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被引量:50
1
作者 陈思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7,共17页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派文学 “五四”新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和现代性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友康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3-153,共11页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被摒弃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从而造成一部分文学精神资源的人为遮蔽。有研究者怀疑和否定旧体诗词的合法性,有研究者没有对传统文体在古代与现代社会的... 长期以来,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的合法性处于被怀疑、否定或悬置的状态,致使它被摒弃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写作之外,从而造成一部分文学精神资源的人为遮蔽。有研究者怀疑和否定旧体诗词的合法性,有研究者没有对传统文体在古代与现代社会的命运和表现加以区别。要改变对旧体诗词的歧视和压迫,首先需要理解其合理性,也有必要重新厘定“现代文学”的范畴,用“现代汉诗”这一概念来整合20世纪中国诗歌,消弭新、旧诗词的对抗和对立。20世纪中国旧体诗词表现了鲜明的现代性追求,自足地构成一种新的历史传统。在新的世纪,必须打破新、旧诗词二元对立的模式,把旧体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进行研究,既有助于旧体诗词的发展,又有助于文学和文化观念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旧体诗词 合法性 现代性 超越意向
原文传递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 被引量:47
3
作者 樊骏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92-230,共39页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习惯地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称为一门年轻的学科。80年代初,王瑶在回顾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时,多次强调“它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80年代后期,还继续用“年轻”、“比较年轻”来形容它,只有一次行文中出现“现代...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习惯地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称为一门年轻的学科。80年代初,王瑶在回顾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时,多次强调“它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80年代后期,还继续用“年轻”、“比较年轻”来形容它,只有一次行文中出现“现代文学研究趋向成熟”的字样,我在90年代初,也仍沿用了“比较年轻”的提法。比之经历了千百年岁月锤炼的传统学科,比之20世纪初以来按照近代的标准与观念建设起来的众多学科,现代文学研究自然是年轻的。但即使从它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算起,也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其实并不年轻了。所以,所谓年轻,只是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的,就其自身的发展来说,已经不再适用,至少不够确切了。 据黄修己统计,正式出版的各种类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总数已有一百六七十部。对于一门不大的学科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科建设 文学史观 学术工作 20世纪中国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知识结构 文学历史 当代文学 研究对象
下载PDF
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评《〈白鹿原〉评论集》 被引量:26
4
作者 何西来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7-44,54,共9页
关键词 《白鹿原》 20世纪中国文学 陈忠实 长篇小说 小说创作 小说艺术 作品 独特 审美境界 评论
全文增补中
翻译文学: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高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53,共16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西方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翻译文学 现实 中介性 军事 历史渊源 品格
下载PDF
“70后”写作与抒情传统的再造 被引量:25
6
作者 谢有顺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6-185,共10页
20世纪60年代,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这一概念后,得到了高友工及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在古典文学、美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互有关联、又有差异的学术话语谱系。王德威近年则把有关抒情传统的讨论延伸至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以启蒙、革命等话... 20世纪60年代,陈世骧提出抒情传统这一概念后,得到了高友工及诸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在古典文学、美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互有关联、又有差异的学术话语谱系。王德威近年则把有关抒情传统的讨论延伸至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以启蒙、革命等话语作为参照系来理解抒情传统的现代传承。但他们对抒情传统的辨正大多停留在国族政治领域,忽略了经济或商业意识形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影响,更没有注意到新一代作家对抒情传统的呼应和再造所作出的探索。"70后"作家在小说写作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代际特征,他们在情感意识、人生哲学、价值立场上对抒情传统的赓续和扩展,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与抒情传统之关系的重要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70后” 小说写作 20世纪中国文学 商业意识形态 学术话语 60年代 内容提要
原文传递
学术史上的“现代文学” 被引量:20
7
作者 陈平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3,共7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术史 文学 文学大系 通俗小说 20世纪中国文学 近代文学 教育体制 思路与方法 五四新文学
下载PDF
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7
8
作者 李凤亮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88,共6页
关键词 海外华人学者 批评理论 20世纪中国文学 20世纪后半叶 学术机构 文化研究 代表人物 中国大陆 批评家 夏志清
原文传递
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对中国20世纪文学中“十七年文学”的一种阐释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美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 与五四以后至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 ,“十七年文学”在面对现实的态度、艺术的运思方式、以及对生活的感知方式和形成的美感特征上 ,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从而使之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呈现了中国文学古典化的素质 ,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并最终成熟。把“十七年文学”放在20世纪文学进程中来考察 ,我们就会发现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并不是直线式或递进式的 ,而是迂回性的 ,具有自我律动的特点 ,这说明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 ,一种文学会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并不断强化特定历史文化所赋予它的审美特征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 ,“十七年文学”中的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并没有彻底消失 ,它仍然会在当前新的文学环境中得以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十七年文学" 新古典主义 现代性
下载PDF
我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思和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5,共7页
我的研究专业可以概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两个方面,换句话说,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中间穿行。但是在我的专业思想里,从未把这两个学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领域,相反,我一直在寻找两个学科之间的... 我的研究专业可以概括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两个方面,换句话说,也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两个学科中间穿行。但是在我的专业思想里,从未把这两个学科看作是相互对立的领域,相反,我一直在寻找两个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使彼此成为一个从方法论到本体论都是完整为一的整体学科。严格地说,中国20世纪文学不可能是孤立的中国文学,它一开始就是在“世界”的观照下形成其自身的历史,“启蒙”就是其主要的特征,所以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本身就含有比较文学的特性。同样,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必然是要与具体的作家创作现象、文学思潮和理论、文学运动等联系在一起,成为各种文学构成的内在因素。或者说,现代文学是中外文学关系研究的一个载体,而中外文学关系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视角,两者是不可分的。所以我极为赞成严绍璗老师所说的“把比较文学做到民族文学的研究中,在民族文学的研究中拓展比较文学的空间”的说法,这也是我所苦苦追求和探索的一个比较文学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世界性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20世纪文学 文学关系研究 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专业思想
原文传递
分流与整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 被引量:15
11
作者 刘登翰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47,共6页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局部地区的分割和疏离,使共同的文学传统在这些地区出现分流,形成特殊的文学形态──台湾、香港、澳门文学。研究、分析母体文学与分流文学之间的异同,旨在走向新的整合,建立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视野和架构。
关键词 文学形态 澳门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传统 疏离 中国 台湾省 异同 整体 走向 分割
原文传递
迷失的代价(上)——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新宇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共11页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艺大众化 迷失 历史真实 遮蔽 “大众化” 希望 严重后果 口号 代价
原文传递
鲁迅杂文:何种“文学性”? 被引量:17
13
作者 汪卫东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杂文,是鲁迅倾力最多也是最受争议的写作。鲁迅杂文之谜,关乎对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作家的评价,而且牵连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入理解。鲁迅不是从既有文学规范出发走向杂文的,于他,文学是一种行动,既是参与国族现代转型的独立精神行动... 杂文,是鲁迅倾力最多也是最受争议的写作。鲁迅杂文之谜,关乎对20世纪中国最有成就的作家的评价,而且牵连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深入理解。鲁迅不是从既有文学规范出发走向杂文的,于他,文学是一种行动,既是参与国族现代转型的独立精神行动,又是生命意义上个人存在的抉择,这一复杂承担者,最终找到的是杂文。日本时期的"文学自觉"后,鲁迅先后经历了"小说自觉"与"杂文自觉","杂文自觉"是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发现,发生于"第二次绝望"后,以《华盖集》为标志。鲁迅以其真诚、原创的杂文创作,冲击着固有的文学规则和秩序,同时带来并确立了新的文学性质素,丰富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文学性建构。鲁迅杂文对20世纪中国精神现场的展示及其精神难题的洞察,显现了文学展示精神存在的文学性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鲁迅杂文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自觉 独立精神 《华盖集》 文学规范 现代转型
原文传递
“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针对性 被引量:16
14
作者 程凯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4-57,共4页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在不同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进行新的研究范式和问题框架的探讨和拓展,“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等等问题、概念和方法的提出和实践,都是这一脉络下的努力...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一直在不同问题意识的推动下,进行新的研究范式和问题框架的探讨和拓展,“20世纪中国文学”、“重写文学史”、“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等等问题、概念和方法的提出和实践,都是这一脉络下的努力和尝试的结果。本辑四篇笔谈都出自年轻学者之手,围绕“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问题,展开讨论,颇有新见和锐气。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引入社会史的视野,不仅是新方法的拓展,也是新的问题意识的推进,与20世纪中国文学实践所展开的广阔的社会变革背景密切相关。本辑笔谈四篇文章围绕文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对于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所包含的社会/政治内容,进而对理解20世纪历史本身,不无裨益。当然,“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较大的命题,本辑讨论触及了现当代文学中的若干核心问题,但远未充分或穷尽。比如,社会史视野的引入,对不同政治和创作取向的作家意味着什么?对文学语言、叙述形式和美学风格的研究,能带来什么样的突破?如何理解地方经验、区域社会史等在“社会史视野”中的位置?文学中的“社会史视野”与历史研究中的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取向有何异同?等等,都需要进一步讨论,也需要更多扎实的个案研究支撑。我们希望本辑讨论是一个开端,欢迎学界感兴趣的同仁不吝赐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区域社会史 20世纪中国文学 “重写文学史” 政治内容 问题意识 文学实践 “新时期”
原文传递
从“五四”到“文革”:道德形而上主义的终结——对一个“启蒙”与“反启蒙”命题的破解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宝明 《河北学刊》 2003年第3期106-110,共5页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 张光芒的《道德形而上主义与百年中国新文学》一文 ,将“蛊惑”人心的道德形而上的手段说成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启蒙作用” ,将真正意义上的启蒙文学的作用的微薄则说成是不自量力的“盲区” ,无疑是放弃了启蒙学者“形而下”的担待 ,使本该清晰的启蒙与反启蒙的边界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 ,它又时时散发着“道德形而上”必须和政治实用主义结合才有用武之地的气息。与此相反 ,笔者欣赏并奉行“形而下”的所作所为 ,而不欣赏固意“牢化”的“形而上”诉求。人文精神应该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和活生生的 ,而不是抽象的、观念的、僵死的和教条的 ,这才是文学生命的底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 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
下载PDF
试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言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60,共6页
翻译中的所谓“异化”和“归化”法 ,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前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后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它们在翻译中的可行性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要、文化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等 ,具有各自... 翻译中的所谓“异化”和“归化”法 ,是以译者所选择的文化立场为基本点来加以区分的。前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后者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它们在翻译中的可行性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读者的需要、文化间相互依赖的程度等 ,具有各自的价值和不可替代性。译者的文化心理对异化和归化的选择具有前导性和潜在性。在 2 0世纪的外国文学翻译实践中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此消彼长 ,交替主导着翻译的趋向。本文通过描述文学翻译实践中异化和归化的走向 ,来揭示译者的不同文化心理 ,论述两种翻译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交替 外国文学 文学翻译 文化心理 译者 “异化” 相互依赖 揭示 归宿
原文传递
文学作为生存本体的言说──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反思 被引量:13
17
作者 金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7-121,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经历了启蒙呐喊、政治宣传、非意义逃亡三个阶段,这表明了百年中国文学所关切的焦点在于杜会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大的缺失就是对于生存本体的关切;文学作为生存本体言说,是作为个体人的生存的、本体性...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潮经历了启蒙呐喊、政治宣传、非意义逃亡三个阶段,这表明了百年中国文学所关切的焦点在于杜会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最重大的缺失就是对于生存本体的关切;文学作为生存本体言说,是作为个体人的生存的、本体性情感体验的言说,它与作为生存本体论言说的哲学具有同一性,其方法论本质是对话,其基本形式是交谈。这种对话、交谈式的文学性哲学,这种生存本体哲学性的文学,能使我们既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中心性、一元观的束缚,又不落人虚无主义的泥淖,从而使我们在自由、多元的对话与交谈中,获得绝对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必要的价值普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生存本体论 本体性情感体验 对话 交谈
下载PDF
20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话语中的性别政治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宇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117,共7页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 从性别的视角来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对日常生活的表述(即日常生活话语),不难看出这一话语实际上隐含了深重的性别政治。20世纪文学的日常生活话语预设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二元对立及其之间的权力等级。而将这种等级关系与性别阶序挂钩,似乎成了一个普泛性的话语策略——即在对日常生活的超越与滞守的二元对立中,超越的向度始终被指派给了男人,而女人天生就是日常生活的滞守者,甚至本身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便20世纪50—70年代文学对女英雄的修辞也只是从一个相反的方向来贯彻这一话语策略。这一话语策略不仅参与了现代性意义的构建,甚至还参与了对现代性的反思。由此足见现代知识谱系中无所不在的性别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日常生活话语 现代主体 性别政治 二元对立权力机制
原文传递
现代性:跨世纪中国文学展望的一个文化视角 被引量:9
19
作者 伍方斐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1-106,共6页
本文以“现代性”概念为核心,在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总体的“现代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在启蒙与民粹主义、个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线性进步与反现代化等文化母题上的二元对立本质,及其对未来文学与文化的规... 本文以“现代性”概念为核心,在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总体的“现代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在启蒙与民粹主义、个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线性进步与反现代化等文化母题上的二元对立本质,及其对未来文学与文化的规定性。作者还从现代性同现代化、世界性、后现代性等的关系出发,对跨世纪中国文学的社会立场与文化立场、艺术品格与思想品格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性的两重性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化母题
下载PDF
“五四” 与晚明──20世纪关于“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承学 李光摩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2-111,共10页
在加世纪的中国人看来,晚明文学与隆汉盛唐文学相比,不算是伟大的文学时代,不过,如果就传统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关系这一点上看,晚明文学却是与之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晚明文学思潮就是在加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视野的观照和阐... 在加世纪的中国人看来,晚明文学与隆汉盛唐文学相比,不算是伟大的文学时代,不过,如果就传统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关系这一点上看,晚明文学却是与之最为密切、最为直接的。晚明文学思潮就是在加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视野的观照和阐释中大放异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明 “五四”新文学 文学关系 20世纪中国文学 文学思潮 传统文学 盛唐 新文化运动 观照 时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