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喻的语篇衔接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董素蓉 苗兴伟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37,共5页
隐喻一直被语言研究者看成是一种高雅的修辞手段。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认知语言学的介入拓宽隐喻研究的范围,使隐喻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修辞、词汇、句法层面上,其在语篇层面上的功能也逐渐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 隐喻一直被语言研究者看成是一种高雅的修辞手段。然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认知语言学的介入拓宽隐喻研究的范围,使隐喻研究不仅仅局限在修辞、词汇、句法层面上,其在语篇层面上的功能也逐渐得到语言学家的关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隐喻在语篇中通过源点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延伸,从而形成一定的语篇衔接模式。隐喻以其独特的方式实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实施建构语篇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隐喻互动 语篇衔接模式
原文传递
对话与独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美欧中公开发言的隐喻互动 被引量:3
2
作者 陆佳怡 张子晗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104,共6页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官方公开发言是各缔约方阐述本国气候政策、与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展开气候外交博弈的重要途径。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批判性隐喻分析,研究发现在2013-201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开发言... 气候变化是个全球性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官方公开发言是各缔约方阐述本国气候政策、与其他大国和国家集团展开气候外交博弈的重要途径。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批判性隐喻分析,研究发现在2013-2017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开发言中,中欧在道德隐喻中形成了对话关系,美欧中在旅程和战争隐喻中仅展示了立场和观点,未形成实质对话,美欧中在团体、建筑和人的隐喻中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独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大会 对话性分析 隐喻互动
下载PDF
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整合模型与视觉语法要素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怡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69-73,共5页
本文以外媒报道中美贸易战时使用的新闻漫画隐喻为例,分别以系统功能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和概念整合网络构建新创结构对其进行阐释,分析了整合过程中的转喻链和隐喻链,并将系统功能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加入概念整合网络的关联... 本文以外媒报道中美贸易战时使用的新闻漫画隐喻为例,分别以系统功能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和概念整合网络构建新创结构对其进行阐释,分析了整合过程中的转喻链和隐喻链,并将系统功能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加入概念整合网络的关联空间中,使其与语用要素互补,完善了模型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隐喻互动意义 构图意义 概念整合的关联空间
下载PDF
古典诗歌中隐喻和转喻互动的类型 被引量:8
4
作者 高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43-47,共5页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诗歌的实质是隐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在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那么,诗歌隐喻何以不同?我们发现,古典诗歌中隐喻的转喻的频繁互动,造就了诗歌语言层峦叠嶂的审美意趣。或者说,诗歌的实质是...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诗歌的实质是隐喻。然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在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那么,诗歌隐喻何以不同?我们发现,古典诗歌中隐喻的转喻的频繁互动,造就了诗歌语言层峦叠嶂的审美意趣。或者说,诗歌的实质是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本文运用Goossens的隐转喻理论探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互动的类型,并对Goossens的理论提出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隐喻 转喻 隐喻和转喻的互动 隐喻和转喻互动的类型
下载PDF
汉语中“山”的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丹丹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54-56,共3页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 有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但是用它来分析具体例子的却很少。对汉语中"山"相关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文章首先介绍了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基本特征,转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定义,然后分析了汉语中"山"的隐喻、转喻、隐转喻互动现象,加强了人们对"山"的认知机制的理解,也为转喻—隐喻连续体关系从具体层面提供了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转喻 隐喻—转喻互动
下载PDF
美方朝核报道中隐喻、转喻互动下的权力建构
6
作者 梁晓晖 《美国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117-129,229,共16页
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一方面语言学领域开始关注话语的建构功能,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研究开始引入语言学视角。其中,认知语言学秉承"体验哲学",提出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人类内在体验性理解机制的主... 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一方面语言学领域开始关注话语的建构功能,另一方面国际关系的研究开始引入语言学视角。其中,认知语言学秉承"体验哲学",提出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等人类内在体验性理解机制的主张。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转喻间的互动模式为话语的建构性研究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分析工具。本文应用隐喻、转喻间的互动模式,就美国媒体围绕朝鲜第三次核试验的系列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分析可见,以概念隐喻、转喻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对政治语篇进行分析,有利于揭示政治话语的权力建构方式以及对读者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核报道 隐喻、转喻互动 权力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