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
陈思和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0
|
|
2
|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 |
陈友康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0
|
|
3
|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 |
樊骏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47
|
|
4
|
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 |
何西来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00 |
26
|
|
5
|
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 |
高玉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0
|
|
6
|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
谢有顺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5
|
|
7
|
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 |
陈平原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0
|
|
8
|
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
李凤亮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7
|
|
9
|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
陈美兰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5
|
|
10
|
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
陈思和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4
|
|
11
|
分流与整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
刘登翰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15
|
|
12
|
迷失的代价(上)——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 |
李新宇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13
|
鲁迅杂文:何种“文学性”? |
汪卫东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7
|
|
14
|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针对性 |
程凯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6
|
|
15
|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
张宝明
|
《河北学刊》
|
2003 |
12
|
|
16
|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
陈言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4
|
|
17
|
文学作为生存本体的言说──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反思 |
金岱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3
|
|
18
|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
王宇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2
|
|
19
|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 |
伍方斐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9
|
|
20
|
“五四” 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研究 |
吴承学
李光摩
|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