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食源指示分析
被引量:4
- 1
-
-
作者
王腾
高春霞
王少琴
韩东燕
叶深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
-
出处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2-1001,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02372,41906074)
上海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210021)
温台渔业资源专项调查项目(158053)。
-
文摘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鱼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包括C16∶0、C17∶0、C18∶1n9c、C18∶3n3、C16∶1n7、C20∶1、C20∶4n6、C20∶5n3(EPA)和C22∶6n3(DHA)等,其中C16∶0含量最高(23.12%),其次为C18∶1n9c(16.67%)、C16∶1n7(11.45%)和C22∶6n3(11.40%);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平均含量达到60.20%,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39.80%),DHA和EPA在机体中含量占比达15.54%,体现出小黄鱼肌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体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绝大多数特征脂肪酸在各季节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而120~139 mm体长组和>180 mm体长组的C16∶1n7、C20∶1和C18∶1n9c在冬季的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季节;基于脂肪酸食源指示功能,小黄鱼属于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鱼类,初始碳源包括浮游硅藻类、甲藻类和底栖生物等。本研究利用了特征脂肪酸稳定指示食物来源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中小黄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
关键词
小黄鱼
脂肪酸
食源指示
浙江南部近海
-
Keywords
small yellow croaker
fatty acid
dietary indicator
offshore waters of southern Zhejiang
-
分类号
X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