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
洪增流
郝燕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5
|
|
2
|
来自生存的怅惘威胁——从精神分析学看张爱玲小说的心理刻画 |
王莹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3
|
文明是需要提醒的——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看高校图书馆文明构建 |
龚文静
|
《图书馆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4
|
《屋顶丽人》的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 |
黄贺
林玉鹏
|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6
|
|
5
|
齐泽克,拉康,真实与象征秩序 |
吕彤邻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6
|
不可抗拒的生命力量——反映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本我力量 |
资云南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7 |
3
|
|
7
|
《艰难时世》的心理学解读 |
汪凡凡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5
|
|
8
|
女性的“本我”与男性的“超我”——论奥尼尔作品中的女性 |
芮渝萍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1 |
4
|
|
9
|
在“追求快乐”与“正经女人”之间的灵魂挣扎——莎菲女士人格分裂心理解读 |
丁力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5
|
|
10
|
本我·自我·超我——《简·爱》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王星莉
|
《巢湖学院学报》
|
2010 |
5
|
|
11
|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阐释哈姆雷特的犹豫 |
原一川
王娟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5
|
|
12
|
转型期父子关系链中的文化心理——论高觉新的自我牺牲 |
陈少华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4 |
4
|
|
13
|
麦尔维尔:19世纪的精神分析师——从《白鲸》看麦尔维尔的精神探索 |
王艳慧
|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4
|
蓓基·夏泼:酒神精神的象征与彰显——《名利场》主人公性格塑造的心理人格解读 |
李珍
|
《三明学院学报》
|
2008 |
4
|
|
15
|
用弗洛伊德的“三我说”解读《蝇王》 |
唐冬梅
|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3
|
|
16
|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
袁爱林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4
|
|
17
|
从无意识视角解读《魔戒》的本我、自我与超我 |
鹿杰
|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4
|
|
18
|
法罪辩证及其超越——齐泽克论弗洛伊德的“三个神话” |
陈剑
|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
4
|
|
19
|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好人难寻》 |
夏萍
|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8 |
4
|
|
20
|
《土生子》中主人公别格悲剧命运的心理原因分析——别格·托马斯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矛盾 |
谭柳惠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10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