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8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
被引量:
6
1
作者
陶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8-104,共7页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隐
秀
”
论
《
隐
秀
》
“
隐
”
《文心雕龙》
“
秀
”
新说
比兴
“比”
黄侃
隐
秀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言意之辩与《文心雕龙》
被引量:
3
2
作者
钱士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7-51,共5页
刘勰的言意观继承了前人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划分,但没有象前人那样停留于形上与形下两世界的割裂,而是努力沟通、弥合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的矛盾联系,其理论贡献在于他改造了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促成了这一玄学命题向“言...
刘勰的言意观继承了前人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划分,但没有象前人那样停留于形上与形下两世界的割裂,而是努力沟通、弥合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的矛盾联系,其理论贡献在于他改造了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促成了这一玄学命题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命题转化。刘勰的隐秀论一方面要求极为实在的描写,另一方面又要求着极为空灵的远神,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言意之辩终于在隐秀论中结出了美丽的硕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言意之辩
隐
秀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双同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0期252-253,共2页
刘勰的"隐秀论"源自《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整个《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属于"剖情析采"部分。"隐秀论"的提出,充分表达了刘勰在文学上的审美诉求,语言风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丽,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
刘勰的"隐秀论"源自《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整个《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属于"剖情析采"部分。"隐秀论"的提出,充分表达了刘勰在文学上的审美诉求,语言风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丽,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自从刘勰提出"隐秀论"之后,"隐秀论"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最后发展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由此可见,"隐秀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研究"隐秀论"之美,对加深"隐秀论"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
隐
秀
论
”
多元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探微
4
作者
欧宗耀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0-53,共4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决定了话语言说方式,诗意的不可言说性也就是意义的不可言说性,但意义的不可言说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于是立象与示意、隐藏与显秀、迂回与进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规则。在近百年西方文论话语霸占...
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决定了话语言说方式,诗意的不可言说性也就是意义的不可言说性,但意义的不可言说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于是立象与示意、隐藏与显秀、迂回与进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规则。在近百年西方文论话语霸占中国文学理论市场和中国文论失语的处境下,研究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对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
论
诗意特征
迂回
论
隐
秀
论
示意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心雕龙》的“隐秀”论
被引量:
9
5
作者
詹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24-36,共13页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考《隐秀》篇说:“案此篇‘澜表方园’以下阙一页,《永乐大典》所收旧本亦无之,今坊本乃何焯校补。”黄叔琳本的《隐秀》篇就是根据何焯校本补的。 明人好作伪书,《文心雕龙·隐秀》篇也随之蒙了不白之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隐
秀
》
《文心雕龙》
“
隐
秀
”
论
宋本
黄侃
冯舒
“
秀
”
“
隐
”
万历
状溢目前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言意之辨”·“清谈”·“隐秀”──论“清谈”在中古诗歌语言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沂南
林道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1-13,共3页
“清谈”上承“言意之辨”,下启“隐秀”论,是“中古诗歌谣言转型”中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清谈”不仅为语言论及诗歌谣言论提供适宜的生长、发展空间,而且它在日常话语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推进了诗论家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认识。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语言转型
中古诗歌
《世说新语》
诗歌语言
语言风格
文学语言
“
隐
秀
”
论
《文心雕龙》
玄言诗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
7
作者
陆勇敏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210-212,共3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魏晋玄学
“
隐
秀
”
论
“意象”
论
言意
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
8
作者
吴功正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85-89,11,共6页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大问题。《周易·系辞上)}写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范畴
“意”
言意之辨
“言”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语言符号
寄言出意
魏晋玄学
“
隐
秀
”
论
原文传递
题名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
被引量:
6
1
作者
陶水平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8-104,共7页
文摘
一 《文心雕龙》卷四十有《隐秀》专篇,在全书的理论结构中属“剖情析采”的重要部分。但对于本篇部分的文字的真伪问题,几百年来一直存在争议。从现存《文心雕龙》的最早刻本元至历十五年刻本到明历三十七年以前的各种刊本,本篇都缺四百余字。直至明末,钱功甫据所见宋本钞补了从“澜表方圆”
关键词
“
隐
秀
”
论
《
隐
秀
》
“
隐
”
《文心雕龙》
“
秀
”
新说
比兴
“比”
黄侃
隐
秀
论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言意之辩与《文心雕龙》
被引量:
3
2
作者
钱士新
机构
江苏江南大学中文系
出处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47-51,共5页
文摘
刘勰的言意观继承了前人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世界的划分,但没有象前人那样停留于形上与形下两世界的割裂,而是努力沟通、弥合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之间的矛盾联系,其理论贡献在于他改造了言不尽意论、得意忘言论,促成了这一玄学命题向“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命题转化。刘勰的隐秀论一方面要求极为实在的描写,另一方面又要求着极为空灵的远神,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言意之辩终于在隐秀论中结出了美丽的硕果。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言意之辩
隐
秀
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被引量:
4
3
作者
王双同
机构
潍坊科技学院
出处
《戏剧之家》
2016年第20期252-253,共2页
文摘
刘勰的"隐秀论"源自《文心雕龙·隐秀》篇,在整个《文心雕龙》的体系中属于"剖情析采"部分。"隐秀论"的提出,充分表达了刘勰在文学上的审美诉求,语言风格上要求做到典雅、清丽,是一种新的美学范式。自从刘勰提出"隐秀论"之后,"隐秀论"经过历代的不断完善,最后发展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由此可见,"隐秀论"在古代文学理论中处于重要位置。研究"隐秀论"之美,对加深"隐秀论"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
隐
秀
论
”
多元美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探微
4
作者
欧宗耀
机构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出处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0-53,共4页
文摘
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生成方式决定了话语言说方式,诗意的不可言说性也就是意义的不可言说性,但意义的不可言说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于是立象与示意、隐藏与显秀、迂回与进入就成为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独特规则。在近百年西方文论话语霸占中国文学理论市场和中国文论失语的处境下,研究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对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古代文
论
诗意特征
迂回
论
隐
秀
论
示意性
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poetic features
circumvention
hidden beauty
ostentation
分类号
I026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心雕龙》的“隐秀”论
被引量:
9
5
作者
詹锳
出处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24-36,共13页
文摘
一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的真伪问题 今传《文心雕龙》以清黄叔琳辑注本最为通行。这个本子的《隐秀》篇,有四百多字是补进去的。今传元朝刻本《文心雕龙》,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缺的这四百字,正合一板。《古今图书集成考证》考《隐秀》篇说:“案此篇‘澜表方园’以下阙一页,《永乐大典》所收旧本亦无之,今坊本乃何焯校补。”黄叔琳本的《隐秀》篇就是根据何焯校本补的。 明人好作伪书,《文心雕龙·隐秀》篇也随之蒙了不白之冤。
关键词
《
隐
秀
》
《文心雕龙》
“
隐
秀
”
论
宋本
黄侃
冯舒
“
秀
”
“
隐
”
万历
状溢目前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言意之辨”·“清谈”·“隐秀”──论“清谈”在中古诗歌语言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
被引量:
1
6
作者
张沂南
林道清
出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1-13,共3页
文摘
“清谈”上承“言意之辨”,下启“隐秀”论,是“中古诗歌谣言转型”中关键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清谈”不仅为语言论及诗歌谣言论提供适宜的生长、发展空间,而且它在日常话语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观点,推进了诗论家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认识。
关键词
言意之辨
语言转型
中古诗歌
《世说新语》
诗歌语言
语言风格
文学语言
“
隐
秀
”
论
《文心雕龙》
玄言诗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
7
作者
陆勇敏
机构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求索》
CSSCI
2003年第5期210-212,共3页
文摘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针对时弊从儒学和文学两个角度批判了玄学对文学作品所造成的损害 ,但事实上在儒、玄、佛三教合流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玄学已成为其复杂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有正面涉及玄理的论点 ,但更多的是寓玄理于文论之中 ,特别在其创作言意论方面。“隐秀”论和“意象”论不仅是对文学创作理论的丰富 。
关键词
《文心雕龙》
魏晋玄学
“
隐
秀
”
论
“意象”
论
言意
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
8
作者
吴功正
出处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85-89,11,共6页
文摘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吴功正“言意”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它诞生于六朝,是哲学“言意”之辨在美学范畴上所结之果,极大地推助了文学的审美发展。“言意”哲学渊源这个问题涉及到哲学上语言、思维、对象等重大问题。《周易·系辞上)}写道:“...
关键词
美学范畴
“意”
言意之辨
“言”
言不尽意
得意忘言
语言符号
寄言出意
魏晋玄学
“
隐
秀
”
论
分类号
B83-0 [哲学宗教—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文心雕龙·隐秀篇》主旨新说
陶水平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言意之辩与《文心雕龙》
钱士新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文心雕龙》“隐秀论”之美
王双同
《戏剧之家》
2016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诗意特征探微
欧宗耀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文心雕龙》的“隐秀”论
詹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言意之辨”·“清谈”·“隐秀”──论“清谈”在中古诗歌语言转型中的作用和意义
张沂南
林道清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论《文心雕龙》与魏晋玄学
陆勇敏
《求索》
CSSCI
200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言意”──一个深刻的美学范畴
吴功正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1994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