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欄木构——一种自适应与拓扑再生的建筑遗产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彤 徐涵 王川 《建筑遗产》 CSSCI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文章以亚洲廓域内历史悠久的干欄木构建筑为参照,聚焦中国中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两河口村,通过在地调查与研学、空间拓扑推演和实验性设计,揭示武陵山区干欄建筑建构体系的自适应特征,及其应对功能与场地变化的空间拓扑机制。... 文章以亚洲廓域内历史悠久的干欄木构建筑为参照,聚焦中国中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两河口村,通过在地调查与研学、空间拓扑推演和实验性设计,揭示武陵山区干欄建筑建构体系的自适应特征,及其应对功能与场地变化的空间拓扑机制。从建构技术特征与建造文化传统出发,提出了对建筑遗产原真性理解与更新再生路径的新视角,为干欄建筑的当代适应性再利用提供实践路径。该研究成果转化为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单元,并在遗产所在地创设向公众开放的常设展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欄木构 遗产再生 自适应 空间拓扑 两河口村
下载PDF
基于时空叙事的建筑遗产再生策略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长庆 王绍森 《中国名城》 2022年第4期80-87,共8页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才艮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 时空叙事是建筑遗产再生的一种跨学科视角,同时又回归建筑遗产在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本体,才艮植于过去,指向未来。原始建筑中的“方圆之变”、传统建筑中的“居中为正”、现代建筑中的“形式指向”都是时空叙事的模式语言。在建筑创作和建筑遗产再生中运用时空叙事,有利于文化传承、历史建构和空间再造。建筑遗产再生的时空叙事路径与策略可以有以下几种:介入(时空并置)、反差(时空异化)、连接(时空缝合)、延伸(时空拓展)、内置(时空嵌套)。用设计来讲故事,需要设计者一方面能够解读并巧妙再现历史文化中的叙事素材,另一方面结合语境和空间场所“推陈出新”,创造新颖、合理、耐人寻味的效果与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遗产再生 时空叙事 城市营造 历史文化
下载PDF
铁路建筑的保护与地区再生——以英国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为例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一平 侯斌超 《城市建筑》 2011年第8期25-28,共4页
本文通过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两座历史火车站再利用的案例,分析"遗产引导的再生"塑造城市新形象、重建文化认同的具体方式,并反思其对中国目前工业遗产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 历史火车站 工业遗产保护 文化引导再生 借助遗产再生 场所认同
下载PDF
基于城市缝合理念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遗产再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胡映东 戚祥玉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63-69,19,共8页
"内生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当前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可行策略之一。但受限于传统单一的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工业区与城区间存在时空割裂,阻碍了挖掘内在潜力、形成共生互补的条件。针对该问题,提出运用"城市缝合... "内生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当前资源枯竭型中小城市转型发展的可行策略之一。但受限于传统单一的功能分区规划模式,工业区与城区间存在时空割裂,阻碍了挖掘内在潜力、形成共生互补的条件。针对该问题,提出运用"城市缝合"的理念,从交通、功能、文脉、生态四方面,尝试以火车站区域为例进行城市缝合,探索工业遗产再生、实现产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缝合 资源枯竭型城市 工业遗产再生 火车站区域
原文传递
欧洲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经验及启示 被引量:4
5
作者 徐昉 崔庆伟 《风景园林》 2022年第4期77-82,共6页
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等各类采矿地是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同时又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象。不恰当的修复治理方式极易破坏有价值的采矿工业遗迹,这使得中国矿业遗产保护与再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文献和案例整理,系统分析了欧洲... 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等各类采矿地是现代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同时又是目前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对象。不恰当的修复治理方式极易破坏有价值的采矿工业遗迹,这使得中国矿业遗产保护与再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文献和案例整理,系统分析了欧洲在矿业遗产价值识别、保护与再生领域的经验,比较不同欧洲国家的法律依据,总结出区域一体化统筹、多元主体参与、适应性再生与全方位宣传等策略。提出采矿地具有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属性特征,并总结欧洲矿业遗产的理论研究和保护再生实践对中国的三方面启示:1)开展矿业遗产价值评估,识别矿区关键遗产资源;2)完善多层级矿业遗产保护管理体系;3)加强多部门跨专业协作,推动矿业遗产的活化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遗产 矿业景观要素识别 矿业遗产保护 矿业遗产再生 欧洲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三线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研究——以鄂西北地区三线军工村镇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高梦雅 田燕 《华中建筑》 2023年第2期83-88,共6页
该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分布在鄂西北村镇三线军工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主要军工遗产概况、遗产空间与乡村聚落形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与乡村场地环境相适宜的再生模式,提出了艺术家创作基地、三线军工遗址旅游基地、乡村文化邻... 该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以分布在鄂西北村镇三线军工遗产为研究对象,在厘清主要军工遗产概况、遗产空间与乡村聚落形态关系的基础上,探索其与乡村场地环境相适宜的再生模式,提出了艺术家创作基地、三线军工遗址旅游基地、乡村文化邻里空间等三类再生模式,通过三线军工遗产再生开发为乡村振兴赋能,实现遗产促三产、三产带一二产的引领作用,以期为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环境整治及乡村美学建构提供更宽阔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鄂西北乡村 三线工业遗产 再生模式 遗产再生赋能
下载PDF
运河船民的文化亲密性与活态传承实践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朝晖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33-39,共7页
通过对运河船民的民族志研究,展现和提出运河船民文化的三个面向及其保护实践,即:日常生活方式、运河水环境文化和遗产活态保护实践。调查发现,运河船民被排除在遗产保护的实践主体之外,而且运河船民对于作为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缺乏"... 通过对运河船民的民族志研究,展现和提出运河船民文化的三个面向及其保护实践,即:日常生活方式、运河水环境文化和遗产活态保护实践。调查发现,运河船民被排除在遗产保护的实践主体之外,而且运河船民对于作为遗产的中国大运河缺乏"文化亲密性";另一方面,作为与运河关系最为密切的船民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是"运河文化带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可践行"后遗产时期"运河遗产"活态文化"保护实践,更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把包括运河船民在内的核心社群纳入运河遗产保护的实践主体,才能实现遗产的可持续性保护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船民 遗产再生 国家象征 遗产亲密性 话语区隔
下载PDF
新类他者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桂腾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1-38,122,共9页
把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保罗·拉比诺一改经典民族志的书写传统,带着后现代的反骨把人们带入了摩洛哥田野的台前幕后。尽管曾经作为法属殖民地的摩洛哥社会与中国国情不同,但拉比诺在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田野之问仍有温度。因此... 把对对象的研究作为研究对象,保罗·拉比诺一改经典民族志的书写传统,带着后现代的反骨把人们带入了摩洛哥田野的台前幕后。尽管曾经作为法属殖民地的摩洛哥社会与中国国情不同,但拉比诺在20世纪70年代所作的田野之问仍有温度。因此,论文意在透过拉比诺的"眼镜"审视诸如当代、他性、文化遗产再生产等问题,使其在当下的田野时空中被激活;进而,将非遗运动中形成的"新类他者"作为一个现象级的音乐民族志书写视点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类他者 文化遗产再生 田野关系 主体互视 音乐民族志
原文传递
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城市综合体复合模式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寇婧 孙澄 《新建筑》 2015年第5期122-126,共5页
选取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20个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国外城市综合体的典型案例为样本,系统解析了工业遗产与城市综合体功能与空间的复合特征,得出了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五大功能业态,提出了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I+C"&qu... 选取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20个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国外城市综合体的典型案例为样本,系统解析了工业遗产与城市综合体功能与空间的复合特征,得出了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五大功能业态,提出了基于工业遗产再生的城市综合体的"I+C""I+B""I+O""I+L"四类主要功能复合模式和核心再生、均衡再生、从属再生等三类典型空间复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工业遗产再生 复合特征 复合模式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研究
10
作者 许亭玉 李凤 《新传奇》 2023年第14期63-65,共3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阵地开始向乡村延伸,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浓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的延续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助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阵地开始向乡村延伸,实现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浓缩,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现代的延续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设计是非遗活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设计的角度出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设计对助推乡村振兴的意义,理清其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设计 乡村振兴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刍议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建国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0,共3页
从历史遗产、空间格局、内容策划和旅游路径组织等角度,探讨了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从国际规划设计竞赛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历史遗产保护和再生 城市设计 南京
原文传递
走向“生活世界”的建构 建筑遗产价值观的转变与建筑遗产再生 被引量:5
12
作者 陆地 《时代建筑》 2013年第3期29-33,共5页
文章指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均为一种"实在于世"的建筑遗产"进入世界"的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的主体、对象与目的在二战之后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得建筑遗产保护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生了"通货膨胀",... 文章指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均为一种"实在于世"的建筑遗产"进入世界"的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的主体、对象与目的在二战之后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得建筑遗产保护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生了"通货膨胀",也使得建筑遗产再生成为一种潮流性的显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 遗产生产 国家历史主义 日常生活世界建构
下载PDF
文化安全视角下乡村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策略
13
作者 吴文治 胡小雨 汪瑞霞 《工业设计研究》 2022年第1期228-236,共9页
乡村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在全球化文化安全挑战中的有利盾牌。通过追溯文化安全的发展历史,结合乡村建成遗产的现状分析,发现乡村建成遗产面临三大挑战:建筑遗产的静态孤立、景观遗产的忽视和聚落遗产的断层... 乡村建成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是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也是在全球化文化安全挑战中的有利盾牌。通过追溯文化安全的发展历史,结合乡村建成遗产的现状分析,发现乡村建成遗产面临三大挑战:建筑遗产的静态孤立、景观遗产的忽视和聚落遗产的断层。提出保障文化安全的整体性保护、尊重文化规律的适地性再生和推动文化发展的系统性策略三种建成遗产保护与再生思路,以期推动村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元共建保护模式的发展,以文化发展保障文化安全,为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再生,从“国家—乡村”的二元框架转为“全球—国家—文化”的宏观视野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安全 乡土文化 乡村建成遗产 乡村振兴 遗产保护与再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