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纹红土红色基质与白色条纹铁迁移模型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凤全 叶玮 +2 位作者 王天阳 朱丽东 于红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6-313,共8页
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是记录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网纹层内分布有红色基质和白色条纹,目前对网纹红土风化成土过程中铁的迁移情况尚存争议。根据质量平衡思想,本研究构建了网纹红土的铁迁移质量平衡模型。利用该迁移模型,以均质红... 中国南方网纹红土是记录古环境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网纹层内分布有红色基质和白色条纹,目前对网纹红土风化成土过程中铁的迁移情况尚存争议。根据质量平衡思想,本研究构建了网纹红土的铁迁移质量平衡模型。利用该迁移模型,以均质红土为参照物,采用我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汤溪网纹红土剖面白色条纹和红色基质中Al、Ti、Fe含量的平均值、庐山WJ网纹红土剖面白色条纹和红色基质中Al、Ti、Fe含量,对网纹红土形成过程中铁迁移情况进行了分析。由我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白色条纹和红色基质中Al、Ti、Fe含量均值得到的铁迁移比为0.87%;由汤溪网纹红土白色条纹和红色基质中Al、Ti、Fe含量均值得到的铁迁移比为0.65%;庐山WJ剖面网纹层1至5的铁迁移比分别为0.10%、0.32%、0.86%、0.98%和0.55%。铁的迁移比大于零,揭示了可能存在着铁从白色条纹迁出但未淋溶出网纹层。我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铁迁淋比为55%,汤溪网纹红土的铁迁淋比为60%,庐山WJ剖面网纹层1至5的铁迁淋比分别为10%、26%、50%、70%和51%等。在白色条纹形成过程中,铁在网纹层内的迁移和向网纹层外淋出情况很可能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纹红土 白色条纹 红色基质 迁移
原文传递
阿哈湖沉积物再悬浮实验研究与铁、锰迁移(摘要) 被引量:2
2
作者 普勇 《地质地球化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89-90,共2页
关键词 湖泊 沉积物 悬浮实验 迁移
下载PDF
磁铁石英岩铁运输沉淀的pH值条件约束:以朝鲜半岛龙渊铁矿床为例
3
作者 金润成 李国武 +2 位作者 尹京武 金炳成 金哲秀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4-311,共8页
前寒武纪时期铁矿形成过程中铁物质如何迁移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但仍有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对陆壳来源性铁矿床(非Algoma类型)的成因,仍然具有诸多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铁迁移问题。笔者以朝鲜半岛龙渊铁矿床为例研... 前寒武纪时期铁矿形成过程中铁物质如何迁移的研究,已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但仍有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对陆壳来源性铁矿床(非Algoma类型)的成因,仍然具有诸多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铁迁移问题。笔者以朝鲜半岛龙渊铁矿床为例研究了铁介质形成和运输的问题。首先通过铁矿石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前人研究结果的考察,发现此铁矿床不属于Algoma类型,而是在强酸性介质条件下陆壳物质风化、移动和沉积而形成的。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强大的酸性环境条件呢?为了揭示这一点,对在当时环境下把水的性质能够变成酸性的物质进行了热力学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当硫化物如黄铁矿风化时,形成了能够使铁源物质风化和迁移的介质。这些结果也符合这样一个事实,即目前从富含硫化物地层淋沥的水的pH值小于3.5,并且铁含量远高于非硫化物类型的地层。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陆壳来源的铁矿床形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硫化物的风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Algoma类型 迁移 矿风化 热力学分析 陆壳来源物质
下载PDF
不同制液工艺对锰矿锰浸出回收及钙镁铁迁移影响
4
作者 赵博超 聂一凡 +3 位作者 王雪婷 田向勤 田祎 潘涔轩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92-299,共8页
针对当前电解金属锰制液工艺锰浸出和回收率低的问题,以制液工艺为研究对象,开展现有工业生产制液工艺(T1)、阳极液浸洗(T2)、阳极液浸洗-水洗(T3)制液工艺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制液工艺对锰矿中锰的浸出和回收以及钙镁铁迁移的影响。结果... 针对当前电解金属锰制液工艺锰浸出和回收率低的问题,以制液工艺为研究对象,开展现有工业生产制液工艺(T1)、阳极液浸洗(T2)、阳极液浸洗-水洗(T3)制液工艺模拟实验,研究不同制液工艺对锰矿中锰的浸出和回收以及钙镁铁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锰浸出率T3(92.76%±0.40%)≈T2(92.14%±0.62%)>T1(89.59%±2.43%),锰回收率T3(91.18%±0.47%)>T2(87.02%±0.74%)>T1(73.97%±2.37%),表明在现有制液工艺基础上增加阳极液浸洗工序可以有效提高锰矿中锰的浸出率和回收率,增加水洗工序可以进一步提高浸出锰的回收率;在现有制液工艺基础上阳极液浸洗工序不会提高锰矿中钙、镁向液相的迁移比例,但会提高铁的迁移比例,增加水洗工序不会提高锰矿中钙、铁向液相的迁移比例,但会提高镁的迁移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液浸洗 阳极液浸洗-水洗 锰浸出率 锰回收率 钙镁迁移
下载PDF
洋沙泡水库底泥总铁迁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微 高金花 徐航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127,共6页
为深入了解吉林省西部洋沙泡水库底泥中总铁释放迁移规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进行了在不同pH值、水温、溶解氧、水动力条件下底泥总铁迁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第10天时,pH值为9的总铁浓度为0.120 mg/L,pH值为6的总铁浓度为0... 为深入了解吉林省西部洋沙泡水库底泥中总铁释放迁移规律,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进行了在不同pH值、水温、溶解氧、水动力条件下底泥总铁迁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第10天时,pH值为9的总铁浓度为0.120 mg/L,pH值为6的总铁浓度为0.535 mg/L,是pH值为9的5.57倍;第1天在4℃下总铁浓度为0.024 mg/L,25℃下总铁浓度为0.037 mg/L,是4℃下的1.54倍;第10天在4℃下总铁浓度为0.043 mg/L,25℃下总铁浓度为0.153 mg/L,达到了4℃下的3.56倍;在好氧状态下,第1天总铁浓度为0.037 mg/L,第10天总铁浓度为0.153 mg/L,较第1天提升了3.14倍,在厌氧状态下,第1天总铁浓度为0.089 mg/L,第10天总铁浓度为0.447 mg/L,较第1天提升了4.02倍;当振荡时间为24 h时,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037 mg/L,8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249 mg/L,是静止状态下的6.73倍;150 rad/min下总铁浓度为0.513 mg/L,是静止状态下的13.86倍。由此可见碱性环境对底泥中总铁迁移有抑制作用;低温条件下总铁迁移速率慢;溶解氧含量与总铁迁移量成负相关;扰动是底泥中总铁迁移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沙泡水库 底泥 迁移 释放 PH值 水温 溶解氧 水动力
下载PDF
某低品位铁矿回转窑还原结圈物特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柱成 沈雪华 +2 位作者 易凌云 朱顺伟 钟荣海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79-689,共11页
回转窑结圈一直以来是制约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某低品位铁矿回转窑还原结圈物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回转窑结圈物的特性及其形成机制.从结圈物的宏观形貌、物化性能、软熔特性和微观结构入手对某低品位铁矿球团回转... 回转窑结圈一直以来是制约煤基回转窑直接还原工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某低品位铁矿回转窑还原结圈物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回转窑结圈物的特性及其形成机制.从结圈物的宏观形貌、物化性能、软熔特性和微观结构入手对某低品位铁矿球团回转窑结圈物的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热力学相图、化学物相及能谱分析研究了结圈物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结圈物由熔融物包裹球团形成,接近窑壁,其熔融包裹物增多,结圈物中MFe、Ca O含量明显增大,软熔温度越低;由球团粉末中Fe O与Si O2形成的铁橄榄石及煤灰带入的Ca O而形成的钙铁辉石低熔点相是造成结圈的主要原因;低熔点相的存在同时也促进了金属化球团间铁晶粒的相互扩散与迁移,从而加剧了结圈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窑结圈 软熔温度 低熔点物质 晶粒迁移 结圈机制
原文传递
鄂东南铁山铁铜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铁的迁移与沉淀富集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伟 王敏芳 +2 位作者 刘坤 魏克涛 柯于富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5-1141,共17页
对铁山铁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在石榴子石和透闪石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液相、富气相和含石盐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进矽卡岩阶段热液流体均一温度为499.2~594.8℃,盐度多集中分布在17.3%_(Na Cl)~19.5%_(Na Cl)之间... 对铁山铁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在石榴子石和透闪石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液相、富气相和含石盐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进矽卡岩阶段热液流体均一温度为499.2~594.8℃,盐度多集中分布在17.3%_(Na Cl)~19.5%_(Na Cl)之间,密度为0.45~0.62g/cm^3,形成压力为58.0~90.6MPa;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356.2~428.6℃,盐度多集中分布在7.2%_(Na Cl)~15.5%_(Na Cl)之间,密度为0.52~0.83g/cm^3,成矿压力为23.8~29.7MPa,成矿深度为0.90~1.12km,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较低成矿压力的特征,属于浅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同时,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结果显示,气相成分以H_2O和CO_2为主,并含有少量CH_4、C_2H_6、N_2和H_2S气体;液相成分阳离子以Na^+、Ca^(2+)、K^+为主,阴离子以SO_4^(2-)、Cl^-为主。研究表明,Cl^-、SO_4^(2-)和碳酸络合物在铁质搬运与富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体混合和成矿热液p H值的系统演变可能是导致铁山铁铜矿床铁质超常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迁移形式 富集沉淀机制 铜矿床
下载PDF
马尾松生长对煤矸石基质中铁/锰迁移转化的影响及其调控效应
8
作者 陈祖拥 刘方 +3 位作者 刘元生 朱健 卜通达 杨丽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02-2208,共7页
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煤矸石堆场生长的马尾松进行调查及采集,以探讨马尾松对煤矸石基质中Fe、Mn迁移转化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煤矸石堆场生长的马尾松植株中Fe质量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根、叶、茎,Mn质量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根。... 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煤矸石堆场生长的马尾松进行调查及采集,以探讨马尾松对煤矸石基质中Fe、Mn迁移转化的影响及调控效应。结果表明,煤矸石堆场生长的马尾松植株中Fe质量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根、叶、茎,Mn质量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茎、根。马尾松对煤矸石基质中Fe、Mn有明显的吸收固定作用,其中对Mn的富集系数达4.93。马尾松根际煤矸石基质与非根际煤矸石基质中的可交换态Fe质量比无明显差异,但两者之间可交换态Mn质量比有显著性差异。马尾松根际效应可提高煤矸石基质中Fe、Mn的活性及生物有效性,特别是Mn。此外,马尾松根际煤矸石基质与非根际煤矸石基质溶液中Fe、Mn质量浓度的差异均达显著性水平,其中根际煤矸石基质溶液中Fe、Mn的质量浓度比非根际基质溶液平均降低71.1%和41.5%。马尾松有助于减少煤矸石堆场中Fe、Mn的迁移量及其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马尾松 煤矸石 迁移 根际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