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 被引量:129
1
作者 刘正光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8-12,共5页
自1985年Fauconnier提出心理空间理论以来,经过10多年,发展到今天的概念合成理论,已基本成熟,目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也成为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其理论的... 自1985年Fauconnier提出心理空间理论以来,经过10多年,发展到今天的概念合成理论,已基本成熟,目前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起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也成为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国内已有初步的介绍.本文重点阐释了其语言观、理论动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目标、理论表述等几个方面,以期更好地理解该理论的实质--概念合成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运作过程.同时也对该理论提出了三点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阐释 质疑
下载PDF
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 被引量:116
2
作者 汪少华 《当代语言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9-127,共9页
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合成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合成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合成这... Fauconnier与Turner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合成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概念合成是指在已经建立的心理空间网络的基础之上,各空间之间相互映射并以不同的方式合成新的空间。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合成这一认知过程,该理论也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合成空间理论着重揭示了合成空间中层创结构形成的动态过程。它可详细地阐释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和分析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推理机制。但它对隐喻的阐释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对该理论本身及其阐释隐喻的一些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合成 隐喻 意义建构 合成空间理论 阐释 构形 文章 适用范围 揭示 重要作用
原文传递
论公共管理的社会性内涵及其他 被引量:94
3
作者 王乐夫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8-84,共7页
该文提出了公共管理的简明概念 ;并把公共管理划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管理 ;在此基础上 ,阐释了社会性是三大公共管理学科共同内涵。另外 ,简要阐述了社会性与政治性的相互关系 。
关键词 国家公共管理 社会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学 政府公共管理 社会性 内涵 政治性 阐释
原文传递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 被引量:122
4
作者 王宁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3,127,共9页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文学和文化的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形式,通过这种"跨文化阐释式"的翻译,一些文化含量较高的文学作品才能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语境下获得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这种形式的翻译会更为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但是另一方面,翻译又不能等同于跨文化阐释,它只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阐释形式,任何过度的阐释也许能促使一个理论概念或一部文学作品在异域文化中获得新生,但它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翻译。在推进中国文化和文学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这两种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跨文化 阐释 过度的阐释 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作为媒介的城市:传播意义再阐释 被引量:120
5
作者 孙玮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7,共7页
"如果说城市就是媒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佐藤卓己,2004:24)?一位学者在撰写现代传媒史时如此发问。这个说法之所以可能让传播学者感觉奇怪,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播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关于媒介,我们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报... "如果说城市就是媒介,是不是听起来有点奇怪"(佐藤卓己,2004:24)?一位学者在撰写现代传媒史时如此发问。这个说法之所以可能让传播学者感觉奇怪,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对于传播和媒介的惯常理解。关于媒介,我们的关注点较多地落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专业的大众媒介上,这又与我们常常将传播理解为这些大众媒介的信息传递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媒介 传播意义 城市 阐释 传播学者 现代传媒 信息传递 报纸
原文传递
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 被引量:91
6
作者 李如龙 吴茗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1-47,共7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高效、科学的词汇教学途径。本文提出并阐释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区分频度原则和语素分析原则,强调层次观念,试图找出一条操作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贯穿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多年来我们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高效、科学的词汇教学途径。本文提出并阐释了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区分频度原则和语素分析原则,强调层次观念,试图找出一条操作性较强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高效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语词 强调 语素 承上启下 阐释 原则 途径 科学
原文传递
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批评隐喻分析 被引量:103
7
作者 纪玉华 陈燕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48,共7页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 "批评隐喻分析"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综合运用语料库分析、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隐喻的语言、语用和认知特征,揭示话语群体的信仰、态度和感情。它用语料库方法识别隐喻,从语用和认知角度阐释隐喻,通过对隐喻的话语功能进行分析确定其意识形态和修辞基础。批评隐喻分析是深入研究语言、思维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崭新而有效的补充方法。用此方法对英美政治人物在跨文化语境中的演讲进行分析,就能对其隐喻的使用动机有更深层的阐释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批评隐喻分析 隐喻 识别 阐释
下载PDF
“阐”“诠”辨——阐释的公共性讨论之一 被引量:91
8
作者 张江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25,共14页
汉语言文字造字之法,呈现出重直观、重开放、重共享之特点。公共性乃阐释的本质特征,此为重要根据之一。"阐释"之"阐"与"诠释"之"诠",各有极为深厚的哲学和历史渊源。"阐"之公开性... 汉语言文字造字之法,呈现出重直观、重开放、重共享之特点。公共性乃阐释的本质特征,此为重要根据之一。"阐释"之"阐"与"诠释"之"诠",各有极为深厚的哲学和历史渊源。"阐"之公开性、公共性,其向外、向显、向明,坚持对话、协商之基本诉求,闪耀着当代阐释学前沿之光。"诠"之实、"诠"之细、"诠"之全与证,其面向事物本身,坚守由训而义与意,散发着民族求实精神之光。中国古代的阐释路线,一条重训诂之"诠",一条重意旨之"阐"。两者各有其长,互容互合。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假以对照、选择、确义,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可建立彰显中国概念、中国思维、中国理论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阐释 诠释 中国阐释
原文传递
英汉翻译过程中的明晰化现象 被引量:83
9
作者 贺显斌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66,共4页
和O.Henry的原作TheLastLeaf相比,汉语译文中部分词汇的意义和指称更容易确定,某些句子的逻辑关系更清楚,译文总体上比原文更容易理解,明晰化现象较为明显。明晰化是译者阐释的结果。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原著,也容易使译文蒙上主观色... 和O.Henry的原作TheLastLeaf相比,汉语译文中部分词汇的意义和指称更容易确定,某些句子的逻辑关系更清楚,译文总体上比原文更容易理解,明晰化现象较为明显。明晰化是译者阐释的结果。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原著,也容易使译文蒙上主观色彩;这既体现了翻译的创造性,又是翻译的局限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晰化 翻译 阐释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政治哲学的兴起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 被引量:80
10
作者 陈晏清 郁建兴 +1 位作者 衣俊卿 孙正聿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4-18,共5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公平、正义、权力等体现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问题日渐凸显;与此相应,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进行哲学思考的政治哲学开始兴起。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运用马克思政治哲学遗产提供的丰厚思想资源,深刻揭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自身的理论田难,批判地吸取其有价值的理论资源,深入反思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深刻的理论回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长期、艰苦的共同任务。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其主题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会议围绕当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与政治哲学的复兴、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其当代意义、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研究领域展开了讨论。会后,我们组织了这组文章以及对这组文章的学术点评。其中,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陈晏清教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念,分析了政治哲学的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构一种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认为,对黑榕尔政治哲学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乃至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f从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立体结构中论证人类解放的目标,探讨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与途径,是马克思政治思想也是他的全部思想的主题。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分析了传统宏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局限性,探讨了微观政治哲学研究范式的特点,认为自觉地开辟微观政治哲学的研究,是在新的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西方政治哲学 阐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哲学研究范式 当代马克思主义 国家与社会 社会经济生活
原文传递
论功能翻译理论 被引量:51
11
作者 杨英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9-42,共4页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只有宏观的论述,缺乏方法论,操作性不强。本文简述了功能翻译理论,详细地探讨了该理论的理论基础,并用关联理论予以论证,丰富了它的内容。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基础理论 阐释
原文传递
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 被引量:78
12
作者 蒙培元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共8页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是情感型的 ,将人视为情感的存在 ,由此解决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价值的问题。但儒家并不是将情感与理性对立起来 。
关键词 阐释 儒家哲学 存在 情感 理性
原文传递
再论强制阐释 被引量:81
13
作者 张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3,204,共21页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 中国阐释学的建构,首先必须在解决诸多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元问题上有新的见解和进步。强制阐释作为一种阐释方式,在各学科文本研究与理论建构上,已有极为普遍的表现。偷换对象,变幻话语,借文本之名,阐本己之意,且将此意强加于文本,宣称文本即为此意。如此阐释方式,违反阐释逻辑规则和阐释伦理,其合法性当受质疑。阐释是有对象的。对象是确定的。背离确定对象,阐释的合法性即被消解。在心理学意义上,强制阐释有其当然发生的理由,但绝非意味着强制阐释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就像谬误难以避免,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合理且不可克服的一样,更不意味着它就是真理。具有强大理论与逻辑力量的阐释无须强制。阐释是动机阐释。坚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坚持阐释学意义上的整体性追求,对阐释动机的盲目展开以有效的理性约束,是实现正当及合理阐释的根本之道。在文学领域以外,对由主观动机发起的强制阐释尤当保持警惕。坚持从现象本身出发,坚持阐释的整体性观点,坚持阐释的多重多向循环,是合理规范阐释强制性的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 阐释 强制阐释 心理学
原文传递
在虚拟与真实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 被引量:69
14
作者 周罡 刘震云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1-35,共5页
关键词 刘震云 小说创作 批评家 当代文坛 沉思 作家 真实 阐释 虚拟 热情
下载PDF
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 被引量:71
15
作者 刘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0-31,共12页
“写得怎样”指艺术表现力以及所造就的表达效果。恰逢阐释替代文学评价的年代,“写得怎样”经常被“写什么”、“怎么写”的发挥性阐释所遮蔽。本文以《创业史》——一部在几十年间评价落差极大的作品为例,谈“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 “写得怎样”指艺术表现力以及所造就的表达效果。恰逢阐释替代文学评价的年代,“写得怎样”经常被“写什么”、“怎么写”的发挥性阐释所遮蔽。本文以《创业史》——一部在几十年间评价落差极大的作品为例,谈“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业史》 文学评价 作品 重读 艺术表现力 表达效果 阐释
原文传递
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文本再创造的个案批评 被引量:42
16
作者 许钧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7,共5页
本文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第一句的翻译为个案进行分析,考察作者、译者与读者因素在文本的翻译和接受中所起的作用,并通过对原文三种不同的阐释的比较,从上下文、文化语境、作者意图、本文意图及译者追求等各个方面来说明,在... 本文以《约翰·克利斯朵夫》开篇第一句的翻译为个案进行分析,考察作者、译者与读者因素在文本的翻译和接受中所起的作用,并通过对原文三种不同的阐释的比较,从上下文、文化语境、作者意图、本文意图及译者追求等各个方面来说明,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文本的局部与整体意义、语言层面与审美、文化层面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文章也试图为翻译的文本批评提供某种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下文 作者意图 阐释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72
17
作者 韩庆祥 陈曙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6,共13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就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这里的“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明确界定,既讲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逻辑起点,就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①这里的“新时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明确界定,既讲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何处走来、现在何处、走向何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阐释 历史方位 大报
原文传递
中国古人类石器技术与生存模式的考古学阐释 被引量:70
18
作者 高星 裴树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04-513,共10页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 文章在对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埋藏情况、石器制作技术与使用功能、石制品类型—形态特征与演化趋势、对石器原料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方式、区域文化传统的划分和特点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古人类“综合行为模式”,并以此对本地区古人类演化过程和文化特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和阐释;提出该区域古人类于更新世的大部分时期内在生物进化与行为演化上具有连续性、稳定性、高频迁徙性、务实简便性、灵活机动性、因地制宜性和与环境的和谐性;在文化发展方面表现为保持传统与进取创新相交织;从考古学角度支持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旧石器时代 石器技术 综合行为模式 阐释
下载PDF
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一川 《艺术广角》 2001年第2期4-10,共7页
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 当我在80年代初沉浸于“人类感性的解放”的审美理想时,决没有预料到,这种感性解放在今天是以大众文化的感性愉悦方式变形地实现的。生活在当今中国都市的人们,不管个人是否喜欢,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大众文化的潮流正拨动着几乎每个市民的心弦。无论是在家读周末报纸、看电视剧、听流行歌曲,还是出门骑行在街头林立的广告中、进商场享受美化的环境,或者是安坐在电影院与主人公同悲喜,都无不置身在大众文化的休闲氛围中。可以说,大众文化正在每日每时地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当然组成部分。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人们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了。然而,对如此日常而又重要的大众文化,知识界却知之甚少:要么对其存在置若罔闻,要么一概视为低俗物而严辞拒绝,要么仍旧沿用以往高雅文化的分析手段去观照,从而一再推迟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文化 当代 阐释 主人公 高雅文化 自身 感性 电影院 流行歌曲 观照
下载PDF
关于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若干问题的释疑 被引量:61
20
作者 陈浩元 颜帅 +1 位作者 郑进保 李兴昌 《编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为更好地规范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依据GB/T 7714—2005及相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著录实践中常见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引文型文献是否必须著录引文页码,文献序号在正文中如何合理标注,标志符怎样准确使用,责任者项怎样正确著录,... 为更好地规范科技期刊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依据GB/T 7714—2005及相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对著录实践中常见的一些疑难问题,如引文型文献是否必须著录引文页码,文献序号在正文中如何合理标注,标志符怎样准确使用,责任者项怎样正确著录,如何规范西文刊名缩写等,从著录的技术要求层面作出了简明的阐释,并对GB/T 7714—2005的某些疏漏提出了修订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 疑难问题 阐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