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为情感理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陈真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14,共10页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者主张人类天生的情感或情感反应能力是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最终根据。但如果情感自身的合理性得不到说明,或者需要情感以外的理性概念来加以辩护,那么,以情感来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道德情感主义路径从根本上来... 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者主张人类天生的情感或情感反应能力是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最终根据。但如果情感自身的合理性得不到说明,或者需要情感以外的理性概念来加以辩护,那么,以情感来理解、解释和辩护道德的道德情感主义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难以成立的。我们需要一种有别于西方传统理性概念的情感理性概念来为道德情感主义做根本的辩护。情感理性既可以界定为一种推理能力,即通过情感反应从某些事实前提推出规范性判断或价值判断的能力,也可以界定为规范性或应当性的来源之一。情感理性的思想为近期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研究所证实。历史经验也表明,恻隐之心所产生的道德情感往往是我们判断道德是非更为可靠的标准。自然选择的理论也为情感理性的思想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 情感理性 规范性 初始合理性 道德情感主义
原文传递
论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显侠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8-85,共8页
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 孟子的道德哲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情感主义学说。这一学说以其"四端"之情为基础,主张任何美德规范和体现美德的行为规范最终源自人类天生的不由自主的情感。他的规范伦理学实际上是一种情感主义规范美德伦理学,他所提出的评价性概念,如"仁"、"人"、"君子"和"不仁"、"非人"("禽兽")、"小人"等,实质上是针对道德主体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美德规范(人性的应然之规定)。在孟子看来,美德与行为规范并非源自对外部世界的经验或理性的认知,而是源自人类天生的情感,因此,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不是灌输关于外部世界(包括社会)的经验知识或理性知识,而是"反求诸己",培养和发展道德主体内心原本就有的"四端"之情,只要保有它们并加以体验扩充,就能"知性"、"知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道德情感主义充分反映了儒家哲学的根本特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道德情感主义 美德伦理学 “四端”
原文传递
斯洛特的美德伦理学及其心理学预设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义天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85,共5页
作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界的重要思想者,迈克尔.斯洛特的美德理论典型地代表了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心理问题的重视。依据斯洛特的新近作品与思想发展,本文对斯洛特的两种理论,即,常识美德伦理学和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学分别予以分析和评论,并... 作为当代美德伦理学界的重要思想者,迈克尔.斯洛特的美德理论典型地代表了美德伦理学对道德心理问题的重视。依据斯洛特的新近作品与思想发展,本文对斯洛特的两种理论,即,常识美德伦理学和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学分别予以分析和评论,并具体揭示了其背后的心理学预设及叙述。斯洛特的美德理论及其心理学基础向我们突出了道德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展示了美德伦理学关注人的内在品质和动机的显著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识美德伦理学 基于行为者的美德伦理学 道德情感主义 道德心理
下载PDF
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构成之现代阐释——以道德情感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7
4
作者 方德志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51,共9页
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 仁爱德性,作为一种好的行为动因和心理特质,是源于自然之"生生动力"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人之优秀的"品质结晶",构成了儒家伦理的立论根基。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根据体验论建制下的"天人同一"境界,旨在阐发和追求一种道德行为者本人与"他者"内在依存的、情感的人道主义生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爱 德性伦理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人性善恶的情感脉络——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兴起与道德之善的科学化
5
作者 卢俊豪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8-87,共10页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科学 道德情感主义 道德之善 苏格兰启蒙
下载PDF
论休谟的情感主义道德赞同理论
6
作者 胡炎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8,共8页
18世纪的英国道德情感主义者们在不预设道德判断的情况下提出了各自的赞同理论,而休谟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与哈奇森一样,休谟认为道德上的赞同(或谴责)作为一种感觉(或情绪)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机制。然而,哈奇森“道德感官”的概念却... 18世纪的英国道德情感主义者们在不预设道德判断的情况下提出了各自的赞同理论,而休谟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与哈奇森一样,休谟认为道德上的赞同(或谴责)作为一种感觉(或情绪)源于人性中的情感机制。然而,哈奇森“道德感官”的概念却不足以说明道德赞同的形成机制。由此,休谟在《人性论》中通过同情机制这一概念重新描绘了人性中的自然情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论证道德赞同的形成。这一独创性观点的提出对情感主义的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同情机制的阐发,休谟在道德情感主义视域下为道德赞同所依赖的情感机制找到了新的表达形式,从而为此后情感主义道德赞同理论所必须解释的心理机制问题提供了理论范本。然而,当休谟基于人性中的同情机制来解释道德赞同的产生根源时,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美德还是人为美德,当我们通过同情对之表达赞许时,赞许的依据都是那种品质的效用倾向,这意味着休谟道德赞同理论中的同情机制始终处在效用的制约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机制 道德赞同 效用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移情能够作为普遍的道德基础吗?——对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的分析与评论 被引量:6
7
作者 韩玉胜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4-89,共6页
斯洛特以"移情"作为纽带建立起一个由"行为者"、"他人"和"第三方"构成的道德情感主义体系。在他看来,这个体系是贯穿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并涵盖发生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严密逻辑体系。然而,人类... 斯洛特以"移情"作为纽带建立起一个由"行为者"、"他人"和"第三方"构成的道德情感主义体系。在他看来,这个体系是贯穿元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并涵盖发生机制和评价机制的严密逻辑体系。然而,人类情感自身固有的诸多缺陷势必对斯洛特基于移情的道德情感主义构成天然挑战,加之斯洛特的理论论证仍存在诸多难以自洽之处,致使对其理论不乏批评和质疑。从哲学立场来讲,斯洛特高扬情感主义而贬抑理性主义;从理论结构来讲,斯洛特致力于构建以行为者品质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从伦理形态来讲,斯洛特试图探索一种情感主义德性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 移情 道德情感主义 德性伦理
原文传递
重审心理变态研究对道德情感主义的经验支持 被引量:1
8
作者 蔡蓁 《自然辩证法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4-59,共6页
随着经验科学和伦理学的交叉互动日益增多,古典道德情感主义所重视的经验维度在当代也得到了继承和推进。其核心主张之一是情感对道德判断来说是必要的。关于心理变态的心理学研究由于揭示出情感缺陷和道德判断的缺陷之间的密切关联,因... 随着经验科学和伦理学的交叉互动日益增多,古典道德情感主义所重视的经验维度在当代也得到了继承和推进。其核心主张之一是情感对道德判断来说是必要的。关于心理变态的心理学研究由于揭示出情感缺陷和道德判断的缺陷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受到当代情感主义哲学家的关注,并被援引为重要的支持性证据。但是,最近十年间,这些经验证据正在遭受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情感主义者可以在重新审视相关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一方面对相冲突的实验结果给出和情感主义相容的解释,另一方面揭示出实验研究的限度,以及情感在现实条件下的道德判断中,在感知处境、引导推理上发挥的必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变态 道德情感主义 情感 道德判断
原文传递
恻隐之心、万物皆备于我与感同身受——论孟子是否谈论过感同身受 被引量:5
9
作者 孔文清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1-108,共8页
在对儒家学说中是否存在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感同身受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和斯洛特都将目光投向了孟子。国内学者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是在讨论感同身受,而斯洛特则认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才是感同身受。这两种观... 在对儒家学说中是否存在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感同身受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和斯洛特都将目光投向了孟子。国内学者认为孟子的恻隐之心是在讨论感同身受,而斯洛特则认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才是感同身受。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存在问题。恻隐之心、万物皆备于我更多的是推己及人,孟子没有谈论过感同身受。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相似更多地是在精神气质上的相似,而非具体观点、概念上的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同身受 道德情感主义 儒家 推己及人 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阳明心学的情感直觉论及其合理性证成
10
作者 王振钰 《社会科学战线》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7-43,共7页
如何在遵循阳明心学关于良知作为道德知识主要来源这一基本思想的同时,有效回应“良知的傲慢”质疑,是后形而上学时代阳明心学证成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从承诺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知主义的道德情感直觉主义对阳明心学的良知概念进行合... 如何在遵循阳明心学关于良知作为道德知识主要来源这一基本思想的同时,有效回应“良知的傲慢”质疑,是后形而上学时代阳明心学证成其现代价值的关键所在。从承诺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知主义的道德情感直觉主义对阳明心学的良知概念进行合理诠释,既能最大化遵循阳明心学关于“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论述的本意,又能实现良知作为道德知识来源的驱动性、客观性与可错性的兼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明良知学 道德情感主义 情感直觉 后形而上学时代
原文传递
论乡村居民生态伦理观念的形成与实践——以道德情感主义为进路
11
作者 龚建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25-28,共4页
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在于培育乡村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故如何培育乡村居民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而运用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可以有效唤醒乡村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激发出他们保护生... 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是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在于培育乡村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故如何培育乡村居民生态伦理观念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而运用道德情感主义理论,可以有效唤醒乡村居民的生态伦理观念,激发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意识;可以促成生态伦理观念的知行转换,引导乡村居民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居民 生态伦理 形成 实践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18世纪英国道德情感主义哲学中的道德赞同难题——评李家莲《情感的自然化: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12
作者 陈江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3-175,共3页
自《国富论》于1776年问世以来,关于其哲学基础的探究在经济思想史上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主题,其中最令人瞩目、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当属由“斯密问题”引发的各种讨论。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生活,但谈到《国... 自《国富论》于1776年问世以来,关于其哲学基础的探究在经济思想史上始终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主题,其中最令人瞩目、最有影响力的研究当属由“斯密问题”引发的各种讨论。我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进入国民经济生活,但谈到《国富论》的哲学基础及其所属的哲学传统时,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罗卫东曾指出,由于语言、学术兴趣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比较薄弱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思想史 《国富论》 道德情感主义 斯密问题 哲学传统 学术兴趣 改革开放后
下载PDF
论亚当·斯密道德哲学中的“游叙弗伦困境”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家莲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4-129,共6页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代表了苏格兰启蒙运动时期英国道德情感哲学的理论高峰,然而,这种道德哲学却蕴含着一种可以被称为"游叙弗伦困境"的内在理论缺陷。分析"游叙弗伦困境"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及其理论后果,探析斯密道德哲学具有的内在缺陷,客观评价包括《国富论》在内的斯密全部学说以及由斯密所代表的苏格兰启蒙学派,可以为当代道德理论和经济学理论提供历史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操论 斯密 游叙弗伦困境 道德情感主义
原文传递
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丹艳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55,共3页
德育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占居重要地位。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领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更新德育理念,寻找创新有效的德育方法。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强调以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突出以移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比道德规则或道德... 德育在我国中学教育中占居重要地位。当前,我国中学德育领域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亟待更新德育理念,寻找创新有效的德育方法。斯洛特道德情感主义,强调以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突出以移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比道德规则或道德命令的约束更有效,这为我国中学德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洛特 道德情感主义 移情 中学德育
原文传递
简论西方近代经验派道德情感主义
15
作者 吴刚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12-14,共3页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 ,近代的道德情感主义是既不同于道德理性主义 ,又不同于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其理论上的得与失 ,对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来说 。
关键词 西方 伦理思想 近代 经验派 道德情感主义 道德建设 道德行为
下载PDF
利他之爱何以可能——来自道德情感主义的回应 被引量:2
16
作者 郦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115,共7页
道德哲学最本质的问题涉及“利他之爱”何以可能。伦理理性主义提出我们要负有“利他”义务,却未证明抛开道德命令或后果计算的“利他之爱”何以可能。基于道德情感主义哲学家关于移情的最新诠释,从移情范畴、移情类型、移情水平等维度... 道德哲学最本质的问题涉及“利他之爱”何以可能。伦理理性主义提出我们要负有“利他”义务,却未证明抛开道德命令或后果计算的“利他之爱”何以可能。基于道德情感主义哲学家关于移情的最新诠释,从移情范畴、移情类型、移情水平等维度,勾画出一种哲学上的移情类型学,以此回应三大伦理难题,即“利他之爱”是否存在、为何可能、如何实现,可为“利他之爱”何以可能提供一种自然主义情感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之爱 移情类型学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基于移情关爱的社会正义可行吗——论斯洛特的情感主义正义论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伟韬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99,共10页
道德情感主义对社会正义的探讨多有创见,但情感本身能否为正义奠基仍有待商榷。本文试图阐明斯洛特的情感主义正义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理论对社会正义诸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指出移情关爱进路存在的理论困境。移情关爱正义论不仅在处... 道德情感主义对社会正义的探讨多有创见,但情感本身能否为正义奠基仍有待商榷。本文试图阐明斯洛特的情感主义正义论,并在此基础上讨论该理论对社会正义诸议题的解决方案,进而指出移情关爱进路存在的理论困境。移情关爱正义论不仅在处理适应性偏好的问题上存在困难,还会导致对移民和子孙后代不义的理论后果。更重要的是,移情关爱由于自身的不确定性,不能独立作为社会正义的可靠指引。尽管社会正义的发展离不开移情的参与,但仅靠移情关爱自身难以为社会正义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主义 移情 关爱 社会正义
原文传递
儒家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本原则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显侠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55-59,共5页
儒家的道德情感主义主张"恻隐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而不是西方哲人所说的理性,是我们评价道德是非、建立伦理规范体系的最终来源与根据,亦即衡量一切道德是非的根本原则或最终标准。儒家道德... 儒家的道德情感主义主张"恻隐之心",或者说,"恻隐之心"所产生的移情反应,而不是西方哲人所说的理性,是我们评价道德是非、建立伦理规范体系的最终来源与根据,亦即衡量一切道德是非的根本原则或最终标准。儒家道德情感主义的这一道德判定的最终标准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它符合当代道德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类利他主义道德产生的心理事实;它也符合我们日常道德判断形成的实际心理过程;它还可以说明为何我们道德的核心部分主要是由否定性的义务所组成;在人类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它往往比某些理性的标准(如功利主义的标准)更为可靠,更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感主义 恻隐之心 道德的根本原则 道德的最终标准
下载PDF
刍议道德教育中的事实与价值问题——以道德情感主义为视角
19
作者 龚建伟 《当代教研论丛》 2022年第8期5-8,共4页
道德教育可以教导学生某些事实,但在说明事实为何具有价值时缺乏足够的论证。从现实角度考虑,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许多事实性描述本已包含了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很多时候会被预设为先天属性,但其本质上仍需论证,因而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 道德教育可以教导学生某些事实,但在说明事实为何具有价值时缺乏足够的论证。从现实角度考虑,我们日常所使用的许多事实性描述本已包含了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很多时候会被预设为先天属性,但其本质上仍需论证,因而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相当脆弱。对价值的怀疑会导致道德体系的崩解,故我们需要以道德情感筑起事实与价值之间的桥梁,同时勇于考究学生在复杂道德情景中的情感变化,以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事实 价值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论德性之心理基础——兼评道德情感主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江畅 钟万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关于德性乃至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存在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分歧,然而这两派观点都有偏颇。实际上,道德的根基在于人性,道德的不同方面则分别根源于人性的理性、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潜能,而不同潜能现实化所形成的不同现实能力,构成... 关于德性乃至道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存在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分歧,然而这两派观点都有偏颇。实际上,道德的根基在于人性,道德的不同方面则分别根源于人性的理性、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潜能,而不同潜能现实化所形成的不同现实能力,构成了道德不同方面的心理基础。其中道德品质(包括德性)的心理基础是意志,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作为人的综合调控机能的意志活动积淀的结果。情感主义错误地把情感看作是德性乃至道德的根源,问题的症结在于将道德情感等同于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道德 心理基础 意志 道德情感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