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周下肢间歇负压干预对优秀赛艇运动员心率变异性和儿茶酚胺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董徽徽 高炳宏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83,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负压干预对赛艇运动员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和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将国家赛艇队的14名运动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运动员每周用间歇负压干预5 d,持续4周,对照组无其他干预方式。试验期间均对2组运动员进行HRV...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负压干预对赛艇运动员心率变异性(HRV)相关指标和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将国家赛艇队的14名运动员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运动员每周用间歇负压干预5 d,持续4周,对照组无其他干预方式。试验期间均对2组运动员进行HRV相关指标和儿茶酚胺的测试。结果试验前2组运动员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开始干预后2组的变化如下:①在时域指标中,试验组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在第3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②在频域指标中,试验组高频(HF)值在第2周和第3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高频与低频比(LF/HF)在第1、3和4周时低于对照组(P<0.05)。③2组儿茶酚胺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试验组儿茶酚胺下降程度比对照组高。结论4周的间歇负压干预对运动员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儿茶酚胺的分泌也具有抑制趋势;这有利于降低运动员心脏负荷,促进运动后的生理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艇运动员 下肢 间歇负压 心率变异性 儿茶酚胺 疲劳恢复
下载PDF
骨科开放损伤病灶两种吸引方式的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蒋均远 方礼明 +1 位作者 黄楠 武永刚 《武警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595-596,600,共3页
目的通过对间歇负压吸引和常规持续负压吸引疗效的比较,探索更好的治疗骨科开放损伤的方法。方法 58例开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间歇负压吸引组和常规持续负压吸引组。比较两组吸引成功时间和日平均吸引量。结果两组吸引成功时间和日平均吸... 目的通过对间歇负压吸引和常规持续负压吸引疗效的比较,探索更好的治疗骨科开放损伤的方法。方法 58例开放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间歇负压吸引组和常规持续负压吸引组。比较两组吸引成功时间和日平均吸引量。结果两组吸引成功时间和日平均吸引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负压吸引技术疗效好于常规持续负压吸引,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骨科开放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负压 开放损伤
下载PDF
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22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宋卫平 张先燎 +3 位作者 王勇 廖志坚 匡萃琳 郭建中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2年第10期1022-102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外伤性严重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7例,依据VSD方法不同分为改良间歇VSD治疗22例(A组)、普通持续VSD治疗20例(B组)和非VSD... 目的探讨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外伤性严重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57例,依据VSD方法不同分为改良间歇VSD治疗22例(A组)、普通持续VSD治疗20例(B组)和非VSD治疗15例(C组),观察各组临床疗效、相关并发症、植皮次数及创面治愈时间。结果 A,B组均未发生感染,其疗效优于C组,患者经一次植皮后治愈,其创面愈合时间均少于C组(P<0.05);A组疗效及治疗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堵管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 VSD是治疗严重开放性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改良间歇VSD操作方法简单,可避免或降低治疗中堵管的发生,减少VSD更换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 开放性骨折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肠梗阻导管两种吸引方法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2
4
作者 尚炳英 李丹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年第21期2708-2710,共3页
目的:评价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间歇负压吸引与持续负压吸引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1例采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吸引,试验... 目的:评价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间歇负压吸引与持续负压吸引两种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21例采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试验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负压吸引,试验组采用间歇负压吸引,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有58例患者48 h腹痛腹胀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为95.08%,对照组有50例患者腹痛腹胀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为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 P<0.05)。试验组48 h患者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总有效率为96.7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8,P<0.05)。试验组患者术前腹围(95.04±4.23) cm,5 d后腹围缩小到(80.27±3.56) cm。对照组患者术前腹围(94.60±4.26)cm,5 d后腹围缩小到(81.20±2.84)cm,治疗前和治疗5 d后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值分别为0.569,-1.587;P >0.05)。试验组治疗后5 d 每日引流量为(2.58±0.57)L,高于对照组的(1.90±0.41)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3,P<0.05)。结论间歇负压吸引比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各种类型肠梗阻更能及时引流出肠道内的积液和积气,更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但腹围变化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 间歇负压吸引 持续负压吸引
原文传递
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外科皮瓣对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先燎 黄六英 +2 位作者 刘建建 王勇 郭建中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3期66-68,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科皮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9例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Ⅰ期缝合患者,根据VSD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 目的探讨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科皮瓣治疗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39例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开放性骨折局部软组织损伤Ⅰ期缝合患者,根据VSD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观察组采用改良间歇VSD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持续VSD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89%(P<0.05);观察组的二次皮瓣或植皮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低于对照组的78.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胫腓骨中下段Gustilo Ⅲ型骨折中采用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外皮瓣治疗的有效率、阻管频次及住院时间较普通持续VSD优越,可减少VSD更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胫腓骨中远端骨折 GustiloⅢ型骨折 皮瓣
下载PDF
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徽徽 高炳宏 +1 位作者 朱欢 杨圣韬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6-129,159,共5页
目的:观察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国家赛艇集训队的14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队员每日的训练计划相同,采用德国生产的VACUS... 目的:观察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对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国家赛艇集训队的14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队员每日的训练计划相同,采用德国生产的VACUSPORT间歇负压体能恢复舱对试验组队员实行恢复干预,每次干预20min,每周干预5次,共持续4周。在4周干预前后利用PeriFluxSystem5000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采集两组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血细胞运动速度(AVBC)及血细胞浓度(CMBC)等数据,测试值包括基础值与加热后值(44℃),并以加热前后的差值作为该指标的储备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的微循环相关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周干预后的测试结果如下①MBP:试验组MBP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AVBC:试验组AVBC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发现,干预后试验组AVBC的加热后值相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其加热前后差值相比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③CMBC:试验组CMBC的加热后值和前后差值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下肢间歇负压疗法可改善男子赛艇运动员股四头肌皮肤微循环血流状态,对促进体能的快速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间歇负压 男子赛艇运动员 股四头肌 皮肤微循环 血流灌注
下载PDF
间歇负压封闭引流在创伤性皮肤缺损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余红平 付培 李燕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年第8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间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创伤性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3... 目的探讨间歇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创伤性皮肤缺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2例创伤性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持续VSD,试验组采用间歇VSD,比较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住院时间、VSD管的使用寿命、护理服务满意度、创面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SD管的使用寿命明显长于对照组,护理服务满意度、创面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VSD治疗创伤性皮肤缺损疗效确切,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护理服务满意度,延长VSD管的使用寿命,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皮肤缺损 间歇负压封闭引流
下载PDF
间歇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疗效 被引量:2
8
作者 彭美荣 谢静波 +1 位作者 向群丽 梁皑琨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第5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DFX-23D.Ⅱ型间歇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慢性伤口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式DFX-23D.Ⅱ型间歇运行负压源及改良的... 目的探讨DFX-23D.Ⅱ型间歇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慢性伤口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式DFX-23D.Ⅱ型间歇运行负压源及改良的材料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VSD装置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敷料管路套装装置与中心负压源持续负压相连接吸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病例选择上根据全身情况及局部伤口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后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费用、住院天数、患者舒适度以及治疗效果(痊愈、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FX-23D.Ⅱ型间歇负压引流技术在治疗难愈性创面在治疗费用及患者舒适度上有明显优势,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X-23D.Ⅱ型间歇负压引流技术 难愈性创面 疗效观察 慢性伤口 治疗费用 舒适度
下载PDF
间歇负压吸引治疗慢性气胸3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刘祚声 李玉琴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02-303,共2页
关键词 气胸 间歇负压吸引
原文传递
间歇负压通气对实验犬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0
作者 李燕芹 钮善福 +1 位作者 朱蕾 郑玉龙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739-741,共3页
目的 :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 Swan Ganz漂浮导管 ,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 ,但对血流动力... 目的 :观察间歇负压通气时通气压力对实验犬的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通过实验犬股静脉插入 Swan Ganz漂浮导管 ,比较不同负压水平时实验犬的潮气量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 :间歇负压通气能够增加实验犬潮气量 ,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 :间歇负压通气是一种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负压通气 血流动力学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压疮临床分析
11
作者 宋茂林 阳纯兵 +6 位作者 李纯兰 何学迅 肖勇 何晓东 张美光 谭林旺 袁淑兰 《吉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50-151,共2页
目的:分析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采取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换药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生... 目的:分析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4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采取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对照组行传统外科换药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患者创面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改良间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压疮疗效显著,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 间歇负压封闭引流 压疮
下载PDF
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在急慢性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金武 白祥军 +2 位作者 蔡玲娟 郝杰 郑凯夫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09年第3期12-15,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suction wound closuretherapy,SWCT)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比较其与传统换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将不同深度及大小的急、慢性创面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比采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治疗组)和传统换药治... 目的探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suction wound closuretherapy,SWCT)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比较其与传统换药治疗的优缺点。方法将不同深度及大小的急、慢性创面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比采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治疗组)和传统换药治疗(对照组)两种方法的应用。其中治疗组彻底清创后使用无菌生物半透膜覆盖创面,使用间歇负压泵调节负压(80~100mm Hg),治疗时间(治疗5min,间歇2~3min)、持续时间依创面情况而定,3~7d换药一次。对照组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根据渗出量每天换药1~2次。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操作难易程度、患者耐受性、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急性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1~2周(平均1.5周),对照组2~12周;慢性创面愈合时间:治疗组2~4周(平均3周),对照组2~32周。平均换药治疗费用:治疗组约1200元左右,对照组约2000元左右。治疗组创面愈合快、操作简单、患者易耐受、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也有极少数患者出现贴膜过敏现象。结论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需特殊用药、创面愈合速度加快、减少医务人员工作量、减少交叉感染、降低医疗费、减少患者痛苦、患者易耐受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间歇性负压培养对人BMSCs骨保护素和骨保护素配体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治 张银刚 +2 位作者 刘淼 郭雄 许鹏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54-1357,共4页
目的探讨间歇性负压对体外培养的人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mRNA和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由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自愿捐赠骨髓,分离并体外培养人BMS... 目的探讨间歇性负压对体外培养的人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mRNA和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由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关节置换患者自愿捐赠骨髓,分离并体外培养人BMSCs,取第3代细胞。实验组进行负压诱导,设置压力为50kPa,30min/次,2次/d,间歇性负压干预2周;对照组于普通CO2培养箱中常规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OPG mRNA和OPGL mRNA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细胞增殖速度略低于对照组,细胞逐渐由梭形向多角形转变,有数个突起,数目和形态不定,10~14d细胞融合成单层,2周后逐渐形成多个散在致密岛状结构;对照组细胞大部分为梭形。间歇性负压培养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细胞OPG mRNA表达水平显著提高,OPG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OPGL mRNA与OPG mRNA比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歇性负压促进人BMSCs OPG表达,同时抑制其OPGL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负压 BMSCS 骨保护素 骨保护素配体
下载PDF
间歇性低负压创面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雨 周聪 +2 位作者 董雨 王广宇 丁毅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6年第6期474-477,共4页
目的观察间歇性低负压创面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者40例为治疗组,给予连续4疗程创面负压治疗,采取间歇性低负压模式(-80 mm Hg,吸引5 min,间歇2 min),5 d为1疗程,分别于第0、5、10、15、20天更... 目的观察间歇性低负压创面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住院患者40例为治疗组,给予连续4疗程创面负压治疗,采取间歇性低负压模式(-80 mm Hg,吸引5 min,间歇2 min),5 d为1疗程,分别于第0、5、10、15、20天更换敷料时记录创面面积、肉芽、腐肉、脓液积分,并测定创面MMP-2、MMP-9的酶活性及TIMP-1、TIMP-2含量指标。同时选取同期采取持续性低负压模式(-80 mm Hg)治疗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同样方法观察上述指标。结果经过连续4疗程的治疗,两组之间在治疗后的创面肉芽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低负压创面疗法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新生方面明显优于持续性低负压创面疗法,更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愈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间歇性低负压创面疗法 持续性低负压创面疗法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溃疡期压疮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华 邓海涨 +2 位作者 樊启宜 崔秀梅 陈何凤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1期7-10,18,共5页
目的 探讨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IVAC)治疗溃疡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及协作单位住院治疗的50~98岁溃疡期压疮患者[1],共90例,随机平均分配到常规换药治疗组、间歇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组和持续... 目的 探讨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IVAC)治疗溃疡期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期间,在我院及协作单位住院治疗的50~98岁溃疡期压疮患者[1],共90例,随机平均分配到常规换药治疗组、间歇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组和持续性封闭式负压引流组进行临床治疗,每天用量尺度量三组患者伤口大小,观察并记录伤口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伤口渗液情况、疼痛程度及伤口愈合时间.结果 在三组压疮患者临床治疗中,与常规换药治疗组相比,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组和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和肉芽组织生长时间较短,伤口渗液少,疼痛程度略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溃疡期压疮的临床疗效与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术临床疗效相当,优于常规换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期压疮 间歇性封闭负压引流 疗效
原文传递
扩张皮瓣修复术和腹壁成形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和间歇负压引流的并发症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蒋婷 任军 +1 位作者 曾丽梅 沈玲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2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比较扩张皮瓣修复术和腹壁成形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和间歇负压引流对并发症的影响最小化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医疗美容科(整形外科)对76例扩张皮瓣修复术后女性患者[年龄27~35(31±14)岁]和58例腹壁成... 目的:比较扩张皮瓣修复术和腹壁成形术后持续负压引流和间歇负压引流对并发症的影响最小化效果。方法: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武汉市第三医院医疗美容科(整形外科)对76例扩张皮瓣修复术后女性患者[年龄27~35(31±14)岁]和58例腹壁成形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8~55(48±8)岁],随机分为间歇负压引流组(n=67)和持续负压引流组(n=67)。根据手术类型设置不同负压压力值,记录两组引流量、引流置管时间、血肿发生率、皮瓣坏死率、切口Ⅰ期愈合率、引流相关出血情况。结果:持续负压引流组降低了皮瓣坏死和血肿发生率,其中38例扩张皮瓣修复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例、血肿3例;29例腹壁成形术后仅发生血肿1例。切口Ⅰ期愈合较快(P<0.05),引流量较大,但引流时间较短(P<0.05),未观察到与引流相关的出血。结论:接受扩张皮瓣修复术和腹壁成形术患者,术后持续负压引流有助于提高整形手术效果,是整形外科术后护理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外科护理 持续负压引流 间歇负压引流
原文传递
间歇低负压护理严重创伤后负压封闭引流
17
作者 赵红芳 沈影超 秦丽琴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第6期32-33,共2页
目的:探讨间歇低负压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创伤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在负压封闭引流术中使用间歇低负压的护理方法对严重创伤导致的创面、创腔患者进行引流管理。结果:25例患者应用间歇低负压管理,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 目的:探讨间歇低负压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严重创伤中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在负压封闭引流术中使用间歇低负压的护理方法对严重创伤导致的创面、创腔患者进行引流管理。结果:25例患者应用间歇低负压管理,能有效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和创伤愈合。结论:间歇低负压护理管理能够提高负压封闭引流术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负压 创伤 负压封闭引流 护理
下载PDF
用SWCT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进行创面修复的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严磊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8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SWCT)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进行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靖江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创面修复治疗的42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 目的:探讨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SWCT)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进行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靖江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创面修复治疗的42例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采用单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换药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采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住院治疗的时间、疼痛评分及创面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的时间和住院治疗的时间均较短,其疼痛评分和创面感染的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慢性难愈合创面患者进行创面修复可加快其创面愈合的时间,缓解其创面疼痛的症状,降低其创面感染的发生率,促进其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难愈合创面 创面修复 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 愈合时间 创面感染
下载PDF
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修复急慢性创面的优缺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科宇 《浙江创伤外科》 2020年第3期529-530,共2页
目的探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修复急慢性创面的优缺点。方法本文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进行修复的急慢性创面患者,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40例;观察组采取间歇封闭负压创面... 目的探讨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修复急慢性创面的优缺点。方法本文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0例进行修复的急慢性创面患者,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40例;观察组采取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对照组给予传统换药方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和创面感染发生率,评估修复前后两组患者VAS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小于对照组,创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前两组VAS疼痛评分无差异,修复后两组组内VAS评分差异显著,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修复急慢性创面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具有操作简便、无需特殊用药、交叉感染风险低、疼痛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封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 急慢性创面 愈合 优缺点
下载PDF
间歇封闭负压改善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研究
20
作者 何志 李靖 +6 位作者 蒋立 冯剑 吕小星 孙超峰 李跃军 李学拥 黄辞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5年第21期4067-4070,共4页
目的:评价间歇封闭负压技术在治疗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自2010年8月至2014年lO月治疗的30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病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38岁。所有皮瓣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 目的:评价间歇封闭负压技术在治疗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我科自2010年8月至2014年lO月治疗的30例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回流障碍的病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38岁。所有皮瓣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青紫、肿胀、水疱、皮温低、充盈反应迟缓或创缘出血(淤血)等,且淤斑的面积大于皮瓣面积的20%。治疗组给予间歇封闭负压治疗(120mmHg负压,治疗3min,间歇2min)。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两组均隔日换药,创面摄影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瘀斑面积。比较两组皮瓣淤血高峰时间、皮瓣血运恢复时间、远端坏死率及二次手术率。结果:间歇负压治疗组皮瓣淤血高峰时间(2.7±0.82d)小于对照组(4.5±1.08d)(P〈0.05);治疗组皮瓣血运恢复时间(10.8±2.15d)也小于对照组(15.9±2.85d)(P〈0.05)。此外,治疗组皮辩远端坏死率(13.3%,2/15)显著低于对照组(60.0%,9/15)(P〈0.05)。结论:应用间歇封闭负压技术治疗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封闭负压治疗 皮瓣 静脉回流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