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被引量:34
1
作者 杨建刚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5-213,239,共9页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 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理论范畴"陌生化"从俄国到欧美经历了一个旅行和变异的过程。布莱希特的陌生化(间离效果)、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以及当代西方学术界的诸多理论和范畴都直接源自于对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的吸收、借鉴和改造。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伴随着艺术与生活之间界限的消失,西方学术界却出现了陌生化理论研究的新热潮,其研究内容在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一旅行和变异的过程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和原因,其各种变体也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陌生化 间离效果 新感性 理论旅行
下载PDF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惠柱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0-106,共7页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常受到质疑,源于中西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新加坡《高加索灰阑记》的实验说明,面对观众非写实的表演未必意味着间离,戏曲的写意表演能营造出诗意的舞台幻觉,反更容易和...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常受到质疑,源于中西观众的观剧习惯和思维方式不同。新加坡《高加索灰阑记》的实验说明,面对观众非写实的表演未必意味着间离,戏曲的写意表演能营造出诗意的舞台幻觉,反更容易和观众拉近距离,实现"连接效果"。跨文化戏剧是对源文化的变形,这个亚洲的《高加索灰阑记》还是一种否定之否定,一定程度上回归了最初的源文化。这一跨文化实验还说明,对于那些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理论问题,如果通过实践来检验,就不难得出自己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跨文化戏剧 间离效果 连接效果 观演关系 写实表演 写意表演 诗意幻觉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 被引量:12
3
作者 周宪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3-10,共8页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周宪戏剧最本质的因素是演员和观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戏剧最早的形态来看,演员、剧作家可以合一,但是,如果演员的表演没有观众,戏剧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1】格罗多夫斯基在其“贫困戏...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周宪戏剧最本质的因素是演员和观众,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戏剧最早的形态来看,演员、剧作家可以合一,但是,如果演员的表演没有观众,戏剧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1】格罗多夫斯基在其“贫困戏剧”的探索中发现,在戏剧的所有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叙事剧 间离效果 西方戏剧 观众 自然主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话关系 “独白” 荒诞派戏剧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视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2-23,共2页
布莱希特以"间离效果"为理论核心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他以尊重观众自我思考作为出发点,提出了演员表演的"陌生化""叙述性戏剧体系"等观点,这些观点在给戏剧创作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影视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 布莱希特以"间离效果"为理论核心构建了欧洲崭新的戏剧美学体系,他以尊重观众自我思考作为出发点,提出了演员表演的"陌生化""叙述性戏剧体系"等观点,这些观点在给戏剧创作开辟新路径的同时,也为影视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本文即以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为理论支持,探讨布莱希特理论在现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实践。影视作品中"间离效果"的运用即意味着导演以观众所不熟知的"惊异"手法将影视文本创造性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影视作品超出观众的期待视野,让观众在作品提供的想象空间里不断发散思维,再思考生活,并且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陌生化” “惊异”
下载PDF
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 被引量:12
5
作者 周宪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2,共9页
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周宪毫无疑问,在20世纪的西方戏剧实践中,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具有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布莱希特的戏剧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开端。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事实,紧接着,我们就会注意到,构成布... 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周宪毫无疑问,在20世纪的西方戏剧实践中,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具有深刻的影响,以至于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布莱希特的戏剧是整个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开端。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事实,紧接着,我们就会注意到,构成布莱希特“叙事剧”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叙事剧 中国戏剧 西方戏剧 自然主义 “陌生化” 戏剧理论 结构主义 现代主义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 被引量:10
6
作者 周宪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41-56,共16页
文章就布莱希特叙事剧的基本特点,分析了布氏间离效果这一戏剧构成方式的内在矛盾和局限,指出其介于自然主义和荒诞派之间的两种戏剧逻辑——写实与非写实的“中间”特征。
关键词 布莱希特 自然主义 间离效果 荒诞派戏剧 西方戏剧 现实主义 叙事剧 象征主义 内在矛盾 表现主义
原文传递
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畸变”与“间离效果”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显杰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44-47,共4页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 叠印、变焦镜头作为电影蒙太奇语言,具有“空间畸变”性组合特征,其叙事功能不在于组织情节、结构故事,而是要凸现主体叙事意图和意念,制造“间离效果”。叠印空间不属于线性空间而是不同空间的“垂直性”并置,旨在强化镜头空间自身的表现力。变焦镜头则表现为展平空间,使观众产生局外感和距离感,进而制造出独特的心理冲击力。“空间畸变”性组合具有悖反性,既为电影叙事提供了特殊的表现机制,又给电影叙事带来了许多意外因素、偶然性“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 叠印 变焦镜头 空间畸变 间离效果
下载PDF
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 被引量:12
8
作者 时间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文献纪录片 周恩来 当事人 画面语言 汇编 美学风格 主人公 电影剪辑 间离效果 解说词
原文传递
关于“逃避”的集体庆典──由《我爱我家》谈情景喜剧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建珍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情景喜剧 电视剧 间离效果 剧中人物 时代背景 观众 布莱希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电视娱乐节目 情节发展
原文传递
“第四堵墙”及其他——布莱希特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11
10
作者 薛沐 《戏剧艺术》 1982年第3期34-43,共10页
1956年,布莱希特逝世。其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国外形成了学习和研究布莱希特的热潮,戏剧工作者如果不熟悉,不了解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就会被人歧视;戏剧学校的学生就毕不了业。但是,近两年又开始冷淡了。这一现象说明,任何演剧方法和流... 1956年,布莱希特逝世。其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国外形成了学习和研究布莱希特的热潮,戏剧工作者如果不熟悉,不了解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就会被人歧视;戏剧学校的学生就毕不了业。但是,近两年又开始冷淡了。这一现象说明,任何演剧方法和流派都有其时代局限性,时代前进了它们必须向前发展,不然就会被人冷淡,进而被丢弃。我们学习、研究、吸收任何演剧方法以及它们的样式,都是为了丰富我们自己的创造。艺术贵在创造,创造贵在求新。所以我们研究布莱希特演剧方法必须立足于创造,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他的理论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第四堵墙 间离效果 中国戏曲 演员 观众 表演艺术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幻觉 进入角色
原文传递
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创新——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唐俊 黄彩良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8-61,共4页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红色主题作品如何有效实现网络传播,是广受关注的课题。11集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以其产制规模性和全平台影响力,提供了一种可供复制的创新模式和经验。红色主题与网络语境并非天然隔阂,未...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红色主题作品如何有效实现网络传播,是广受关注的课题。11集微纪录片《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以其产制规模性和全平台影响力,提供了一种可供复制的创新模式和经验。红色主题与网络语境并非天然隔阂,未来红色主题的宣传将告别对大片模式的路径依赖,致力于网络视听表达手段的创新与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书” 红色主题 情感化叙事 跨界融合 间离效果
原文传递
谜语策略及认知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03-106,共4页
谜语是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设计的语言游戏。谜面与谜底之间常常通过隐喻认知形成关联。谜底谜面关系的调控是谜语制作的关键。制谜遵循两个策略———关联与间离。其主要技巧是文字不重,倚重别解,谜目调节。谜面与谜底对应关系形式有合... 谜语是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设计的语言游戏。谜面与谜底之间常常通过隐喻认知形成关联。谜底谜面关系的调控是谜语制作的关键。制谜遵循两个策略———关联与间离。其主要技巧是文字不重,倚重别解,谜目调节。谜面与谜底对应关系形式有合指式和分指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谜语 隐喻认知 关联认知 间离效果
下载PDF
论“间离效果”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意义及运用技巧 被引量:9
13
作者 董健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1-144,共4页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试图运用"间离效果"制造出全新的审美感受。"间离效果"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内容更多维更立体的时... "间离效果"又称"陌生化"理论,是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理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试图运用"间离效果"制造出全新的审美感受。"间离效果"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内容更多维更立体的时空,使电视节目承载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布莱希特 陌生化理论
下载PDF
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04-111,共8页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 表现主义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核心理论是“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他的理论直接来源于对中国戏曲实践的认识,是中国(东方)的戏曲美学观对西方戏剧模式的重大影响。布莱希特的理论不是照搬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而是将中国戏曲表现方式的精华融入西方戏剧的表现方式中,再造出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这种改造和创新展示了世界戏剧发展的方向。布莱希特接受中国戏曲美学的影响主要在用新的编剧观念创作剧本、改革结构编排、借鉴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和舞台布景的改进等方面,通过这些改进调整了演剧中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理论 中国 戏曲 布莱希特 演员 角色 观众 表现主义 间离效果 东方戏剧美学
下载PDF
试论戏剧中的叙事性因素 被引量:8
15
作者 孙洁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3-58,共16页
本论文通过对叙事性因素的含义的界定,试图探讨戏剧作品中叙事性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由此提出戏剧性因素不是构成戏剧作品的唯一元素,构成戏剧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元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戏剧性因素和叙事性因素是最... 本论文通过对叙事性因素的含义的界定,试图探讨戏剧作品中叙事性因素存在的必要性和它的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由此提出戏剧性因素不是构成戏剧作品的唯一元素,构成戏剧作品艺术生命力的元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戏剧性因素和叙事性因素是最主要的元素。叙事性因素虽然在戏剧理论研究中常常被忽视,但是在戏剧创作实践中却发挥着它极大的功能,因此,戏剧理论也应对此进行研究。本论文共分四部分,首先从黑格尔和施塔格尔的论著中寻找对“叙事”概念的界定,由此区别叙事式和戏剧式这两个概念各自不同的含义和各自不同的特性。第二部分,从古希腊歌队入手,分析歌队因素是一种叙事性因素,并指出叙事性因素是古典戏剧作品的重要因素。第三部分,着重对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进行研究,以此表明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是对叙事性因素的作用进行强化的一种表现,布莱希特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叙事性因素是戏剧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间离效果正是叙事性因素的体现方式。第四部分,总结了叙事性因素在戏剧作品中的作用,提出叙事性因素是一种理性的客观因素,它在戏剧作品中的存在能有效地平衡戏剧作品中主观情感的泛滥,戏剧作品通过主客观的结合来达到对生活的更全面表现。本论文不是通过对历史脉落的全面展开来探讨“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布莱希特 戏剧性因素 歌队 戏剧作品 叙事诗 主人公 古希腊戏剧 黑格尔 间离效果
原文传递
试论布莱希特诗歌的“间离效果”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柏健 《外国文学研究》 1980年第3期35-39,共5页
托贝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兼诗人,尤以戏剧驰名世界,被公认为世界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之一。由于《伽利略传》在我国的演出成功,作为戏剧家的布莱希特,我国观众已较为熟悉了,但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我... 托贝尔特·布莱希特(1898—1956)是德国现代著名的戏剧家兼诗人,尤以戏剧驰名世界,被公认为世界戏剧史上伟大的戏剧家之一。由于《伽利略传》在我国的演出成功,作为戏剧家的布莱希特,我国观众已较为熟悉了,但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我们却还不甚了解。其实,布莱希特不仅在戏剧领域声名卓著,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朴素智慧的语言,赢得了德国广大的读者,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布莱希特(以下简称“布氏”)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在纪念他诞生八十周年时,柏林正出版他的著作全集六十卷,其中诗歌作品十二卷。他的诗充满了批判的力量和理智的光芒,具有强烈的战斗性。最值得注意的是,布氏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他称之为“间离效果”的表现方法,形成了他的诗歌蕴含深厚、哲理性强、引人欣赏、发人深思的独特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间离效果 戏剧家 独特风格 陌生化效果 艺术风格 表现方法 戏剧史 艺术手法 现实生活
下载PDF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被引量:6
17
作者 沈林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30-31,共2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沈林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全国戏剧创作讨论会上,黄佐临先生……为促成戏剧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扩大眼界,开阔思路,他援引西方布莱希特的理论以及布莱希特所尊重的梅兰芳的舞台实践,指出...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沈林在广州举行的一次全国戏剧创作讨论会上,黄佐临先生……为促成戏剧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扩大眼界,开阔思路,他援引西方布莱希特的理论以及布莱希特所尊重的梅兰芳的舞台实践,指出幻觉戏剧(即九十年前引入中土的“新戏”)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布莱希特 训练方法 梅兰芳 间离效果 俄国形式主义 戏剧 “陌生化” 表演艺术体系 三大体系
原文传递
布莱希特之后 被引量:5
18
作者 余秋雨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65-70,共6页
1989年11月,国际布莱希特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歌德学院举行。我当时正在新加坡讲学,被大会顺手逮住并要求作重点报告。黄佐临先生则是专程从上海邀去的。这是我以一个通宵匆匆赶写出来的报告稿。我想以一个中国学人的眼光,清理一下布莱... 1989年11月,国际布莱希特学术研讨会在新加坡歌德学院举行。我当时正在新加坡讲学,被大会顺手逮住并要求作重点报告。黄佐临先生则是专程从上海邀去的。这是我以一个通宵匆匆赶写出来的报告稿。我想以一个中国学人的眼光,清理一下布莱希特的戏剧哲学在近几十年间被衍伸、被反拨、乃至被部分扬弃的逻辑过程。布莱希特一旦被推入这一过程,他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唯其如此,他的历史贡献也就获得了应有的定位。这项工作据我所知还很少有人深入做过。近几十年间西方戏剧思潮频繁更迭、复杂多变,要探取其演变的主要逻辑线索就必须超越现象界而进入精神内核,而精神内核总是质朴而简约的。为了达到这一点,我的思考只以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贝克特、理查·谢克纳这些最具有哲学思维水准的第一流戏剧大师与布莱希特的关系为重点,而不旁涉繁多。因为我相信,作为现象界的戏剧流派可以琳琅满目,而作为戏剧哲学的真正流变只以为数有限的星座为轨迹。深邃的内层总是比较冷清的。当然这样做也有一个无可奈何的原因:客旅异邦,连起码的一些参考书也没有带在身边。因此,这其实只是一个“印象派”的报告,是我多次从布莱希特的肩上看过去,看到他身后的总体景象所留下的一些感悟,自然是带有很大主观色彩的。报告稿已刊于歌德学院编印的会议文件中。包括黄佐临先生在内的各国专家都希望我能尽快将它公开发表,而我则希望能有时间充实修整一下。但可悲的是,拖延至今仍一字未改,而且险些把稿子也弄丢了。那就照原样先发一下吧,也好听听朋友们的意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新加坡实践艺术学院的艺术总监、新加坡国家文化奖的获得者郭宝昆先生,是他几次三番催促我写出这个稿子,并在我作报告的前一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希特 东方戏剧 人类学 阿尔托 新加坡 间离效果 当代戏剧 谢克纳 戏剧家 观众
原文传递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杰 康澄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62,共5页
长期以来 ,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已习惯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生活的文本化。然而 ,2 0世纪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则在分析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 ,明确提出文学创作不仅不是生活的文本... 长期以来 ,文艺理论与批评界已习惯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生活的文本化。然而 ,2 0世纪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则在分析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时 ,明确提出文学创作不仅不是生活的文本化 ,而恰恰是文本的生活化。洛特曼运用了布莱希特提出的叙事剧的“间离效果” ,具体揭示了文本生活化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米哈依洛维奇·洛特曼 <叶甫盖尼·奥涅金> 间离效果
下载PDF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被引量:6
20
作者 余宝琳 王晓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89-94,66,共7页
关键词 比较文学 西方抒情诗 间离效果 抒情诗歌 中国文学理论 中国诗歌 大学出版社 语境 柏拉图 现在时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