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1-14世纪西西里与中国交流考
1
作者 谷倩兮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4期129-131,139,共4页
今日历史研究所提倡的"全球史"视角需要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由于西西里的地域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广度,考证其在一特定历史时期与中国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宋元时期... 今日历史研究所提倡的"全球史"视角需要依托中外文化交流史差异化的微观历史个体来折射。由于西西里的地域价值和文化交流的广度,考证其在一特定历史时期与中国的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考察宋元时期西西里与中国之间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所进行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以及西西里在中国的发明和技艺西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可以重新认识如今边缘化的地区在历史上曾具有的中坚性地位,深刻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4世纪 西西里 宋元时期 诸蕃志 交流
下载PDF
文化交融视阈下的11—14世纪河西炽盛光佛信仰探析
2
作者 张海娟 《西夏学》 2022年第1期268-276,共9页
11—14世纪,炽盛光佛崇拜于河西地区的发展嬗变历久弥新,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这于当地出土的相关文献文物皆可窥见,且从汉、藏、西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亦显露无遗。究其信仰弘盛之缘由,概为佛教文化传统的... 11—14世纪,炽盛光佛崇拜于河西地区的发展嬗变历久弥新,呈现出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这于当地出土的相关文献文物皆可窥见,且从汉、藏、西夏、蒙古等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亦显露无遗。究其信仰弘盛之缘由,概为佛教文化传统的承继与多民族交流交融;道教信仰、原始宗教崇拜与佛教文化的融摄交汇;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现实驱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4世纪 河西地区 炽盛光佛 出土文物 民族交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居庸关过街塔造像义蕴考——11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图像配置的重构 被引量:16
3
作者 谢继胜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80,159,共32页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 自1954年村田治郎出版汇集诸大家成果的《居庸关》,1964年宿白先生撰写《居庸关过街塔考稿》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几乎没有学者涉猎居庸关研究,也没有发表对以往研究进行认真审视的专论。然而,早期的研究将居庸关过街塔形制与造像定位于藏传佛教义理的展示,但由此进入不能解释过街塔造像内在的逻辑联系。本文从分析过街塔损毁的三塔与券洞图像配置入手,揭示三塔的来源及其多重义理,讨论券顶五佛的文本与图像来源,考察斜披四手印、十方三身的十方佛构成方式及法华释迦多宝式样至14世纪时的变异形态,并通过仔细观察以往无人关注的四大天王图像头顶化佛与胸前铠甲图像,从中复原设计者将西夏蒙元时期的多元信仰熔铸于过街塔建筑的绝妙构想。本文强调,居庸关是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官道上最重要的关隘,元顺帝时在此设计建造的过街塔是元代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巍峨见证,是多民族国家一统的象征。现今各界只将元顺帝"报施于神明",元人自认"壮丽雄伟,为当代之冠"的过街塔看作是藏传佛教的佛塔,实际上没有领会设计建造者的雄心大略,无意中忽略了过街塔更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14世纪 居庸关 过街塔 形制 图像配置 义蕴 重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