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永葆童心”——鲍勃·迪伦歌曲绘本儿童伦理教育价值探析
1
作者 吴群涛 熊哲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7-93,共7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适当选用歌曲和绘本有益于儿童初步塑造道德品质、探索伦理身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Forever Young表达了关于儿童养成友善、平等和诚挚道德品质的期望。该歌曲配套绘本将音乐、绘画、歌词有机融合,... 媒介融合背景下,适当选用歌曲和绘本有益于儿童初步塑造道德品质、探索伦理身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歌曲Forever Young表达了关于儿童养成友善、平等和诚挚道德品质的期望。该歌曲配套绘本将音乐、绘画、歌词有机融合,不仅能使儿童在接受绘画艺术熏陶时同步感受歌曲传递的伦理价值观念,还能凸显儿童伦理身份重要性。绘本主要展现儿童伦理身份的构建过程,引导儿童思考何为社会伦理身份,并帮助儿童调整伦理身份定位。“因时、因地制宜”运用该歌曲绘本,有助于儿童对各类伦理品质的理解由语音层面提升至语义层面,再逐渐内化到观念层面,从而引导他们永葆纯洁善良的“童心”,为其成年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儿童歌谣 Forever Young 歌曲绘本 儿童伦理教育
下载PDF
诗性与反叛——论鲍勃·迪伦的“歌词”创作
2
作者 于茗川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2016年,美国歌手、音乐人鲍勃·迪伦因“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的诗性表达”1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民谣歌手与摇滚乐歌手身份被全球公众所熟知的鲍勃·迪伦,似乎与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向喜好的“纯文学”传统格格... 2016年,美国歌手、音乐人鲍勃·迪伦因“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的诗性表达”1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民谣歌手与摇滚乐歌手身份被全球公众所熟知的鲍勃·迪伦,似乎与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瑞典学院一向喜好的“纯文学”传统格格不入。因此鲍勃·迪伦凭借所创作歌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在传统文学领域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在鲍勃·迪伦获得诺奖的第二天,巴西《巴西利亚邮报》整版登载了鲍勃·迪伦的一张漫画,这幅漫画将鲍勃·迪伦手中的吉他画成了一支水笔的形状,在表现他音乐人身份的同时,也凸显了其文学创作作者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学院 诺贝尔奖 摇滚乐 文学创作 诗性 反叛
原文传递
理想与现实之间:论鲍勃·迪伦《埃米特·蒂尔之死》的创作
3
作者 杨月妮 吴群涛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埃米特·蒂尔之死》的问世标志着鲍勃·迪伦开始参与民权运动和抗议活动,然而迪伦在不同阶段对此作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解读歌曲原型和歌词背后的左翼思想,发现迪伦对此作评价的转变受到了民权运动、民谣复兴运动、卡普兰古... 《埃米特·蒂尔之死》的问世标志着鲍勃·迪伦开始参与民权运动和抗议活动,然而迪伦在不同阶段对此作的评价是不同的。通过解读歌曲原型和歌词背后的左翼思想,发现迪伦对此作评价的转变受到了民权运动、民谣复兴运动、卡普兰古典音乐等的影响,体现了他的民间立场和反种族主义思想。他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艺术化地凸显美国南部腹地的种族偏见,折射出迪伦对公平正义的理想主义追求,并与他后期的历史纪实创作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此作成为鲍勃·迪伦创作思想转变与成熟的分水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埃米特·蒂尔之死》 蒂尔私刑案 历史纪实
下载PDF
流浪与追寻:鲍勃·迪伦的诗意想象 被引量:6
4
作者 刘岩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66,共9页
作为歌手和诗人的鲍勃·迪伦是美国1960年代的文化符号,其音乐作品中彰显出鲜明的美国神话的精髓,这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探索方式密不可分。他的漂泊和流浪铭刻着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精神,他在歌词中大量运用典故、改写、戏拟等手段... 作为歌手和诗人的鲍勃·迪伦是美国1960年代的文化符号,其音乐作品中彰显出鲜明的美国神话的精髓,这与他本人的经历和探索方式密不可分。他的漂泊和流浪铭刻着美国历史和文化的核心精神,他在歌词中大量运用典故、改写、戏拟等手段承继并发展了文学传统,形成了文学的另类想象,以此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内涵,同时也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和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流浪 追寻 美国神话 诗意想象
原文传递
矛盾中前行:鲍勃·迪伦的创作与时代 被引量:6
5
作者 李保杰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7-77,共11页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是一位跨越音乐和文学两界的艺术家,他的获奖激发了学术界对文学之边界的讨论,延展了文学研究的疆域。迪伦的职业生涯及文学创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历史的反映。他的成名得益于民谣的政治化...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是一位跨越音乐和文学两界的艺术家,他的获奖激发了学术界对文学之边界的讨论,延展了文学研究的疆域。迪伦的职业生涯及文学创作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社会历史的反映。他的成名得益于民谣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但他同时也为商业化和消费主义所累,因而不断地变幻身份建构方式以躲避公众的窥视。正是在商业化和反商业化的抗衡中,迪伦充分演绎了艺术的表演性,诠释了兼收并蓄的"美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文学边界 商业化 表演性
原文传递
目的论视角下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歌词的翻译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杨建兵 孔蒙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第6期96-100,共5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是一首融入了时代气息的民谣,其文学价值远远大于音乐价值。从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视角,选取白婴《一场凶暴的雨就要来了》、廖伟棠先生的《苦雨将至》和Waters的《暴雨...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是一首融入了时代气息的民谣,其文学价值远远大于音乐价值。从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视角,选取白婴《一场凶暴的雨就要来了》、廖伟棠先生的《苦雨将至》和Waters的《暴雨将至》三种汉译本,分析了这三种译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白婴的目的在于达意,采用的是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廖伟棠的目的是欣赏,选择了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Waters的目的在于传唱,采用的是异化和归化并重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汉译本 目的论 歌词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差异之爱与青年亚文化的建构——对鲍勃·迪伦的一种解读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晓华 《青年学报》 2017年第2期61-67,共7页
进入19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艺术家开始告别宏大叙事,力图建构多元主义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鲍勃·迪伦走上乐坛。自出道之日起,他创作了大量堪称杰作的歌曲,表达了热爱差异、守护边缘、捍卫民间主体性的宝贵情怀,最终成为青年... 进入1960年代以后,许多西方艺术家开始告别宏大叙事,力图建构多元主义文化。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鲍勃·迪伦走上乐坛。自出道之日起,他创作了大量堪称杰作的歌曲,表达了热爱差异、守护边缘、捍卫民间主体性的宝贵情怀,最终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代言人。走入他的言说、作品、行动所构成的时空长廊,我们可以领受青年亚文化的基本特征:既继承启蒙文化的精神底蕴,又否定宏大叙事中的专横逻辑;在叛逆、逸出、否定之际,创造平等对话的机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差异 青年亚文化
原文传递
“嚎叫”之后的时代强音——探析金斯堡对鲍勃·迪伦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1-97,共7页
金斯堡和鲍勃·迪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的标志,一个是"垮掉的一代"的桂冠诗人,一个是摇滚乐的灵魂人物。金斯堡的创作影响了包括鲍勃.迪伦在内的一大批创作者。从创作形式和技法、作品风格和意境、思想和精神追求等... 金斯堡和鲍勃·迪伦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文化的标志,一个是"垮掉的一代"的桂冠诗人,一个是摇滚乐的灵魂人物。金斯堡的创作影响了包括鲍勃.迪伦在内的一大批创作者。从创作形式和技法、作品风格和意境、思想和精神追求等三方面分析金斯堡的诗歌对鲍勃·迪伦歌词创作的影响。和金斯堡一样,鲍勃.迪伦极大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金斯堡 鲍勃·迪伦 垮掉的一代 摇滚乐
下载PDF
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论鲍勃·迪伦作品的艺术性 被引量:5
9
作者 陶锋 周璇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30,共6页
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人们对鲍勃·迪伦的艺术定位不一。本文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入手,对迪伦的艺术进行分析。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曲形式来源于大众,但是他通过学习吸收精英艺术(如现代派)的手法,并且发展了... 是大众文化还是精英艺术,人们对鲍勃·迪伦的艺术定位不一。本文试图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入手,对迪伦的艺术进行分析。鲍勃·迪伦的民谣歌曲形式来源于大众,但是他通过学习吸收精英艺术(如现代派)的手法,并且发展了民谣本身的否定性和批判性,使得民谣不断地朝向形式自律的方向发展,因此,迪伦的作品结合了大众文化和精英艺术各自的优点——真实的生活以及本真性、否定性,而自觉批判了深受文化工业控制、过于形式脱离生活的弊病,真正实现了两者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精英艺术 本真性
下载PDF
中国对鲍勃·迪伦的译介与形象构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贝贝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6-24,共9页
鲍勃·迪伦作为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艺术家,在我国的译介已有三十多年,中国对鲍勃·迪伦的译介和形象构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梳理译介历史的基础上,论述鲍勃·迪伦在我国音乐界和诗坛分别被塑造成"叛逆者"与... 鲍勃·迪伦作为具有多重文化身份的艺术家,在我国的译介已有三十多年,中国对鲍勃·迪伦的译介和形象构建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在梳理译介历史的基础上,论述鲍勃·迪伦在我国音乐界和诗坛分别被塑造成"叛逆者"与叠加复合的不同形象,进一步探究鲍勃·迪伦在美国的"含混"形象,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译介 形象构建
下载PDF
正典不拒绝民谣与摇滚——从鲍勃·迪伦获诺奖说起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化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84-89,共6页
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歌手和民谣诗人鲍勃·迪伦,令人倍感惊讶,尽管获奖者曾屡被推荐与提名。惊讶的潜在原因主要是迪伦的流行音乐艺术家身份,这与长期以来人们把诺奖与所谓主流严肃文学等同的意识密切相关。其实,以... 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摇滚歌手和民谣诗人鲍勃·迪伦,令人倍感惊讶,尽管获奖者曾屡被推荐与提名。惊讶的潜在原因主要是迪伦的流行音乐艺术家身份,这与长期以来人们把诺奖与所谓主流严肃文学等同的意识密切相关。其实,以鲍勃·迪伦对当代文化的贡献、高度的成就和影响力而言,他获奖名至实归。就这一现象,本文从诗歌起源及原初特征、文学观念的历史变迁、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大众文化的生命力等因素,说明迪伦获奖的积极意义,包括引发理论界关于文学或文学属性、功能及传播方式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流行文化 诺贝尔文学奖 摇滚歌手 民谣诗人 诗歌 音乐家
下载PDF
鲍勃·迪伦事件与文学边界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汉广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8-166,共9页
按照齐泽克阐述事件的观点,鲍勃·迪伦获奖就是一个事件,它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学观念的新思考。诺奖评委会在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中,第一次提出了当下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表现了诺奖评委们与时俱进的品格。从事件的观点... 按照齐泽克阐述事件的观点,鲍勃·迪伦获奖就是一个事件,它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学观念的新思考。诺奖评委会在对鲍勃·迪伦的评价中,第一次提出了当下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表现了诺奖评委们与时俱进的品格。从事件的观点去看鲍勃·迪伦获奖以及它的影响:第一,他不仅是个诗人,且作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旗手和标志被人们认同;第二,他的作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爵士音乐和现场演唱密切相关。这些都指向文学之外,表现着某种外界的思想和经验,因而对文学划界的对象、内容的确定和研究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事件 文学间性 文学边界
原文传递
重返动物世界
13
作者 李娟(文) 元元(图) +19 位作者 四月小龟(文) 迈克尔·韦尔岑巴赫(文) 少君(图) 王一涵(文) 贾平凹(文) 谢金晶(文) 弗朗西斯·蓬热(文) 睡石(文) 迟子建(文) 香袭书卷(文) 莫言(文) 亢洁(文) 贾祖璋(文) 林芷羽(文) 张炜(文) Jack(文) 文珍(文) 忆安姑娘(文) 谢宗玉(文) 汪彤(文) 《中学生百科》 2023年第21期33-101,共69页
兔野兔跳跃着穿过公路桥下的水绵延不息这样幸福,正如看见你的笑容——鲍勃·迪伦在兔于的眼里,我们自带磨砂滤镜。兔子是远视眼,比起近距离的事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看到远处的事物。同时,兔子不仅是红绿色盲,它们看到的世界还带有一... 兔野兔跳跃着穿过公路桥下的水绵延不息这样幸福,正如看见你的笑容——鲍勃·迪伦在兔于的眼里,我们自带磨砂滤镜。兔子是远视眼,比起近距离的事物,它们可以更好地看到远处的事物。同时,兔子不仅是红绿色盲,它们看到的世界还带有一层颗粒感,比较模糊。所以兔子眼中的我们,是自带磨砂滤镜的。其实大部分兔子并不爱吃胡萝卜。相信各位从小就听到“兔子爱吃萝卜”这种话,但对于兔子而言,胡萝卜容易打破其消化系统的平衡,使它们无法消化,从而滋生大量细菌,最后导致胀气或积食。如果有养兔子做宠物的想法,一定要做好功课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绿色盲 磨砂 滤镜 鲍勃·迪伦 远视眼 颗粒感 消化系统
原文传递
医学期刊里的鲍勃·迪伦
14
作者 徐芃 《青年博览》 2023年第22期16-17,共2页
在瑞典的卡罗琳医学院,你要是想找人请教医学问题,得到的答案没准儿是鲍勃·迪伦的歌词:“怎样才能确认肠道和呼吸道有没有炎症?”“答案在风中飘。”不是科学家拿你开涮,这个“答案”可是正经发表在1997年的《自然-医学》期刊上。
关键词 医学期刊 鲍勃·迪伦 卡罗琳医学院 呼吸道
原文传递
骑摩托车去旅行,就要像风一样
15
作者 罗勇(文/摄影) 《厦门航空》 2023年第1期72-77,共6页
于我而言,“路无止境”的同义词是“风景无止境”。人生也“无止境”。年少叛逆时读格瓦拉,想要象风一样自由,也喜欢鲍勃·迪伦,在英语课本上郑重其事抄过他的歌词:“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跃多少片海,... 于我而言,“路无止境”的同义词是“风景无止境”。人生也“无止境”。年少叛逆时读格瓦拉,想要象风一样自由,也喜欢鲍勃·迪伦,在英语课本上郑重其事抄过他的歌词:“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跃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后来,我骑上摩托车,去寻找飘在风中的答案。后来,风中的答案,都藏进了“故事”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格瓦拉 英语课本 摩托车 同义词 男子汉
原文传递
主流话语对“他者”的塑造--论鲍勃·迪伦的歌曲《埃米特·蒂尔之死》
16
作者 杨月妮 吴群涛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2-78,共7页
鲍勃·迪伦的歌曲《埃米特·蒂尔之死》是其抗议与民权主题的开山之作,这首歌曲再度流行而后又遭受批判。通过对歌词进行文本细读与分析从而发现,歌曲在民权外壳下隐藏着“他者化”内核,包括显性“他者”(南方白人)和隐性“他者... 鲍勃·迪伦的歌曲《埃米特·蒂尔之死》是其抗议与民权主题的开山之作,这首歌曲再度流行而后又遭受批判。通过对歌词进行文本细读与分析从而发现,歌曲在民权外壳下隐藏着“他者化”内核,包括显性“他者”(南方白人)和隐性“他者”(南方黑人与南方),分别体现为美国主流社会对南方白人的“他者化”、北方人对南方黑人的受害者化以及边缘化、北方对南方地域的“他者化”三个方面。由此可见,美国社会急需更包容、更平等和更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以弥补地域间和种族间的差异与裂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埃米特·蒂尔之死》 美国南方黑人 他者
下载PDF
诗乐离合的历史追溯和现代反思——以鲍勃·迪伦的诗乐表达为例
17
作者 李艳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9期101-105,共5页
诗乐一体曾经是人类艺术起源时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但随着人类文字书写系统的成熟、诗人个体意识的增强、诗歌表现艺术的完善,诗乐逐渐分离。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歌谣”依然保留着古老诗乐合流的形式,但在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冲击作用下... 诗乐一体曾经是人类艺术起源时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但随着人类文字书写系统的成熟、诗人个体意识的增强、诗歌表现艺术的完善,诗乐逐渐分离。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歌谣”依然保留着古老诗乐合流的形式,但在大众文化、消费主义的冲击作用下,“歌谣”走下“神坛”,被日渐贴上低俗的标签。鲍勃·迪伦的“诺奖现象”让学界重新开始关注诗与音乐的关系,鲍勃的“歌”更像是个例外,他的作品既有极强的民谣特点,但又有独树一帜的“诗”的特质,他的作品为我们在重新审视诗乐合流的可能性时,提供了参考性的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诗乐离合 诗性表达
下载PDF
从《直到我找到你》看鲍勃·迪伦的音乐对嬉皮士身份认同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雪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136,共10页
《直到我找到你》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约翰·欧文的第11部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嬉皮士形象,堪称一面折射嬉皮士文化的镜子。其中,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摇滚明星鲍勃·迪伦的音乐如一条主旋律贯穿整部小说。迪伦的音乐... 《直到我找到你》是美国当代知名作家约翰·欧文的第11部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嬉皮士形象,堪称一面折射嬉皮士文化的镜子。其中,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摇滚明星鲍勃·迪伦的音乐如一条主旋律贯穿整部小说。迪伦的音乐不仅成为解读这部小说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我们了解嬉皮士这一群体,进而管窥整个嬉皮士文化的重要途径。以鲍勃·迪伦的音乐为代表的嬉皮士文化,既是确认嬉皮士身份的重要标志,也是嬉皮士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更是嬉皮士仰仗终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到我找到你》 约翰·欧文 鲍勃·迪伦 嬉皮士 摇滚乐
原文传递
功能对等视域下吟唱型诗歌翻译研究
19
作者 罗卫 赵文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19期3-8,共6页
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形式、风格和读者反应对等四个维度,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60年代诗歌集汉译本。译本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读者反应对等,但因中英语言结构差异,部分文... 本研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从意义、形式、风格和读者反应对等四个维度,分析鲍勃·迪伦20世纪60年代诗歌集汉译本。译本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意义对等和风格对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读者反应对等,但因中英语言结构差异,部分文本未能完全实现形式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对等 鲍勃·迪伦 诗歌翻译
下载PDF
鲍勃·迪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之流变
20
作者 马双 陈历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142,共11页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蜚声欧美,但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有零星译介;改革开放以来,迪伦在中国的译介趋向相对多元;迪伦于2016年以诗人歌手的身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后,迪伦译介进入了相对繁盛期。检视这半个世纪以来迪伦在中国... 鲍勃·迪伦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蜚声欧美,但直到80年代初,中国才有零星译介;改革开放以来,迪伦在中国的译介趋向相对多元;迪伦于2016年以诗人歌手的身份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后,迪伦译介进入了相对繁盛期。检视这半个世纪以来迪伦在中国的旅行可知,社会变迁与抒情传统的底蕴驱动构成了外国文艺的中国译介。梳理迪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可以管窥特定时期的文艺政策如何影响外国文艺在中国的接受与流变,借此阐明其翻译与接受之嬗变的社会文化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勃·迪伦 歌曲 译介与接受 文艺政策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