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不可言”与“境生象外”——庄子语言哲学及其对意境论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奎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21,共7页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 庄子语言哲学存在着一个道、意、物、言的四元结构,在这个四元结构中,道与言的关系处于核心地位。在道与言的关系问题上,庄子坚持道不可言论。庄子语言哲学的四元结构和“道不可言”论对中国诗学、美学中的意境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诗学意境论对“意”的最初理解,而且也规定着意境论中“境”的原初含义,并直接导引和促生了“境生象外”的哲学、诗学命题。从诗学意境论产生的源发哲学语境看,“意境”即“道境”,“道境”是“道”开辟出来的无限精神空间,具有鲜明的宇宙本体论意义。从庄子语言哲学入手重新认识意境问题,有助于矫正把意境简单地界定为“情景交融”的偏差,而把意境的当代阐释导向更加合理的“道”、“情”、“物”、“象”的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言 境生象外 庄子语言哲学 意境论
下载PDF
老子“道”“教”“治”思想的辩证统一
2
作者 李忠 《教育文化论坛》 2023年第2期19-30,共12页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重“道”,重的却是不可言之“道”;他重“教”,重的却是“不言之教”;他重“治”,重的却是“无为而治”。老子的“道”“教”“治”思想充满辩证色彩,却又一脉相承,统一于理想社会的实现。在老子的视域中,“道”不规则、不确定,不能用言语表述,“不可道”;然而,不借助言语,“道”无法被认识,难以被理解,不得不用言语描述“道”。由此,形成“道”与“言”的相悖相依、辩证统一。不可言之“道”,主要靠“不言之教”来把握。但没有言语的介入,不可言之“道”难以被领会,“不言之教”难以被实施,不得不借助“言教”,形成“不言之教”与“言教”的辩证统一。道的“自然无为”属性与教的“不言”特点,要求“无为而治”的治理方式,但“无为”的前提是对“自然”的把握,要依照“自然”而“为”。因此,“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依照“自然”的原则积极而“为”,由此形成“无为”与“为”的辩证统一。在老子看来,“言”“言教”“为”隶属并服务于“道”“不言之教”和“无为”。借助“言”“言教”与“为”,老子阐明了“道”“不言之教”与“无为而治”之间的关系,将不可言之“天道”引入人道的“教”与“治”,服务于符合天道自然理想社会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言 自然无为 言之教 无为而治
下载PDF
《老子》诠释:“道不可言”能走多远 被引量:2
3
作者 邹晓东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1期69-81,共13页
"道不可言"是古今《老子》诠释的主流倾向,然而却与《老子》"五千言"这一文本事实直接冲突,两千年的《老子》诠释史始终无法摆脱"不可言—不得不言—唯恐陷溺于言"的纠结。为了维护《老子》文本及相关诠... "道不可言"是古今《老子》诠释的主流倾向,然而却与《老子》"五千言"这一文本事实直接冲突,两千年的《老子》诠释史始终无法摆脱"不可言—不得不言—唯恐陷溺于言"的纠结。为了维护《老子》文本及相关诠释的合法性,诠释者们往往不得不转而承认存在特殊有效的"道言",另有学者则更进一步,基于马王堆帛书文本和思想逻辑的考虑,建议将"道可道"章第1节(第2节仿此)重解为"道是可以言说的,但不是人们一向所说的那样"。但是,这种"有违古训"的倡议非常弱势,近年来,更是遭到李若晖基于朴学式考据和"恒不可言—常可言—恒常相似"义理架构的强烈阻击。为此,有必要以"归谬+疏导"的方式批判传统主张,展示"《老子》之道可言"论的逻辑力道,以便《老子》学界更加自觉地向"究竟应该如何言道"转移其注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言 言说可言说者 陷溺于言 俗常之言
原文传递
于忘中得 于寻中失--道家本体论视域下《桃花源记》的文本解读
4
作者 吴铭月 《中学语文》 2022年第28期66-68,共3页
陶渊明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的《桃花源记》就极具代表性地呈现出了道家的思想。桃源自然之景清新秀美,社会之景和谐良善,二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支撑此桃源得以存在的核心精神和根本保障,就在于其封闭隔绝的存在状态和无为... 陶渊明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其创作的《桃花源记》就极具代表性地呈现出了道家的思想。桃源自然之景清新秀美,社会之景和谐良善,二者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支撑此桃源得以存在的核心精神和根本保障,就在于其封闭隔绝的存在状态和无为而治的政治制度。此外,陶渊明绘桃源而意不止于桃源。因道“不可说”,所以他用含蓄蕴藉的方式从桃源得失之理论心斋无为之道,从桃源虚实之辨述个人理想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记》 天人合一 无为而治 可言
下载PDF
老庄道言观之内涵及其美学意义
5
作者 李哲练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52-54,共3页
老庄道言观强调道是终极性的最高存在,言却具有非圆满自足的局限性,故“道不可言”。只有消解了名实对应关系,并借助象与意为中介,言才能指向道、通向道。由此,通过有限的语言指向无限永恒的宇宙生命,便是老庄道言观的美学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老庄哲学 言观 可言 非常言 得意忘言 有限无限
下载PDF
道家语言观的内在理路
6
作者 李婧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79-81,共3页
道家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为其深刻的思想、奇幻的语言所征服。正是由于道家哲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言说思想,其中既有优美的文字技巧,又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本文力图综述道家语言观的内在理路,揭示道... 道家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为其深刻的思想、奇幻的语言所征服。正是由于道家哲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言说思想,其中既有优美的文字技巧,又有晦涩难懂的词意。本文力图综述道家语言观的内在理路,揭示道家语言观从"道不可言"发展到"言不尽意",然而为了解决言意矛盾又提出了"立象尽意"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言 尽意 立象尽意
下载PDF
道家语言观探析
7
作者 李婧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8-141,共4页
道家哲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的文人骚客都为其深刻的思想、奇幻的语言所征服。正是由于道家哲人运用独特的语言方式来言说思想,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语言观。
关键词 家语言观 可言 尽意 立象尽意 批判 自然 诗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