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人重迁观念与庄重的出行仪式感
1
作者 娄扎根 娄莎莎 《焦作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115-118,共4页
中国古人强烈的守土意识、务农的本业意识、思乡畏途的家乡意识、熟人社会的乡亲意识,在国家编户齐民的政策约束和封建统治的思想引导下,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安土恋乡的重迁观念。古人宗教形式的卜行择吉和祀行祖道,以及世俗的把酒、赠别... 中国古人强烈的守土意识、务农的本业意识、思乡畏途的家乡意识、熟人社会的乡亲意识,在国家编户齐民的政策约束和封建统治的思想引导下,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安土恋乡的重迁观念。古人宗教形式的卜行择吉和祀行祖道,以及世俗的把酒、赠别、折柳祝愿等活动具有庄重的仪式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出行 重迁 仪式感
下载PDF
中国旅游消费的日常化与惯性化 被引量:13
2
作者 孙九霞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4,共4页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这是旅游业大国与强国的基础条件。我们14亿人口的大国,不移动的人群越来越少,不旅游的人群比例也越来越低。农村人口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增... 中国具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市场、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体系、完备的基础设施、积淀深厚的中华文明,这是旅游业大国与强国的基础条件。我们14亿人口的大国,不移动的人群越来越少,不旅游的人群比例也越来越低。农村人口的旅游动机和需求增长更快,随着全面脱贫和小康时代的到来,旅游消费正在成为日常化消费,旅游新时代已经来临。旅游对于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大国、对于我们这个"安土重迁"的"乡土中国"而言,无疑是个新现象。但它一旦到来之后,就变得波涛汹涌,迅速席卷整个中华大地。旅游与休闲,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正在从"乡土中国"走向"旅游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应链体系 旅游动机 日常化 基础设施 乡土中国 波涛汹涌 旅游业 安土重迁
下载PDF
安土重迁观念的产生及其变化 被引量:9
3
作者 田欣 赵建坤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7-101,共5页
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至今仍然存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是这一观念孕育和绵续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由浓变淡。透过其产生和变化,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文化根本差别之原... 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至今仍然存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小农经济是这一观念孕育和绵续的重要原因,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安土重迁的观念开始由浓变淡。透过其产生和变化,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中西文化根本差别之原因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土重迁 小农经济 市场经济
下载PDF
从《说文解字》土部字看中国人的安土重迁思想 被引量:7
4
作者 贺菊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3期154-156,F0003,共4页
《说文解字》土部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对土地的质地﹑耕作与治理的描述揭示了人们"安土"的原因,而其中对人们所居住的家园及其相关装饰的描述则蕴含着古代人民的的重迁思想,体现了他们对土地... 《说文解字》土部字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土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对土地的质地﹑耕作与治理的描述揭示了人们"安土"的原因,而其中对人们所居住的家园及其相关装饰的描述则蕴含着古代人民的的重迁思想,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文化内涵 安土重迁
下载PDF
“极大部分是华工完成的”
5
作者 张芊一 《大学生》 2024年第1期38-39,共2页
在去往俄罗斯之前,我们做了相关的前期调研准备。初次阅读史料时,我注意到了有关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相关资料,由此产生出一个疑问: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安土重迁的国人为何会舟车劳顿地远赴他乡参与别国的铁路项目建设?带... 在去往俄罗斯之前,我们做了相关的前期调研准备。初次阅读史料时,我注意到了有关西伯利亚大铁路建设中的华工相关资料,由此产生出一个疑问: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安土重迁的国人为何会舟车劳顿地远赴他乡参与别国的铁路项目建设?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调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大铁路 前期调研 儒家文化 安土重迁 华工 历史背景 俄罗斯
原文传递
古人的“春运囧途”
6
作者 竹江映月 《快乐青春(经典阅读)(中学生适读)》 2024年第7期27-28,共2页
可谓源远流长。周朝时,“春运”就已展露形,只不过,那时的古人还保留着安土重迁的思想,“春运”大军主要以官员和商人为主,并不像现代这样集结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因为流动人口少,所以古代社会的“春运”规模比现在小得多。不过,古代... 可谓源远流长。周朝时,“春运”就已展露形,只不过,那时的古人还保留着安土重迁的思想,“春运”大军主要以官员和商人为主,并不像现代这样集结了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因为流动人口少,所以古代社会的“春运”规模比现在小得多。不过,古代“春运”的艰难程度可以用“劈波斩浪”“负芒披苇”来形容。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逼得古人只能在马车、牛车、骤车、船舶中选择长途交通工具,万一囊中羞涩,只能本着“交通基本靠走”的精神,甩开膀子,迈开步子,靠着步行回家过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条件 春运 安土重迁 交通工具 流动人口 古人
原文传递
包容性环境感知与居民房产配置
7
作者 秦宇 邓鑫 白阳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年第9期38-39,共2页
劳动力以及凝结其上的人力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人力资本集聚并长期定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除经济潜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外,是否具有包容性的政策与制度也是决定人们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能够让更多... 劳动力以及凝结其上的人力资本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吸引人力资本集聚并长期定居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除经济潜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外,是否具有包容性的政策与制度也是决定人们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能够让更多的人在所生活的城市中提高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社会融入度和身份认同。中国自古有“安土重迁,黎民之性”“安居乐业,天下晏然”的文化传统与生存倾向。当个体选择长期居住地后,往往具有配置如房产、土地、车辆等重资产的倾向,而房产的地区配置情况也反映个体和家庭对地区的认可和选择,影响其长期定居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集聚 公共服务水平 经济潜力 个体选择 地区经济发展 安土重迁 配置情况 定居意愿
原文传递
留存乡村记忆 强化档案有为——南京市江宁区“乡村记忆档案”项目试点工作侧记 被引量:4
8
作者 谢伟春 《档案与建设》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1-62,共2页
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国人骨子里的乡土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长幼有序,这些早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民生活里。而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宗族聚会,风雨无阻,互帮互助,联络不断;耄耋老人,不辞辛苦,寻根问祖,修订族谱;乡长乡贤... 千年的农耕文明决定了国人骨子里的乡土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长幼有序,这些早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民生活里。而在我国大大小小的村落里,宗族聚会,风雨无阻,互帮互助,联络不断;耄耋老人,不辞辛苦,寻根问祖,修订族谱;乡长乡贤,大事小事,主持意见,排忧解难——这便是长久以来自然形成的乡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耄耋老人 寻根问祖 乡土味 农耕文明 乡村记忆 大事小事 长幼有序 安土重迁
下载PDF
长山大水的底蕴 冰岛与昔归
9
作者 三胡 欧巴非(图) 《普洱》 2024年第5期64-69,共6页
当人们提及云南的茶山,越来越多地由一片茶叶,到一座山头;一个村寨,到一座小镇,一地的风土人情。这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现代茶产业依托名山建设茶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安土重迁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化深植于乡村人们的情结,这在茶乡也体... 当人们提及云南的茶山,越来越多地由一片茶叶,到一座山头;一个村寨,到一座小镇,一地的风土人情。这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现代茶产业依托名山建设茶旅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安土重迁自古以来便是农耕文化深植于乡村人们的情结,这在茶乡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特色小镇 安土重迁 风土人情
原文传递
黄河三角洲高台民居形成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博文 张卡 霍怡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5-59,共5页
高台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是黄河下游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躲避水患灾害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乡土观念,便利的航运... 高台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独树一帜,是黄河下游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躲避水患灾害是黄河三角洲地区高台民居形成的直接原因,而安土重迁、聚族而居的乡土观念,便利的航运条件以及黄河改道所造就的新生土地则是该区高台民居建筑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地区 高台民居建筑 形成原因 躲避水患 安土重迁
下载PDF
试析“安土重迁”与“贵货易土” 被引量:3
11
作者 黎小龙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3期110-115,共6页
“安土重迁”,是中国农业民族世代承袭的传统观念;“贵货易土”,主要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的农牧民族尽管在其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互相依存、影响和渗融,但两类民族历史文化的鲜明特征,则长期得以保持和流传。
关键词 安土重迁 北方游牧民族 社会生活方式 传统观念 观念意识 民族历史文化 游牧社会 中国农业 农业社会 游牧经济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安土重迁”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秀亮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77-84,175,共9页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安土重迁”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形成,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定型。无论是从时人对故土家园的迷恋,对离家外出行为的排斥,还是在离乡远徙后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中,都能得到明显体现。“安土重迁”观念的...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安土重迁”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形成,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定型。无论是从时人对故土家园的迷恋,对离家外出行为的排斥,还是在离乡远徙后对故土家园的深切思念之中,都能得到明显体现。“安土重迁”观念的产生,主要与中国古代的农耕生产方式、统治者的治国需求、诸子百家的大力宣传以及频繁的社会战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深入挖掘“安土重迁”观念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推进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土重迁 思乡情结 生活方式 文化心理
下载PDF
谈《诗经》中的思乡怀归主题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丽 《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1期95-98,共4页
《诗经》时代 ,战争、徭役相当频繁 ,其承担者——士兵 ,长年在外奔波 ,久役不归 ,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 ,日夜操劳 ,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 ,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的观... 《诗经》时代 ,战争、徭役相当频繁 ,其承担者——士兵 ,长年在外奔波 ,久役不归 ,从而产生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统治阶级内部的小官吏位卑职贱 ,日夜操劳 ,思乡怀归之情也非常强烈。究其原因 ,一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 ,安土重迁的观念根深蒂固 ,因此对故土怀有深挚的感情 ,长久离家 ,必然会产生一种思念之情。二是“孝”在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侍奉双亲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对于长期服役的人来说 ,久而不归 ,以致年迈的父母无人照顾 ,因此 ,难免会产生浓重的思乡怀归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思乡主题 安土重迁观念 “孝” 道德伦理
下载PDF
儒家文化与屯垦戍边 被引量:2
14
作者 傅永聚 张安福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屯垦戍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和修齐治平、扬名身后等观念与屯垦戍边思想一脉相承。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思想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屯田戍边的重要推动力,也由... 屯垦戍边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积淀。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以农为本、安土重迁和修齐治平、扬名身后等观念与屯垦戍边思想一脉相承。自西汉以来,屯垦戍边思想与儒家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屯田戍边的重要推动力,也由此成为了稳定边疆、保家卫国的千古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屯垦戍边 安土重迁 中华一体
下载PDF
清末民初广东、江苏海外移民比较研究——以华侨省籍分布差异成因为主的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姚远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6-72,共7页
论文从迁入地因素、迁移主体两个主要因素,比较分析了广东和江苏不同的海外移民趋势的成因。从迁出地因素看,人口压力并不一定导致人口迁移。传统农业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近代城市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 论文从迁入地因素、迁移主体两个主要因素,比较分析了广东和江苏不同的海外移民趋势的成因。从迁出地因素看,人口压力并不一定导致人口迁移。传统农业经济中的多种经济模式和生产方式、近代城市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是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的客观条件。从迁移主体因素看,广东和江苏分属岭南文化和江南文化系统。岭南文化传统中存在反叛精神与冒险意识,广东华侨具有迁移经验、知识、气质等,都是迁移者所必备的迁移禀赋。而文教一直比较发达的江苏,更有"敏于习文"、"士乐名教"等文化特质,注重安土重迁。迁移者的地方民性以及迁移者形成的路径依赖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移民 海外移民 华人研究 省籍分布 安土重迁
下载PDF
人口迁徙在明清晋商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瑞娟 《菏泽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73-76,共4页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享誉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在这一商帮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口迁徙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晋商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甚至直接促使一些人去经营商业;与此同时,它还促使山西人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 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纵横捭阖,享誉国内外商界达五个多世纪。在这一商帮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人口迁徙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它为晋商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甚至直接促使一些人去经营商业;与此同时,它还促使山西人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的观念,形成了经商为荣、重迁服贾的社会风气,晋帮商人在商界独领风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迁徙 经商风气 重迁服贾 晋商
下载PDF
文化变革视野下的中国农村题材电影萌芽钩沉
17
作者 薛晋文 《新世纪剧坛》 2023年第6期44-50,共7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名副其实的乡土社会,安土重迁、时空封闭和生产消费自足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现状,这构成了传统中国或古老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易经·系辞》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名副其实的乡土社会,安土重迁、时空封闭和生产消费自足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现状,这构成了传统中国或古老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易经·系辞》有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中国 乡土社会 安土重迁 底蕴深厚 名副其实 基本现状
原文传递
现代背景下汉族祭祖的文化人类学分析——以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乐平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祭祖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间村落不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文章以江西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仪式为个案,分析其所蕴含的安土重迁、慎终追远、地权象征、权威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祭祖强化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对构建我国农村和... 祭祖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乡间村落不断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文章以江西乐安罗陂乡陈氏族人祭祖仪式为个案,分析其所蕴含的安土重迁、慎终追远、地权象征、权威展示的文化内涵以及祭祖强化了人们的宗族观念,对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产生促进和阻碍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祭祖 安土重迁 慎终追远 地权象征 权威展示 社会和谐
下载PDF
杜甫送别诗略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敏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002年第4期64-68,共5页
杜甫的送别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叹老嗟卑、自伤弃掷的郁闷情怀;二是“寄热望于知交,托末契于后生”之款款深情。三是亲情、友情、乡情俱备于衷的离情别绪。杜甫的送别诗充满了生命意识。其所流露出的诸般伤感... 杜甫的送别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叹老嗟卑、自伤弃掷的郁闷情怀;二是“寄热望于知交,托末契于后生”之款款深情。三是亲情、友情、乡情俱备于衷的离情别绪。杜甫的送别诗充满了生命意识。其所流露出的诸般伤感情绪除了共时性的社会原因外,还受安土重迁、念故恋群等文化传统和民俗心理等诸种因素的引发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送别诗 生命意识 安土重迁 念故恋群 文化传统 民俗心理
下载PDF
中国小微企业参与景区抗疫:家文化的道路与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林强 冯一鸣 周玲强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共3页
李亦园认为,中华文化是家的文化②。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民安土重迁、生息繁衍,形成以血亲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形态。在家国同构的官方政治体制和儒学文化主流影响下,家文化突破家庭(家族)的狭义范畴,贯通中国古代社会... 李亦园认为,中华文化是家的文化②。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农民安土重迁、生息繁衍,形成以血亲关系为纽带、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社会形态。在家国同构的官方政治体制和儒学文化主流影响下,家文化突破家庭(家族)的狭义范畴,贯通中国古代社会全域。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它演化为无法摧毁的民族文化基因。危难面前,“守得牢”的是家,“靠得住”的是家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文化 家国同构 血亲关系 以农为本 生息繁衍 李亦园 安土重迁 基本单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