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3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解读 被引量:132
1
作者 林瑶 李晓惠 +1 位作者 石琳 杜军保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41-648,共8页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儿童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提供了川崎病潜在病理变化的新证据,...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儿童血管炎性疾病,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病因,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2017年版《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及远期管理—美国心脏协会对医疗专业人员的科学声明》提供了川崎病潜在病理变化的新证据,指出川崎病的诊断目前仍无特异性的诊断试验,为排他性诊断。2017版简化了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流程,进一步完善了对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和冠状动脉病变高风险患儿的初始治疗方案,强调了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以Z值评估并分类,川崎病的远期管理方案更加规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治疗 长期管理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62
2
作者 黄国英 马晓静 +13 位作者 黄敏 陈树宝 黄美蓉 邱定忠 过仲珍 蒋瑾瑾 周晓迅 于清 桂永浩 宁寿葆 张拓红 杜忠东 Hiroshi Yanagawa Tomisaku Kawasaki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 目的对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中国发达地区川崎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参照日本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制作统一调查表和诊断指南,调查对象为1998年1月1日至2002年12月31日上海地区50家有儿科临床服务的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收治的所有川崎病病例。结果调查表回收率100%。将18例不符合诊断标准要求者剔除后,对768例川崎病病例进行分析。上海地区5岁以下儿童川崎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1998年为16.79/10万,1999 年为25.65/10万,2000年为28.16/10万,2001年为28.05/10万,2002年为36.7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3:1;发病年龄为1个月至18.8岁(中位数1.8岁),发病年龄高峰为9.6个月;全年均可发病,但以春夏之交较多见。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持续5 d以上者最为常见(99.3%),其后依次为口唇、口腔黏膜损害(83.5%)、指(趾)端脱皮(82.9%)、皮疹(81.0%)、结膜充血(78.4%)、颈部淋巴结肿大(69.3%)、肢端充血硬肿(48.1%)和肛周脱皮(45.2%)。心血管损害发生率为25. 4%,以冠状动脉扩张最为常见(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10%)。急性期病死率为0.26%,死因为冠状动脉瘤破裂和急性心力衰竭。再发率为1.82%。结论上海地区川崎病发病率明显低于日本,但高于西方国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性别分布和心血管损害与其他报道相似。发病季节分布与北京地区的报道相似,但与其他报道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发病率 心血管疾病 中国
下载PDF
2002-2010年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分析 被引量:66
3
作者 付培培 杜忠东 潘岳松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61-664,共4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 目的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1 484例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北京儿童医院川崎病患儿年龄分布为2个月~14.7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1.821,复发率1.7%。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皮疹发生率最低。1 484例川崎病患儿中行2 g.kg-1IVIG初次治疗者占92.4%,其中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发生率为16.9%。实验室检查中CRP升高、ESR升高、白细胞升高、贫血、血浆清蛋白降低、低钠血症、肝功能异常、心肌酶异常发生率分别为94.5%、96.4%、89.2%、72.3%、81.8%、37.9%、56.9%、27.4%。其中贫血及心肌酶升高婴幼儿发生率较高,且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为36.1%,非冠状动脉心血管并发症中,心电图异常最常见,发生率为32.3%。结论本组90%以上的川崎病患儿CRP及ESR升高,提示CRP及ESR可作为川崎病尤其是不完全川崎病的参考诊断指标,除贫血和肝功能异常外其他化验指标在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这2项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病情的轻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临床特征 实验室检查 冠状动脉扩张
原文传递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8
4
作者 钱颖 王有成 +2 位作者 方晓丹 姚静婵 仇慧仙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3期454-45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川崎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大剂量IVIG加ASP治疗的36例川崎病患儿病例为患儿组,同期36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川崎病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大剂量IVIG加ASP治疗的36例川崎病患儿病例为患儿组,同期36例健康儿童为健康组。检测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CD8^+)、血管内皮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抑素(ES)、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 NOS)]、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10(IL-10)、血清降钙素原(PCT)],并与健康儿童进行比较;统计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儿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D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患儿VEGF、E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 NO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患儿TNF-α、hs-CRP、IL-10、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88.9%。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血管内皮因子、炎症反应,阻止病情发展,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血管内皮 免疫功能 炎症
原文传递
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5
作者 杜忠东 陈笑征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5-569,共5页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自40多年前首次在日本被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天性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调查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诊断和不完全川崎病病例...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5岁儿童的系统性血管炎,自40多年前首次在日本被报道以来,全世界已有超过60个国家报道了川崎病的发生,已成为发达国家后天性儿童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不同的调查方法、依赖于临床表现的诊断和不完全川崎病病例的比例导致各国流行病学结果存在差异性和局限性,高估或低估了真实发病率。但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该病病因与基因及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特点,包括亚裔人口的高发病率、家族内高发病率、显著季节性和年龄分布等。疾病本身发病率的增高、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认识的增强及就诊率的提高或许共同导致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在多数国家呈上升趋势。该文对各国的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血清脑利钠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赵有丽 刘彩霞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相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观察组采取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静脉注射,对照组采取常规剂量(400 mg/kg)。对比两组患儿BNP及炎症指标水平、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临床疗效及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BNP、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硬肿等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2,P=0.014);观察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8.0%)低于并发症发生率(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3,P=0.011)。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用于小儿川崎病能够有效降低血清炎症指标及BNP水平,缩短症状恢复时间,提高临床有效率,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丙种免疫球蛋白 血清脑利钠肽 川崎病
下载PDF
川崎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56
7
作者 张晓梅 孙景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55,共4页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病因可能与感染、遗传易感及超免疫反应有关,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活化、易感基因多态性等有关。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其病因可能与感染、遗传易感及超免疫反应有关,发病机制与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及炎性介质、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活化、易感基因多态性等有关。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是川崎病的首选治疗方案。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临床尚有争议,严重冠状动脉病变可采用外科及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病因 发病机制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永兰 杜忠东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742-744,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KD诊断标准,对北京儿童医院2000-01-01—2004-12-31收治的64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Pear-son卡方检验显示,患儿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血沉及C反应蛋白与KD合并冠状动脉损伤有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与冠状动脉扩张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对男性、发热持续时间长的KD患儿应予足够重视,早期足量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减少或减轻冠状动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伤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川崎病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的探讨 被引量:50
9
作者 赵维玲 袁泉 +3 位作者 李长钢 夏培 邱宝明 李成荣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91-393,共3页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 (KD)的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 ,统计分析 69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发热、唇红和或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0 % ,92 .8% ,84... 目的 探讨建立一种早期诊断川崎病 (KD)的诊断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KD现行诊断标准 ,统计分析 69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 本病早期发热、唇红和或干裂、皮疹、眼结膜充血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0 % ,92 .8% ,84 % ,81% ;肛周皮肤潮红和 /或脱皮 96%出现在起病 8d内 ,卡介苗接种疤痕 (卡疤 )反应常在起病 3d内出现。结论 KD患儿发热、皮肤粘膜改变是主要临床表现 ,当出现发热、唇红干裂、眼结膜充血的“川崎面容”时即应高度怀疑KD的可能。肛周皮损及“卡疤”反应具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诊断 儿童 临床表现 KD
下载PDF
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0
作者 邓永超 王勋 +3 位作者 唐喜春 黄彩芝 杨娟 莫丽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27-931,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并发CAL组(n=284)和未并发CAL的对照组(n=611),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对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95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并发CAL组(n=284)和未并发CAL的对照组(n=611),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并对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发生CAL以外并发症、不典型KD、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IVIG治疗前发热时间>5 d、血清降钙素原(PCT)增高为KD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12、2.028、3.655、2.912、1.350、1.068,均P<0.05),而血清白蛋白(ALB)较高为保护性因素(OR=0.931,P<0.05)。血清PCT与ALB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1、0.558。结论男性KD患儿、不典型KD患儿以及发生CAL以外并发症、发热时间较长、IVIG治疗抵抗的KD患儿并发CAL的风险较高。血清PCT与ALB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价值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损害 危险因素 儿童
原文传递
川崎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新进展 被引量:50
11
作者 杨波 朱义杰 +1 位作者 罗军 张召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川崎病(KD)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好发于6个月至4岁的婴幼儿。KD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猝死。目前K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就KD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 川崎病(KD)是一种以急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好发于6个月至4岁的婴幼儿。KD主要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动脉瘤和血栓形成,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猝死。目前K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就KD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及易感因素等新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病因 发病机制 基因易感性
下载PDF
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40
12
作者 张伟 李秋 +6 位作者 赵晓东 唐雪梅 王晓刚 王墨 吴道奇 欧茜 杨锡强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CAL(170例)和未发生CAL(772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对13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942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发生CAL(170例)和未发生CAL(772例)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对13种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热程大于10d(X1)的OR值为1.203(95%CI=1.104~1.312,P<0.001)、血红蛋白(Hb)小于100g/L(X2)的OR值为0.658(95%CI=0.472~0.995,P<0.05)。建立KD发生CAL的危险因素主效应模型是Logit(P)=β0(-2.995)+0.185X1+(-0.378)X2(χ2=16.920,P=0.031)。结论热程大于10d、Hb<100g/L是KD发生CAL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原文传递
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CRP、TNF-α、IL-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5
13
作者 余淋 陈明群 +1 位作者 罗立权 徐珊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1期2270-2273,2277,共5页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84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对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84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E胶囊20 mg/(kg·d),连续服用14 d;潘生丁片5 mg/(kg·d),阿司匹林50 mg/(kg·d),待炎症反应控制,体温正常72 h后,阿司匹林剂量减至3~5 mg/(kg·d),连续应用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持续静脉滴注1 g/kg,持续静脉滴注8~12 h,同时在8~12 h内给予一次冲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治疗前后CRP、TNF-α、IL-6、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随访3~6个月,观察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观察组在颈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手足肿胀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消退时间、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2.5±1.2)d比(4.5±2.3)d、(3.9±1.5)d比(5.8±3.0)d、(2.6±1.4)d比(4.4±2.3)d、(1.2±0.8)d比(3.7±1.4)d、(3.8±1.1)d比(6.5±4.2)d、(8.2±3.6)d比(12.6±3.8)d,P<0.01]。治疗后CRP、TNF-α、IL-6、WBC、NE、P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2.4±5.2)mg/L比(34.4±5.9)mg/L,(10.9±3.1)ng/L比(15.8±6.3)ng/L,(7.2±2.1)ng/L比(20.3±4.2)g/L,(9.4±5.1)×109/L比(12.2±5.1)×109/L,(45.8±11.3)%比(55.9±14.1)%,(270.4±94.5)×109/L比(210.6±92.3)×109/L](P<0.01);随访3~6个月,两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时间,有效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C反应蛋白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下载PDF
54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 被引量:43
14
作者 谢利剑 徐萌 +3 位作者 黄敏 陈秀玉 李锦康 华仰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89-391,共3页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了解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547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典型与不典型KD...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了解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547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典型与不典型KD的临床特征,并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结果547例中典型KD434例,不典型KD113例,不典型KDCAL发生率较高(P<0.05);除肛周脱屑外,其他临床症状发生少,出现晚(P<0.05)。547例KD中并发CAL103例(18.82%),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性别、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AL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不典型KD的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较其他临床症状出现早,可以作为早期诊断线索之一;3岁以下的男孩及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CAL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 儿童
下载PDF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因子和抵抗素及内脂素的影响 被引量:45
15
作者 王新芳 黄先玫 +1 位作者 王跃生 张志群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10期1674-1676,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因子及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2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其中...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因子及抵抗素和内脂素的影响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2例川崎病患儿为观察组,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治疗,其中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为2 g/(kg·d),静脉注射,阿司匹林肠溶片30~50 mg/(kg·d),分3次口服,退热3 d后减为3~5 mg/(kg·d),一次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炎症因子(hs-CRP、TNF-α)与血管内皮相关指标(VEGF、e NOS、ES)水平、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炎症因子PCT水平及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抵抗素、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CT、hs-CRP、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VEGF、ES、抵抗素、内脂素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e NOS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1.93%。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可明显降低川崎病患儿机体炎症反应,减轻血管内皮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调节患儿的抵抗素和内脂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阿司匹林 血管内皮因子 抵抗素 内脂素
原文传递
吉林省1999-2008年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39
16
作者 张晓梅 张宇 +14 位作者 张圳 朴金花 李丽红 韩云坤 许忠 许春华 李维秋 庄玲玲 庞丽 印芳颖 李力 杨威 杨淑文 孙景辉 吉林省川崎病流行病调查协作组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了解吉林省近10 a来川崎病(KD)的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由吉林省KD流行病调查协作组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调查表,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KD患儿进行填表调查。应用SP... 目的了解吉林省近10 a来川崎病(KD)的发病、分布、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由吉林省KD流行病调查协作组制定统一的KD流行病调查表,发至全省有儿科病床的县市级以上医院,对1999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住院的KD患儿进行填表调查。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表回收率93.75%,10 a间8个地区32家医院共报告确诊KD患儿577例。1999年为18例,而2008年达122例,确诊KD的病例数呈逐年增高趋势。男382例(66.2%),女195例(33.8%),男女之比为1.96 1;发病年龄为(2.67±2.37)岁(58 d~14岁),最大为14岁,5岁以下512例(88.73%)。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后遗症者14例,占患者总数的2.4%,男女之比为3.67 1。发病年龄越小,心脏后遗症的发病率越高。后遗症以冠状动脉扩张为主。就诊距起病时间为(7.58±4.63)d。其中有4个少数民族共50例患儿,占8.7%。全年均可发病,其中5-7月份和11月份为发病高峰季节。急性期冠状动脉改变占63.26%;复发率占0.5%,急性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吉林省KD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发病年龄和性别比例与以往报道略有差异。发病季节有夏季、冬季2个高峰,与美国、日本和国内一些地区报道的春夏两季高发及无明显的发病高峰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儿童 吉林省
原文传递
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7
17
作者 汪燕 鲁利群 +2 位作者 贺静 黄莉 杨欣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78例作为川崎病组,同期在我院儿科住院的非川崎病患儿82例作为非川崎病组,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75例作...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78例作为川崎病组,同期在我院儿科住院的非川崎病患儿82例作为非川崎病组,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7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儿童的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其中川崎病组患儿分别在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各检测一次,比较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川崎病组患儿急性期CRP、IL-1β、IL-6、IL-8、TNF-α水平明显升高,亚急性期开始降低,但仍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亚急性期CRP、IL-1β、IL-6、IL-8、TNF-α水平与非川崎病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期CD3+、CD8+、NK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亚急性期开始升高,但仍均低于对照组和非川崎病组(P均<0.05);急性期CD4+、CD4+/CD8+、Ig G、Ig A、Ig M水平明显升高,亚急性期开始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和非川崎病组(P均<0.05)。结论:川崎病患儿存在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异常,CD3+、CD8+、NK细胞、CD4+、CD4+/CD8+、Ig G、Ig A、Ig M可以作为诊断川崎病的实验室指标,而CRP、IL-1β、IL-6、IL-8、TNF-α仅可考虑作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的实验室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炎症因子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川崎病的免疫与遗传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8
作者 江彦秋 黄先玫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17-720,共4页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改善该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当前关于川崎病的研究,证实其发病易感性和临床症状...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急性自限性系统性血管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深入研究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改善该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当前关于川崎病的研究,证实其发病易感性和临床症状与多基因位点相关,可能有多个信号通路的共同参与。现就川崎病发病的遗传及免疫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发病机制 免疫学 基因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6
19
作者 李冬娥 周瑞 陈名武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6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将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的川崎病患儿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儿均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基础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 g/(kg·d)静脉输注,使用1~2 d(若热不退用2 d);研究组给予丙种球蛋白2 g/(kg·d)静脉输注,使用1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3,P<0.05);而2组患儿的黏膜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及手足肿胀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18、1.552、0.719,均P>0.05)。2组患儿治疗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血小板计数(PLT)等实验室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治疗后2组间上述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有7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对照组有13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发生率(14.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0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89,P=0.043)。研究组有1例患儿在静滴丙种球蛋白后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畏寒、恶心,减慢静脉滴注速度后缓解并最终消失,所有患儿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川崎病,丙种球蛋白2 g/(kg·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1 g/(kg·d),且并发症少,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率低,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剂量 丙种球蛋白 川崎病 小儿
原文传递
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20
作者 赵春娜 杜忠东 高灵灵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59-661,共3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331例KD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儿性别、年龄、不完全KD、发热天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抵抗、白细胞、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血钠、血清清蛋白与KD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KD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36.O%(840/2331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不完全KD、IVIG抵抗、发热天数≥10d、CRP〉100mg/L、血小板〉300×109/L、清蛋白〈35g/e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698,95%CI1.383~2.084,P〈0.001)、不完全KD(OR=2.730,95%CI2.121—3.515,P〈0.001)、发热天数≥10d(OR=2.556,95%CI1.975~3.307,P〈0.001)、CRP〉100mg/L(OR=1.556,95%C11.274~1.900,P〈0.001)、清蛋白〈35g/L(OR=1.665,95%C11.323~2.096,P〈0.001)是KD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KD的主要危害是其冠状动脉病变,男性、不完全KD、发热天数≥10d、CRP〉100mg/L及清蛋白〈35g/L的KD患儿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