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阿彭《高加索灰阑记》舞美设计始末:布莱希特舞台呈现的一个案例 |
易艳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布莱希特与中国古典戏曲 |
丁扬忠
|
《戏曲艺术》
|
1980 |
4
|
|
3
|
论《高加索灰阑记》的叙事性特征 |
黄新记
|
《海外英语》
|
2023 |
0 |
|
4
|
从《高加索灰阑记》看布莱希特式的社会主义想象 |
郑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4
|
|
5
|
跨文化戏剧中的中国古典戏曲元素呈现——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 |
吴楠
吕世生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中国戏曲对布莱希特的影响——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 |
余偲
|
《艺术评鉴》
|
2022 |
1
|
|
7
|
布莱希特创作中的中国情结 |
易乐湘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2
|
|
8
|
布莱希特戏剧的叙述性探究——以《高加索灰阑记》为例 |
张智
周芳
|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3
|
|
9
|
勇攀高峰的河北梆子艺术家刘志欣 |
甄光俊
|
《天津档案》
|
2011 |
0 |
|
10
|
简论元杂剧《灰阑记》改编中的再创造 |
乔素英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1
|
重庆版《灰阑记》的川戏意蕴 |
张安平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2
|
《灰阑记》在东西文化中的旅行 |
张西艳
梁燕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13
|
接受与创新:两部《灰阑记》的差异性比较 |
翁瑜
|
《安顺学院学报》
|
2018 |
1
|
|
14
|
我的“写意戏剧观”诞生前前后后 |
黄佐临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1991 |
2
|
|
15
|
论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间离——对两部《灰阑记》的比较阅读 |
朱语丞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方法”与非现实主义风格——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和布莱希特 |
李.斯特拉斯堡
郑雪来
|
《世界电影》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17
|
《高加索灰阑记》的陌生化处理研究 |
王斐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8
|
论《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与《高加索灰阑记》差异性的原因 |
张玥鋆
|
《汉字文化》
|
2020 |
0 |
|
19
|
共鸣与变奏——两部《灰阑记》的比较阅读 |
刘玲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15 |
0 |
|
20
|
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及其间离效果 |
姜立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1986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