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5篇文章
< 1 2 1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药灸百会穴治疗儿童孤独症伴情绪障碍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李艳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7期0099-0102,共4页
深入分析隔药灸百会穴对儿童孤独症伴情绪障碍的具体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在我院康复治疗中心进行治疗的孤独症伴情绪障碍儿童60例,根据随机数字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利用隔药灸百会穴与其他穴位治疗... 深入分析隔药灸百会穴对儿童孤独症伴情绪障碍的具体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4月到2023年4月在我院康复治疗中心进行治疗的孤独症伴情绪障碍儿童60例,根据随机数字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观察组利用隔药灸百会穴与其他穴位治疗,配合综合性干预措施开展治疗工作;对照组直接利用综合性干预措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得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对照组为76%,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BPR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但是差异突出,P<0.05。结论 隔药灸百会穴结合综合性干预措施对儿童孤独症伴情绪障碍进行治疗时具有明显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的病情,对提高患儿和家长的生活质量有积极帮助,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会穴 儿童孤独症 情绪障碍
下载PDF
隔药灸治疗下尺桡关节陈伤49例 被引量:1
2
作者 郑素明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8-48,共1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下尺挠关节损伤经临床处理后遗留腕部顽固性疼痛、乏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有下尺桡关节陈伤患者的压痛点或相应穴位进行隔药灸。结果:治愈 25例,显效 20例,好转 4例,治愈率51%,总有效率...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下尺挠关节损伤经临床处理后遗留腕部顽固性疼痛、乏力等症状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9例有下尺桡关节陈伤患者的压痛点或相应穴位进行隔药灸。结果:治愈 25例,显效 20例,好转 4例,治愈率51%,总有效率100%。结论:隔药灸对治疗下尺挠关节陈伤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尺桡关节损伤 陈旧性损伤 治疗
下载PDF
隔物灸的近红外光谱辐射特性测定 被引量:86
3
作者 杨华元 肖元春 +2 位作者 刘堂义 顾训杰 夏锦杉 《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第9期15-17,共3页
目的和方法 应用 MS96A型光谱分析仪测定艾条灸、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辐射的近红外光谱。结果和结论 艾条灸光谱相对较离散 ,可出现数个波峰 ;在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都各自形成一个特定的波峰且相对较稳定。不... 目的和方法 应用 MS96A型光谱分析仪测定艾条灸、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辐射的近红外光谱。结果和结论 艾条灸光谱相对较离散 ,可出现数个波峰 ;在隔姜片灸、隔蒜片灸、隔附片灸时都各自形成一个特定的波峰且相对较稳定。不同的隔物灸能产生各自的红外辐射光谱 ,并可对机体有着相应的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 谱辐射特性 测定 生物物理学 艾条 姜片 蒜片
下载PDF
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被引量:84
4
作者 董珍英 张保球 郭锡全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取常规针刺患侧阳白、四白、太阳、颧髎、颊车等穴结合下关、牵正穴处行隔牵正散灸,对照组常规针刺,均每天治疗1次,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用House 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Portmann简易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B分级、Portmann、FDIP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组的H-B分级、Portmann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FDIP、FD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36/3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29/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隔牵正散灸下关、牵正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药饼 下关穴 牵正穴
原文传递
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被引量:61
5
作者 郝仓仓 王昕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59-662,共4页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隔姜灸神阙穴联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穴治疗。观察两组的有效...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隔姜灸神阙穴联合针刺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穴治疗。观察两组的有效率(即时疗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VAS评分及PGE2和PGF2a。结果:两组经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即时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和83.33%,经统计分析,两组具有明显差距(P〈0.05);两组近期疗效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83.33%,经统计分析,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远期疗效对比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3.33%,经统计分析,两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本临床研究在即时疗效、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进行比较,近期VAS评分P〉0.05,表明两组在近期疗效改善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而远期P〈0.05,在VAS评分改善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VAS评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PGE2和PGF2a水平对比,两组在治疗后PGE2较治疗前均升高,PGF2a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两组在近期疗效改善方面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隔姜灸配合针刺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布洛芬缓释胶囊 针刺
下载PDF
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54
6
作者 赵喜新 路玫 +12 位作者 朱霞 高萍 李艳丽 王雪梅 马东阳 郭现辉 童伯瑛 杨晓丽 杜炜炜 周世繁 刘怀民 冉鹏飞 吕晓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15-720,共6页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隔姜灸组用隔姜灸,穴取大椎、膈俞、脾俞等;中药组口服参花片、强力升白片。观察...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及对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协作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隔姜灸组用隔姜灸,穴取大椎、膈俞、脾俞等;中药组口服参花片、强力升白片。观察2组病人白细胞减少情况、消化道反应情况以及化疗药物副作用情况。结果:隔姜灸组113例,中药组108例。10天后疗效:隔姜灸组治愈率为84·1%,有效率为66·4%;中药组分别为35·2%、33·3%。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15天随访2组均能维持疗效。2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临床症状,但隔姜灸组优于中药组。安全性指标检验表明,2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反而对化疗所致的心、肺、肾功能的损伤有一定的改善。结论:隔姜灸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疗效可靠并优于口服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反应/针疗法 白细胞减少/针疗法 多中心研究
下载PDF
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7
7
作者 吴松 严江天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67-1271,共5页
目的:观察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与西药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针灸组采用足三里、关元温针灸(30 min)联合八髎穴隔姜灸(1.5 h)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 目的:观察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治疗与西药治疗卵巢早衰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50例卵巢早衰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西药组,每组25例。针灸组采用足三里、关元温针灸(30 min)联合八髎穴隔姜灸(1.5 h)治疗,每天1次,每周5次,1个月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西药组给予口服克龄蒙治疗,从月经来潮第5天起服用,每次1片,每天1次,连续服用21 d停药,停药7 d后继续服用,共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使用电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酶联免疫法检测雌二醇(estradiol,E_2),采用彩色多普勒阴道超声及腹部超声测定卵巢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水平及卵巢体积、窦卵泡计数(AFC)。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SH、FSH/LH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灸组FSH/LH低于西药组(P<0.05);两组E_2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两组PSV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灸组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两组RI、PI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两组卵巢体积均较治疗前增大(均P<0.05);两组AFC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针灸组高于西药组(P<0.05)。针灸组总有效率为92.0%(23/25),西药组总有效率为88.0%(2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关元温针灸联合八髎穴隔姜灸对卵巢早衰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患者FSH/LH、PSV以及卵泡数量方面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早衰 温针 足三里 关元 八髎
原文传递
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及自由基的影响 被引量:46
8
作者 丁菊英 赵粹英 +3 位作者 吴恒举 居贤水 黎飒 张英英 《上海针灸杂志》 1995年第1期4-5,共2页
本研究观察隔药饼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自由基及其产物增加 ,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 (C3b)受体活性 ,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 ,并能拮抗血清... 本研究观察隔药饼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自由基及其产物增加 ,使机体防御功能减弱 ,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 (C3b)受体活性 ,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能力 ,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 (RFIR) ,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 ,同时还能调整机体的内环境 ,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免疫 自由基
下载PDF
隔药灸结合血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观察 被引量:29
9
作者 王志萍 张煜 +1 位作者 马志民 李祥炜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36-138,共3页
用自制中药饼在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做隔药灸治疗慢性肾衰血透 2 8例 ,并与西医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4% ,对照组为 62 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说明隔... 用自制中药饼在大椎、命门、肾俞、脾俞、中脘、中极、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上做隔药灸治疗慢性肾衰血透 2 8例 ,并与西医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 4% ,对照组为 62 5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说明隔药灸结合透析治疗 ,能增强慢性肾衰患者体质 ,改善临床症状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并能减轻由于长期透析出现的透析后综合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肾功能衰竭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不同灸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肿胀关节及滑膜液中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杨涵棋 刘旭光 +2 位作者 杨馨 陈婷 余曙光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39,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关节滑膜液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及温和灸... 目的:观察不同灸法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关节滑膜液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的作用机制。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姜灸组及温和灸组,每组8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复制实验性RA模型,于造模后第7天开始,分别用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施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两侧交替进行,每日1次,6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在造模前、造模后第7天及治疗第7、14、21天分别测量各组后肢的左、右膝关节周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滑膜液中IL-1、TNF-α的含量。结果: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白兔左、右膝关节周长(P<0.01),其中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直接灸、隔姜灸、温和灸均能明显降低RA模型动物关节滑膜液中IL-1、TNF-α含量(P<0.01,P<0.05),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明显(P<0.05)。结论:不同灸法治疗实验性RA均有明显的抗炎效应,且以隔姜灸作用最为显著;不同灸法抑制IL-1、TNF-α炎性反应因子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直接 温和 炎性反应 滑膜液IL-1 TNF-α
原文传递
不同中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48
11
作者 王兵 杨金洪 +7 位作者 陈枫 胡静 刘东霞 姜爱平 叶航 吴成思 曹建萍 栗新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929-1933,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中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3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96例、隔姜灸组96例、电针组94例和中药组62例,另招募西药组患者60例。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的方法,隔姜灸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患侧面部隔姜灸治疗,电... 目的评价不同中医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3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96例、隔姜灸组96例、电针组94例和中药组62例,另招募西药组患者60例。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的方法,隔姜灸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患侧面部隔姜灸治疗,电针组为在针刺基础上加用患侧局部电针治疗。以上3组均每日治疗1次。西药组口服维生素B1片、维生素B12片,20 mg/次,每日3次;强的松片,20 mg/次,每日1次。中药组口服牵正散汤剂,每日1剂。各组均治疗20天。在治疗10、20天及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各组患者House-Brackman(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0、20次及随访时,各组患者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20次及随访时,针刺组、电针组、隔姜灸组、中药组HB分级及治疗10、20次及随访时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总分均优于西药组(P<0.01)。各组间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西药组愈显率低于其他各组(P<0.01)。除西药组外,其他各组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隔姜灸、电针、中药均可有效治疗面瘫,其中针刺、隔姜灸、电针、中药治疗面瘫疗效相当,优于西药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电针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46
12
作者 胡玲 郝峰 +5 位作者 钟峰 秦黎虹 夏晓红 储浩然 罗磊 蔡荣林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 目的观察艾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探讨艾灸温通效应与不同灸法、灸程的关系。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纳入的180例活动期RA患者(168例完成整个研究过程),随机分为隔姜灸、温和灸及雷公藤多甙三组,每组均治疗60天,每30天治疗完成后,采用症状分级量化评分表观察关节疼痛、肿胀和压痛的个数与程度等症状体征指标,并测定治疗前后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结果经艾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压痛等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或P<0.01);60天明显优于30天(P<0.05或P<0.01);在症状改善方面,隔姜灸组优于温和灸组(P<0.05或P<0.01),在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改善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与灸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 类风湿关节炎 量效关系
下载PDF
隔药灸结合针刺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TNF-α、TNFR1、TNFR2表达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7
13
作者 施茵 包春辉 +4 位作者 吴焕淦 陈巍峰 秦秀娣 张榕 吴璐一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1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针刺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以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克罗恩病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轻、中度克罗恩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隔... 目的观察隔药灸结合针刺对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以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克罗恩病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轻、中度克罗恩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隔药灸结合针刺治疗,12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6个疗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美沙拉嗪口服,连续服用12周。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63.33%;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肠黏膜TNFα-、TNFR1、TNFR2含量和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治疗后比较,肠黏膜TNFα-、TNFR1含量及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结合针刺可能是通过降低克罗恩病肠黏膜异常增高的TNFα-、TNFR1、TN-FR2,从而抑制肠上皮细胞的异常凋亡,达到保护肠上皮屏障损伤和减轻肠道炎症反应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疗法 肿瘤坏死因子
下载PDF
隔姜隔盐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对照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刘慧林 王麟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1-624,共4页
目的:探讨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际完成试... 目的:探讨隔姜隔盐灸法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2例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神阙隔姜隔盐灸法及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针刺治疗。实际完成试验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隔姜隔盐灸法在改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护理者夜间平均被叫起次数、患者白天平均急迫性尿失禁次数、患者夜间尿失禁人次等排尿障碍症状方面,以及提高尿失禁等级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对于预防泌尿系感染,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泌尿系感染发生率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隔姜隔盐灸法是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简便、适于推广的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针疗法 排尿障碍/针疗法 神阙
下载PDF
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5
作者 吴焕淦 黄臻 +5 位作者 刘慧荣 张卫 施茵 朱毅 崔云华 刘世敏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 目的:探讨针灸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灸组、电针组,并设立正常组,隔药灸组和电针组选取"气海"穴、"天枢"穴,分别进行隔药灸与电针治疗。疗程结束后,剖取动物结肠组织,应用电镜、流式细胞仪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结构的改变及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在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同对上皮细胞凋亡大量增加,电针、隔药灸可使上皮细胞凋亡得到显著地抑制。结论:电针、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上皮细胞的凋亡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组织病理学改变 结肠上皮细胞 作用机制 流式细胞仪 调节 电针治疗 结肠组织 组织结构 模型大鼠 凋亡异常 正常组
下载PDF
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2
16
作者 佘延芬 孙立虹 +3 位作者 杨继军 葛建军 李新华 卢永建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5例(隔物灸组),并设中药月月舒作对照104例(药物组),观察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各40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经期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 目的:探讨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5例(隔物灸组),并设中药月月舒作对照104例(药物组),观察临床疗效,同时对两组各40例进行了治疗前后经期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变化检测。结果:隔物灸组总有效率为95.2%,优于药物组的85.6%(P<0.05);隔物灸组β-E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隔物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β-EP的水平而发挥止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寒湿 Β内啡肽 神阙
下载PDF
隔姜灸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3
17
作者 郝锋 胡玲 +3 位作者 吴子建 罗磊 蔡荣林 何璐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7-680,共4页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疗程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的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灸法的效应规律奠定基础。方法 100例R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用隔姜灸,对照组50例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每组各随机分...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疗程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临床疗效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的量效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灸法的效应规律奠定基础。方法 100例R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例用隔姜灸,对照组50例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每组各随机分为30d/疗程和60d/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临床指标及RBC、HGB、HCT、PLT、PCT、RF、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隔姜灸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均明显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且在改善程度上优于雷公藤多苷片。在实验室指标上,经隔姜灸治疗后,RBC、HGB明显高于治疗前,PLT、RF、ESR、CRP指数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在不同疗程疗效的比较中,隔姜灸60 d后对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治疗30 d,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上亦优于治疗30 d。结论隔姜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肯定,能显著控制并改善患者临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指标。隔姜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较长疗程(60 d)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较短疗程(30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不同疗程 足三里 肾俞
下载PDF
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被引量:41
18
作者 孔素平 王文琴 +1 位作者 肖宁 谭奇纹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10期895-898,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加隔姜灸)、针刺组及西药组(匹维溴胺),每组30例。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结果针灸组...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针刺加隔姜灸)、针刺组及西药组(匹维溴胺),每组30例。观察3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变化。结果针灸组总体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针刺组及西药组(P<0.05),但针刺组总有效率与针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西药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积分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腹痛、腹胀或不适、黏液便、胃纳减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P<0.01);而针灸组腹痛、腹胀或不适、大便性状、大便次数、黏液便、胃纳减少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各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针刺组及针灸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而针灸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值显著高于针刺组(P<0.01)。结论针刺加隔姜灸及单纯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均优于西药匹维溴胺;而针刺加隔姜灸法又优于单纯针刺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 针刺 匹维溴胺 疗法
下载PDF
隔姜灸、悬灸对不同穴位各时段热感度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19
作者 路玫 张丽繁 +1 位作者 袁晔 于冬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32-235,共4页
目的:测定健康人不同腧穴对隔姜灸和悬灸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便更好地指导灸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3名健康学生随机分为隔姜灸组(22名)和悬灸组(21名),于肾俞、中脘、足三里、外关穴分别行隔姜灸和悬灸,... 目的:测定健康人不同腧穴对隔姜灸和悬灸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的阈值区间,以便更好地指导灸法的临床应用。方法:43名健康学生随机分为隔姜灸组(22名)和悬灸组(21名),于肾俞、中脘、足三里、外关穴分别行隔姜灸和悬灸,用测温仪分别测量受试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值,测得数据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灸法、不同腧穴的初感温度、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悬灸时的耐受温度为(40.69±1.85)℃,低于隔姜灸的(42.44±3.90)℃(P〈0.05);隔姜灸肾俞的初感温度比其他腧穴低4~5℃;悬灸时外关穴的初感温度最低。结论:人体不同穴位对隔姜灸和悬灸各阶段的热感温度有一定的差异;隔姜灸的热感温度耐受闽高于悬灸;人体在舒适温度和耐受温度之间应存在一个稍高于正常温度的灸治最佳温度区域,临床上,医者应设法延长该温度区域的作用时间,以提高疗效;耐受温度作为受试者所能忍受的极限温度,可为临床安全施灸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 热感度
原文传递
温和灸联合隔盐灸改善乳腺癌化疗胃肠道反应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40
20
作者 郭琪 姚昶 +1 位作者 郭宇飞 汪梅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评价温和灸配合隔盐灸改善乳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胃蛋白酶原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3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 目的:评价温和灸配合隔盐灸改善乳腺癌化疗所致胃肠道反应的疗效,胃蛋白酶原及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使用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5 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3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使用温和灸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及隔盐灸神阙,每天1次,每次15 min,共治疗7 d。分别于治疗前及化疗第7天监测两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与PGⅡ比值(PGR)和胃泌素-17(G-17)水平。分别于治疗前与化疗第3、5、7天,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程度(恶心、呕吐、便秘、腹泻症状评分)。结果:化疗第7天,观察组血清PGⅠ、PGⅡ、G-17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PG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期间观察组恶心、呕吐、便秘总体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温和灸配合隔盐灸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化疗 温和 胃肠道反应 胃蛋白酶原 胃泌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