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远隔缺血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彩凤 李利文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17年第1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左下肢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是否有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48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需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 目的探讨左下肢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是否有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是否有差别。方法将48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需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ON组,n=16),远隔缺血预处理组(RIPC组,n=16),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PostC组,n=16)。RIPC组于麻醉诱导后用血压计绕于左大腿(距膝关节约5 cm)并充气到200 mm Hg持续5 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RPostC组在主动脉阻断后和主动脉开放之前,利用血压计充气到200 mm Hg持续5 min后放气,间隔5 min后重复3次;CON只绑血压计不充气。记录三组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恢复窦性心律比例、在ICU停留的时间及病人的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三组在麻醉诱导前、停机时、停机后6 h和停机后24 h各时点的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浓度。结果三组病例在年龄、体重、手术类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以及术前cTnI、TNF-α和ICAM-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清cTnI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RIPC组和RPostC组的血浆TNF-α和ICAM-1浓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nI在RIPC组和RPostC组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机时和停机后6 h,血浆的TNF-α、ICAM-1在RIPC组和RPost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远隔缺血后处理和远隔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损伤,两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没有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处理 远隔缺血后处理 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 缺血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远隔处理——来自心脏之外的内源性心肌保护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许亚超 薛富善 +3 位作者 廖旭 袁玉静 王强 刘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75-279,291,共6页
背景虽然缺血预处理(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C)仍然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大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但是各种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远隔于心脏之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经历短暂缺血后可使心肌对后继的长时间缺血更加耐受,即远隔缺血... 背景虽然缺血预处理(ischemiapreconditioning,IPC)仍然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大内源性心肌保护措施,但是各种原因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远隔于心脏之外的其他器官或组织经历短暂缺血后可使心肌对后继的长时间缺血更加耐受,即远隔缺血预处理(remoteischemicpreconditioning,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目前的研究已经将远隔处理的保护作用从单一的心肌保护领域扩展到了对全身众多器官或组织的保护作用中。在将远隔处理推荐作为临床工作的常规措施之前,仍需更多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评估和优化其保护作用。目的探讨远隔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及研究进展。内容对远隔处理的发现、发展过程中的文献进行综述,并通过现有研究结果剖析远隔处理内在作用机制。趋向远隔处理具有较光明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对其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心肌保护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缺血处理 缺血后处理 远隔缺血处理 远隔缺血后处理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CaSR表达和Akt/ Pi3k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闫敏 郭津 +1 位作者 宋琳 聂银月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392-396,共5页
目的分析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组织钙敏感受体(CaSR)的表达和Akt/Pi3k通路的影响,为新生儿HIE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HIE组)、远隔缺血... 目的分析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组织钙敏感受体(CaSR)的表达和Akt/Pi3k通路的影响,为新生儿HIE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氧缺血性脑病组(HIE组)、远隔缺血后处理5 min组(R1组)、远隔缺血后处理10 min组(R2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表现并称其体重,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检测脑组织CaSR、Bax、Bcl-2、p-Akt、Akt蛋白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脑组织p-Akt、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HIE组相比,R1组、R2组大鼠异常行为减少、体重增长率明显增加(P<0.05)。CaSR阳性细胞数R1组(22.00±1.79)与R2组(20.83±2.04)较HIE组(25.67±1.21)减少(P<0.05);p-Akt阳性细胞数R1组(25.00±1.41)与R2组(27.33±1.86)较HIE组(14.33±2.16)增多(P<0.05);p-Akt光密度值R1组(328.33±24.86)与R2组(339.67±23.77)较HIE组(120.83±17.43)增加(P<0.05)。与HIE组相比,R1组与R2组Bax表达减少(P<0.05),Bcl-2表达增加(P<0.05)。R1组与R2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Ak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对新生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脑组织CaSR表达降低和激活Akt/Pi3k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氧缺血性脑病 钙敏感受体 Akt/Pi3k通路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谢海辉 李知平 +4 位作者 张曙 李恒昌 许立新 杜魏 叶志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8周龄,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四组:缺血-再灌注组(C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肢体RIP组(R组)、联合处理组(ER组),每组15只。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再灌注180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再灌注前15min,E组和ER组静脉注射依达拉奉5mg/kg,C组和R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R组和ER组在结扎LAD 20min后用止血带结扎大鼠双后肢,持续10min实施RIP。再灌注后180min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用伊文蓝+1%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双重染色法分离坏死区与缺血区心肌评估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与C组比较,E组、R组及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E组和R组比较,ER组各时点ST段抬高程度明显降低,IS、血清CK-MB活性、MDA含量及cTnI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依达拉奉后处理或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联合应用的保护效果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远隔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 被引量:5
5
作者 许亚超 薛富善 +6 位作者 袁玉静 王强 廖旭 程怡 李瑞萍 刘建华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363-368,共6页
目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D大鼠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threoninekinase,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 目的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D大鼠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serine-threoninekinase,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350g)麻醉后,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芬太尼后处理组(F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组)及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F_R组)。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1eftanteriordescendingcoronaryartery,LAD)30min造成局部心肌缺血后,开放心肌再灌注60min建立大鼠心肌I/RI模型。采用SABioscience公司功能分类基因芯片和免疫蛋白印迹分析法检测再灌注60min后缺血区心肌内与P13K/Akt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磷酸化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利用基因芯片检测的与P13K/Akt相关的基因中,与C组比较,F组共有9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而R组仅2个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但F-R组共有33个基因的表达较C组显著上调。蛋白印记分析结果显示,与C组比较,F组、R组和F-R组心肌标本内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均增高;而与F组和R组比较,F-R组心肌标本内磷酸化Akt蛋白表达量进一步增高。结论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可明显增强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激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厢獾注损伤 心肌保护 远隔缺血后处理 药物后处理 阿片类药物 磷脂酰肌醇3激酶 丝苏 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后处理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华钢 刘煜敏 孙冬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3期282-285,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心通组)、RIPostC组和RIPostC+脑心通组,每组各40例;3组均按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用...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ostC)联合脑心通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12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脑心通组)、RIPostC组和RIPostC+脑心通组,每组各40例;3组均按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指南用药,并严格控制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结果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7.5%vs 32.5%,P<0.01)。RIPostC组症状改善率为52.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6),但显著低于RIPostC+脑心通组(P=0.017);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后RIPostC+脑心通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RIPostC组(P<0.05);治疗后RIPostC组和RIPostC组+脑心通组患者B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RIPostC+脑心通组的脑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vs 20%,P=0.044)。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以及降低脑梗死的再发生,且RIPostC联合脑心通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 脑心通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处理在心肌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代晶 潘道波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638-642,共5页
背景 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远隔缺血处理作为一种无创性,启动机体自身内源性心肌保护的方法已被外科医师接受.然而,在临床非急性器官缺血时,由于受到时间,伦理上的约束,该处理很难开展. 目的 就远隔缺血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内容... 背景 在心血管手术围术期,远隔缺血处理作为一种无创性,启动机体自身内源性心肌保护的方法已被外科医师接受.然而,在临床非急性器官缺血时,由于受到时间,伦理上的约束,该处理很难开展. 目的 就远隔缺血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作一综述. 内容 远隔缺血处理的发现、发展过程、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 趋向 远隔缺血处理在溶栓治疗、血管成形和心脏外科手术等领域将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处理 远隔缺血后处理 远隔缺血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机制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内质网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晓欧 王宁 巴晓红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R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RT、GRP78和caspase-1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IP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R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RT、GRP78和caspase-1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再灌注6 h、12 h、24 h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RT、GRP78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RT-PCR检测caspase-12和caspase-3 mRNA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组(6 h、12 h和24 h)与假手术组相比,CRT、GRP78、caspase-12、Bcl-2和caspase-3表达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CRT、GRP78和Bcl-2表达升高(12 h和2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aspase-12和caspase-3表达降低(6 h、12 h和24 h),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缺血 远隔缺血后处理 内质网应激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宋书波 张伟华 +2 位作者 乔晨晖 廖秋明 Stig Steen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5-449,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2组,每组5头。2组都接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30min然后再灌注6h的处理。R组在冠状动脉开始再灌注的同时对双侧股... 目的:探讨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对猪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头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处理组(R组)2组,每组5头。2组都接受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30min然后再灌注6h的处理。R组在冠状动脉开始再灌注的同时对双侧股动脉实施4次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远隔缺血后处理。实验过程中,连续监测猪的心率(fH)、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CO)、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流(LADF)和心电图(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评分)。分别在缺血开始前后和再灌注后3和6h获取血浆标本,用于检测肌钙蛋白(cTnT)。利用cTnT总释放量曲线下面积量化评估心肌梗死面积。结果:2组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fH=1.777,P=0.219;FMAP=1.118,P=0.321;FLADF=0.838,P=0.387;FCO=0.320,P=0.587);2组间缺血期和再灌注期室性心律失常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8,P=0.599)。与C组相比R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减少29.5%;R组血浆cTnT水平较C组下降(F组间=6.213,F组间=173.657,F交互=5.900,P均<0.05)。结论:下肢远隔缺血后处理是一种简单、安全和有效地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下肢 肌钙蛋白
下载PDF
依达拉奉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知平 张曙 +2 位作者 李恒昌 林永锋 谢海辉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507-510,共4页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8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远隔缺血...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8周龄,体重250-30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8):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依达拉奉后处理组(E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P组)、依达拉奉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组(EP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80 min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E组和EP组再灌注前1 min静脉注射依达拉奉3 mg/kg;P组和EP组左冠状动脉结扎20 min时实施远隔后处理(即用止血带结扎大鼠双后肢,持续10 min)。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末记录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与S组相比,其他各组灌注后CK-MB和小肌梗死面积显著增加(P<0.01),I/R组灌注后SOD活力降低而MDA的水平增高,EP组灌注后SOD活力增加(P<0.05);与I/R组相比,E组、P组和EP组灌注后和小肌梗死面积减小,CK-MB、MDA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SOD活力增加(P<0.05);EP组与E组、P组比较,CK-MB和MDA水平降低,SOD活力增加(P<0.05),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P<0.01)。结论依达拉奉后处理组和远隔缺血后处理都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依达拉奉后处理联合远隔缺血后处理效果明显强于两者单独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缺血再灌注损伤 远隔缺血后处理
下载PDF
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许亚超 薛富善 +6 位作者 袁玉静 王强 廖旭 程怡 李瑞萍 刘建华 王天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模型组、芬太尼后处理组、肢体RIP组、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联合应用组。全部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 目的探讨κ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RIP)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将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四组:模型组、芬太尼后处理组、肢体RIP组、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联合应用组。全部大鼠在体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min和再灌注180min。在结扎LAD前5min,将每组再均分为A、B两个亚组,分别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和κ受体拮抗剂nor-binaltorphimine(nor-BNI)。再灌注180min时,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活性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采用伊文氏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S)。结果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均可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IS以及血清CK-MB和cTnI(P<0.05),联合应用组心肌保护效果显著增强(P<0.05)。结论κ受体参与芬太尼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但未参与肢体RIP的降低进行梗死面积的保护作用。κ受体对于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RIP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方面的协同作用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远隔缺血后处理 芬太尼 阿片受体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苏静缘 李晓明 +1 位作者 齐广伟 梁国标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2-776,共5页
目的检测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RIPC)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RIPC对CIR损伤后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 目的检测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RIPC)对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CIR)损伤的保护作用,并观察RIPC对CIR损伤后自噬-溶酶体途径的影响。方法用线栓法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即刻用动脉夹夹闭股动脉15min再放开15min,重复3次,进行后处理干预。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质1轻链(MAP1-LC3)和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观察RIPC对神经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 RIPC干预CIR,损伤程度减轻,行为功能改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RIPC能减少CIR后脑梗死体积(P<0.01)。HE染色显示RIPC能改善CIR病理损伤程度,脑组织神经元损伤程度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RIPC组较I/R组LC3、Cathepsin B表达增加,差异显著(P<0.05)。结论 RIPC减轻CIR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R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诱导自噬-溶酶体途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远隔缺血后处理 自噬 LC3 CATHEPSIN B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丽霞 陈志敏 王丽华 《疑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虽然目前血管内介入技术及溶栓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很好的临床转归,但其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不容忽视,研究者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发现缺血后处...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和高复发率的疾病。虽然目前血管内介入技术及溶栓药物的应用可有效缓解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实现很好的临床转归,但其带来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不容忽视,研究者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发现缺血后处理,尤其是远隔缺血后处理能够显著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损伤、触发自我吞噬、抑制细胞凋亡、激活信号通路或开放离子通道途径、调控NO相关途径等机制实现脑神经保护作用,本文就上述具体机制进行系统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 脑保护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芬太尼后处理、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玉静 许亚超 +6 位作者 薛富善 王强 廖旭 熊军 程怡 李瑞萍 刘建华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对比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3种干预措施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差别。方法将73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350g)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s组,n=5);对... 目的对比观察芬太尼后处理、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3种干预措施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差别。方法将73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50g-350g)麻醉后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9组:空白对照组(s组,n=5);对照组(C组,n=7);芬太尼后处理组(F组,n=9);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组,n=9);缺血后处理组(P组,n=8);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组(F-R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P组,n=8);联合应用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R-P组,n=9);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和缺血后处理组(F-R-P组,n=9)。所有大鼠开胸后采用丝线套扎其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做成活结。除S组之外,所有大鼠接受局部心肌缺血30min和再灌注60min的处理。C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F组、F-R组、F-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min时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30μg/kg;R组、F-R组、R-P组和F-R-P组在LAD结扎15min时结扎大鼠双下肢造成肢体缺血10min后恢复双下肢血流灌注;P组、F-P组、R-P组和F-R-P组开放实施再灌注的初期连续实施3个循环的开放LAD20s/阻断LAD20S的缺血后处理。记录缺血期和再灌期前30min内的心律失常评分(AS评分)以及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心室纤颤(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结果缺血期VT和VF的发生率、VT或VF的持续时间以及AS评分在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无统计学差异。C组、F组、R组、P组、F-R组、F-P组、R-P组和F-R-P组再灌注初期AS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2、2、1、2、1、1和2。与C组比较,其余各组再灌注初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减少;再灌注初期的VT持续时间和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缺血后处理 远隔缺血后处理 药物后处理 阿片类药物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宁 李晓欧 巴晓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9期7902-7907,共6页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模型 动物 缺血 细胞凋亡 实验动物模型 脑及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缺血再灌注 远隔缺血后处理 炎性 大鼠 损伤 神经功能 梗死面积 含水量 凋亡
下载PDF
Nrf2/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娟 白卫平 +3 位作者 刘永飞 韩瑞丽 孙绪德 高昌俊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2期118-123,共6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 (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ontrol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 (HO-1)在远隔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ontrol组)、远隔缺血后处理组(RIPost组),每组15只。Control组大鼠建立窒息性心肺复苏脑损伤模型,RIPost组大鼠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4 h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观察脑组织的损伤情况; 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脑组织Nrf2、HO-1蛋白及其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ontrol组呈急性缺血性改变,海马区神经元有明显的损伤,血清NSE含量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RIPost组病理学改变轻于Control组,血清NSE含量也较Contro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ontrol组、RIPost组的Nrf2核蛋白和HO-1蛋白表达均高于Sham组,且RIPost组HO-1蛋白表达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 05)。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Control组及RIPost组Nrf2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RIPost组HO-1 mRNA的表达较Control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远隔缺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肺复苏脑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大鼠Nrf2/HO-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脑损伤 血红素加氧酶-1 远隔缺血后处理 转录因子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原文传递
不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浓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卓 魏继承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2期226-229,共4页
目的观察上、下肢体缺血后处理两种处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浓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不同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模式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48例风湿病瓣膜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C组)、上肢缺血后处理组(S组)... 目的观察上、下肢体缺血后处理两种处理方法对瓣膜置换术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浓度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探讨不同的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模式的心肌保护效果。方法将48例风湿病瓣膜病患者均分为对照组(C组)、上肢缺血后处理组(S组)、下肢缺血后处理组(X组),均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分别在S组患者的右上臂、X组患者的左大腿系止血带,在体外循环期间、主动脉开放前30 min内,将S及X组的止血带充气保持阻断3 min后复流3 min,重复3次;C组对上、下肢体不做任何处理。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2 h(T2)、12 h(T3)、24 h(T4)、36 h(T5)检测血清c Tn T的浓度,记录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等。结果在各时间点,S组及X组的c Tn T水平均低于C组(P<0.05),S组及X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的c Tn T水平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P<0.05)。S组及X组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C组(P<0.05),S组及X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远隔缺血后处理方式能降低术中及术后血清c Tn T的浓度,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风湿 远隔缺血后处理 体外循环 心肌肌钙蛋白T 恢复
下载PDF
远隔缺血后处理治疗脑小血管病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春各 刘强 +1 位作者 李卓 宋迎春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6期772-777,共6页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RIPost C)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功能(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治疗效果。方法收... 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Remote limb ischemic post conditioning,RIPost C)对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功能(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CSVD-VCIND患者72例,分为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IPost C治疗,压力为180~200 mmHg (1 mmHg=0.133 kPa),2次/d,疗程为2周,共随访12周,比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随访12周后连线测验A/B(Trail making test A/B,TMT-A/B)、言语流畅性测验(Verbal fluency test,VFT)、数字广度测验(Digital span test,DST)、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AVLT)、数字符号转换测验(Digital symbol substitution test,DSST),Boston命名测验(Boston naming test,BNT),Rey-O复杂图形(Complex figure test,CFT)临摹,评价RIPost C对CSVD-VCIND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1)时间因素的主效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TMT-A,TMT-B,DST,VFT分值均会随着时间点的不同发生显著变化(P=0.000、0.004、0.001、0.036);(2)时间因素和组间因素交互效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中TMT-A,TMT-B,DST,VFT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显著(P=0.000、0.007、0.016、0.000)。简单效应分析显示(1)治疗组:与基线比较,治疗2周后TMT-A/B量表分值显著降低(P=0.000、0.002),DST,VFT量表分值显著增大(P=0.000、0.000);与基线比较,随访12周后TMT-A/B量表分值显著降低(P=0.000、0.005),DST,VFT量表分值显著增大(P=0.001、0.000);与治疗2周后比较,随访12周后TMT-A/B,DST,VFT量表分值无显著变化(P=0.482、0.915、0.986、0.263);(2)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MT-A/B量表分值显著降低(P=0.000、0.024),DST,VFT量表分值显著增大(P=0.015、0.037);(3)随访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TMT-A/B量表分值显著降低(P=0.000、0.001),DST,VFT量表分值显著增大(P=0.006、0.005)。结论 RIPost C可以改善CSVD-VCIND患者的认知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 执行功能 脑小血管
原文传递
δ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许亚超 薛富善 +6 位作者 袁玉静 王强 廖旭 程怡 李瑞萍 刘建华 王天龙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51-156,163,共7页
目的探讨8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rnia/reperfusioninjury,I/RI)保护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造成... 目的探讨8受体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rnia/reperfusioninjury,I/RI)保护作用机制中的地位。方法通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LAD)造成局部心肌缺血30min后开放血流再灌注180min建立心肌I/RI模型。将72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4组(每组18只),分别在结扎LAD15min时给予芬太尼(30μg/kg)、远隔缺咀后处理、联合应用芬太尼和远隔缺血后处理或生理盐水(对照)。在结扎LAD前5min,将每组大鼠平均分成A和B两个亚组,分别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和8受体拮抗剂Naltrindole hydrochloride(NTD)。再灌注180min时,测定血浆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MB,CK.MB)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poninI,cTnI)活性,采用伊文氏蓝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size,IS%)值。结果C-A亚组、F-A亚组、R.A亚组、F-R-A亚组、c—B亚组、F-B亚组、R-B亚组和F-R—B亚组的IS%值分别是(59.6±3.1)、(55.6±2.2)、(48.4±1.4)、(35.5±1.7)、(57.9±2.0)、(52.2±2.4)、(50.3±1.2)%和(46.9±2.8)%。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可显著降低心肌缺血/冉灌注后的IS%值以及CK-MB和cTnI活性,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可获得显著增强的心肌保护效果。NTD可显著削弱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但对芬太尼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无影响。预先应用NTD能够消除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降低IS%值方面的协同作用。结论8受体参与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但未参与芬太尼后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6受体对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肢体远隔缺血后处理在降低心肌梗死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 远隔缺血后处理 药物后处理 阿片受体
原文传递
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褚永新 杨牟 张居文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10年第11期88-89,共2页
目的 探讨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肠道缺血后处理(IIP)、肾脏缺血后处理(RIP)。再灌注结束后测定血浆中丙二醛(... 目的 探讨肾脏缺血后处理对兔急性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肠道缺血后处理(IIP)、肾脏缺血后处理(RIP)。再灌注结束后测定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实验结束后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测定肠道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IIP和RIP组再灌注2h后MDA的含量明显的低于Con组(P〈0.01);SIP和RIP组再灌注2h后组织MPO的活性明显的低于Con组(P〈0.01);SIP和RIP组再灌注2h后光镜下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变化证实肠道损伤程度的明显的轻于Con组(P〈0.01)。结论肠道缺血再灌注前肾脏短暂缺血再灌注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保护作用。这种远离器官缺血后处理对肠道保护作用可能与减轻活性氧的损伤及抗氧化作用加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隔缺血后处理 缺血再灌注 急性肠缺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