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定结县恰姆石窟 被引量:7
1
作者 夏格旺堆 熊文彬 +5 位作者 何伟 边顿 洛桑次仁 曲扎 赤列次仁 王鹏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82,I0016-I0020,共20页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 恰姆石窟群共有三区105座洞窟。其中,ⅠK1为单室造像窟,平面形状呈马蹄形,在西、北、南三壁发现泥塑和壁画。ⅠK2为多室窟,窟内残存有泥塑和壁画。ⅠK3为相邻的两座单室窟,仅见壁画。该石窟群的发现,对探讨西藏早期佛教艺术、佛教发展史,甚至后弘期初期西藏社会历史的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定结县 恰姆石窟 泥塑 壁画 11世纪
原文传递
西藏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之再议
2
作者 张亚莎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5,共11页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有的吐蕃王朝时期旧有传统(蕃式服饰)相互融合而致。新的研究表明,扎塘寺壁画人物图像的孤立性是因为即使它接收了11世纪卫藏新进入的波罗艺术样式,但其主体,无论是人物面相还是服饰主要都继承的是唐代吐蕃王朝时期的艺术脉络,并与吐蕃占领之下的敦煌石窟艺术有密切关系,从而证明即使是西藏地区在北宋年间仍能看到敦煌艺术或明或暗的影响,且远在边陲的卫藏地区仍与中国西部佛教艺术整体流变有着密切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卫藏 扎塘寺壁画 波罗面相 蕃式服饰 敦煌艺术
下载PDF
中国11世纪城市书写中的“印象派”:柳永城市词与城市精神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燕妮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4,共8页
印象派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叶,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着重表现世俗精神,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娱乐与方便,肯定城市带来的生活享受。而在11世纪的宋代,失意于宦途的柳永沉湎在市井之中,纵情书写北宋城市之美好,其许... 印象派绘画出现在19世纪中叶,与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着重表现世俗精神,认为城市的本质就是娱乐与方便,肯定城市带来的生活享受。而在11世纪的宋代,失意于宦途的柳永沉湎在市井之中,纵情书写北宋城市之美好,其许多城市词作中的理念与八个世纪之后的印象派理念有着不谋而合之处,表现在书写城市爱情的真实化和世俗化;书写城市发展的纪实性和当下性;书写城市享乐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这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宋代 印象派 柳永 城市词
下载PDF
肉松
4
作者 管家琪 余晓春(图) 《红蜻蜓》 2023年第11期40-43,共4页
便于携带的肉松(又称肉绒、肉酥)是怎么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个比较流行的版本,两者相差至少六七百年。第一种说法,说肉松诞生于11世纪左右,是蒙古人发明的。
关键词 肉松 蒙古人 11世纪
原文传递
11世纪地中海北非的远途贸易 被引量:3
5
作者 何美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6-151,共6页
11世纪地中海北非贸易是地中海与印度洋远途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世界商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旧大陆东西贸易的承前启后阶段。11世纪地中海北非贸易受到同期地中海区域和北非陆上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影响,在商贸环境、商品... 11世纪地中海北非贸易是地中海与印度洋远途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伊斯兰世界商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旧大陆东西贸易的承前启后阶段。11世纪地中海北非贸易受到同期地中海区域和北非陆上的政治和军事形势的影响,在商贸环境、商品、商人、商贸手段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地中海 北非 远途贸易
下载PDF
西藏西部11世纪重要寺院热尼拉康及其艺术再探 被引量:2
6
作者 熊文彬 张建林 席琳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16,225,共13页
热尼拉康是西藏阿里地区现存11世纪后弘期初期为数不多的由著名佛学家、翻译家仁钦桑布建造的重要寺院之一,其建筑形制仍基本保持了早期的原貌,主尊及其部分胁侍像虽经后世妆彩,仍体现出显著的早期风格,壁画虽在后世经过重绘,但部分早... 热尼拉康是西藏阿里地区现存11世纪后弘期初期为数不多的由著名佛学家、翻译家仁钦桑布建造的重要寺院之一,其建筑形制仍基本保持了早期的原貌,主尊及其部分胁侍像虽经后世妆彩,仍体现出显著的早期风格,壁画虽在后世经过重绘,但部分早期作品也得以幸存。尤其是该寺现存的泥塑组像系国内此时期保存至今的唯一雕塑,因此具有极高的学术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尼拉康 西藏西部 11世纪 仁钦桑布 艺术
原文传递
试论11世纪西欧教皇政府的建立及其政治影响
7
作者 刘林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51-58,共8页
11世纪教皇政府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欧封建化回应的一个结果。从利奥九世到格里高利七世,教皇政府逐渐摆脱了世俗权力的控制,完善了自身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了对地方教会的领导,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教皇政府的建... 11世纪教皇政府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欧封建化回应的一个结果。从利奥九世到格里高利七世,教皇政府逐渐摆脱了世俗权力的控制,完善了自身的组织、制度建设,加强了对地方教会的领导,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政治中心。教皇政府的建立对西欧政治的多个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西欧的政治格局、政治结构、政府制度和法制建设在此之后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同时,它所引起的思想纷争也促进了西方政治理论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西欧 教皇政府 政治影响
下载PDF
从《突厥语大词典》看11世纪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基本特点
8
作者 张铁山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6-81,共6页
《突厥语大词典》完成于11世纪,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古代突厥语词典。它记录了突厥、土库曼、乌古斯、克普恰克、回鹘、处月、样磨、黠戛斯等部落的词语,展现出11世纪突厥语族诸语言之间的差别。本文拟根据该词典所提供的语言材... 《突厥语大词典》完成于11世纪,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一部古代突厥语词典。它记录了突厥、土库曼、乌古斯、克普恰克、回鹘、处月、样磨、黠戛斯等部落的词语,展现出11世纪突厥语族诸语言之间的差别。本文拟根据该词典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对比突厥语族诸语言间的差别,总结11世纪突厥语族语言的基本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厥语大词典》 11世纪 突厥语族语言 基本特点
原文传递
阿塔雷亚迪斯笔下的拜占廷谷物改革初探
9
作者 刘宇方 陈志强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50,共6页
1 1世纪拜占廷史家阿塔雷亚迪斯作为最主要的记录者,详细记载了陆政大臣尼基弗鲁斯施行于70年代间的谷物改革。改革给当地人民的财产和生活带来沉重打击,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仇视。阿塔雷亚迪斯认为尼基弗鲁斯施行改革的原因在于天性邪... 1 1世纪拜占廷史家阿塔雷亚迪斯作为最主要的记录者,详细记载了陆政大臣尼基弗鲁斯施行于70年代间的谷物改革。改革给当地人民的财产和生活带来沉重打击,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仇视。阿塔雷亚迪斯认为尼基弗鲁斯施行改革的原因在于天性邪恶的他妄图用帝国大权来不断满足其过度膨胀的贪欲。但实际上,该大臣施行改革是以国家整体利益为出发点,为了应急处理帝国面临的种种危机。只不过,帝国政府执行公务时暴露出的腐败低能侵害了试点地方民众正常生活的权益,而且它借谷物改革暴力打击地方权贵势力的政治意图更侵犯了以阿塔雷亚迪斯为代表的地方权贵的实际利益,这是作者仇视改革和陆政大臣的根本原因。阿塔雷亚迪斯对谷物改革的态度实质上反映出地方与中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 拜占廷 谷物改革 阿塔雷亚迪斯 尼基弗鲁斯
原文传递
公元11世纪后的气候变冷对宋以后经济发展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赵红军 尹伯成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78,共11页
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显著变冷,由此发生了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 公元11世纪后我国气候显著变冷,由此发生了农业生产、土壤、植被的显著恶化,游牧民族与汉族力量对比的适应性变化,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的适应性南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政府统治模式所造成的巨大挑战。理解这一气候变化及其经济动态影响,乃是理解11世纪后两宋时期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出现新气象的重要理论前提和基础;对研究当代气候变暖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世纪后气候变冷 人口和经济重心转移 传统政府统治模式
下载PDF
耀州窑天青釉瓷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小蒙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3,共9页
"天青釉"的称呼最晚始于南宋,明清时流行。耀州窑五代时期的天青釉瓷是迄今最早烧制成功的产品。釉色天青或粉青,釉质温润如玉。按胎土可分青灰胎、灰白胎、浅灰胎三类。其中灰白胎天青釉瓷胎釉含钾量都高于其他品种。青灰胎... "天青釉"的称呼最晚始于南宋,明清时流行。耀州窑五代时期的天青釉瓷是迄今最早烧制成功的产品。釉色天青或粉青,釉质温润如玉。按胎土可分青灰胎、灰白胎、浅灰胎三类。其中灰白胎天青釉瓷胎釉含钾量都高于其他品种。青灰胎天青釉瓷10世纪初就已出现,多见于10世纪中叶到11世纪初,灰白胎天青釉瓷或可追到10世纪中叶,大量见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浅灰胎天青釉瓷主要见于11世纪上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耀州窑 天青釉 胎釉成分 10世纪中叶~11世纪
下载PDF
越南李氏王朝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海江 张笑梅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0年第2期57-64,共8页
公元 1 1世纪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发动政变 ,篡黎立李。李氏得国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 ,实行土地国有制 ,重农扶商 ,诏定税制 ;在对外关系上 ,遣使晋见宋王 ... 公元 1 1世纪初 ,越南前黎朝殿前指挥使李公蕴发动政变 ,篡黎立李。李氏得国伊始 ,在政治上 ,仿唐宋官制 ,首次确立了较为完备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 ;在经济上 ,实行土地国有制 ,重农扶商 ,诏定税制 ;在对外关系上 ,遣使晋见宋王 ,请求宋王册封其为安南君主。在国力步入强大时 ,则推行北犯中国、南侵占城、西掠哀牢的政策 ,称霸南疆 ,但最终国力衰败 ,李氏天下覆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 李氏王朝 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制度 公元11世纪 土地制度 国内政策 对外政策
下载PDF
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周边遗址考古调查简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建立 王元林 乔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9-72,共14页
茶胶寺是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兴建的金刚宝座塔式庙宇建筑。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茶胶寺周边的茶胶寺东遗址、茶胶寺东北一至三号遗址和茶胶寺东南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建筑构件和陶瓷器等遗物。这些遗址... 茶胶寺是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五世于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兴建的金刚宝座塔式庙宇建筑。2012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茶胶寺周边的茶胶寺东遗址、茶胶寺东北一至三号遗址和茶胶寺东南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发现建筑构件和陶瓷器等遗物。这些遗址的年代大致在11世纪前后,是茶胶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柬埔寨 吴哥古迹 茶胶寺 11世纪前后
原文传递
艾旺寺断代再探——从寺壁题记来看
14
作者 大米顿 《今古文创》 2021年第5期50-51,共2页
艾旺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萨玛达乡萨鲁村,离康马县城约15公里。艾旺寺的艺术特色迥异,汇聚多种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西藏阿里的中亚风格艺术形式,也不同于卫藏其他地方的特色,图齐先生把这种风格定为"波罗——中亚"风格... 艾旺寺位于今西藏日喀则市康马县萨玛达乡萨鲁村,离康马县城约15公里。艾旺寺的艺术特色迥异,汇聚多种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西藏阿里的中亚风格艺术形式,也不同于卫藏其他地方的特色,图齐先生把这种风格定为"波罗——中亚"风格,即"萨玛达类型"。本文围绕目前关于艾旺寺的主要研究成果及题记内容,再探艾旺寺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旺寺 吐蕃时期说 11世纪
下载PDF
11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15
作者 侯书华 《中学教与学》 2006年第2期18-18,共1页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家 政治家 思想家 文学家 北宋 11世纪 初中 历史教学 教学参考
下载PDF
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考——11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配置的重构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谢继胜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0,159,共32页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传佛教义理的展示,但由此进入不能解释过街塔造像内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分析过街塔损毁的三塔与券洞图像配置入手,揭示三塔的来源及其多重义理,讨论券顶五佛的文本与图像来源,考察斜披四手印、十方三身的十方佛构成方式及法华释迦多宝式样至14世纪时的变异形态,并通过仔细观察以往无人关注的四大天王图像头顶化佛与胸前铠甲图像,从中复原设计者将西夏蒙元时期的多元信仰熔铸于过街塔建筑的绝妙构想。本文强调,居庸关是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元顺帝时在此设计建造的过街塔是元代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巍峨见证,是多民族国家一统的象征。现今各界只将元顺帝"报施于神明",元人自认"壮丽雄伟,为当代之冠"的过街塔看作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实际上没有领会设计建造者的雄心大略,无意中忽略了过街塔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至14世纪 居庸关 过街塔 形制 图像配置 义蕴 重构
原文传递
虚实相接:11—15世纪云南的“华夏郡望”与白人身份
17
作者 孙俊 朱贵芳 《民族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61,共9页
11—15世纪云南的“华夏郡望”体现了白人再生产华夏历史资源来塑造、转换身份,主观或客观地将自身塑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历史逻辑。“华夏郡望”在大理国时期是民族政权情境下白人在地化华夏历史资源塑造自身身份的产物,在元明时... 11—15世纪云南的“华夏郡望”体现了白人再生产华夏历史资源来塑造、转换身份,主观或客观地将自身塑造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历史逻辑。“华夏郡望”在大理国时期是民族政权情境下白人在地化华夏历史资源塑造自身身份的产物,在元明时期是王朝国家情境下白人追求华夏身份并获得华夏、王朝国家认可的重要窗口,其指涉地域经历了本地到中原的转变。“华夏郡望”内涵演变与白人身份追求的相互因应、流动,使得虚实相接的“华夏郡望”成为白人、华夏、王朝国家多重主体认同的窗口,在接续族源多源性的同时,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体验与情感连接,形成了华夏政治地理边缘群体以再生产华夏历史资源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人 华夏郡望 11—15世纪 族群身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原文传递
从传统反法到海上争霸─—中古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
18
作者 牛笑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6年第2期50-55,共6页
11-17世纪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与法国争夺领地的传统战争到与欧陆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表现出古代封建王室外交向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外交转变的特征。这一转变是封建盛、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 11-17世纪英国对外关系的演进,经历了一个由与法国争夺领地的传统战争到与欧陆海上强国争夺海洋霸权的过程,表现出古代封建王室外交向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外交转变的特征。这一转变是封建盛、晚期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这一时期英国及西欧大陆各主要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近代欧洲和世界关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7世纪 英法领地战争 海上争霸
下载PDF
文化交融视阈下的11—14世纪河西炽盛光佛信仰探析
19
作者 张海娟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68-276,共9页
11—14世纪,炽盛光佛崇拜于河西地区的发展嬗变历久弥新,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这于当地出土的相关文献文物皆可窥见,且从汉、藏、西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亦显露无遗。究其信仰弘盛之缘由,概为佛教文化传统的... 11—14世纪,炽盛光佛崇拜于河西地区的发展嬗变历久弥新,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这于当地出土的相关文献文物皆可窥见,且从汉、藏、西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亦显露无遗。究其信仰弘盛之缘由,概为佛教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多民族交流交融;道教信仰、原始宗教崇拜与佛教文化的融摄交汇;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现实驱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4世纪 河西地区 炽盛光佛 出土文物 民族交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11-14世纪西西里与中国交流考
20
作者 谷倩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29-131,139,共4页
今日历史研究所提倡的"全球史"视角需要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由于西西里的地域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广度,考证其在一特定历史时期与中国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宋元时期... 今日历史研究所提倡的"全球史"视角需要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由于西西里的地域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广度,考证其在一特定历史时期与中国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宋元时期西西里与中国之间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以及西西里在中国的发明和技艺西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重新认识如今边缘化的地区在历史上曾具有的中坚性地位,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4世纪 西西里 宋元时期 诸蕃志 交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