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流域径流对全球升温1.5℃与2.0℃的响应 被引量:8
1
作者 徐文馨 陈杰 +2 位作者 顾磊 朱碧莹 专美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0-705,共16页
全球变暖影响着以流域径流要素为主导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变化。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对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探究全球升温1.5℃和2.0℃对长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使用基于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集合数据驱... 全球变暖影响着以流域径流要素为主导的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变化。长江流域未来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对长江大保护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探究全球升温1.5℃和2.0℃对长江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使用基于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集合数据驱动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比较两种升温情景下径流量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基于偏差校正的气候模式集合数据可以较好地代表长江流域历史时期(1976—2005年)的年平均降水和年平均蒸散发情势。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与参数区域化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流域各子流域的月径流量。升温1.5℃时,无论是年径流量还是季节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与历史时期相比,50%以上三级子流域的增幅超过5%;升温2.0℃时,增幅超过8%。这表明升温2.0℃情景下长江流域水资源量将进一步增加。相对于历史时期,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流域北部降水量增幅较大;径流量增幅分布格局基本与降水量一致。汉江流域是全流域径流量增幅最显著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温1.5℃ 升温2.0℃ 长江流域 偏差校正法 全球气候模式 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
下载PDF
全球升温1.5和2℃时中国特困区干旱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雪晴 李瑷蔚 +4 位作者 邵晓华 高淑媛 林镔雷 杨陈心怡 姜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6-196,共11页
基于15个CMIP6全球模式在4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及典型浓度路径的组合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的模拟结果,对全球升温1.5和2℃目标下中国连片特困区干旱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 基于15个CMIP6全球模式在4个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及典型浓度路径的组合情景(SSP1-2.6,SSP2-4.5,SSP3-7.0,SSP5-8.5)下的模拟结果,对全球升温1.5和2℃目标下中国连片特困区干旱频次、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升温1.5和2℃时,特困区年均温较基准期分别平均增加约1.1和1.8℃,快于全球升温速率,年降水增幅明显,在特困区西北部尤为显著;2)升温1.5℃时,特困区平均干旱强度由基准期的轻微干旱转变为中等干旱,面积占比74%地区的干旱频次减少,面积占比61%地区的干旱持续时间缩短;3)升温2℃时,特困区干旱强度仍以中等干旱为主,干旱频次整体上保持减少,部分地区减少最多可达0.6次/a,但极端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增加,干旱持续时间有南部增加和北部减少两极化的发展趋势,面积占比约55%地区的干旱持续时间预计减少1.3个月;4)全球升温从1.5℃增加到2℃时,特困区干旱变化特征在空间上存在相似性,干旱频次和持续时间在南部区域均表现为增长、北部区域为减少,干旱强度则在特困区大部分地区均有增强.相较于升温1.5℃,升温2℃时,特困区很可能将面临更大的干旱风险,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能有效减少干旱事件对特困区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中国特困区 干旱变化特征 全球升温1.5℃ 全球升温2
下载PDF
Changes in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in China under Global Warming Scenarios of 1.5 and 2.0°C: Analysis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OSMO-CLM 被引量:12
3
作者 Mingjin ZHAN Xiucang LI +3 位作者 Hemin SUN Jianqing ZHAI Tong JIANG Yanjun WANG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99-112,共14页
We used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1986–2100) from the COSMO-CLM(COnsortium for Small-scale MOdeling in CLimate Mod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for China in 2010 to determine the fr... We used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data(1986–2100) from the COSMO-CLM(COnsortium for Small-scale MOdeling in CLimate Mod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and the population statistics for China in 2010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coverage,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of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EMTEs) with the intensity–area–duration method. Between 1986 and 2005(reference period),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EMTEs are 1330–1680 times yr^–1, 31.4–33.3℃, and 1.76–3.88 million km^2, respectively. The center of the most severe EMTEs i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and 179.5–392.8 million people are exposed to EMTEs annually. Relative to 1986–2005, the frequency,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EMTEs increase by 1.13–6.84, 0.32–1.50, and15.98%–30.68%, respectively, under 1.5℃ warming; under 2.0℃ warming, the increases are 1.73–12.48, 0.64–2.76,and 31.96%–50.00%, respectively. It is possible that both the intensity and coverage of future EMTEs could exceed the most severe EMTEs currently observed. Two new centers of EMTEs are projected to develop under 1.5℃ warming, on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other in Southwest China. Under 2.0℃ warming, a fourth EMTE center is projected to develop in Northwest China. Under 1.5 and 2.0℃ warming, population exposure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23.2%–39.2% and 26.6%–48%, respectively.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population exposur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most rapidly in Southwest China.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in North, Northeast, and Northwest China will be exposed to EMTEs under 2.0℃ warm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warming world will lead to increases in the intensity, frequency, and coverage of EMTEs. Warming of 2.0℃ will lead to both more severe EMTEs and the exposure of more people to EMTEs. Given the probability of the increased occurrence of more severe EMTEs than in the past, it is vitally important to China that the global temperature increase is limited within 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 events population exposure 1.5 and 2.0℃ global warming COSMO-CLM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hina
原文传递
全球1.5℃和2.0℃升温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茹 韩雪 +2 位作者 潘婕 熊伟 居辉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3-582,共10页
采用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的气候模式,确定全球升温1.5℃和2.0℃出现的时间,并结合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模拟小麦的产量,最终选取4套数据对比研究中国小麦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小麦产量变化趋势,... 采用部门间影响模式比较计划(ISI-MIP)的气候模式,确定全球升温1.5℃和2.0℃出现的时间,并结合农业技术转移决策支持系统(DSSAT)模型模拟小麦的产量,最终选取4套数据对比研究中国小麦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特征以及各区域小麦产量变化趋势,综合评价了不同升温情景对中国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全球升温1.5℃和2.0℃背景下,我国小麦生育期内温度相对于工业革命前分别升高1.17℃和1.81℃。两种升温情景下我国春麦区升温幅度大于冬麦区升温幅度。春麦区中新疆春麦区升温幅度最大,西北春麦区升温幅度最小;冬麦区中温度变化最大和最小的麦区分别为西南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2)在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我国小麦生育期内降水相对于历史时段(1986—2005年)分别增加9.1%和11.3%。从各麦区来看,两种升温情景下春麦区降水增加幅度略大于冬麦区的增加幅度。所有麦区中只有新疆春麦区降水低于历史时段降水。春麦区降水增加幅度最大的麦区为北部春麦区。冬麦区中降水增加较大的麦区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降水增加较小的麦区为华南冬麦区和西南冬麦区。(3)两种升温情景下,我国小麦单产相对于历史时段(1986—2005年)平均减产分别为5.2%和4.6%,两种升温情景对中国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在全球升温大背景下我国春小麦主要呈现增产趋势,冬小麦主要呈现减产趋势。减产幅度较大的麦区为华南冬麦区和青藏春麦区,增产幅度最大的麦区为西北春麦区。从各麦区产量减产面积比例上看,我国各麦区减产面积所占比例趋势为从北向南由多变少再变多,其中华南冬麦区减产面积所占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1.5℃和2.0℃升温 中国小麦 产量 温度 降水
下载PDF
预估全球升温1.5℃与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
5
作者 卞国栋 张建云 +1 位作者 王国庆 宋明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7-838,共12页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 淮河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严重,科学预估未来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变化特征对流域防洪减灾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中22个全球气候模式数据,利用改进的可靠性集合方案与概率比法,采用6个极端降雨指标预估了全球升温1.5℃和2.0℃下淮河流域未来极端降雨的时空变化与风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改进可靠性集合方案对淮河流域极端降雨的模拟性能要优于单一气候模式与算术平均集合方案;全球升温达到1.5℃与2.0℃阈值的平均时间段分别约为2017—2046年和2026—2055年;全球升温2.0℃下极端降雨指标增幅约为升温1.5℃下的1.4~2.6倍,其中流域北部地区为极端降雨增幅大值区;2种升温条件下极端降雨发生风险呈增加趋势,且额外增暖0.5℃将导致淮河流域极端降雨风险更高,如100 a重现期的极端降雨在升温1.5℃和2.0℃下将分别变为32年一遇和22年一遇,未来淮河流域极端降雨将会更加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CMIP6 多模式集合 全球升温1.5℃和2.0℃ 淮河流域
下载PDF
地质CO_(2)封存技术发展现状与比较 被引量:1
6
作者 吕升浩 《云南化工》 CAS 2022年第2期69-71,共3页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CO_(2)的减排成为热议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而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重要手段。就地...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CO_(2)的减排成为热议话题。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庄严的目标承诺。而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是实现碳中和与碳达峰的重要手段。就地质CO_(2)封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做出简要介绍,包括油气藏封存CO_(2)技术,煤层封存CO_(2)技术,深层咸水封存CO_(2)技术,海洋封存,并对这几种技术做出总结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与全球变暖 地质封存 碳中和
下载PDF
全球CO_2排放量与地表气温升高的因果性检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孙林岩 汪慕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互谱分析方法研究了自1860年至1988年全球CO2排放量与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变化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证实了在这段人类用仪器记录最长的历史阶段中,CO2排放量与平均地表气温均有显著增加;
关键词 排放量 温室效应 因果分析 二氧化碳 地表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