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认知心”到“统合心”——早期儒家心论思想新探 被引量:2
1
作者 孙伟 《中国哲学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3,共9页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 在早期儒家认知理论与形而上学之间游走无隙的是心论。从孔子通过经验学习、理性思考以及日常实践循环往复到达的“乐之”境界,到孟子通过具体而微的道德实践扩充善端成为“性”之本体,再到荀子通过“虚壹而静”的经验学习与理性思虑而最终实现的“大清明”境界,早期儒家的“心”在认知过程和实现形而上境界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心”或体现为认知心,或体现为道德心,或体现为形而上之心。“心”的这些面向并不是静止的,它们在动态的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早期儒家心论的丰富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义 虚壹而静
原文传递
知言与养气:孟子对仁义之道的新拓展
2
作者 孔德立 《管子学刊》 2024年第2期19-29,共11页
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孟子阐... 孟子之前的儒者不善言辩,时人称孟子“好辩”,孟子则以“不得已”加以辩驳。孟子的理由是:基于历史依据、现实需要和儒家仁义学说。孟子的“好辩”是“知言”的表现,并以“诐、淫、邪、遁”之辞剖析各类邪说的危害。在此基础上,孟子阐明了“浩然之气”:“气”有义、道为基础;道是仁道,义是行仁之路;“养气”是行仁义之道的方式。基于仁义之正和气之浩然,孟子进一步阐发了集义与仁政学说。孟子的“知言”与“养气”源头在孔子那里,经过孟子的阐释,成为支撑孟子仁义之道思想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知言 养气 集义 仁义之道
下载PDF
《孟子》新解三则 被引量:4
3
作者 蒋国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40-46,共7页
通过辨析前人注释之得失,可以将《孟子·尽心下》第16章"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解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人),(仁也者)道也";将《孟子·离娄下》第26章所谓"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解... 通过辨析前人注释之得失,可以将《孟子·尽心下》第16章"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解为"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人),(仁也者)道也";将《孟子·离娄下》第26章所谓"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解为全天下的人们谈论人性,都是根据人自身的作为(则故)来谈;将《孟子·公孙丑上》第2章所谓"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解为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生命精神)是归集各种合乎义的行为以体悟其所以然而产生出来的,不是简单地模仿义行就能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朱熹 集义
下载PDF
“以才论性”与“因情定性”——孟子性善论之致思理路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徽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3-17,共5页
孟子论性,实乃据才以为言的。故其性善论之主要致思理路为“以才论性”和“因情定性”也;相应地,恶的产生乃因“不尽其才”所致,且作为道德修养的“集义”与“养气”实皆为“尽其才”之过程。
关键词 性善论 集义 养气 孟子
下载PDF
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与展开——以对《孟子》“集义”的诠释为中心 被引量:2
5
作者 肖永明 谢川岭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75,共7页
“集义”这一概念自经孟子提出后,便吸引了后世学者的注意。汉以降至宋初,“集义”只是描述义与气共同生起的状态。但在宋明理学思潮兴起之后,“集义”被解释为“积义”或“积善”,转化为一项重要的修养工夫。围绕着集义的阐发,宋明理... “集义”这一概念自经孟子提出后,便吸引了后世学者的注意。汉以降至宋初,“集义”只是描述义与气共同生起的状态。但在宋明理学思潮兴起之后,“集义”被解释为“积义”或“积善”,转化为一项重要的修养工夫。围绕着集义的阐发,宋明理学工夫体系中的核心议题、话语如有关道德心性涵养与道德实践活动关系的敬义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关系的知行观,以及注重先验道德觉知、本能的工夫论皆得以构建、展开。考察集义之诠释,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建构、分化、趋向,也对理解与勾勒近世儒学史的演进、发展、变迁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工夫论 《孟子》 集义
原文传递
知言与养气——儒家哲学话语之两轮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家星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6-132,共7页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 知言与养气作为儒家哲学的一对重要话语,肇端于先秦儒学,兴盛于宋明理学,转化于现代哲学。孔子视知言知人与内省反求为君子人格的必要内涵,孟子首次将知言养气作为一对儒学核心话语而提出,据此彰显了儒学仁智双彰之精神。宋明道学接续孟子,以知道、集义诠解知言、养气,突出了知言的工夫、境界义,强化了知言与养气的关系。冯友兰以西方哲学的理性与直觉重新解读知言养气,因知言以论哲学新方法,据养气而发境界论新思,展现了儒家哲学理性与存养、认识与实践、工夫与境界两轮偕行的特色。故深化对知言养气的认识,有助于推动中国哲学话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言 养气 知道 集义 话语
下载PDF
《孟子》“不动心”章发微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23-25,共3页
孟子的“不动心”相当于朱熹所谓的“气魄”,它是通过知言养气途径而达到的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养气就是不断扩充内心的善端,积蓄足够的力量去推行仁政;知言则是明察时势,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穷达,皆不失义,这才是孟子强调“不动心... 孟子的“不动心”相当于朱熹所谓的“气魄”,它是通过知言养气途径而达到的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养气就是不断扩充内心的善端,积蓄足够的力量去推行仁政;知言则是明察时势,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穷达,皆不失义,这才是孟子强调“不动心”的用意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动心 集义 知言 养气
下载PDF
张载的人性修养论 被引量:1
8
作者 卢有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地之性。而要回归天地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继善成性&qu... 张载认为人性区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人性修养的目的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复归至善的天地之性。而要回归天地之性,既要"继善成性",又要"变化气质"。"继善成性"就是要保存、继承天地之性;"变化气质"就是要根除气质之恶。"集义"、"养气"是人性修养的基本工夫,通过"集义",养得"浩然之气",就能与天为一,成性成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载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变化气质 集义 养气
下载PDF
孟子“义袭”说辨正 被引量:1
9
作者 陈徽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9,158,共12页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 在论述如何涵养"浩然之气"时,孟子以"集义"与"义袭"相对。他认为:作为涵养工夫,"养气"与"集义"须臾不可相离。唯有如此,"浩然之气"方得充实与浩大,以致"塞于天地之间"。"集义"即"配义与道",体现的是行为的"居仁由义"性。与此相对,"义袭"之为则属于"行仁义",是不具有道德自足性的,故不能生发、滋养"浩然之气"。所谓"其为气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其义为:"浩然之气"乃是"集义"所生,非为假"义"之名可自外而一举袭得之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集义 义袭
原文传递
斋戒与文学思维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家湘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5,10,共6页
斋戒是一种心理调节运动,分为散斋与致斋两种。集虚是散斋的哲学化,集义是致斋的哲学化。文学上将集虚归结为法天,将集义归结为养气。
关键词 斋戒 集虚 集义 法天 养气
下载PDF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红卫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 陈白沙心学的德性进路即陈白沙心学的成德、成圣路径。陈白沙继承了孟子"集义"的德性进路,他认为成德、成圣的根基在于"立本",即通过日常生活中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以体证仁、善之为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在"立本"的基础上,陈白沙的成德历程基本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提撕、唤醒的"勿忘"工夫为主,由于陈白沙并未透彻地理解"勿忘"与"勿助"体证工夫的辩证关系,因用功过度而导致了心疾;第二阶段以"勿助"工夫为主,陈白沙逐渐领悟了"勿助"的含义及其对成德、成圣的意义,即由"亲亲之情"及"恻隐之心"所呈露的仁、善的端倪渐次扩充而达致至仁、至善,是一个顺理推演的自然过程,不需要任何的助长。至此,"勿忘勿助之间"成为陈白沙心学成德、成圣的基本体证路径。在此基础上,陈白沙构建了本体自然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心学 德性进路 集义 义袭 勿忘 勿助
下载PDF
朱子的修身功夫论体系
12
作者 赖功欧 《朱子学刊》 2014年第1期1-11,共11页
在朱子的修身功夫论体系中,把格物致知作为其积学明理的立基之本,集义养气作为其诚意正心的入德之门,由静而敬作为其修养日进的取径之法。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在朱子看来,通过这一修身方法论体系,可达到'成圣'的目的... 在朱子的修身功夫论体系中,把格物致知作为其积学明理的立基之本,集义养气作为其诚意正心的入德之门,由静而敬作为其修养日进的取径之法。这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在朱子看来,通过这一修身方法论体系,可达到'成圣'的目的。此诚如朱子所言:'知事理之当然,见道义之全体而身力行之,以入圣贤之域也。'1这一修身功夫论体系的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义 功夫 之域 养气 体系 方法论 全体
原文传递
格物循理,必有事焉——程颐对“孔颜之乐”的诠释
13
作者 赵四学 李煌明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 2010年第5期17-18,共2页
本文从程颐对“孔颜之乐”的诠释入手,分析了“孔颜之乐”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到“孔颜之乐”的具体途径和要求,这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指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孔颜之乐 格物 循理 必有事焉 用敬 集义
下载PDF
章学诚文气观简论
14
作者 张富林 《焦作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73-75,共3页
文气观是中国古代文章学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命题,历代才人慧士对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清乾嘉时期文史大家章学诚杂取诸家学说,兼融己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气观:气贵于昌;文非气不立;集义养气;临文检其心气。章学诚的"... 文气观是中国古代文章学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颇为复杂的命题,历代才人慧士对其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清乾嘉时期文史大家章学诚杂取诸家学说,兼融己意,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文气观:气贵于昌;文非气不立;集义养气;临文检其心气。章学诚的"文气"观袭古创新,见解辩证而深刻,对今人亦有许多启迪和借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文气观 集义
下载PDF
论阳明“四句教”的工夫路径困难
15
作者 王帅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阳明及其两个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展示"四句教"在"本体-工夫"上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剖析"四句教"的工夫路径的困难,可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概念的"无&... 本文试图通过对王阳明及其两个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展示"四句教"在"本体-工夫"上的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剖析"四句教"的工夫路径的困难,可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概念的"无"的面向特征即"无滞性"和"不动心"在何种程度上有益于工夫修养是不清晰的;其次,阳明的良知心体具有"有""无"两个面向,即道德形态的良知和非道德形态的良知,而这种对良知的双向描述在何种程度上能够统一于一个良知本体内也是不清晰的。这些不清晰性主要源自其本体论的困境:要么将恶的来源归于良知而异化了良知自身,要么承认恶的来源在外而被迫承认体用并非不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本体 工夫 集义 良知
下载PDF
从《孟子》“养浩然之气”的诠释看朱王异同
16
作者 詹良水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3期21-29,共9页
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勿助",而"必有事"只是"集义",&... 朱子与王阳明对于《孟子》知言养气章"养浩然之气"一节的诠释出现显著不同。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旨归,认为工夫全在"必有事"上,不需说"勿忘、勿助",而"必有事"只是"集义","集义"只是"致良知"。因王阳明的思想多是在与朱子长期的"对话"中形成的,故他对此节的一些解释又直接承自朱子。所以,通过分析王阳明对此节的诠释,并对比与朱子对此节诠释的异同,不仅可以管窥他晚年以"致良知"涵盖一切成圣工夫的诠释学特色,同时还能了解朱子的思想对王阳明的重要影响以及二人以对"格物"的不同理解为基点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孟子 致良知 集义
下载PDF
论二程道德修养观
17
作者 吴成瑞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5-27,共3页
二程道德修养观贯穿于其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二程伦理思想的方法论。由于二程本体论的倾向不同,导致他们的修养观各有侧重,因此对以后的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二程道德修养观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 二程道德修养观贯穿于其伦理思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二程伦理思想的方法论。由于二程本体论的倾向不同,导致他们的修养观各有侧重,因此对以后的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认识二程道德修养观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二程修养观进行阐释,且揭示二者修养观的不同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集义 格物 致知
下载PDF
由良知而推演的三种关系的辩析——读王阳明晚年的一封重要书信《答欧阳崇一书》
18
作者 王晓昕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6-30,共5页
王阳明在晚年《答欧阳崇一书》中,就良知与见闻之知、良知与理性思维、良知与集义笃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辩析。他认为良知不滞于见闻且不离于见闻;在良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中,良知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就在于所思所虑是否合乎天理;... 王阳明在晚年《答欧阳崇一书》中,就良知与见闻之知、良知与理性思维、良知与集义笃行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辩析。他认为良知不滞于见闻且不离于见闻;在良知与理性思维的关系中,良知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标准,就在于所思所虑是否合乎天理;而在良知与集义的关系上,言君子之学,从动机、过程到目的,终身只是集义,便是笃行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见闻之知 理性思维 集义
下载PDF
有道不动心——王船山的“知言养气”论
19
作者 陈屹 石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14-18,38,共6页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qu... 王船山诠释孟子的"知言养气"章,认为北宫黝、孟施舍、告子等人都是"不动心有道",而孔、孟圣学是"有道不动心"。孟子以持志为本,集义养气、学诲知言而至义精仁熟,自然"不动心",告子等人是在"不动心"上下功夫,而孟子"不动心"是自致的功效。在"心气不二"的气本论前提下,王船山将孟子的持志、集义、养气、知言贯通为一,彰显出孟子心性之学的气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王船山 不动心 持志 集义 养气 知言
下载PDF
对牟宗三评程伊川的重新审视——兼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另一种可能性
20
作者 邝宁 《宜宾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0-26,共7页
牟宗三将程伊川从儒家正统中划出,是因他结合了朱子来谈程伊川。程伊川的思想处于程明道的主观心性系统与朱子的客观理性系统之间,如果结合程明道来谈伊川,则伊川的思想并没有偏离儒家正统的道德自律。而且伊川从性体中引出义为存有界奠... 牟宗三将程伊川从儒家正统中划出,是因他结合了朱子来谈程伊川。程伊川的思想处于程明道的主观心性系统与朱子的客观理性系统之间,如果结合程明道来谈伊川,则伊川的思想并没有偏离儒家正统的道德自律。而且伊川从性体中引出义为存有界奠基,从性体界开出存在界;又通过穷理反躬的工夫,使道德心优先于客观知识。由程伊川的思想可以挖掘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智的直觉 道德自律 集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