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微间隙生物芯片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 被引量:1
1
作者 邱华丽 蒋成 +3 位作者 徐睿鑫 宋涛平 邱志鹏 杨丽霞 《食品与药品》 CAS 2017年第6期391-394,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方法以微间隙生物芯片阵列电极为基础电极,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结合酶的生物催化银沉淀反应,放大电化学分析信号,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好... 目的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方法。方法以微间隙生物芯片阵列电极为基础电极,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结合酶的生物催化银沉淀反应,放大电化学分析信号,用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检测。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好,对其他菌株无交叉反应。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10~5~10~8 CFU/m L浓度范围内变化时,电导与菌浓度成线性关系(R^2=0.993),最低检出限为105 CFU/mL。结论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好等优点,在食品检测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间隙生物芯片 电化学信号 沉淀 双抗夹心
下载PDF
基于微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方法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霞 邱华丽 +1 位作者 周金沙 邱志鹏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3151-3155,共5页
目的建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法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对... 目的建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法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结果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限为10~5 CFU/mL,线性范围为10~5~10~8CFU/mL,传感器的电导率与副溶血性弧菌浓度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2=0.955。增菌6h后,只需2h即可完成检测。结论该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等特点,为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 副溶血性弧菌 酶催化沉淀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传感检测方法研究
3
作者 杨丽霞 《食品安全导刊》 2019年第13期62-63,共2页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运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该传感器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检出限为... 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运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该传感器采用微间隙阵列电极作为基础电极,运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反应和酶催化银沉积反应实现分析信号放大。该方法特异性良好,对非目标菌株无交叉反应,检出限为10~4CFU/mL,线性范围为10~4~10~8CFU/mL,传感器的电导率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较好,线性相关系数R^2=0.947。本研究证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法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等优点,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间隙阵列电极传感器 金黄色葡萄球菌 酶催化沉淀
下载PDF
福建紫金山矿田悦洋银多金属矿床银的赋存状态和沉淀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兰海 陈静 +2 位作者 周涛发 孙艺 WHITE Noel C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7-1002,共16页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上银矿的重要矿床类型,伴生有金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可以为矿床资源禀赋、选冶成本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贵金属的赋存状态研究中...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上银矿的重要矿床类型,伴生有金铜铅锌等多种金属。银的赋存状态研究可以为矿床资源禀赋、选冶成本以及经济价值的综合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近年来,矿物自动定量分析系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贵金属的赋存状态研究中,相比传统方法而言其能提供精确定量的矿物学信息。悦洋银多金属矿床位于福建省紫金山矿田,是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研究银赋存状态的理想选区。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研究发现,矿体主要受控于岩性边界和断裂构造,主要矿石类型为热液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成矿作用可以分为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石英-银多金属、石英-碳酸盐等四个阶段,其中银在石英-银多金属阶段沉淀,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石英伊利石硫化物亚阶段和石英冰长石硫化物亚阶段。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使用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矿物分析系统,结合显微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银的赋存形式和分布情况进行了定量化研究,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对银沉淀机制及成矿过程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悦洋矿床中的银90%以上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硫化银和自然银,且粒径大多在10~50μm之间;少部分银以次显微包裹体形式存在于黄铜矿中,或以显微包裹体和类质同相形式存在于黄铁矿和闪锌矿中。成矿热液中银主要以硫氢络合物形式运移,主成矿期大量的冰长石与银矿物共生表明沸腾作用是主要的沉淀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赋存状态 矿物定量分析 沉淀机制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紫金山矿田
下载PDF
某高铜金精矿浸出过程中银工艺矿物学特征研究及工艺优化措施
5
作者 李环 朱金超 +3 位作者 李宁 蔡明明 李梅礼 梁秉政 《黄金》 CAS 2024年第12期84-88,共5页
某黄金冶炼公司高铜金精矿在浸出过程中银存在“反沉淀”问题,为探究其机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等分析了高铜金精矿及浸出样品的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发现,银主要存在于硫银矿(40.37%)和金银矿(32.05%)中,其他矿物含量较低。在... 某黄金冶炼公司高铜金精矿在浸出过程中银存在“反沉淀”问题,为探究其机理,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等分析了高铜金精矿及浸出样品的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发现,银主要存在于硫银矿(40.37%)和金银矿(32.05%)中,其他矿物含量较低。在浸出过程中,除硫银矿外,其他含银矿物逐渐溶解,硫银矿则以“反沉淀”形式出现。银矿物共生体多为硫化矿,浸出时还生成了硫砷铜矿和硫酸盐矿物,新硫化银多与之共生。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碱浸预处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当石灰用量为7%时,金、银浸出速率大幅提升,说明碱浸能有效减少硫离子对银浸出的干扰,并消除部分矿物杂质对金浸出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同类型矿石的工艺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铜金精矿 沉淀 硫化 硫砷铜矿 硫酸盐 工艺矿物学
下载PDF
避免Golgi银染标本表层产生铬银沉淀的一个改进方法
6
作者 郑翔 马玉琼 章为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80-380,共1页
经典的Golgi镀银染色法是神经组织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技术。与其它几种银染技术相比,Golgi镀银染色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同时显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整体形态,图像对比清晰,耐长久保存。但美中不足的是,标本表层易产生浓黑的铬银沉淀,... 经典的Golgi镀银染色法是神经组织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技术。与其它几种银染技术相比,Golgi镀银染色法操作相对简便,能同时显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整体形态,图像对比清晰,耐长久保存。但美中不足的是,标本表层易产生浓黑的铬银沉淀,影响某些重要结构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法 沉淀 表层 标本 染技术 神经组织 胶质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