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straining quantitatively the timing and process of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using magmatic record: Method and examples 被引量:27
1
作者 ZHU DiCheng WANG Qing ZHAO ZhiDa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040-1056,共17页
Based on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late motion(the slab pull force generated by the descent of the oceanic plate in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three primary mechanisms for magma generation(adding fluid, increasing tem... Based on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late motion(the slab pull force generated by the descent of the oceanic plate in subduction zones) and the three primary mechanisms for magma generation(adding fluid, 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pressure), the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al process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including initial collision, ongoing collision, and tectonic transition. These stages are characterized by normal calc-alkaline andesitic magma(dehydration of the oceanic crust to release fluids), the migration of calc-alkaline magma toward the trench(dehydration of the oceanic crust or an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or small-scale crust-derived peraluminous magma(heat from intra-crustal shearing), and extensive magmatism with compositional diversity induced by slab break-off(increasing temperature and decreasing pressure), respectively.On the basis of the obtained age of slab break-off, the timing of the initial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can be quantitatively back-dated using the convergence rate, depth of slab break-off, and subduction angle. The spatio-temporal migration of the magmatic activity of the Gangdese Batholith, the onset of magmatic flare-up, and the increase of magma temperature at 52–51Ma documented by the volcanic rocks of the Linzizong Pana Formation were most likely the result of the break-off of the Yarlung-Zangbo Neo-Tethyan oceanic lithosphere at approximately 53 Ma. This proposed age of slab break-off suggests that the initial India-Asia collision likely occurred at approximately 55–54 Ma,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llision ages constrained by other abundant geological data(60–55 Ma). This magmatic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Bitlis orogenic belt in southern Turkey in the Arabia-Eur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zone, yielding an age range of approximately 29–22 Ma for the initial Arabia-Asia continental collision that is close to the collision ages recently obtained by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ing(approximately20 Ma) and regional tectonic shortening(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matic record Slab break-off Timing of initial collision India-Asia collision Tethyan orogenic belt
原文传递
一种煤矿新型强力皮带机断带抓捕器设计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杨 《煤炭与化工》 CAS 2018年第4期83-85,共3页
带式输送机输送带断带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大运量、长距离、大倾角的运输现场。针对这一情况,分析了强力皮带机的性能要求,结合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强力皮带机断带抓捕器,并对带式输送机抓捕器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计... 带式输送机输送带断带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大运量、长距离、大倾角的运输现场。针对这一情况,分析了强力皮带机的性能要求,结合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强力皮带机断带抓捕器,并对带式输送机抓捕器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设计的结构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 断带 断带抓捕器
下载PDF
聚氨酯浇注轮胎及其设备的研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惠敏 《橡塑技术与装备》 CAS 2002年第3期28-31,共4页
随着新材料液体合成橡胶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型的聚氨酯浇注轮胎。主要介绍了近年来我国聚氨酯浇注轮胎及其成型设备的研制情况。第一部分主要为聚氨酯浇注轮胎的成型工艺及结构特点,第二部分为聚氨酯浇注轮胎的成型设备及特点。
关键词 聚氨酯浇注轮胎 编织骨架 0°带束层 反应注射成型机 浇注轮胎模具系统 带束层缠绕机
下载PD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ravity flow channel-lobe complex in a depression lake basin:A case study of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
4
作者 LYU Qiqi FU Jinhua +4 位作者 LUO Shunshe LI Shixiang ZHOU Xinping PU Yuxin YAN Hongg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23-1338,共16页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system under micro-paleogeomorphologic units of the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gravity flow sedimentary system under micro-paleogeomorphologic units of the Chang 7 Member of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Ordos Basin,on the basis of the restoration of the paleogeomorphological form of the Chang 7 depositional period by the impression method,each micro-paleogeomorphologic unit was depicted in-depth,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models of gravity flow deposit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studied in combination with outcrop,core,mud logging and log data.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 paleogeomorphology in the Chang 7 depositional period was an asymmetrical depression,wide and gentle in the northeast and steep and narrow in the southwest.Three sub-paleogeomorphologic uni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basin,including gentle paleo-slope,paleo-slope and paleo-depression,and they can be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eight micro-paleogeomorphologic units:bulge,groove,slope break belt,plain of lake bottom,deep depression of lake bottom,paleo-channel,paleo-ridge of lake bottom,and paleo-uplift of lake bottom.(2)There are 9 types of lithofacies and 4 types of lithofacies assemblages of Chang 7 Member.According to lithofacies composition and lithofacies vertical combination,the gravity flow deposi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5 types of microfacies:restricted channel,unrestricted channel,natural levee,inter-channel,lobe.(3)Paleogeomorph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sediment source direction,typ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ary microfacies,genetic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sand bodies in Chang 7 Memb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flow deposit slope break belt paleogeomorphology channel-lobe complex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depression lake basin
下载PDF
胶带式给煤机煤计量装置的改造 被引量:1
5
作者 邵国湘 侯振春 《黑龙江电力》 CAS 1999年第6期51-52,共2页
改造给煤机原有就地计量装置,使运行人员在控制室内即可方便地监视给煤机工作情况;设计了空气炮及自动控制回路,解决了给煤机频繁断煤的问题。
关键词 锅炉 给煤机 计量装置 技术改造 制粉系统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的形成与背景 被引量:184
6
作者 葛肖虹 刘俊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23-230,共8页
北祁连山是发育在新元古代大陆克拉通背景上的板内造山带,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1) 早古生代是克拉通裂解的拗拉槽而不是大洋盆地,其西延部受阿尔金断裂左行错移约350 ~400 km ,对应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满加... 北祁连山是发育在新元古代大陆克拉通背景上的板内造山带,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构造发展阶段:(1) 早古生代是克拉通裂解的拗拉槽而不是大洋盆地,其西延部受阿尔金断裂左行错移约350 ~400 km ,对应于塔里木盆地北部的满加尔 阿瓦提坳陷,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域板块”之上的震旦纪 早古生代统一的拗拉槽,早古生代末“祁连事件”使拗拉槽闭合形成古祁连山。(2) 晚古生代 中三叠世古祁连山遭受夷平,作为新克拉通盆地的一部分,接受了稳定型沉积,中三叠世末由于羌塘板块碰撞的影响,引起了印支期的板内褶皱,但并未形成强烈的造山带。(3) 中生代 第三纪北祁连处于准平原化阶段。造山带最终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属于推覆造山,与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步,它们都受控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裂解 拗拉槽 祁连山西延 陆-陆碰撞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 被引量:85
7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3 位作者 完颜容 魏立花 廖建波 马玉虎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4期19-21,共3页
依据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及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地层中识别出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最为发育,而由浊流作用形成的经典浊积岩分布有限,以... 依据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及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段地层中识别出3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最为发育,而由浊流作用形成的经典浊积岩分布有限,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沉积作用。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平面分布及其物性变化主要受深水沉积坡折控制,总体而言,砂体物性坡上比坡下好,缓坡比陡坡好。从3种类型岩石的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含油性最好,经典浊积岩A段含油性次之,而滑塌岩含油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碎屑流 浊积岩 坡折带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被引量:82
8
作者 杜金虎 潘文庆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盆地周缘露头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并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发育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和南华系—震旦系潜在烃源岩,塔西台地地层小区下寒... 综合地震资料解释、钻井及盆地周缘露头地质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生、储、盖等石油地质条件,并优选有利勘探区带。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发育寒武系玉尔吐斯组优质烃源岩和南华系—震旦系潜在烃源岩,塔西台地地层小区下寒武统肖尔布拉克组台内丘滩、台缘礁滩白云岩储集层规模发育,中寒武统膏盐岩类优质盖层分布面积约11×104km2,3个继承性古隆起控制沉积储集层展布、岩性-地层圈闭的发育及油气聚集成藏,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优越石油地质条件。评价优选了塔中—巴东台内滩带、塔北台缘—礁后滩带、柯坪台缘—礁后滩带、玉龙—墨玉半蒸发云盐坪带及轮南—古城台缘带5大油气有利区带,为寒武系盐下白云岩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寒武系 白云岩 油气成藏 寒武系勘探区带 裂陷槽 断折带 双滩沉积模式 古隆起
下载PDF
济阳成熟探区非构造油气藏深化勘探 被引量:47
9
作者 李丕龙 张善文 +3 位作者 宋国奇 肖焕钦 王永诗 宗国洪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15,共6页
济阳探区是一个经过 40多年勘探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区 ,近年来地质风险和工程风险较高的隐蔽油气藏成为主要储量目标。通过深化盆地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认识 ,揭示了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成藏模式。上第三系河道砂岩油藏主... 济阳探区是一个经过 40多年勘探的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老区 ,近年来地质风险和工程风险较高的隐蔽油气藏成为主要储量目标。通过深化盆地构造、沉积和成藏条件认识 ,揭示了上第三系、下第三系和古潜山成藏模式。上第三系河道砂岩油藏主要受“网 毯”式疏导体系的控制。下第三系低位扇和浊积砂体油气藏集中分布在断裂坡折带 ,断裂坡折带类型不同低位扇油藏组合不同。盆地发育的阶段性和构造动力学条件决定了古潜山多样性 ,多样性古潜山油藏按压性带、张性带和溶蚀带有规律地成带出现。上述三类、三个世代的隐蔽油气藏通常在空间上复合成带 ,横向上叠合连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探区 隐蔽油气藏 “网-毯”式疏导体系 断裂坡折带 古潜山油藏
下载PDF
大型坳陷湖盆沉积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与油气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58
10
作者 李相博 刘化清 +5 位作者 陈启林 完颜容 魏立花 冯明 廖建波 马玉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17-729,共13页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及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研究表明,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按照在湖盆中的... 在海相盆地和断陷湖盆中都发育坡折带,并对层序和沉积起重要控制作用,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关注并被普遍接受。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及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的研究表明,在大型坳陷湖盆中也发育坡折带,按照在湖盆中的所处位置,可明显划分出深水沉积坡折与浅水沉积坡折两类,前者位于三角洲坡型前缘深水区,后者位于三角洲台型前缘或三角洲平原附近。研究表明,深水沉积坡折主要控制砂质碎屑流与浊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浅水沉积坡折主要控制正常牵引流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进一步研究认为,除对砂体成因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外,深水与浅水沉积坡折对延长组中部砂体厚度变化、平面展布形态以及砂体物性变化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文章还讨论了坡折带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延长组油气分布受坡折带与层序格架双重控制,坡上/坡下、高位域/低位域/水进域均能成藏,但规模较大的油气田大多数都位于层序界面附近,要么受坡折带控制,要么受低位域砂体控制,或者二者共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砂质碎屑流 沉积物重力流 坳陷湖盆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塔南凹陷白垩纪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分布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3
11
作者 蒙启安 纪友亮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3-848,855,共7页
塔南凹陷是在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新发现的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对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古地貌上突变的各种断裂坡折带对盆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及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塔南凹陷边... 塔南凹陷是在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新发现的主要油气勘探和开发区。对早白垩世沉积充填特征的综合研究表明,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形成的、古地貌上突变的各种断裂坡折带对盆内沉积体系的发育及分布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塔南凹陷边缘和盆内的古地貌结构特征,将其划分为断崖型陡坡坡折带、断阶型陡坡坡折带、断阶型缓坡坡折带和盆内坡折带4种类型,它们各自控制了不同类型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崖型陡坡坡折带控制着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陡坡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或近岸水下扇及前方的湖底扇体系的形成和分布;断阶型缓坡坡折带控制着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形成和分布;在基准面下降阶段,盆内坡折控制着远岸湖底扇的形成和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 地层层序 古构造坡折带 沉积体系 白垩纪 塔南凹陷
下载PDF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被引量:30
12
作者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77-783,共7页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解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承接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块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昆仑造山带 构造单元对比 造山带解体 洋陆转换 转换承接带
下载PDF
高原咸化湖盆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以柴达木盆地西南区为例 被引量:30
13
作者 施辉 刘震 +4 位作者 连良达 毛亚昆 张勤学 杨乾政 吴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1-711,共11页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 柴达木盆地自新生代以来长期处于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之下,持续分阶段的隆升导致盆地的古海拔变高、湖盆封闭、气候干寒和盐源充足,形成典型的高原咸化湖盆,以"深水成盐"模式为主,湖内"双扩散对流"在斜坡底部能量突变带附近(如断裂下盘)能够快速堆积大量与盐类共生的烃源岩,该类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虽低,有机质类型却好,具有较高的烃类转化率和保存条件,能够成为优质烃源岩。高原咸水环境有利于发育丰富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滩坝砂体,常分布于坡折带以下;该类型湖盆具有"自我封闭"的地层流体,储层胶结作用又普遍发育,极易形成物性尖灭成因的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取决于断裂—砂体的油气输导能力。高原咸化湖盆具有典型的"坡折带控砂"和"断裂控藏"的地质规律,岩性油气藏主要富集于坡折带以下,输导断裂发育的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咸化湖盆 岩性油气藏 坡折带 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
原文传递
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层序地层结构与控制因素——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思路 被引量:27
14
作者 庞雄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8,共8页
陆架坡折带以外的陆坡深水区陆源碎屑沉积物以深水重力流成因的沉积为主,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储层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深水重力流沉积体。在对诸多有关深水沉积和层序地层学经典论著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机理,形成了南海北... 陆架坡折带以外的陆坡深水区陆源碎屑沉积物以深水重力流成因的沉积为主,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储层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深水重力流沉积体。在对诸多有关深水沉积和层序地层学经典论著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深水重力流沉积机理,形成了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深水沉积储层研究应以深水重力流沉积理论为指导,以构建三级层序地层等时格架为基础,以识别共同控制主要深水重力流沉积砂岩储层区域分布的陆架坡折带、三级层序界面、低位体系域等结构单元为研究思路,强调对等时地层结构的解释来远距离预测深水沉积的分布;深水重力流沉积的剖析应充分考虑陆架坡折带以下低位体系域的沉积物来源、输送体系与沉积体的响应关系,进行跨层序界面、跨体系域和穿时性的沉积结构脉络关系研究,即陆架浅海区的前一层序高位体系域沉积物组成,陆坡区层序界面之上的峡谷水道,低位体系域扇体的形态和古沉积地貌等源-沟-扇的沉积结构脉络关系,以及深水扇系统内的沉积体结构响应和过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层序地层学 陆架坡折带 白云深水区
下载PDF
中小型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与成藏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被引量:24
15
作者 罗群 吏锋兵 +1 位作者 黄捍东 周海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60-565,573,共7页
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凹隆相间,同沉积断裂和褶皱发育,相变剧烈,不整合面多,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大规模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存在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它们控制了上倾尖... 中小型含油气盆地凹隆相间,同沉积断裂和褶皱发育,相变剧烈,不整合面多,生储盖组合优越,具备大规模形成隐蔽油气藏的构造背景和地质条件。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存在断裂坡折、挠曲坡折和沉积坡折等多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它们控制了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岩性、地层超覆、不整合遮挡、物性封闭等多种类型的隐蔽圈闭(油气藏)。隐蔽圈闭为隐蔽油气藏形成提供空间,输导体系沟通油源和隐蔽圈闭为隐蔽圈闭输送油气,烃源岩供给成熟油气,这3个基本要素在时空上形成有利的三维(元)一体关系,导致了隐蔽油气藏的形成。隐蔽油气藏形成需要经过3步(三步曲):断裂控坡折带、坡折带控隐蔽圈闭和油源断裂输导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背景 成藏模式 隐蔽油气藏 坡折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浅析陆相湖盆坡折带理论及其对沉积的控制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吕大炜 李增学 +3 位作者 孙静 吴立荣 郭建斌 刘海燕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5-27,共3页
在分析坡折带基本理论和研究基础上,根据坡折带的形成过程,将其划分为同沉积坡折带和前沉积坡折带。依据成因机制,可以将同沉积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而前沉积坡折带可以划分为古地貌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不同类型坡折带... 在分析坡折带基本理论和研究基础上,根据坡折带的形成过程,将其划分为同沉积坡折带和前沉积坡折带。依据成因机制,可以将同沉积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而前沉积坡折带可以划分为古地貌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控制机制不同:构造坡折带形成的圈闭和深切谷圈闭是油气勘探重要场所;沉积坡折带易形成岩性圈闭,也为油气勘探主要目标;古地貌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一般只控制了低位体系域的发育,影响了低位体系域的非构造性圈闭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坡折带 圈闭 深切谷
下载PDF
车拐地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 被引量:22
17
作者 谭开俊 潘建国 +5 位作者 姚清洲 王彦君 尹路 任培罡 李德滋 黄玉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7年第2期41-44,共4页
近年来,按照断块油气藏的思路,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深刻剖析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认为: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 近年来,按照断块油气藏的思路,车拐地区侏罗系油气勘探进展缓慢。通过断裂体系和沉积体系的分析,该区侏罗系具备地层岩性油气藏形成条件。为了更好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深刻剖析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认为:古凸起高部位有利于形成地层圈闭,近东西向的断裂与南北向的沉积体系和东南倾的鼻状构造相配置,有利于形成断层-地层、断层-岩性圈闭;低位域的八道湾组和高位域的三工河组是最有利的勘探层位;坡折带之下的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疏导体系是控制古生新储型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车拐地区 侏罗系 岩性油气藏 沉积体系 坡折带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层序模拟与沉积相演化特征 被引量:20
18
作者 胡宗全 李明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1-355,361,共6页
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 :湖盆地形、基底沉降、湖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具坡折带的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进行数值模拟。设定一高程点为沉积基准面 ,高出部位将被截... 控制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 :湖盆地形、基底沉降、湖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等。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具坡折带的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进行数值模拟。设定一高程点为沉积基准面 ,高出部位将被截平 ,低的部位将接受充填 ;而沉积物的粗细以沉积物距此基准面的距离来确定 ,距离大则沉积物细 ,反之则粗。模拟结果表明 ,在一个完整的层序周期中 ,低位体系域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以下 ,具填平补齐沉积特征 ;湖侵体系域随水深的不断加大 ,上超至坡折带之上的凸起区 ;因可容空间增速变缓 ,高位体系域沉积物以粗粒为主并向盆进积 ,而坡折带之上的凸起部位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准噶尔盆地是一具前陆特征的坳陷盆地 ,侏罗纪时受挤压应力控制 ,基底差异升降而在盆地边缘形成坡折带。整个侏罗系是一个Ⅱ级层序 ,并可进一步划分为 4个Ⅲ级层序 ,自下而上分别为层序A ,B ,C和D。整个Ⅱ级层序具有粗 -细 -粗的岩相变化特征 ,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沉降幕 ,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的吻合程度很高 ,Ⅲ级层序虽也比较吻合 ,但对称性和完整性较差。 4个Ⅲ级层序在纵向上构成一个先退积后进积的粗 -细 -粗变化旋回 ,在平面上 ,偏砂相比例也具有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层序地层 坡折带 数学模型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颖 王英民 +3 位作者 王晓洲 辛仁臣 赵志魁 赵占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8-506,共9页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 大型坳陷湖盆中存在与海相盆地中陆坡相似的坡折带。松辽盆地西部发育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两级坡折带,本次研究系统分析了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对其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早期两级坡折带都受到基底断裂的影响,后期发育过程中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物源的方向和侵蚀力是其主控因素,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后期主要受沉积物的供应和差异压实作用的影响。套堡—双岗高位坡折带和沟槽的共同作用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展布,红岗—海坨子低位坡折带控制了低位域发育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坳陷湖盆 松辽盆地 坡折带 层序地层 泉头组四段—姚家组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构成样式及砂体预测模式——以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董月霞 王建伟 +3 位作者 刁帆 赵忠新 杜景霞 孟令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6-102,共7页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通过不同构造带的层序构成样式分析,阐明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构成样式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为陆相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时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层序样式... 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东营组为例,通过不同构造带的层序构成样式分析,阐明了陆相断陷湖盆的层序构成样式对砂体分布的控制作用,为陆相断陷湖盆砂体分布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南堡凹陷东营组沉积充填时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层序样式及其对储集砂体控制作用的分析,归纳出两种构造背景下的4种层序构成样式,即在北部断坡带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多断坡带型、单断坡带型和转换带型以及在南部滩海地区斜坡带构造背景下发育的缓坡坡折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砂体预测模式指导储层预测,对确定优质储集体的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折带 层序构成样式 砂体预测模式 地层-岩性油气藏 南堡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