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和CH_4分子在Ni(111)表面吸附的分子模拟研究
1
作者 曲亚坤 赵晓光 周涵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CAS 2015年第2期193-198,共6页
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退火计算了CH_4和CO_2在Ni催化剂表面竞争吸附的等量吸附热和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较优的操作参数为:温度范围:1000 K^1150 K,压力:101.33 kPa,CO_2/CH_4:大于1.00。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CH_4和CO_2解离过... 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退火计算了CH_4和CO_2在Ni催化剂表面竞争吸附的等量吸附热和等温吸附线,结果表明,较优的操作参数为:温度范围:1000 K^1150 K,压力:101.33 kPa,CO_2/CH_4:大于1.00。随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了CH_4和CO_2解离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在Ni(111)表面的吸附行为,其中CH_3、CH和C倾向于吸附在fcc位点,而H更易于在hcp位发生吸附,CH_2在桥位的吸附最优。同时吸附能的绝对值的顺序是:CH_2>CH_4>CH_3>CH>C>H,吸附能的绝对值越大,相应的吸附构象越稳定。而CO_2和CO倾向于吸附在桥位,O更易于在顶位发生吸附,OH在hop位点的吸附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二氧化碳 Ni(1 1 1)表面 吸附 模拟退火
原文传递
水对甲醇在Rutile-TiO_2(110)-(1×1)表面光催化解离的影响(英文)
2
作者 徐晨彪 杨文绍 +3 位作者 郭庆 戴东旭 陈茂笃 杨学明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6-422,共7页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吸附在真空退火后的二氧化钛(110)表面的光催化过程,对比分析了单独吸附甲醇分子以及甲醇分子与水分子共吸附情况下的光催化解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二氧化钛(110)表面吸附的甲醇分子对共吸附水分子的...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方法研究了甲醇分子吸附在真空退火后的二氧化钛(110)表面的光催化过程,对比分析了单独吸附甲醇分子以及甲醇分子与水分子共吸附情况下的光催化解离过程.结果表明,在二氧化钛(110)表面吸附的甲醇分子对共吸附水分子的光催化解离过程并没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共吸附状态下的水分子也同样没有影响到甲醇的光致解离过程,但是水分子的存在抑制了甲醇光解产物甲醛的光致脱附过程,同时促进了甲酸甲酯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金红石二氧化钛(110)-(1 × 1)表面 光催化 程序升温脱附 甲醛 RUTILE TiO2(110)-(1×1)
下载PDF
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荫泽 张声宝 +2 位作者 董威 刘振宇 于霄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4期61-68,共8页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并结合其结构特性,建立了换热器热力学设计方法并对经典热力学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针对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4种不同结构形式1次表面换热器(直通道逆流型和1 5°,3...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并结合其结构特性,建立了换热器热力学设计方法并对经典热力学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针对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4种不同结构形式1次表面换热器(直通道逆流型和1 5°,30°及45°叉流型),在真实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结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点,可以为一次表面换热器芯体核心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和方法。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交错角度θ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通道逆流换热器,整个换热器内部温度有规律均匀分布;对于叉流换热器,由于波纹板片呈一定角度交替放置,内部流动复杂,局部存在明显的涡流强化换热,气体流动通道内的速度、温度分布极不均匀。随着交错角度的不断增大,叉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断增强,但其冷热两侧压降也大幅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表面换热器 流动换热 数值模拟 逆流 叉流 航空发动机
下载PDF
钛表面沉积Fe-Pd磁性薄膜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波 王克光 +2 位作者 李争显 周廉 程何祥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341-1344,共4页
采用电弧离子镀设备,以高纯Fe靶和Pd靶为原料,在TA1工业纯钛表面先后沉积Fe,Pd2层单金属薄膜。对样品分别进行700℃~1100℃,保温0.5h^3h的真空退火处理,使Fe膜和Pd膜之间形成扩散层,制备FePd磁性膜。重点研究了Fe,Pd及钛衬底之间的互扩... 采用电弧离子镀设备,以高纯Fe靶和Pd靶为原料,在TA1工业纯钛表面先后沉积Fe,Pd2层单金属薄膜。对样品分别进行700℃~1100℃,保温0.5h^3h的真空退火处理,使Fe膜和Pd膜之间形成扩散层,制备FePd磁性膜。重点研究了Fe,Pd及钛衬底之间的互扩散机制,膜层结构,薄膜的相组成。结果表明:在700℃,0.5h处理后FePd薄膜的合金化较好;在900℃,1h处理后虽有FePd相形成,但基体中的Ti已经扩散至表面;温度高于900℃且保温时间长于1h处理,不利于FePd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1表面 Fe—Pd薄膜 扩散
下载PDF
荷电黏性液体射流线性不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英 王军锋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5-230,共6页
根据线性不稳定性理论分析了扰动压强场和扰动电场,对荷电液体射流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荷电黏性液体射流色散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射流速度、荷电电压及黏度对荷电液体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射流速度或荷电电压... 根据线性不稳定性理论分析了扰动压强场和扰动电场,对荷电液体射流受力特性进行分析,建立了荷电黏性液体射流色散方程,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射流速度、荷电电压及黏度对荷电液体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射流速度或荷电电压均能使射流不稳定性增加,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及其对应的最优波数、最大波数均增大,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特征尺寸减小.黏度的提高使射流趋于稳定不易破碎,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及其对应的最优波数减小,射流破碎形成的液滴特征尺寸增大,而最大波数保持不变.射流速度在0~1 m/s范围内,非荷电与荷电情况下0阶表面波始终存在;非荷电时,只有当射流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1阶表面波才出现,荷电后,1阶表面波在更小的射流速度时即可出现;0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大于1阶表面波最大增长率,在液体射流破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电射流 不稳定性 色散方程 0阶表面 1表面
下载PDF
1次表面换热器在舰船燃气轮机间冷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曹辉 刘荫泽 董威 《航空发动机》 2017年第3期38-42,共5页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 1次表面换热器凭借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特别适用于舰船燃气轮机的间冷系统中。为其在燃气轮机间冷系统的应用提供设计指导,在保证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小间冷器的尺寸和体积,开展液-气1次表面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压降研究。针对舰船燃气轮机设计点间冷器的典型热力参数和布置特点,设计了满足间冷系统性能要求的间冷器模块,给出并分析了所设计的间冷器在不同冷却淡水温度和流量下的换热器性能。结果表明: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气侧出口温度和压降会随着燃气轮机负荷的下降呈近似线性下降,在燃气轮机低负荷时需注意气体中水冷凝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表面换热器 间冷系统 舰船燃气轮机 紧凑换热器
下载PDF
W(110)表面反常STM图像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7
作者 蔡建秋 尚学府 陶向明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5,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W(110)p(1×1)表面的STM图像对于衬底偏压的依赖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衬底负偏压条件下,W(110)p(1×1)表面的钨原子在STM图像中显示为暗点而非通常在其它过渡金属中观察到的亮斑,并且暗点...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W(110)p(1×1)表面的STM图像对于衬底偏压的依赖性.计算结果表明:在衬底负偏压条件下,W(110)p(1×1)表面的钨原子在STM图像中显示为暗点而非通常在其它过渡金属中观察到的亮斑,并且暗点随偏压绝对值的减小而逐渐弱化.计算还模拟了恒流模式的STM测量时针尖的起伏变化.当衬底偏压在0~100meV区间时,针尖起伏高度最为明显(~0.006nm).在更高的正偏压下,STM的针尖起伏随偏压改变而线性变化(0.0015~0.0035nm).这些结果说明了W(110)p(1×1)表面是非常平坦的.由于钨原子的价电子为5d态,和3d电子相比具有更为扩展的行为,表面态电子波函数交叠区间集中在原子周围,所以STM测量时亮点突起出现在原子的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110) p(1×1)表面 表面弛豫 STM图像
下载PDF
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表面的反应外延生长
8
作者 孙静静 邹志强 +2 位作者 王丹 赵明海 陈礼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4-568,共5页
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UHVMBE-STM)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2×1重构表面上的外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生长过程中衬底温度控制在室温到135℃时,生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锰纳米团簇;当衬底温度... 采用超高真空分子束外延-扫描隧道显微镜(UHVMBE-STM)系统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锰及其硅化物在Si(100)-2×1重构表面上的外延生长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生长过程中衬底温度控制在室温到135℃时,生成大小基本一致的锰纳米团簇;当衬底温度达到210℃时锰与硅开始发生反应,形成硅化物,并有纳米线结构出现;当衬底温度达到330℃时,纳米线完全被棒状物或不规则的三维岛状硅化物取代。随着沉积时衬底温度升高,生成物的成核密度与生长温度的关系与经典的二维岛成核理论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Si(100)-2×1重构表面 纳米线 棒状物 三维岛状硅化物
原文传递
HGT-1型表面裂纹检测仪研发与应用
9
作者 马德礼 冯汉卿 郝江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第15期28-30,共3页
HGT-1型表面裂纹检测仪是某单位自行开发研制的新颖型钢轨表面裂纹深度检测仪器。它采用漏磁原理,检测钢轨表面裂纹深度;应用数字集成电路及单片机技术研制而成,为探测和诊断表面、近表面横向裂纹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HGT-1表面裂纹检测仪 电路原理框图 磁感应线
下载PDF
氨溴索联合咖啡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瑞雪 姜泓 +2 位作者 李兴珍 张宁梅 郝莉霞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9年第10期3008-3011,共4页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输液泵静脉注射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首剂量为20 mg/kg,缓慢静脉输注(30 min),24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1次/d;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器泵静脉注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30 mg/(kg·d),注射时间至少5 min,4次/d。两组患儿持续治疗7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气指标、颅内出血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总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次数、1剂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总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次数、1剂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 CO2)水平显著降低,氧分压(p O2)和酸碱度(pH)值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患儿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儿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67%、10.00%,BPD发生率分别为3.33%、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临床症状和血气指标,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枸橼酸咖啡因注射液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症状 1剂肺表面活性剂使用率 血气指标 颅内出血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维生素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Th1/Th2细胞平衡和MCP-1/CCR2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侯丽萍 耿建林 +1 位作者 谷巍 刘晴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21-926,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炎症、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1/helper T cell 2,Th1/Th2)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cell surface chemo... 目的:探讨维生素D_(3)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大鼠炎症、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1/helper T cell 2,Th1/Th2)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2(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cell surface chemokine receptor 2,MCP-1/CCR2)信号的影响。方法:将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5)和治疗组(n=15),采用免疫猪甲状腺球蛋白(porcine thyroglobulin,pTG)诱导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thyroiditis,EAT)大鼠模型,治疗组按照每只5 mg/kg的剂量腹腔注射1,25-二羟维生素D_(3)[1,25-(OH)2D_(3)],隔天1次,共用4周,其余2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采用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HE)染色观察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anti-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及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逐步线性回归分析TSH与自身抗体、细胞因子的关系;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甲状腺组织中的NF-κB p65;Western blot检测甲状腺组织中MCP-1/CCR2信号轴。结果:模型组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甲状腺病理变化明显改善并趋向于对照组。治疗组TSH、TGAb、TPOAb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t=4.000、2.603、5.279,P=0.000、0.015、0.000),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t=2.400、2.216、7.392,P=0.025、0.037、0.000)。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t=3.522、2.432,P=0.001、0.022),IFN-γ、IL-12水平及IFN-γ/IL-4、IL-12/IL-10比值明显降低(t=2.940、4.700、5.416、8.178,P=0.007、0.000、0.000、0.000),均趋向于对照组水平。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_(3)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2
下载PDF
表面粗糙度仪的测量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陶灵丹 曾其勇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本文以JB-1C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组成的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表面粗糙度仪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采用均值-极差法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分析步骤、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做了详尽的剖析和讨论。认为该测量系统的偏倚、线性和稳定性... 本文以JB-1C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组成的测量系统为研究对象,制定了表面粗糙度仪测量系统分析计划,采用均值-极差法对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分析步骤、计算过程、计算结果做了详尽的剖析和讨论。认为该测量系统的偏倚、线性和稳定性能满足要求,其重复性与再现性指标10%≤%R&R=17.9%<30%,测量系统可以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B-1C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 测量系统 重复性和再现性(R&R)
下载PDF
Si(7 7 17)-2×1表面银纳米线自组装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晋 曾立 +2 位作者 丁涛 马余全 陈永康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7-531,共5页
根据紧束缚理论和Si(7 7 17)-2×1表面的原子结构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蒸发沉积在Si(7 7 17)-2×1表面的Ag原子经2次退火自组装成纳米线的实验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及作为模板的硅表面排状结构对银纳米线的自组装有... 根据紧束缚理论和Si(7 7 17)-2×1表面的原子结构模型,运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蒸发沉积在Si(7 7 17)-2×1表面的Ag原子经2次退火自组装成纳米线的实验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退火温度及作为模板的硅表面排状结构对银纳米线的自组装有较大影响;在退火过程中,Ag原子沿Si(7 7 17)-2×1表面原子沟槽扩散,并吸附在该表面的四聚体链上形成一维纳米线,这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Carlo模拟 紧束缚理论 Si(7 7 17)-2×1表面 一维纳米线 自组装
原文传递
1nm级表面粗糙度的双频激光测量系统
14
作者 张新宝 李柱 +1 位作者 谢铁邦 赵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8,共3页
研究了一种基于共外光路双频激光光外差原理的 1nm级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系统 .从理论上论证了测量系统的原理和测量精度 ,并用实验结果证明了测量系统的分辨率 .此测量系统没有测量基准误差 ,对测量环境要求不特别苛刻 。
关键词 1nm级表面粗糙度 双频激光 共外光路 激光光外差 轮廓测量 干涉原理
下载PDF
NH_3在Ir{110}(1×2)表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武英 谢代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75-777,共3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覆盖度时NH3在Ir{110}(1×2)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了NH3,NH2和H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以及相应的能量和结构,确定了NH3在Ir{110}(1×2)的解离过渡态.计算结果表明,NH3最稳定的吸附位是脊上的顶位,而NH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0.25覆盖度时NH3在Ir{110}(1×2)表面上的吸附和解离,得到了NH3,NH2和H的最稳定吸附位置以及相应的能量和结构,确定了NH3在Ir{110}(1×2)的解离过渡态.计算结果表明,NH3最稳定的吸附位是脊上的顶位,而NH2和H是在脊上的桥位.NH3在Ir{110}(1×2)解离的活化能为78.4kJ·mol-1,与NH3在该表面的吸附能90.0kJ·mol-1很接近,这意味着NH3在Ir{110}(1×2)表面的解离和脱附是竞争的,这与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NH3解离 Ir{110}(1×2)表面 过渡态
原文传递
D-1表面施胶剂在造纸中的应用
16
作者 刘杰 《造纸化学品》 CAS 2006年第4期32-33,共2页
采用D-1表面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提高了纸张表面强度,减少了纸张的掉毛掉粉现象,同时降低了纸张抄纸成本。
关键词 施胶剂 D-1表面施胶剂 淀粉
下载PDF
利用井下水包油乳化开采稠油
17
作者 王卫星 黄丽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1990年第6期89-94,共6页
利用以往的生产工艺开采高粘重油是极为困难的,特别是当原油粘度大大地超过火驱法采油的初始标准时,问题就更为突出。
关键词 稠油开采 井下水包油乳化液 火烧油层 SPCK-1表面活性剂 驱油
下载PDF
D-1表面施胶剂的施胶效果
18
作者 王斌 《纸和造纸》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4-55,共2页
采用D-1表面施胶剂进行表面施胶,提高了纸张表面强度,减少了纸张的掉毛掉粉现象,同时降低了纸张抄纸成本。
关键词 施胶剂 D一1表面施胶剂 淀粉
下载PDF
SH-1表面活性复合剂驱油机理
19
作者 孙简 黄心毅 +1 位作者 王培 朱瑜芬 《石油知识》 2003年第4期34-35,共2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石油开采工业.SH-1表面活性复合剂是经过多次筛选。利用高效的活性组份,针对采油中的地质构造情况不同,石油组成不同,制成一种新型石油开采驱油产品。(2003年3月(石油知识)杂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渗透并应用到石油开采工业.SH-1表面活性复合剂是经过多次筛选。利用高效的活性组份,针对采油中的地质构造情况不同,石油组成不同,制成一种新型石油开采驱油产品。(2003年3月(石油知识)杂志上曾用名'双键体生物表面活性剂'通过讨论改为SH-1表面活性复合剂更符合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1表面活性复合剂 驱油机理 原油 石油开采 采收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