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0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 被引量:75
1
作者 刘庆柱 李毓芳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27-452,共26页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阳城一直作为秦之都城。秦咸阳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国的发展,都城规模的扩大,首都咸阳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献记载的“南宫”、“兴乐宫”、“甘泉宫”、“章台”、“信宫”...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徙都咸阳,至公元前206年秦亡,咸阳城一直作为秦之都城。秦咸阳城始筑于渭河北岸,秦国的发展,都城规模的扩大,首都咸阳城的一些新的重要建筑,如文献记载的“南宫”、“兴乐宫”、“甘泉宫”、“章台”、“信宫”、“诸庙”、“上林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阳 都城 阳城 遗址 秦封泥 秦国 考略 西安 扩大 规模
原文传递
洛阳涧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 被引量:63
2
作者 The Loyang Archacological Team, Institute of Archacology 《考古学报》 1959年第2期15-43,133-150+180-182,共50页
目次一、引言二、东周遗址的分布、堆积情况与城墙的轮廓 三、城墙构筑技术与後期修补利用情况四、城墙的堆积断面与年代问题五、结语一、引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阳一共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成周,一座是王城。西周金文中常有关於... 目次一、引言二、东周遗址的分布、堆积情况与城墙的轮廓 三、城墙构筑技术与後期修补利用情况四、城墙的堆积断面与年代问题五、结语一、引言西周初年,周王朝在洛阳一共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成周,一座是王城。西周金文中常有关於成周、周和王的记载(周和王指王城)。至春秋经中则提到王城的名字。从周平王迁都到洛阳以後,一直到周景王共十二世都以王城为国都,到周敬王避王子朝之乱,徙於成周,至赧王又迁回王城,所以在春秋中对於王城和成周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和东汉晚年的经学家郑玄在他们的著作里都曾经分别地指出成周在雒阳、王城在河南。他们去古未远,说的又都是洛阳当地城址变迁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夯土墙 城址 城墙 王城 周文化 利用情况 河南 都城 成周 耕土
原文传递
陕西发现以汉长安城为中心的西汉南北向超长建筑基线 被引量:60
3
作者 秦建明 张在明 杨政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4-15,共12页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对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向建筑基线。... 1993年10月,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文物调查研究室组成调查组,对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的古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几组西汉大型建筑群的轴线竟与汉长安城南北轴线相合。调查结果证实,西汉时期曾经存在一条超长距离的南北向建筑基线。这条基线通过西汉都城长安中轴线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基线 超长建筑 子午谷 西汉初期 礼制建筑 都城 地理坐标 陕西省 考古调查
原文传递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 被引量:44
4
作者 郑若葵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4-93,83,共11页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郑若葵殷墟,作为殷王朝的都城故地,曾随着武王伐殷战火的熄灭而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数千年,两汉以来学者言论中的殷墟,基本上知其名而不知其地望之确切所在。安阳殷墟的重现,最先得益于一九世纪末期王懿... 殷墟“大邑商”族邑布局初探郑若葵殷墟,作为殷王朝的都城故地,曾随着武王伐殷战火的熄灭而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数千年,两汉以来学者言论中的殷墟,基本上知其名而不知其地望之确切所在。安阳殷墟的重现,最先得益于一九世纪末期王懿荣服药辨“龙骨”之线索①,其后又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大邑 偃师商城 考古发掘 都城 考古发现 王族 聚落形态 城邑 《说文解字》
原文传递
碎叶城今地考 被引量:33
5
作者 张广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5期71-83,共13页
一、考证唐代碎叶方位的意义碎叶是我国唐代的西睡重镇。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公元五世纪已有此城,十一世纪时,它的地位为新崛起的黑汗王朝都城之一八剌沙衮所取代,其后湮没无闻。今天,碎叶所以被人们注意,显然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与我国... 一、考证唐代碎叶方位的意义碎叶是我国唐代的西睡重镇。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公元五世纪已有此城,十一世纪时,它的地位为新崛起的黑汗王朝都城之一八剌沙衮所取代,其后湮没无闻。今天,碎叶所以被人们注意,显然有两个原因。一是它与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家世有关,它作为李白的出生或其父祖活动的地点而经常被学者们道及。二是探讨碎叶的方位具有现实意义,确定碎叶的位置将无可辩驳地证明:早在唐代,中国政府已在碎叶设镇,推行政令到伊塞克湖以西直到怛逻斯地区。这样,就使中国的历史疆域不出长城界外一类的无耻谰言不攻自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叶 突厥语 怛逻斯 新唐书 安西四镇 中亚 地理志 耶律楚材 都城 中西交通
原文传递
北魏平城明堂遗址研究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银田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4,共8页
礼制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礼制性建筑中 ,明堂、辟雍、灵台在历代都城中位置十分重要 ,对明堂的研究应首先搞清楚它们彼此的关系。平城明堂作为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大量的建筑石料来自当时正在开凿的云冈石窟 ,这方面的研... 礼制文化 ,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礼制性建筑中 ,明堂、辟雍、灵台在历代都城中位置十分重要 ,对明堂的研究应首先搞清楚它们彼此的关系。平城明堂作为一座巨大的建筑群 ,大量的建筑石料来自当时正在开凿的云冈石窟 ,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可深化问题本身 ,而且对云冈石窟的研究也会有所启发。辟雍的水源出自如浑水 ,而如浑水与平城的研究密切相关。在与长安、洛阳另三处明堂遗址的比较中 ,可以看出平城明堂的显著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城 云冈石窟 遗址 孝文帝 礼制 北魏 都城 首先 核心内容 认同
原文传递
由唐入宋都市人口结构及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变化浅论——从《北里志》和《东京梦华录》谈起 被引量:22
7
作者 宁欣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1-79,共9页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由唐入宋都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结构改变、数量增加是显著特征之一。唐宋都城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与城市社会及其变化息息相关 ,她们的存在是唐宋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身份、生活方式乃至经营...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由唐入宋都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结构改变、数量增加是显著特征之一。唐宋都城妓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而与城市社会及其变化息息相关 ,她们的存在是唐宋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的身份、生活方式乃至经营方式、经营场所、经营对象的变化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社会变化。与唐长安城相比 ,北宋东京城人口结构变化主要是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人口所占比例增加 ,其次是外来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这些变化使宋代东京呈现出与唐长安不同的面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加 商品经济 经营对象 人口结构 服务业 经营场所 经营方式 东京城 都城 唐宋
原文传递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恩田 《中原文物》 2002年第4期41-45,共5页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物之丰富与精美 ,都超过了同期的晋侯大墓。在传为宋国都城商丘的附近 ,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长国”国君的大墓出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墓主应是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物之丰富与精美 ,都超过了同期的晋侯大墓。在传为宋国都城商丘的附近 ,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长国”国君的大墓出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墓主应是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铭文中的国名“长”应是“微”字的误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宋国 国都 墓主 遗物 铭文 都城 君主 丰富
原文传递
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铜器的成分和金相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张利洁 赵福生 +1 位作者 孙淑云 殷玮璋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91,共10页
关键词 燕国 成分 铜器 出土 墓地 琉璃河镇 房山区 北京市 遗址 城址 西周 墓葬 都城 周初
原文传递
明都南京城垣略论 被引量:25
10
作者 季士家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4年第2期70-81,共12页
我国东南重镇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扼南北要冲,居鱼米之乡,山抱水环,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亦为著名的帝王古都。自孙吴之时,因诸葛亮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语,一千七百多年来,人们即以“龙盘虎踞”专指南京,并以此... 我国东南重镇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扼南北要冲,居鱼米之乡,山抱水环,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亦为著名的帝王古都。自孙吴之时,因诸葛亮有“钟阜龙盘,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语,一千七百多年来,人们即以“龙盘虎踞”专指南京,并以此形容其地之险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元璋 南京城垣 长江下游 明王朝 都城 诸葛亮 金陵 石城 后湖 我国古代
原文传递
元上都調查报告 被引量:21
11
作者 贾洲杰 《文物》 1977年第5期65-74,101,共11页
上都城是元王朝的陪都,在当时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古书上曾有:'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木,水有鱼盐,百货狼籍,畜牧蕃息'和'北控沙漠,南屏燕蓟,... 上都城是元王朝的陪都,在当时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关于这座城市,古书上曾有:'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山有木,水有鱼盐,百货狼籍,畜牧蕃息'和'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的评述。上都所在地,金代属桓州管辖,元宪宗五年(1255年)赐封给忽必烈,次年忽必烈命刘秉忠选地'建城郭',用了三年时间建成,命名开平府。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位成为临时首都。以后大都城建成,中统四年(1263年)将开平府改名为上都,亦称上京、滦京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上都 圆形建筑 都城 忽必烈 遗址 皇城 重要地位 华严寺 宫城 遗迹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1
12
作者 刘庆柱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0-69,共10页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w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palace city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palace city and an outer city and finally to the triple-city form with a palace, an inner and an outer cities. The city gates... The ancient Chinese capital was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palace city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palace city and an outer city and finally to the triple-city form with a palace, an inner and an outer cities. The city gates of a capital were its marking buildings; the main gates of the outer, inner and palace cities were generally on a straight line, which was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apital. The main streets leading to the city gates along with other roads formed the “skeleton” of the whole city and demarcated its different areas. Ceremonial building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an ancient capital; the change of their locatio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alteration of their form reflec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on ancient capital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y combining the macroscopic with the microscopic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material evidence of a political nature in both field excavations and indoor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研究 都城 中国古代
全文增补中
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穫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仲殊 《考古》 1957年第5期102-110,21-24,共13页
西漢的首都長安城,在今西安市區西北約十公里。在遼濶的平野上,但見殘垣蜿蜒起伏,深溝斷崖之間盡是重重疊疊的瓦片。昔日壯大的規模和繁華的景象,於此可以想見。這里,在二千多年前,在西漢的二百多年中,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所在... 西漢的首都長安城,在今西安市區西北約十公里。在遼濶的平野上,但見殘垣蜿蜒起伏,深溝斷崖之間盡是重重疊疊的瓦片。昔日壯大的規模和繁華的景象,於此可以想見。這里,在二千多年前,在西漢的二百多年中,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所在;和西方的羅馬相對,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都市之一。都城的營建,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時期。高帝時,修建了長樂宫和未央宫。惠帝時,築造了周圍的城墙。武帝時,興建了城內的北宫、桂宫、明光宫和城外的建章宫,並在城西修廣上林苑,開鑿昆明池,長安的規模至此全備。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56年10月派遣工作隊到長安城進行勘察,準備发掘。在一個多月的時間中,探明了城墙的範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工作 侧阴道 未央宫 城墙 街道 都城 西安 文化中心 考古研究 上林苑
原文传递
元大都城与明清北京城 被引量:21
14
作者 侯仁之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79年第3期3-21,38,共20页
元大都城是今日北京城的前身,它的城址的选择和城市的平面设计,直接影响到日后北京城的城市建设。因此它在北京城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建设的一个典型。
关键词 元大都 都城 紫禁城 金水河 重要地位 宫城 通惠河 郭守敬 玉泉山 明清
原文传递
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再探讨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宽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48-356,共9页
最近看到刘庆柱同志《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一文(《考古》1987年10期),对拙作《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一文(《文博》1984年创刊号),提出了商讨的意见。十分欢迎同志们提出不同意见,因为这是我国都城制度发展过程... 最近看到刘庆柱同志《汉长安城布局结构辨析—与杨宽先生商榷》一文(《考古》1987年10期),对拙作《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一文(《文博》1984年创刊号),提出了商讨的意见。十分欢迎同志们提出不同意见,因为这是我国都城制度发展过程中带有关键性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商讨将使历史真相越辨越明。拙作前文的见解,原来见于拙作《中国都城的起源与发展》一书的"论西汉长安"一章中,当时抽出来略加补充而先发表,目的就在于征求意见,提供讨论。现在拙作《中国都城的起源与发展》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长安城 西汉长安 布局结构 再探讨 宣平门 都城 未央宫 宫城 中轴线 外郭
原文传递
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振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9,共8页
中国历史上至今的主要都城都设在今天的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 中国历史上至今的主要都城都设在今天的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于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但只发生于王朝更迭之时,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对首都定位何以存在这样的变迁进行一些分析,或许能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政治地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城 定位 政治地理
下载PDF
渤海国的五京制度与都城 被引量:20
17
作者 宋玉彬 曲轶莉 《东北史地》 2008年第6期12-16,2-10+111-112,共16页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讨论了渤海国的五京制度、都城,重点分析了渤海五京制度的初置时间、形成渊源,以及渤海都城的变化、五京与都城的关系。此外,重新审视了西古城城址的都城地位问题。
关键词 渤海五京 都城 西古城城址
原文传递
“匠人营国”的基本精神与形成背景初探 被引量:19
18
作者 武廷海 戴吾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58,共7页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的理想蓝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背景 布局 初探 双重影响 都城 理想 观念 王莽 西汉 周礼
下载PDF
元大都城平面规划述略 被引量:20
19
作者 王璞子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60年第0期61-82,196,共23页
引言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大都市,自辽代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建为陪都,历经金、元、明、清四朝,相继建都于此,千有余年,文物制作,斐然可观,新中国建为首都以来,建设日新,规模益大,蔚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建为国都,虽... 引言北京是我国历史悠久、建筑宏伟的大都市,自辽代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建为陪都,历经金、元、明、清四朝,相继建都于此,千有余年,文物制作,斐然可观,新中国建为首都以来,建设日新,规模益大,蔚为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建为国都,虽可远溯于辽代的南京城为始,然而上承辽金遗制,下启明清文化之先声者,元代大都实为继往开来重要的枢组,所以今天研究首都建置沿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大都 都城 宫城 故宫博物院 元史 辽代 液池 宫殿 太庙 明太祖
原文传递
中国历史上的七大首都(上) 被引量:15
20
作者 谭其骧 《历史教学问题》 1982年第1期5-9,14,共6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讲到我国历史上的首都,一般都提“六大首都”,这是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通行的说法。“六大首...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做过一统政权或较大的地区政权的首都的城市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长安、洛阳、邺、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七大首都。讲到我国历史上的首都,一般都提“六大首都”,这是历史学界和地理学界通行的说法。“六大首都”不包括邺,我为什么要加上一个邺,说成七大首都呢?这是因为邺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至少不下杭州;尤其是在公元六世纪以前,它的地位是可以和长安、洛阳相颉顽的。我们讲历史不能只讲六世纪以后,所以不能不提它。除了邺作为首都距今已有千四百年之久外,通常之所以不提到它,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其他六大首都至今还是著名的大城市。惟有邺早已成为一片废墟。但既然讲的是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历史 长安城 洛阳 南京 政权 都城 十六国 十七年 北宋 公元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