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枝茯苓丸方证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31
1
作者 王付 王林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618-2620,共3页
文章旨在探索与实践桂枝茯苓方证的理论与临床。思考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权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辨析"漏下不止""血不止"、斟酌"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文章旨在探索与实践桂枝茯苓方证的理论与临床。思考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权衡"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辨析"漏下不止""血不止"、斟酌"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辨别"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以及方证辨病;运用桂枝茯苓丸方证辨治高血压病、乳腺增生、慢性胰腺炎伴假性囊肿。桂枝茯苓丸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瘀血证的重要基础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运用桂枝茯苓丸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瘀结,即可依法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桂枝茯苓丸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被引量:26
2
作者 陈少玫 韦启志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07-409,共3页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寐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中医药
原文传递
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 被引量:20
3
作者 牛亚南 陈玉龙 吕翠田 《中医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1313-1315,共3页
目的:探讨"治未病"的思想源流、四大经典对"治未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治未病"思想对人们健康的指导作用。方法:以"治未病""中医"为关键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自1979年1... 目的:探讨"治未病"的思想源流、四大经典对"治未病"思想的研究以及"治未病"思想对人们健康的指导作用。方法:以"治未病""中医"为关键词,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检索自1979年1月至2012年6月的相关文献。结果:共检索到有关"治未病"思想研究的文献300余篇。"治未病"思想逐渐被运用到各个方面,但还没有足够得到多数人的认可。结论:"治未病"思想多停留在对慢性疾病的研究,将"治未病"思想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各中,还存在着中医全科医师、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宣传工作不到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未病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十枣汤方证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付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084-4086,共3页
文章探索与实践十枣汤方证的理论与临床。思考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权衡"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辨析"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斟酌"夫有支饮家,咳烦,胸... 文章探索与实践十枣汤方证的理论与临床。思考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权衡"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辨析"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斟酌"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以及方证辨病;运用十枣汤方证辨治内分泌失调水肿、膀胱术后尿潴留、下肢静脉血栓。十枣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水湿痰饮证的重要基础方,合理用之可辨治诸多疑难杂病。运用十枣汤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瘀结,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十枣汤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伤寒杂病论》扶阳思想浅析五脏阳虚与抑郁的关系 被引量:16
5
作者 杨芙蓉 陈家旭 +1 位作者 邹小娟 孔明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3-996,共4页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 扶阳思想是蕴于《伤寒杂病论》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观点,这一观点体现在张仲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各个方面。阳气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人体气血的运行、躯体的运动、疾病的防护等都离不开阳气的温煦、推动和卫外等功能。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这也是阳气不足或阳气运行障碍的外在表现之一。五脏之阳气是人体阳气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五脏阳气虚衰可直接或间接引发抑郁的相关表现。《伤寒杂病论》中有多种临床症状符合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综合其治疗方案,张仲景多从扶固阳气着手进行治疗。文章从《伤寒杂病论》的扶阳思想入手,探析五脏阳虚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五脏阳虚 抑郁症 扶阳思想
原文传递
柴胡推陈致新功用探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娄慧慧 唐迎雪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19-3021,共3页
柴胡在临床应用广泛,古代医家中善于运用柴胡者当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以柴胡为主药命名的方剂有10个,与柴胡有关的病机有22条。后世医家亦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运用。柴胡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以解表退热、和... 柴胡在临床应用广泛,古代医家中善于运用柴胡者当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以柴胡为主药命名的方剂有10个,与柴胡有关的病机有22条。后世医家亦常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进行加减运用。柴胡在临床应用中主要以解表退热、和解少阳、疏肝解郁为主,而其推陈致新的功用却很少被医者提及和论述。笔者查阅历代医书和本草,认为柴胡推陈致新功用主要涉及通腑、散血等多个方面。文章主要就柴胡推陈致新在通腑、散血、消痰3个方面应用进行探究,以期引起临床重视,扩大柴胡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 推陈致新 功用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国医大师周岱翰发展《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论治肿瘤经验撷英 被引量:15
7
作者 侯超 张晓春 +2 位作者 吴吟秋 陆清昀 张恩欣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3509-3511,共3页
国医大师周岱翰认为《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整体观念及杂合而治等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肿瘤学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在继承与发展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活用《伤寒杂病论》方药论治肿瘤,对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 国医大师周岱翰认为《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整体观念及杂合而治等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肿瘤学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在继承与发展仲景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活用《伤寒杂病论》方药论治肿瘤,对抑制肿瘤生长、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伤寒杂病论 学术思想 周岱翰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下利证辨治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仪凡 张根明 +1 位作者 王诗源 汤继芹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371-374,共4页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 下利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病证,《伤寒论》关于下利的条文84条,《金匮要略》关于下利条文42条(含复方条文)。条文分布于伤寒"六经病""霍乱病""呕吐哕下利病""腹满寒疝宿食病""痰饮咳嗽病"及"妇人产后病"等。《伤寒论》六经病均有下利,当辨证论治:太阳下利多为表邪内迫,阳明下利为热结旁流,少阳下利为胆热内迫,病情较轻,预后较好;三阴下利多正衰邪盛,病情较重,尤以少阴,厥阴严重,下利证在病入少阴厥阴之后由于人体阳气受到损伤,阴寒之邪滞留不去,正不胜邪,往往病情趋于危重之候,《金匮要略》之下利有明显的虚实寒热之别,通过条文解读仲景病位、病性、病势辨治思路,对指导临床辨证和选方用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下利 辨证论治
下载PDF
张仲景辨治慢性咳嗽诸法初探 被引量:15
9
作者 刘嘉 王雷 +3 位作者 王振兴 龙迪 徐一冰 王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817-4820,共4页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六腑咳"理论,奠定了后世医家辨治咳嗽的框架体系。《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首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 《黄帝内经》提出"五脏六腑咳"理论,奠定了后世医家辨治咳嗽的框架体系。《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首创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咳嗽既是肺系疾病中的一个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属于中医学"久咳""顽咳"的范畴。张仲景对咳嗽的辨治遵《黄帝内经》而又不泥于《黄帝内经》,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咳嗽论述精辟,理法方药齐全。笔者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之典型条文,总结张仲景慢性咳嗽的辨证、治法及方药,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慢性咳嗽 久咳 顽咳 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 金匮要略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论述及应用体会 被引量:13
10
作者 薛丕良 李丽琦 +1 位作者 杜虹韦 刘凯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5期175-179,共5页
心悸为临床常见的证候,主要病位在心,与肾、肝胆、脾胃等脏腑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论述,指出心脏本身病变及各脏腑病变累及心脏导致心悸的不同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总结出不同脏腑病变和不同病理产物所致心悸的用药... 心悸为临床常见的证候,主要病位在心,与肾、肝胆、脾胃等脏腑相关。本文系统总结《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论述,指出心脏本身病变及各脏腑病变累及心脏导致心悸的不同临床特征及病因病机,总结出不同脏腑病变和不同病理产物所致心悸的用药特征,并提出“胃心病”“胆心病”“肝心病”“肾心病”的概念,提醒临床医师治疗心悸时其不仅应考虑心的问题,还应考虑是否由于其他脏腑的问题累及心脏所致。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论述较为全面,对临床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伤寒杂病论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下载PDF
“营卫不和”与“太阳病”--读《伤寒杂病论》 被引量:11
11
作者 李振华 尹潇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551-2552,共2页
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得到启示,"营卫不和"与"太阳病"有着密切的区别和联系。从营卫的生理属性、功能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分别论述营病、卫病、太阳病及其区别与联系,对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 通过阅读《伤寒杂病论》得到启示,"营卫不和"与"太阳病"有着密切的区别和联系。从营卫的生理属性、功能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分别论述营病、卫病、太阳病及其区别与联系,对营卫不和的病机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营卫不和是营卫出现营病或卫病或营卫俱病,结合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提出六经辨经进行探讨,卫主表、营主里,穴经之中的表里。并得出"太阳病属于营卫不和,而营卫不和却不止于太阳病"的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卫不和 太阳病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思路与经验 被引量:7
12
作者 沈洪 张露 朱磊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250-254,共5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施治体系和经典方剂在溃疡性结... 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病。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立的六经辨证施治体系和经典方剂在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中广泛运用,取得了较好疗效。本文爰从中医病名演变、病理机制、常用经方及应用要点论述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思路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伤寒杂病论》 溃疡性结肠炎 临证思路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杏仁析疑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鑫 吕翠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212-2214,共3页
文章归纳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在治疗外感病时,麻黄杏仁联合使用,根据病位、病性的不同而灵活配伍剂量、比例和佐使药;在内伤杂病中,则主要利用杏仁降气且富含油质、质地滋润,通滋并用;在外邪闭表和邪食中阻导致的急性危重证... 文章归纳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法。在治疗外感病时,麻黄杏仁联合使用,根据病位、病性的不同而灵活配伍剂量、比例和佐使药;在内伤杂病中,则主要利用杏仁降气且富含油质、质地滋润,通滋并用;在外邪闭表和邪食中阻导致的急性危重证的抢救时寓含"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思想;在局部用药方面,杏仁具有良好的杀虫敛疮作用,可单独或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 杏仁 麻黄 药对 配伍
原文传递
经方中半夏的配伍应用规律浅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寇本沧 曲夷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5期430-434,共5页
详查配伍应用半夏的47首经方、相关77段条文,通过考据药物的应用,认为经方中均选取生半夏,反复热水烫洗后煎煮或伍之蜜、姜汁可达到安全用药的要求。通过对经方比例、病位主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1)半夏主要功效是“下气”,配伍他药... 详查配伍应用半夏的47首经方、相关77段条文,通过考据药物的应用,认为经方中均选取生半夏,反复热水烫洗后煎煮或伍之蜜、姜汁可达到安全用药的要求。通过对经方比例、病位主症的分析,总结出以下规律:1)半夏主要功效是“下气”,配伍他药调畅气机。2)半夏主治病位多在脾胃肠、肺。3)治本为主者,半夏用量多于生姜,治标为主或标本同治者生姜用量多于半夏。4)与乌头、附子相反只是相对而非绝对。5)半夏治痰饮不必拘于寒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 经方 配伍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张仲景运用五苓散原义探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郭永胜 黄书婷 渠景连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475-477,共3页
五苓散所主之证既非脱水,也不仅是下焦膀胱蓄水和单纯的胃脘停饮。五苓散的适应证涉及胃肠之"游溢精气"功能、脾的升清布散水津功能、肺的输布肃降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调功能。五苓散可健运中焦、助脾散精、促进肺的布散,使... 五苓散所主之证既非脱水,也不仅是下焦膀胱蓄水和单纯的胃脘停饮。五苓散的适应证涉及胃肠之"游溢精气"功能、脾的升清布散水津功能、肺的输布肃降功能以及三焦水道的通调功能。五苓散可健运中焦、助脾散精、促进肺的布散,使津液得以濡润;并通利三焦水道,排出停滞废水,使其能够下输于膀胱。故五苓散对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具有促进与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水饮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重胃气”思想初探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桂彬 尹炳驿 刘兴兴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478-481,共4页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 《伤寒杂病论》阐释了胃气盛衰与人体正气强弱的关系,开启了重视中土胃气思想的肇端。仲景遣方用药始终秉持着"重胃气"思想,以胃气为本,通过调和机体气血阴阳,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顾护胃气之法,或升清降浊、燥湿相济;或温扶阳气、补土保元;或辛开苦降、调脾和胃;或通腑泄热、化瘀扶正;或气血同治、温清相宜。总之,留得一分胃气,便保得一线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气 小柴胡汤 四逆汤 小建中汤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五行生克治则治法探讨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陈铭泰 门凌 《中医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81-1282,共2页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 张仲景按照五脏的五行归属,以及五脏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根据《黄帝内经》"虚则补其子,实则泄其母"的原则,确立治则治法,如五行相生中肝木生心火,养肝血以济心,即培木生火法;脾土生肺金,脾健运以益肺,即培土生金法;肺金生肾水,滋肺阴以助肾水,即金水相生法;而五行相克中肾水克心火,肾阴上承制约心阳,若心火亢于上则需壮水制火法;肝木克脾土,肝之疏泄制约脾土壅滞,而肝疏泄过度制约脾之运化,急需达木扶土法;脾土克肾水,脾气健运以制约肾水泛滥,即培土制水法。其中不乏千古名方,其效如神,可供后世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 五行学说 培木生火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壮水制火法 达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下载PDF
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 被引量:9
18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363-1370,共8页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时方 《伤寒杂病论》 脉诊 药物剂量
下载PDF
甘姜苓术汤方证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付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35-538,共4页
文章探索甘姜苓术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思辨方证及应用,剖析原文要旨,运用甘姜苓术汤辨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红斑性胃炎、肌肉关节风湿,房性室性心动过缓且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湿,... 文章探索甘姜苓术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思辨方证及应用,剖析原文要旨,运用甘姜苓术汤辨治慢性盆腔炎,慢性红斑性胃炎、肌肉关节风湿,房性室性心动过缓且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寒湿,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甘姜苓术汤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阳国彬 刘松林 梅国强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825-3827,共3页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癥瘕积聚的论述进行梳理,并对其辨治特色进行探析,以期为癥瘕积聚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总结《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思想。发现,《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癥瘕积聚的论述进行梳理,并对其辨治特色进行探析,以期为癥瘕积聚的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文章从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方面总结《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思想。发现,《伤寒杂病论》对癥瘕积聚的病因病机、辨治思路、立法方药均提出系统而较详细的论述,立论精当而有所创新。因此,《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切合实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为临床辨治癥瘕积聚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癓瘕 积聚 张仲景 辨治特色 探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