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底提升自体骨与异种骨移植延期种植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晓 孙凤 +1 位作者 张峰 张智勇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84-587,共4页
目的评价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的长期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在种植修复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牙列缺损患者18例(21侧)上颌窦行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 目的评价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的长期临床效果,并比较两种不同的骨移植材料在种植修复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牙列缺损患者18例(21侧)上颌窦行经上颌骨前外侧壁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延期种植术。延期(6~8个月)植入共46枚种植体。将牙列缺损区域剩余牙槽骨高度〈4mm的患者分为两组:①混合材料组(自体骨+异种骨)5例6侧;②单纯异种骨组(Bio—Oss)13例15侧。在3个时间点(植骨术后即刻、种植体负荷即刻、〉12个月随访)拍摄曲面体层X线片,评估骨吸收率及种植体存留率。结果在植入的46枚种植体中,除1枚因感染取出外,其余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并完成修复。在平均54个月随访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45/46)。3个时间点的X线片测量比较,移植骨量两组均减少,混合材料组(10.88%和7.77%),总吸收率18.65%;单纯异种骨组(4.40%和-2.47%),总吸收率1.93%。骨量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植骨的临床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单纯异种骨移植的骨吸收率低于自体骨十异种骨混合材料的骨吸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术 吸收率
原文传递
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及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培 苏小营 后岷红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共5页
目的探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诊的51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植... 目的探究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影响移植骨吸收的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接诊的51例牙列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分别于植骨前、植骨后即刻和植骨6个月后行全口腔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根据术前扫描结果将患者分为垂直型骨缺损组和水平型骨缺损组,并根据术后CBCT结果测定植骨吸收率。记录患者骨吸收率并根据骨吸收率水平将其分为高骨吸收率组和低骨吸收率组,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形态分类与移植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平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无相关性(rs=0.241,P=0.826);垂直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rs=-0.503,P=0.001)。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766(95%CI:1.192,11.897)]、异体骨移植[OR=3.725(95%CI:1.179,11.767)]、牙槽嵴倒凹深度>1.0~2.0 mm[OR=5.830(95%CI:1.845,18.417)]、垂直型缺损间距偏大[OR=5.023(95%CI:1.717,14.695)]是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垂直型骨缺损间距与种植修复术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年龄>60岁、异体骨移植、牙槽嵴倒凹深度>1.0~2.0 mm、垂直型缺损间距偏大是影响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缺损患者移植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缺损 前牙区 吸收率 相关性
下载PDF
自体髂骨复合PRF修复牙槽嵴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周龙 封兴华 陆斌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 at el et-ri ch fi bri n,PRF)应用于牙槽嵴裂植骨手术,验证其是否能够减少植骨术后的骨吸收。方法:8~12月龄犬8只,以外科手术的方法制备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随机于两侧同期植入自体髂骨(对照组)及自体髂骨混合PRF(实验组)。于术后当日、2个月、4个月时拍摄上颌骨CT,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测量植骨区体积,计算骨吸收率。结果:术后2个月、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小于对照组,行配对样本的t检验,P<0.01。结论:将PRF加入自体髂骨进行骨移植修复犬的牙槽嵴裂,在术后4个月的时间范围内,可以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牙槽嵴裂植 三维重建 吸收率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牙槽嵴裂 被引量:5
4
作者 沈悦 马海英 +2 位作者 张彦升 王娟 时炳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0期8108-8112,共5页
背景:临床上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方法修复牙槽嵴裂,常常不能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移植骨吸收率因人而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松质骨块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的骨吸收情况。方法:制备实验犬双侧牙... 背景:临床上使用自体髂骨移植方法修复牙槽嵴裂,常常不能获得稳定的治疗效果,移植骨吸收率因人而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自体髂骨松质骨块移植修复牙槽嵴裂术后的骨吸收情况。方法:制备实验犬双侧牙槽嵴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和单纯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通过颌骨CT及micro CT对植骨区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骨小梁厚度、骨小梁分离度、骨密度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6个月实验组骨体积分数、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骨小梁分离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骨小梁厚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膜片复合髂骨骨移植可减少植骨术后骨吸收率,同时可以促进新骨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移植 移植 自体 颌面畸形 干细胞 移植 细胞膜片 髓间充质干细胞 自体髂移植 牙槽嵴裂 吸收率
下载PDF
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对牙槽嵴裂患者相关生长因子及植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高尔东 郭洁 +2 位作者 胡姝娥 祁振江 赵世俊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1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对牙槽嵴裂患者相关生长因子及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0例牙槽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对牙槽嵴裂患者相关生长因子及植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10月笔者科室收治的60例牙槽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观察组采用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修复术。随访期间,比较两组患者龈沟液相关生长因子、最低边缘骨水平(MBL)、最小垂直骨桥高度(SLB)、最小骨宽度(SBW)、骨吸收率等指标。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龈沟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3.32±6.20 vs 35.52±5.44,40.78±6.14 vs 36.71±5.51)pg/μl(P<0.05);SLB、SBW、MBL明显高于对照组(10.52±1.32 vs 8.48±1.12,9.12±1.14 vs 6.23±0.82;8.64±1.25 vs 6.75±1.02,6.28±0.85 vs 4.25±0.72,2.62±0.31 vs 2.47±0.24,2.62±0.31 vs 2.79±0.32,2.47±0.24 vs 2.67±0.27)mm(P<0.05),骨吸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45±1.52 vs 20.32±4.15,17.72±3.12 vs 25.42±4.36)%(P<0.05)。结论:浓缩生长因子联合自体髂骨移植术有助于刺激牙槽嵴裂患者龈沟液相关生长因子分泌,降低骨吸收率,提高植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嵴裂 自体髂移植 浓缩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 吸收率
下载PDF
骨缺损形态与引导骨再生术后骨吸收率的关系分析
6
作者 汪婷 涂业颖 +1 位作者 于艳春 林海燕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19期2089-2093,I0007,共6页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骨缺损形态与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吸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种植科,由同一术者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行GBR的患者20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投照... 目的分析上颌前牙骨缺损形态与引导骨再生术(GBR)后骨吸收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杭州口腔医院种植科,由同一术者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同期行GBR的患者20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的锥形束投照计算机体层摄影系统数据,采用六维齿科牙设计软件拟合,测量术前骨缺损近远中向、唇舌向、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4个骨缺损形态指标。比较患者距种植体颈部不同位点术后即刻骨增量、骨吸收量、骨吸收率;分析骨缺损形态、术后即刻骨增量与GBR后骨吸收率的相关性;分析患者GBR后骨吸收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距种植体颈部3、6 mm处的术后即刻骨壁厚度及术后即刻骨增量均>9 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 mm处骨吸收量均>9 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 mm处骨吸收率<6 mm处<9 mm处(均P<0.05)。距种植体颈部3、6、9 mm处的骨吸收率与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呈负相关(r=-0.678、-0.553、-0.487,均P<0.05),与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牙槽骨凹陷角度均呈正相关(r=0.845、0.547、0.633;0.877、0.619、0.599,均P<0.05),而与近远中向骨缺损、术后即刻骨增量均无相关性(均P>0.05)。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最大径,较小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及牙槽骨凹陷角度的骨缺损患者行GBR后,距种植体颈部3 mm处的骨吸收率较低(均P<0.05);9 mm处的骨吸收率仅受到冠根向骨缺损最大径的影响(P<0.05);骨缺损形态对种植体颈部6 mm处骨吸收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BR难点在于维持种植体颈部3 mm处植骨材料的稳定,其中骨缺损形态是影响种植体颈部骨吸收率的关键因素:具有较大的唇舌向骨缺损、较小的冠根向骨缺损及较小的骨凹陷角度的牙槽骨形态是相对有利型骨缺损,对其行GBR后的骨吸收率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损形态 引导再生术 吸收率
下载PDF
牙槽骨缺损类型与GBR术后效果的关系及预测价值分析
7
作者 罗焕娣 王玉玲 +1 位作者 莫浩勋 缪小青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9期1541-1545,共5页
目的:探究牙槽骨缺损类型与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效果的关系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并同期GBR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种植后患者均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植骨吸... 目的:探究牙槽骨缺损类型与引导骨再生(GBR)术后效果的关系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东莞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行上颌前牙区种植体植入并同期GBR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种植后患者均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植骨吸收率。并根据患者CBCT数据进行骨缺损三维结构重建,以Pearson相关性骨缺损形态学变量与植骨吸收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以ROC曲线分析始骨缺损形态学变量对植骨吸收率的预测价值。结果:GBR术后6个月,82例患者吸收率平均为(46.8±10.52)%。经CBCT对初始骨缺损进行重建后,计算显示mMD为(5.39±1.58)mm、mCA为(5.24±1.08)mm、mBL为(5.06±1.25)mm、rmCA/mMD为(1.03±0.29)、rmCA/mBL为(1.07±0.27)、rmBL/mMD为(1.00±0.3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CA、mBL与植骨吸收率呈负相关(r=-0.408、-0.496,P<0.05);rmCA/mMD、rmCA/mBL与植骨吸收率呈正相关(r=0.636、0.418,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显示,mBL、rmCA/mMD为植骨吸收率的影响因素(P<0.05)。另ROC曲线显示,mBL、rmCA/mMD预测植骨吸收率≥45.1%的AUC分别为0.836、0.812,95%CI分别为0.743~0.921、0.722~0.902。结论:初始骨缺损形态与GBR术后的植骨效果关系密切,骨缺损形态学特征变量预测术后植骨吸收率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缺损 类型 引导再生 吸收率 锥形束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