转化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试样1、试样2、试样3。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甲烷、乙烷、乙烯和丙烯的选择性显著提高;甲烷和乙烷的选择性始终高于乙烯和丙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ZSM-5分子筛 正丁烷 活性位 硅铝比 裂解反应
下载PDF
重整催化剂Ni_2P/Al_2O_3-SAPO-11积炭失活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蓉蓉 柳云骐 +1 位作者 潘原 刘晨光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8-1293,共6页
Ni_2P/Al_2O_3-SAPO-11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过程易于积炭失活。通过与Ni_2P/Al_2O_3、Pt/Al_2O_3-SAPO-11及Ni/Al_2O_3-SAPO-11催化剂表面积炭行为对比,研究了该催化剂表面的积炭规律。以甲基环戊烷为积炭前驱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加速积... Ni_2P/Al_2O_3-SAPO-11催化剂用于催化重整过程易于积炭失活。通过与Ni_2P/Al_2O_3、Pt/Al_2O_3-SAPO-11及Ni/Al_2O_3-SAPO-11催化剂表面积炭行为对比,研究了该催化剂表面的积炭规律。以甲基环戊烷为积炭前驱物,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加速积炭实验,采用热重-差示热分析表征催化剂表面积炭位置,并以环己烷、正庚烷为模型化合物对积炭前后催化剂进行脱氢-异构反应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由于P原子的作用,Ni_2P/Al_2O_3-SAPO-11重整催化剂具备一定的抗积炭性能,其积炭形成速率介于Pt/Al_2O_3-SAPO-11和Ni/Al_2O_3-SAPO-11催化剂之间;积炭在Ni_2P/Al_2O_3-SAPO-11重整催化剂金属活性中心上形成后,逐步迁移到酸性载体上形成聚合度更高的积炭,并且酸性载体上的积炭是催化剂失活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重整 Ni2P/Al2O3-SAPO-11 失活 积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