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为“道之文”?——古代美学核心范畴的概念性考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顾明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22,共10页
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似乎离不开"道"与"文"。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究竟如何?主流的回答也许是"文以载道"。然而,这一观点严格说来尚不是真正的美学思想,因为该观点将"文"予以工具化,遮蔽... 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似乎离不开"道"与"文"。这两个范畴的关系究竟如何?主流的回答也许是"文以载道"。然而,这一观点严格说来尚不是真正的美学思想,因为该观点将"文"予以工具化,遮蔽了"文"与"道"的内在美学联系。更有说服力的也许是刘勰提出的、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道之文"。弄清楚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内在逻辑,也许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美学传统的核心思想。"道之文"是什么样的"文"呢?从历史、哲学、美学、符号学等多元视角重估作为艺术哲学的"文"论的意义,审视"文"之起源及其与中国美学的关系,探讨"文"与"道"之内在联系,可以对两者的本质与功能进行重新解释和概念化,得出"道之文"是"文""道"一体的内在超验和人化自然,既是经验的能指,又是超验的所指。两者的相互作用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赋予了华夏文艺不同于其他文化传统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 “道” 道之文 华夏美学 现代文论 语言哲学
下载PDF
语文教育中的“文”与“道” 被引量:5
2
作者 杨澄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9-75,共7页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 "文以载道"一直是我们对于"文"与"道"关系的传统观念总结,"文""道"之争则是长期困扰语文工作者的问题。要回答"文"与"道"的关系,研究者需要回归到它们的原义,分析它们意义变迁的历史,从而在语境中明晰它们的具体所指。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文"和"道"的含义已经今非昔比的现状与内含的矛盾之时,应当回归到语文生活之中,引领学生达到"文"与"道"的浑然一体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育 语文生活
下载PDF
论《文心雕龙》三个术语的英译——兼论中国古典文论在英语世界重构的可能与可行 被引量:4
3
作者 李林波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8年第3期97-101,共5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第一部体系周全、阐述详实的著作,现有施友忠、黄兆杰、杨国斌等人翻译的三个全译本。通过分析"文之枢纽"中"文"、"道"、"纬"三个术语的英译与重构,可以探...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第一部体系周全、阐述详实的著作,现有施友忠、黄兆杰、杨国斌等人翻译的三个全译本。通过分析"文之枢纽"中"文"、"道"、"纬"三个术语的英译与重构,可以探讨如下层面的问题:中国古典文论英译过程中在方法论层面的调和,目的语语境中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术语可能产生的互文效果,以及载有不同文化背景信息的中英术语寻求对应时所反映出的中西文论关系。透过这三个术语的翻译研究,可以探讨中国古典文论在英语世界重构过程中的可能形态及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翻译
原文传递
从文道到意法:吕祖谦与散文学史的重要转折——兼说《古文关键》之“关键”的含义 被引量:4
4
作者 罗书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2-76,97,共6页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 吕祖谦《古文关键》的"关键"并非单指文章结构方面的起承转合,它包含四层含义:从历史角度看,八大家的议论文是古文的"关键";从作文角度看",意"和"立意"是古文的"关键";从篇章的角度看,文章的体法、篇法、句法,特别是在结构连接、起承转合方面的"变化"是文章的"关键";从审美角度看,"有力"是古文的"关键"。这些不同角度与层次的揭示,不仅为古文发展树立了标杆,而且使得散文学史开始了由道向意,由文到法,由本体论向创作论,由空廓玄简向具体实在的重要转移,将散文学史带进了新的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祖谦 《古文关键》 古文标准 文意 文法 文道 有力
下载PDF
宋濂“文”“道”思想及其婺学渊源 被引量:3
5
作者 贾文胜 吕旭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78-183,共6页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 在元末明初天下纷争之际,宋濂作为浙东之士,受婺州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强调并论述了"文""道"合一。宋濂注重经世致用,强调文人的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想有着明显的婺学烙印。其婺学渊源有非常清晰的传承,宋濂在婺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宋濂和刘基因与朱元璋的君臣遇合,将婺学的内核思想提升到一种文化政策和官方意识形态,对明初文化制度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婺学 渊源
下载PDF
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研究的历史视阈与当下价值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培友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8,共12页
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竟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 宋明理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伴随着明代王朝的灭亡而受到了清初顾炎武等人的猛烈抨击,不意竟导引出清人全面否定宋明理学之结果。影响所及,近百年来理学及理学家的文道观及其诗学实践等研究问题也遭遇到了严峻的历史困境。而两宋理学家文道观念及其诗学实践问题,涵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哲学、文学等诸文化形态,反映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几大文化类型之一——宋型文化的哲思意趣、审美取向与文化追求的精微、雅正、弘大气象。只有对此作纵深的研究突破,才可为相关研究课题奠定坚实的学理基础和进行研究的理论元点。仔细寻绎前哲时贤的研究足迹,分析其得失,有利于我们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宋 理学 文道观 诗学
原文传递
从“文以载道”到“艺术就是人生”——钱穆美学思想基本问题论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宋薇 马力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5-109,共5页
钱穆的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美学思想有着历史的承继关系。他提出艺术就是道义,艺术就是人生的美学主张,这是他对前人“文道”说在现代人生中进行的新思考和新阐释。这一观点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他任何艺术探讨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 钱穆 美学思想 中国 艺术美学
下载PDF
所尚各异 得失互参——李翱、皇甫湜古文理论与创作特色之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石明庆 王光义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3-16,21,共5页
李翱和皇甫湜,分别继承韩愈古文理论与创作中强调道德教化和追求怪奇文风这两个特点,并更加突出,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成就和不足。究其原因,与二人性格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不同有关。对于二人创作异同的梳理,有助于总结中唐古文运动的... 李翱和皇甫湜,分别继承韩愈古文理论与创作中强调道德教化和追求怪奇文风这两个特点,并更加突出,由此形成各自的特色、成就和不足。究其原因,与二人性格和对道德人格追求的不同有关。对于二人创作异同的梳理,有助于总结中唐古文运动的经验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翱 皇甫湜 文与道 平易 怪奇
下载PDF
《文子》之“道”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静 《职大学报》 2014年第6期28-32,共5页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 《文子》是道家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对《老子》思想有着继承和发展。"道"这个概念在《文子》和《老子》中都极为重要,对二书中的此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我们探求《文子》的思想内容和其与《老子》的关系,以及其在道家发展史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子》 《老子》
下载PDF
云门宗法脉归属问题试探——文偃与南岳怀让系禅师的渊源 被引量:1
10
作者 万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7-32,共6页
文章依据所搜集到的僧传、灯史、语录等佛教典籍资料和碑铭方志等教外遗存资料,对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的法脉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对云门宗形成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道悟其人其事,以及云门宗创始人文偃与南岳怀... 文章依据所搜集到的僧传、灯史、语录等佛教典籍资料和碑铭方志等教外遗存资料,对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禅宗五家”之一云门宗的法脉归属问题进行了探讨。特别对云门宗形成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道悟其人其事,以及云门宗创始人文偃与南岳怀让、马祖道一一系禅师如睦州陈尊宿和灵树如敏的渊源做了辨析。指出,云门宗虽属于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法脉,但其形成也与南岳、马祖系有着密切关系,对云门宗法脉归属问题的争论,乃是后世禅宗门派自严门户、妄造争端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门宗 法脉 文偃 道悟 睦州陈尊宿 灵树如敏
下载PDF
刘勰文道思想的跨语际译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戴文静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0-171,共12页
本文由“原道”英译分歧引发的学术思考切入,通过拨清“原道”本义的迷雾,解蔽西方汉学语境下的误读与洞见,藉以澄明刘勰文道思想中隐而未彰的义理。研究发现,吉译、戈译、黄译、宇文译、梅译和康、张译,都以超验所指或宗教上的人格神... 本文由“原道”英译分歧引发的学术思考切入,通过拨清“原道”本义的迷雾,解蔽西方汉学语境下的误读与洞见,藉以澄明刘勰文道思想中隐而未彰的义理。研究发现,吉译、戈译、黄译、宇文译、梅译和康、张译,都以超验所指或宗教上的人格神替代“道”,这些对“道”义的重构而导致西方文化语境下“道”义的缺席与变位,实际上是对刘勰文道思想的误读。中国文论核心思想的外译,应参酌原典,保证其要义不失真的同时,尽可能厘清诸概念间的逻辑关联,避免产生肤表不切的比附或征用。此外,客观体认误读及其背后的哲学所指,考虑其在新文化和理论语境中的有效性,给予其适当的跨文化阐释或注释,才能在中西文论间达成真正的沟通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道 《文心雕龙》 刘勰 跨语际 误读
原文传递
对语文教学中“文”“道”关系的再反思
12
作者 王建军 《教学研究》 2006年第6期514-517,共4页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的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文道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下载PDF
刘勰文体观及其文化衍生路径
13
作者 唐辉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3-36,共4页
关于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既往研究多偏重于就文体论文体,理论系统性不是很强。从文化角度看,刘勰的文体学思想起始于文观念,中经文明、文饰、文道、文体、诗体、史体等环节,并最终凝定于语言结构。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有注重文体逻辑本质和... 关于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既往研究多偏重于就文体论文体,理论系统性不是很强。从文化角度看,刘勰的文体学思想起始于文观念,中经文明、文饰、文道、文体、诗体、史体等环节,并最终凝定于语言结构。刘勰的文体学思想有注重文体逻辑本质和相关创作经验传统的总体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文饰 文道 文体 诗体 史体
下载PDF
姚燧文章之学与元初北方儒学的涵化
14
作者 刘成群 艾琪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0年第2期15-26,共12页
姚燧为有元一代文章大家,他在元初文坛普遍宗欧的格局下以学韩愈自振,取得了一定的文学实绩。不过姚燧学韩并未扭转宗欧格局,主要在于其"文气"之说受理学思维制约不能彻底贯彻。姚燧受姚枢、许衡影响,在性理之学层面有不错的... 姚燧为有元一代文章大家,他在元初文坛普遍宗欧的格局下以学韩愈自振,取得了一定的文学实绩。不过姚燧学韩并未扭转宗欧格局,主要在于其"文气"之说受理学思维制约不能彻底贯彻。姚燧受姚枢、许衡影响,在性理之学层面有不错的造诣,但他并不认同乃师的作文害道之说,而是提出"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的观点。姚燧的文章观念深受杨奂、元好问影响而上承金源儒学。作为理学阵营中的人物,他对金源"治道文辞"之学的留恋,恰好体现了元初北方儒学两大阵营之间的学术涵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理学 金源儒学 涵化
下载PDF
从“道之文”到“文之道”——《文心雕龙》“文道”之释义
15
作者 吴瑞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47-51,共5页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 《文心雕龙》通过对民族文化"原点"的追寻,经由对多种文化形态的融化与扬弃的"通变",完成了从"道之文"向"文之道"的转换,最终重构了以"文道"为核心,由文学本质本原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鉴赏论等构成的理论体系。这一浓缩于"文之枢纽"对"文道"的论述,不仅确证《文心雕龙》的时代中国人文学意识的觉醒,而且启示我们恪守文学理论的文性品位,此为刘氏体系"重构"的根本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文之枢纽 文道 重构 文性品位
下载PDF
唐代古文运动及文道观研究——以韩愈、柳宗元为例
16
作者 马玥 乔亚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6期175-177,共3页
唐代兴起的古文运动以韩、柳为例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文道关系辩证的探讨,在骈文之外开创一种新文体,使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从"言之有文"到"言之有物"的转变。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 唐代兴起的古文运动以韩、柳为例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文道关系辩证的探讨,在骈文之外开创一种新文体,使文学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从"言之有文"到"言之有物"的转变。他们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韩、柳文道观的产生、意义、影响入手探讨唐代的古文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运动
下载PDF
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研究之反思
17
作者 刘宁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141,共7页
对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的研究与阐释,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来理解文道关系,是十分流行的阐释视角,但其中存在简单化的决定论倾向。为克服这一局限,海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近20多年来,对"文&q... 对中唐古文家文道观的研究与阐释,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从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来理解文道关系,是十分流行的阐释视角,但其中存在简单化的决定论倾向。为克服这一局限,海内外研究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最近20多年来,对"文"的思想史意义的思考,吸引了学界的兴趣,有关研究受到语言哲学、过程哲学和概念史等丰富理论视角的影响,对深化文道观的阐释多有启发,其间的局限也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唐古文 文道观 内容 形式
下载PDF
老子反“文”化思想初探
18
作者 李成玺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3-46,共4页
"文"与"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是一对矛盾概念。在老子看来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进程。基于这种认识,老子反对"文"化的进步,倡导人类应该生活在合乎"道"的自然而然... "文"与"道"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是一对矛盾概念。在老子看来一切社会灾难的根源均来源于社会"文"化的进程。基于这种认识,老子反对"文"化的进步,倡导人类应该生活在合乎"道"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矛盾关系
下载PDF
论古代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19
作者 刘凤泉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2-70,共9页
在古代文学实践基础上,古代文学观念不断演进。在最初人文土壤中,形成了源文学形态。随着第一次社会分工,发展到杂文学形态,产生了文治文学观念。随着文学自觉,发展到雅文学形态,产生了文辞文学观念。文辞与文治观念碰撞,形成文道相兼... 在古代文学实践基础上,古代文学观念不断演进。在最初人文土壤中,形成了源文学形态。随着第一次社会分工,发展到杂文学形态,产生了文治文学观念。随着文学自觉,发展到雅文学形态,产生了文辞文学观念。文辞与文治观念碰撞,形成文道相兼的观念。俗文学形态的形成,产生了文娱文学观念。不同文学观念的相互糅合,构成古代文学观念的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学观念 文治 文辞 文道 文娱 糅合
下载PDF
汉代诸子“文道”观的思想内涵与文艺认识
20
作者 孙少华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37-43,共7页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q... 汉代诸子文艺思想中存在"文道合一"与"文道分离"两种认识,主要源于先秦孟子、荀子的思想,并远承孔子"文质彬彬"的思想。"文""道"产生分离的内在原因与文艺动机,主要在于"文质"关系的辩证对立;其外在动因或社会动机,则是文艺"政教""教化"功能的需要。"六艺同道",也是文艺政教功能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诸子 文道 政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