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影响髓源性抑制细胞与乳腺癌肺转移的相关性
1
作者 郑里翔 郭子锋 +3 位作者 郭慧文 王晓敏 许传铭 胡玉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7-45,共9页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合剂)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募集抑制自发乳腺癌小鼠肺转移进程的机制。方法:SPF级10月龄的昆明种小鼠雌种鼠380只,每3 d触诊乳腺部位1次。饲养6个月后仍未触摸到肿块的小鼠作为空白组,发瘤后的小...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合剂)通过调节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募集抑制自发乳腺癌小鼠肺转移进程的机制。方法:SPF级10月龄的昆明种小鼠雌种鼠380只,每3 d触诊乳腺部位1次。饲养6个月后仍未触摸到肿块的小鼠作为空白组,发瘤后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紫杉醇组(0.01 g·kg^(-1),腹腔注射,隔日1次,22 d)、六味地黄丸组(0.65 g·kg^(-1)·d^(-1),灌胃)、二至丸组(5.41 g·kg^(-1)·d^(-1),灌胃)及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合剂组(6.05 g·kg^(-1)·d^(-1),灌胃),小鼠肿块直径达到15 mm左右时,进行安乐死,剥离肿瘤和肺组织。记录发瘤小鼠生存期、瘤组织质量及肺转移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小鼠肿瘤与肺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免疫荧光(IF)检测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位点G6D(Ly6G)、CD11抗原样家族成员B(CD11b)双染MDSCs细胞检测各组小鼠MDSCs在组织中的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锌指转录因子1(Snail1)、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小鼠肺组织中CC基序趋化因子9(CCL9)、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CR1)的蛋白表达。结果:造模期间,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小鼠存活中位天数增多,瘤重、肺转移率和肺部结节评分均明显减低(P<0.05,P<0.01),HE染色可见紫杉醇组和合剂组肿瘤细胞坏死增多。在原位肿瘤组织中,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DSCs荧光强度均明显下降(P<0.05,P<0.01)。在转移肺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DSCs荧光强度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DSCs荧光强度均显著下降(P<0.01)。在原位肿瘤组织中,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MP-9、TGF-β、Snail1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增多(P<0.01),E-cadherin表达量显著较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紫杉醇组与中药给药组MMP-9、TGF-β、Snail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减低(P<0.0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味地黄二至丸合剂 乳腺癌 肺转移 抑制细胞(mdscs) 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蛋白表达 CC基序趋化因子9(CCL9)/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CR1)蛋白表达
原文传递
肿瘤发生过程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特点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亚平 李鑫 +4 位作者 郭子琦 李晓玉 吴琼 周祖平 杨程 《生命科学研究》 CAS CSCD 2019年第4期263-269,共7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糖代谢参与MDSCs 功能的调节,但是,对于肿瘤进程中MDSCs 代谢水平的变化,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小鼠肿瘤模型,采...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糖代谢参与MDSCs 功能的调节,但是,对于肿瘤进程中MDSCs 代谢水平的变化,相关报道甚少。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小鼠肿瘤模型,采用流式细胞术先后分析肿瘤发生中MDSCs 的丰度、周期及线粒体质量,利用ELISA 试剂盒检测MDSCs 乙酰辅酶A 的含量,并在2-脱氧-D-葡萄糖(2-deoxy-D-glucose, 2-DG)改变糖代谢水平之后检测线粒体质量和细胞凋亡。结果发现:肿瘤发生中MDSCs 的丰度明显增加,进入分裂期的细胞数增多;肿瘤状态下MDSCs 乙酰辅酶A 的含量增加,线粒体质量显著增加;2-DG 处理后,肿瘤条件下MDSCs的线粒体质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且细胞凋亡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在肿瘤发生过程中, MDSCs 主要依赖氧化磷酸化代谢获取能量,改变其糖代谢水平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细胞(mdscs) 肿瘤发生 氧化磷酸化 能量代谢
下载PDF
胸腺法新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史芳 邱慧萍 +2 位作者 严进锦 柯昌林 李瑶 《实用癌症杂志》 2023年第12期1972-1973,1977,共3页
目的通过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共同培养,观察胸腺法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30例NSCLC患者的外周... 目的通过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共同培养,观察胸腺法新对髓源性抑制细胞亚群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西省胸科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30例NSCLC患者的外周静脉血和肿瘤组织以及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静脉血。以HLA-DR^(-)CD14^(-)CD33^(+)作为NSCLC患者的髓源性抑制细胞标志,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肿瘤组织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表达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胸腺法新共培养前后髓源性抑制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NSCLC患者手术前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为(1.62±0.46)%,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的(0.4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组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比较,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两者分别是(0.41±0.14)%、(0.96±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低于外周血中的表达,两者分别是(0.96±0.39)%、(1.62±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前后,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分别是(1.62±0.46)%、(0.53±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髓源性抑制细胞参与NSCLC疾病进展过程,胸腺法新与NSCLC患者外周血共培养后髓源性抑制细胞表达下降,表示胸腺法新可能通过促进其分化成熟而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法新 肿瘤 免疫抑制 抑制细胞(mdscs)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下载PDF
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MDSCs、IL-12、IL-10、TNF-α水平的影响
4
作者 张晓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7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治疗对其髓系抑制细胞(MDSCs)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7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治疗对其髓系抑制细胞(MDSCs)及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3年7月巨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儿常规用药后增加孟鲁司特钠口服,观察组患儿常规用药后增加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7 d,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MDSCs、IL-12、IL-10、TNF-α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MDSCs、IL-10、IL-12、TNF-α的水平较治疗前、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细辛脑注射液可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MDSCs、IL-10、IL-12及TNF-α水平,有效提高患儿细胞免疫水平,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鲁司特钠 细辛脑注射液 抑制细胞(mdscs) 细胞介素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髓源抑制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勇强 黎丽 +3 位作者 胡丽 梁瑜 曹劲松 肖建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动态比例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小鼠骨髓中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动态比例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小鼠骨髓中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 (CD11b^+Gr1^+Ly6G^+)亚群细胞,Write-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 CFSE法检测单核系和粒系MDSCs亚群对CD4^+T、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3、TGF-β和精氨酸酶(ArgⅠ)、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表达。结果: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的MDSCs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多,以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增多为主。两个亚群细胞均能降低CD4+T、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粒系亚群MDSCs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亚群细胞的细胞因子IL-4、IL-10、IL-13、TNF-α、IFN-γ以及ArgⅠ、NOS2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MDSCs显著增高,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均能抑制CD4^+T、CD8^+T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两亚群细胞均能上调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ArgⅠ、NOS2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抑制细胞(mdscs) 免疫抑制 T细胞
下载PDF
1,25-(OH)_2D_3对哮喘小鼠体内髓系抑制细胞及气道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陶秋影 雷瑞瑞 +3 位作者 王亚哲 韩影 王祯 陈茜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9期4077-4079,4082,共4页
目的通过对哮喘小鼠进行研究,建立其气道重塑模型,同时运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进行干预,哮喘小鼠脾脏内及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MDSCs)水平及气道壁厚度的改变进行检测,分析1,25-(OH)2D3对MDSCs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从而了解... 目的通过对哮喘小鼠进行研究,建立其气道重塑模型,同时运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进行干预,哮喘小鼠脾脏内及外周血髓系抑制细胞(MDSCs)水平及气道壁厚度的改变进行检测,分析1,25-(OH)2D3对MDSCs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从而了解其在哮喘发病机制的作用。方法选取30只BALB/c系小鼠,雌性、健康、8周龄,将其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哮喘组,对照组及1,25-(OH)2D3干预组,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比较小鼠气道壁厚度;收集各组小鼠外周血及脾脏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方法测定其CD11b+Gr1+MDSCs细胞的比例。结果哮喘组小鼠气道发生典型气道重塑的改变,小鼠体内MDSCs均较对照组、1,25-(OH)2D3干预组下降;1,25-(OH)2D3干预组较哮喘组气道重塑有所改善,MDSCs较对照组、哮喘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OH)2D3可能对于哮喘的发作起到一定的治疗的作用,其可能通过对于MDSCs的水平的上调来发挥作用,使得气道的炎症得以减轻,同时能够对气道重塑进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小鼠 近交BALB C 骨化三醇 抑制细胞mdscs 气道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