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再论词尾“了”的时体意义 |
林若望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1
|
|
2
|
从“是”和“的”、“有”和“了”看肯定和叙述 |
王冬梅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3
|
|
3
|
汉语方言“达成”貌的类型学考察 |
史有为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16
|
|
4
|
叙事语句中“了”的语篇功能初探 |
徐晶凝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9
|
|
5
|
现代汉语“了”的语法意义的认知类型学解释 |
张黎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7
|
|
6
|
同命题“了”字句 |
王光全
柳英绿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13
|
|
7
|
基于事件过程结构的“了”语法意义新探 |
税昌锡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4
|
|
8
|
主观近距交互式书面叙事语篇中“了”的分布 |
徐晶凝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12
|
|
9
|
俄罗斯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
王红厂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1
|
|
10
|
“要不是”违实句探析 |
李晋霞
|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
2018 |
9
|
|
11
|
现场讲解中用于交互的句尾“了” |
刘娅琼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8
|
|
12
|
从方言语音看“了”的功能演化 |
陈前瑞
吴继章
|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6
|
|
13
|
“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 |
王媛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4
|
再论“没(有)”与“了”共现的问题——“没下雨了”与“不下雨了”之比较分析 |
王灿龙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5
|
|
15
|
完整体类型的类型学思考 |
陈前瑞
李纯泽
|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6
|
“V得一V”构式探析 |
刘永华
|
《语言研究集刊》
|
2024 |
0 |
|
17
|
河南鄢陵方言“了”的用法及其语法化 |
高水云
邓晓华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8
|
汉语词尾“了”是先时标记吗? |
许钊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从凸显看“了”的语法意义问题 |
卢英顺
|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20
|
从肯定和叙述的角度看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 |
王冬梅
姜炫先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