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对潮土团聚体有机碳分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1
1
作者 郭素春 郁红艳 +2 位作者 朱雪竹 高彦征 丁维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2-930,共9页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1/2化肥氮和1/2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 采取长期施用有机肥(CM)、1/2化肥氮和1/2有机肥氮(HCM)、化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的土壤,用湿筛法分为大团聚体(2000-250 μm)、微团聚体(250-53 μm)和粉砂+黏粒组分(〈53 μm),利用固态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土壤和团聚体中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烷基碳/烷氧碳比值逐渐提高,并与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R2 = 0.421,p= 0.022),表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不断增加。与对照土壤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HCM和CM处理)提高了土壤中烷氧碳和羰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相对含量的增加,羰基碳则主要在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积聚。施用化肥土壤提高了烷氧碳和烷基碳的相对含量,烷氧碳增加主要是由于大团聚体中甲氧基和含氮烷基碳以及微团聚体中含氧烷基碳相对含量的提高,烷基碳增加主要发生在大团聚体。有机肥和化肥处理土壤中芳基碳相对含量降低1.8%-4.6%,主要是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中芳基碳比例下降引起的。而在粉砂+黏粒组分中芳基碳和酚基碳均增加,烷基碳相对含量降低5.9%-7.1%,表明施肥更利于芳香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积累,减弱烷基碳在小粒径组分中的积累。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可通过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物理保护肥料带入的大量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聚体 有机质 13c-核磁共振 有机肥
下载PDF
富含树皮体和半丝质体煤的液化反应性和^(13)C-核磁共振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绍清 唐跃刚 +2 位作者 Harold H SCHOBERT 郭琴 王凤娟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通过对富含树皮体的煤和半丝质体的煤进行液化研究和结构分析,探讨其液化产品的产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富含树皮体的煤的氢含量和挥发分含量均高,H/C原子比也很高。13C-核磁共振分析表明,所有用煤都以芳香族碳为主。WEST样品的芳碳... 通过对富含树皮体的煤和半丝质体的煤进行液化研究和结构分析,探讨其液化产品的产率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富含树皮体的煤的氢含量和挥发分含量均高,H/C原子比也很高。13C-核磁共振分析表明,所有用煤都以芳香族碳为主。WEST样品的芳碳率最高,LP、CG和DHB样品中CH2基团碳含量高于CH3基团碳含量,且CH2基团碳含量高于其他三个样品。而P858样品中CH3基团碳含量高于CH2基团碳含量。液化结果表明,LP、CG和DHB有高的液化转化率和油收率。煤液化的油收率和煤结构中的CH2基团碳含量以及转化率和煤的芳碳率之间都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13C-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预测煤液化产品的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皮体 半丝质体 液化 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邱璇 赵建宁 +3 位作者 李文亚 张乃芹 朱岩 杨殿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37-2145,共9页
在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开展... 在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开展野外监测试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下,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有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3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放牧和开垦与围封相比,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其中,G1.25和开垦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P<0.05)低于围封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不同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没有发生变化,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出现差异。其中,烷氧碳(34.86%~37.85%)、烷基碳(26.05%~33.87%)、芳香碳(10.60%~17.69%)和羰基碳(14.57%~16.90%)是土壤有机碳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烷基碳和羰基碳的相对比例减小,烷氧碳和芳香碳的相对比例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烷基碳的相对比例逐渐降低,烷氧碳相对比例逐渐增加。围封草原土壤腐殖化指数最大(表现为围封区>开垦区>G0.50>G0.94>G1.25),而芳香性最小(表现为G1.25>G0.94>开垦区>G0.50>围封区),说明围封区土壤有机碳更趋稳定,在土壤固碳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结构 13c-核磁共振 利用方式 小针茅荒漠草原
下载PDF
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在土壤有机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福韬 乔云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7期81-84,共4页
土壤有机质结构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调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性质,对于农业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复杂性,至今对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现已证明光谱技术是阐明物质结构的较好方法。近年来,红... 土壤有机质结构与其稳定性密切相关,可调控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性质,对于农业生产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复杂性,至今对土壤有机质结构、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现已证明光谱技术是阐明物质结构的较好方法。近年来,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有机质结构的研究。本文通过收集阅读相关文献报道,总结了红外光谱分析和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研究土壤有机质结构研究的现状,以期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能通过综述快速了解这两种方法在研究土壤有机质结构方面的情况,进一步促进土壤有机质结构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分析 13c-核磁共振分析 土壤有机质结构 官能团 元素
下载PDF
E_1级MDF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的定量^(13)C-NMR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金立维 王春鹏 +2 位作者 储富祥 赵临五 陈日清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1,共4页
采用13C-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了由选定碱-酸-碱工艺所合成的E1级MDF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结果表明:在初始碱性阶段有70%的甲醛分子转化成了羟甲基脲,25%的甲醛分子转化成了亚甲基醚键。三聚氰胺全部发生羟甲基化,65%的羟甲基三聚氰... 采用13C-核磁共振定量分析了由选定碱-酸-碱工艺所合成的E1级MDF用三聚氰胺改性脲醛树脂。结果表明:在初始碱性阶段有70%的甲醛分子转化成了羟甲基脲,25%的甲醛分子转化成了亚甲基醚键。三聚氰胺全部发生羟甲基化,65%的羟甲基三聚氰胺缩聚成亚甲基醚键的结构。亚甲基醚键在最后的碱性保温阶段发生分解。三聚氰胺对缩聚反应的参与提高了亚甲基键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醛树脂 ^13c-核磁共振 三聚氰胺 改性 中密度纤维板
下载PDF
先锋褐煤在水热处理过程中的结构演绎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鹏 周扬 +3 位作者 鲁锡兰 王岚岚 潘铁英 张德祥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7,共9页
以先锋褐煤(XF)为原料,在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了水热处理过程中褐煤的结构变化,通过13C固体核磁共振(NM 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低于240℃的水热处理条件下,煤有机分子结构中的弱化学键有一定断裂,含氧官能团... 以先锋褐煤(XF)为原料,在高压反应釜中考察了水热处理过程中褐煤的结构变化,通过13C固体核磁共振(NM R)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在低于240℃的水热处理条件下,煤有机分子结构中的弱化学键有一定断裂,含氧官能团逐步减少;水中氢以离子形态迁移至褐煤中,处理后褐煤结构中甲基比例先增加后减少,次甲基比例由原煤的4.80%增加至XF-240的13.16%;释放的气体中主要是CO_2,烃类气体组分随处理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当水热处理温度高于240℃时,褐煤中部分共价键开始断裂,释放的烃类气体(C1-4)由240℃时的2.13%增加至300℃时的8.59%,脂肪碳比例由XF-240的44.83%降低至XF-300的39.49%,与氧连接的碳比例由XF-240的12.57%降低至XF-300的1.49%。水热处理对褐煤的脱氧提质效果显著,300℃时氧含量降低约30%,芳香碳比例增加至60.50%,比原煤提高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水热处理 13c固体核磁共振 碳结构 氢转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δ^(13)C值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张大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82-387,共6页
以黑土、棕壤、草甸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田间定位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包括施用化肥、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全土有机质和胡敏酸的δ13C值。结果表明:一般与未施肥的处理相比,田间施用有机肥以及有... 以黑土、棕壤、草甸土和水稻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田间定位并结合室内培养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包括施用化肥、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条件下全土有机质和胡敏酸的δ13C值。结果表明:一般与未施肥的处理相比,田间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肥配施化肥使全土有机质和胡敏酸的δ13C值均呈下降趋势;培养试验中,施用猪粪后全土有机质和胡敏酸的δ13C值也呈下降趋势,而施用玉米秸秆后则呈增加趋势。产生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不同有机肥料的δ13C值不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施肥改变了土壤有机质的数量与结构组成。初步分析表明,施肥后全土有机质和胡敏酸的δ13C,值与其有机碳数量及结构组成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全土有机质的δ13C值与其有机碳数量的增加量和增加率之间则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培养试验 土壤有机质 胡敏酸 δ^13c ^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利用红外化学成像和^(13)C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头孢呋辛赖氨酸的成盐性 被引量:5
8
作者 薛晶 张锐 +3 位作者 田冶 胡昌勤 尹利辉 李强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875-1880,1892,共7页
目的:探讨一种新结构的化学药头孢呋辛赖氨酸结晶化合物的成盐性。方法:采用红外化学成像技术和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辅以粉末X-ray衍射分析和稳定性研究,证明样品以成盐形态存在。结果:头孢呋辛赖氨酸中无游离的L-赖氨酸存在;样品中头孢... 目的:探讨一种新结构的化学药头孢呋辛赖氨酸结晶化合物的成盐性。方法:采用红外化学成像技术和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辅以粉末X-ray衍射分析和稳定性研究,证明样品以成盐形态存在。结果:头孢呋辛赖氨酸中无游离的L-赖氨酸存在;样品中头孢呋辛酸与L-赖氨酸的成盐位点应与头孢呋辛酸的4位羧基有关;样品具有专属的晶型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结论:本研究初步推定了样品为以头孢呋辛赖氨酸盐形态存在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呋辛赖氨酸 红外化学成像 ^13c固体核磁共振 成盐
原文传递
芫花叶中的黄酮甙 被引量:3
9
作者 汪茂田 赵天增 +3 位作者 张占旺 冀春茹 冯卫生 刘延泽 《中草药》 CAS 1985年第3期2-4,共3页
从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叶中分离出两种黄酮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木犀草甙(galuteolin),系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另一个结构确定为3′-羟基芫花素-5-O-β-D-葡萄糖甙(3′-hydroxygenkwanin-5-O-β... 从芫花(Daphne genkwa Sieb. et Zucc.)的干燥叶中分离出两种黄酮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木犀草甙(galuteolin),系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另一个结构确定为3′-羟基芫花素-5-O-β-D-葡萄糖甙(3′-hydroxygenkwanin-5-O-β-D-glucoside),定名为芜花叶甙(yuanhuanin)。讨论了芫花叶甙及其甙元羟基芫花素的13C-核磁共振谱并进行了峰的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花 木犀草甙 芫花叶甙 羟基芫花素 13c-核磁共振谱(13c-NMR)
下载PDF
油裂解生气是海相气源灶高效成气的重要途径 被引量:60
10
作者 赵文智 王兆云 +2 位作者 张水昌 王红军 王云鹏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89-595,共7页
干酪根晚期生气潜力和原油裂解气的问题关系到海相高.过成熟地区天然气的来源和勘探前景.用高磁场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类型和演化程度干酪根的结构和油气潜力碳含量,Ⅰ-Ⅲ型干酪根在高.过成熟阶段气潜力碳含量均较低,表... 干酪根晚期生气潜力和原油裂解气的问题关系到海相高.过成熟地区天然气的来源和勘探前景.用高磁场固体^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不同类型和演化程度干酪根的结构和油气潜力碳含量,Ⅰ-Ⅲ型干酪根在高.过成熟阶段气潜力碳含量均较低,表明生气潜力较小,生气数量有限;而低成熟Ⅰ型干酪根油潜力碳含量较高,表明在生油窗阶段大量生油,为后期发生油裂解生气奠定了物质基础.原油生气动力学实验表明,在160℃左右(Ro=1.6%)原油才开始大量裂解形成天然气,主生气期晚于干酪根的,但生气数量是干酪根的2—4倍,这种成因天然气富含甲基环己烷,具有不同于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气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裂解气 干酪根降解气 生烃母质结构 固体^13c核磁共振 油潜力碳 气潜力碳
原文传递
不同来源腐殖酸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53
11
作者 宋海燕 尹友谊 宋建中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1-66,共6页
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13C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4种不同来源腐殖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在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很多类似之处,但由于其生物来源和成岩环境的不同,... 采用元素分析、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体13C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对4种不同来源腐殖酸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不同来源的腐殖酸在化学组成和结构具有很多类似之处,但由于其生物来源和成岩环境的不同,4种腐殖酸在结构上明显不同:(1)不同来源腐殖酸之间H/C、O/C和C/N原子比具有明显的差别,显示着其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的差异;(2)FT-IR分析显示,泥炭和稻田腐殖酸中含有更多的脂肪碳链结构,而河流和鱼塘腐殖酸中含有较多的羧基和羰基官能团;(3)13C-NMR数据也表明不同来源腐殖酸在结构上是有明显不同的.稻田腐殖酸含有最多的脂肪碳,其次为泥炭腐殖酸和鱼塘腐殖酸,河流腐殖酸含量最少.腐殖酸中芳香碳的丰度分布则正好相反.另外不同腐殖酸之间,含氧结构单元如甲氧基、碳水化合物结构、羧酸/羰基官能团等的含量也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组成 结构 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应用13C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进展 被引量:45
12
作者 李娜 盛明 +1 位作者 尤孟阳 韩晓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96-812,共17页
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对准确评价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及其在土壤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中,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Solid-state 13C-NMR spectroscopy)具有独特优势,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解析更贴近真实状... 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对准确评价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及其在土壤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研究方法中,固态13C核磁共振波谱技术(Solid-state 13C-NMR spectroscopy)具有独特优势,对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的解析更贴近真实状态,近年来已取得诸多新进展和新突破。综述了近年来应用13C-NMR测定土壤全土、团聚体和密度组分、腐殖质组分的有机碳化学结构特征,分析了影响化学结构变化的因素。不同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管理方式、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全土中有机碳化学结构比较相似,均表现为烷氧碳比例最高,其次为烷基碳和芳香碳,羧基羰基碳比例最低。土壤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外源植物残体,植物残体化学结构的相似性可能是导致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相似的主要原因,环境条件、土壤自身属性和微生物活性的差异使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产生微小差异。土壤颗粒及化学组分间的有机碳分子结构差异较大,大颗粒有机碳中烷氧碳比例最高,小粒径及与矿物颗粒结合的有机碳中烷基碳和羧基羰基碳比例更高,粉黏粒和腐殖酸组分的有机碳化学结构在土壤类型间差异较大。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更多地关注土壤有机质来源的定量化分析、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结构稳定性的贡献及调控机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生物物理化学保护机制、空间大尺度环境因子/土壤生态过程与微观尺度的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的耦合作用机制、跨学科的多种土壤有机碳化学分子结构测定辨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13c核磁共振技术 化学官能团 密度组分 腐殖物质
下载PDF
脲醛树脂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3
作者 杜官本 华毓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86-92,共7页
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为获得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异的脲醛树脂,人们使用近代分析手段对脲醛树脂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13CNMR)是目前脲醛树脂结构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其中1... 在过去的20余年里,为获得结构更合理、性能更优异的脲醛树脂,人们使用近代分析手段对脲醛树脂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13C核磁共振(13CNMR)是目前脲醛树脂结构研究的最主要方法,其中13CNMR是在分子水平描述脲醛树脂结构的最完善、最有效的工具。本文综述近20年脲醛树脂结构研究进展,内容包括结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醛树脂 结构 红外光谱 ^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超滤分级研究腐殖酸的结构组成 被引量:25
14
作者 李丽 冉勇 +2 位作者 傅家谟 盛国英 彭平安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利用切面流超滤技术将Pahokee泥炭腐殖酸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8个级分,并综合应用元素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13C核磁共振(13CNMR)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详细研究了分级前后腐殖酸分子的结构组成特征。... 利用切面流超滤技术将Pahokee泥炭腐殖酸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8个级分,并综合应用元素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13C核磁共振(13CNMR)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详细研究了分级前后腐殖酸分子的结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腐殖酸分子中的元素碳、元素氢含量增加;而元素氧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并且低相对分子质量级分中含有相对较多的木本植物来源的芳香结构,而高相对分子质量级分中含相对较多微生物和植物来源的聚脂肪结构。本研究结果不仅说明环境中的腐殖酸分子是由许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结构性质各异的腐殖酸分子组成,而且这些腐殖酸分子可能与腐殖酸形成过程中各种来源的物质在不同阶段的腐殖化产物有关,表明了腐殖酸类地质大分子物质的非均一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 切面流超滤 元素组成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体^13c核磁共振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亚热带不同林分土壤表层有机碳组成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33
15
作者 商素云 姜培坤 +2 位作者 宋照亮 李永夫 林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16-424,共9页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 在浙江临安玲珑山选取了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和雷竹林4种林分,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与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其土壤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土壤颗粒中的分布规律和结构特征,探讨林分类别和管理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结构的影响,为亚热带地区森林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含量按以下次序递减:雷竹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板栗林,且板栗林以粉黏粒结合态碳为主,其他林分土壤则以粗砂结合态碳为主;(2)13C NMR结果表明,阔叶林和马尾松林土壤有机碳中烷基碳所占比例最大,而雷竹林和板栗林则是烷氧碳比例最大,表明人工经营措施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成分组成;(3)随着土壤颗粒变细,有机碳中烷基碳比例增加,烷氧碳比例减少,A/O-A值和疏水碳/亲水碳值逐渐增大,表明颗粒越细,其结合的有机碳结构稳定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土壤有机碳 粒径组分 固态13c核磁共振(NMR) 亚热带
下载PDF
琥珀与柯巴树脂的有机成分及其谱学特征综述 被引量:32
16
作者 杨一萍 王雅玫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6-22,共7页
琥珀与柯巴树脂都属于天然树脂,两者的物化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与过渡性,但成熟度的不同导致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琥珀与柯巴树脂的形成过程,对比了两者在基本性质、FTIR,Raman,13C NMR以及热分析等... 琥珀与柯巴树脂都属于天然树脂,两者的物化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与过渡性,但成熟度的不同导致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琥珀与柯巴树脂的形成过程,对比了两者在基本性质、FTIR,Raman,13C NMR以及热分析等谱学特征方面的异同,发现由于柯巴树脂的成熟度低、lab-danoid型二萜化合物单体组分的质量分数高,造成其谱学特征与琥珀的略有不同。最后指出,要区分琥珀与柯巴树脂应以成熟度为判别依据,并综合分析两者的物化特性与谱学特征,才能得到较科学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琥珀 柯巴树脂 成熟度 红外光谱 拉曼光谱 13c核磁共振 热分析
下载PDF
怀山药醇提取物抗DPPH自由基活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22
17
作者 赵东保 刘绣华 汪汉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2-274,共3页
将怀山药乙醇提取物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分成极性不同的五个部分,并首次用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方法测定各部分的抗自由基活性,发现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活性最强,氯仿萃取部分次之,再其次是正丁醇和水溶性部分。乙酸乙酯和氯... 将怀山药乙醇提取物采用溶剂萃取的方法,分成极性不同的五个部分,并首次用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方法测定各部分的抗自由基活性,发现乙酸乙酯萃取部分活性最强,氯仿萃取部分次之,再其次是正丁醇和水溶性部分。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部分较强的抗自由基活性主要归因于其中所含的多酚类成分。同时利用薄层层析(TLC)、紫外光谱(UV)、13C核磁共振(NMR)技术及显色反应对酚性成分进行了定性检验,并用FolinDenis法测定了各萃取部位中酚性成分含量,发现抗自由基活性与萃取物中多酚性成分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在评价怀山药质量时,其中所含的酚性成分不应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PH自由基 怀山药 活性研究 ^13c核磁共振 自由基活性 乙酸乙酯 酚性成分 成分含量 乙醇提取物 溶剂萃取 薄层层析 紫外光谱 定性检验 显色反应 水溶性 正丁醇 多酚类 相关性 萃取物 测定 氯仿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干酪根^(13)C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彭立才 韩德馨 +1 位作者 邵文斌 刘青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柴达木盆地三大油气区之一 ,其源岩为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1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 ,Ⅰ2 型干酪根仅在局部地区有分布。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不同类型干酪根的13 C核磁共振研究 ,指...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柴达木盆地三大油气区之一 ,其源岩为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1型和Ⅱ型干酪根为主 ,Ⅰ2 型干酪根仅在局部地区有分布。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不同类型干酪根的13 C核磁共振研究 ,指出了研究区Ⅰ2 、Ⅱ、Ⅲ1型干酪根的化学结构特征以及化学结构中“芳构碳”、“油潜力碳”与“气潜力碳”的相对含量 ,据此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生油气贡献作了评价。Ⅰ2 、Ⅱ、Ⅲ1型干酪根的生烃能力依次减弱 ,对生油的贡献也依次减弱 ,且生成油气的比例不同 ,Ⅰ2 、Ⅱ型干酪根以生油为主 ,Ⅲ1型干酪根则以生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结构 化学位移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北缘侏罗系 烃源岩干格根 ^13c核磁共振 研究
下载PDF
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及裂解 被引量:23
19
作者 陈孝飞 李树杰 +1 位作者 闫联生 远玉凤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95,共7页
采用DSC、Ozawa法、固态13C核磁共振(13C NMR)、红外光谱(IR)、裂解-气相色谱(Py-GC)和XRD研究了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固化机制和裂解行为。结果表明:硼改性酚醛树脂的近似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分别为350.0 K... 采用DSC、Ozawa法、固态13C核磁共振(13C NMR)、红外光谱(IR)、裂解-气相色谱(Py-GC)和XRD研究了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动力学、固化机制和裂解行为。结果表明:硼改性酚醛树脂的近似凝胶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分别为350.0 K、386.2 K和433.3 K,固化反应峰顶的活化能为152.4 kJ/mol;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固化反应主要包括PhCH2—OH之间的反应、PhCH2—OH与B—OH之间的反应、PhCH2—OH与酚环上活泼氢之间的反应,以及醚键的歧化反应。硼改性酚醛树脂的剧烈分解温度为500~800℃,失重为14.9%;裂解生成的挥发物有CO、CO2、H2O、苯和甲苯等;在1000℃时的残碳率为67.2%;硼改性酚醛树脂在1000℃高温裂解30 min后生成了玻璃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硼改性酚醛树脂 固化动力学 裂解 差示扫描量热法 固态13c核磁共振
原文传递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固态^(13)C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晋京 窦森 +3 位作者 朱平 高洪军 宋祥云 王立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223-2228,共6页
【目的】研究连作玉米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猪粪)对黑土胡敏素(HM)结构特征的影响,比较不同施肥量和施肥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HM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0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 【目的】研究连作玉米农田长期施用有机肥(猪粪)对黑土胡敏素(HM)结构特征的影响,比较不同施肥量和施肥年限间的差异,为阐明HM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80年建立的国家黑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采集定位12年和25年的3个试验处理(①不施肥CK;②施低量有机肥,施猪粪30t·hm-2·a-1;③施高量有机肥,施猪粪60t·hm-2·a-1)土样,在NaOH-Na4P2O7分离和HF-HCl脱灰处理的基础上,应用固态13C交叉极化魔角自旋核磁共振(13CCPMAS NMR)方法对HM进行结构表征。【结果】与不施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后HM的有机碳含量增加,烷基C比例增加,烷氧C和芳香C比例下降,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增加,上述规律性随有机肥施用量的提高和施用年限的延长表现得更加明显。不施肥处理随年限延长,HM的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烷基C、烷氧C和芳香C比例以及烷基C/烷氧C、脂族C/芳香C和疏水C/亲水C比值均表现出与施肥处理相同的变化规律,但其变化幅度小于施肥处理。【结论】长期施用有机肥使土壤HM的结构向着烷基化和疏水性程度增加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是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敏素 黑土 长期施肥试验 有机肥 固态13c核磁共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