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 |
杨建刚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4
|
|
2
|
从“间离效果”到“连接效果”——布莱希特理论与中国戏曲的跨文化实验 |
孙惠柱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5
|
|
3
|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对话抑或独白? |
周宪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4
|
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视应用 |
陈俊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4
|
|
5
|
布莱希特与西方传统 |
周宪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6
|
布莱希特戏剧的内在矛盾及其反思 |
周宪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7
|
论电影叙事中的“空间畸变”与“间离效果” |
李显杰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9
|
|
8
|
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 |
时间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2
|
|
9
|
关于“逃避”的集体庆典──由《我爱我家》谈情景喜剧 |
张建珍
|
《中国电视》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0
|
“第四堵墙”及其他——布莱希特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
薛沐
|
《戏剧艺术》
|
1982 |
11
|
|
11
|
论红色主题微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模式创新——以《见证初心和使命的“十一书”》为例 |
唐俊
黄彩良
|
《中国电视》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1
|
|
12
|
谜语策略及认知机制 |
王燕
|
《哈尔滨学院学报》
|
2006 |
9
|
|
13
|
论“间离效果”在电视节目中的存在意义及运用技巧 |
董健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14
|
中国戏曲点燃布莱希特的理论火花——从“间离效果”“打破第四堵墙”看东方戏剧美学对西方的影响 |
陈伟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
7
|
|
15
|
试论戏剧中的叙事性因素 |
孙洁
|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
|
|
16
|
试论布莱希特诗歌的“间离效果” |
陈柏健
|
《外国文学研究》
|
1980 |
6
|
|
17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 |
沈林
|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
1998 |
6
|
|
18
|
布莱希特之后 |
余秋雨
|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5
|
|
19
|
叙事文本的“间离”:陌生化与生活化之间——析洛特曼对《叶甫盖尼·奥涅金》的研究 |
张杰
康澄
|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3 |
5
|
|
20
|
间离效果:比较文学与中国传统 |
余宝琳
王晓路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