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1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银色的月光下》来源考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兆润 徐天祥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0-125,共16页
王洛宾搜集整理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既非塔塔尔族民歌,也不是俄国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的原创作品,而是一首在俄罗斯广为流传的民歌《在银色的河流上》。其主体部分的文学源头为俄国诗人费奥德尔·格林卡1826年创作的诗歌《被掩埋的... 王洛宾搜集整理的《在银色的月光下》既非塔塔尔族民歌,也不是俄国作曲家达尔戈梅斯基的原创作品,而是一首在俄罗斯广为流传的民歌《在银色的河流上》。其主体部分的文学源头为俄国诗人费奥德尔·格林卡1826年创作的诗歌《被掩埋的足迹》。《在银色的河流上》版本众多,曲调呈现为四种样态:整体曲调不同;整体曲调相异,部分乐汇相同;整体曲调相近,部分乐汇相异;整体曲调相同。与王洛宾版相近的曲调,1906-1913年即在车尔尼亚夫斯基的《古斯里琴手·俄罗斯新民歌集成曲》中出版;与王洛宾版完全相同的曲调,1944年即由沃尔科夫改编获奖、1946年出版。王洛宾1949年翻译整理该作,其译作有不同版本。当前流行的增加e小调中段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版本,是作曲家黎英海对王洛宾版本的再改编。该作品在国内的流传,是中俄音乐文化自然传播流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银色的月光下 在银色的河流上 俄罗斯民歌 格林卡 车尔尼亚夫斯基 沃尔科夫 王洛宾 黎英海
原文传递
君子人格与“比德”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开城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25-28,47,共5页
在儒家那里,君子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指有才德之人。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子自然物以道德意义。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 在儒家那里,君子具有理想人格的意义,指有才德之人。所谓比德,是指自然物(如山、水、松、竹等)的某些特点使人联想起人的道德属性,借为人的道德品格、情操的象征,因之赋子自然物以道德意义。于是自然美的欣赏中就包含了道德内容,自然美就升华为道德美、人格美。人通过自然物来进行价值观照、自我反思,使人格对象化、人格理想物化,使君子形象通过自然物表征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人格 人格美 理想人格 自然物 人格理想 以玉比德 车尔尼夫斯基 孔子家语 君子比德 松竹梅
原文传递
欧洲文学的乌托邦情结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志斌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在欧洲文学史上 ,许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过乌托邦思想 ,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鸟》开始 ,后来又历经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摩莱里、伏尔泰、孟德斯鸠、歌德、巴尔扎克、哈代、车尔尼雪夫斯基、乔治·... 在欧洲文学史上 ,许多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过乌托邦思想 ,从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剧本《鸟》开始 ,后来又历经托马斯·莫尔、康帕内拉、摩莱里、伏尔泰、孟德斯鸠、歌德、巴尔扎克、哈代、车尔尼雪夫斯基、乔治·桑和雨果等欧洲作家的创作 ,欧洲文学的乌托邦情结得以生成与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文学 情结 乌托邦思想 作家 哈代 乔治·桑 巴尔扎克 托马斯 孟德斯鸠 车尔尼夫斯基
下载PDF
论美育在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赵洪恩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63-66,共4页
美育同德育一样,同属教育这个系统的子系统,它不仅具有自身特有的功能,而且对德育有着重要的辅翼功能。搞清这种功能的外部表现、内在机制及与德育的异质,对于深刻认识美育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和不可替代的独立地位不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 美育与德育 道德培养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教育 论美育 受教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自由意志 车尔尼夫斯基 伦理心理
原文传递
让美走在自由之前──美育本质的一种看法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宝富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87-91,共5页
审美教育具备各种人生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本文尝试就三方面展开美育本质的探讨:美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本质功... 审美教育具备各种人生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魅力优势和独特效应,本文尝试就三方面展开美育本质的探讨:美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特征的感性教育;美育是一种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美育是一种塑造自我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本质功能的新颖和深刻处即在于运用具体生动的美对象触动审美主体的情感域,在主体超越功利、愉悦自由、不知不觉的精神状态中,生命自我得到修养和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教育 美育本质 审美主体 情感教育 车尔尼夫斯基 审美活动 高峰体验 艺术美 自然美 社会美
下载PDF
关于文学的当代性的思考 被引量:8
6
作者 王东明 《文学评论》 1984年第1期119-121,140,共4页
当代性——这个曾经广为沿用只不过为我们久违以致显得有些陌生的概念,最初是由别林斯基提出来的。《论巴拉廷斯基的诗》一文中有着清楚不过的表述;“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纵观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我... 当代性——这个曾经广为沿用只不过为我们久违以致显得有些陌生的概念,最初是由别林斯基提出来的。《论巴拉廷斯基的诗》一文中有着清楚不过的表述;“在构成真正诗人的许多必要条件中,当代性应居其一。”纵观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他的美学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他考察、衡量作家作品的一根标尺,当代性的思想占居着不容忽视的地位。联系到别林斯基是一位清醒睿智的现实主义者,我们很容易窥见当代性的思想与现实主义传统之间的媾联。实际上,文学发展的历史本身为这一宝贵思想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十九世纪许多现实主义大师的实践,乃至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前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 别林斯基 现实主义传统 作家作品 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 文学发展 车尔尼夫斯基 思考 十九世纪
原文传递
大革命后小说关于知识者“个人与革命”关系的思考及“新人”形象的降生——兼谈现代文学中有关“恋爱和革命的冲突”的描写 被引量:7
7
作者 赵园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4年第2期1-22,共22页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于彼得保罗要塞囚禁中的《怎么办?》,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怎么办?》既是一部关于当时俄国社会中已经出现的“新人”的书,又是作者描述其“新人”的理想的书。在...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写于彼得保罗要塞囚禁中的《怎么办?》,震撼了整个俄罗斯。这部小说的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怎么办?》既是一部关于当时俄国社会中已经出现的“新人”的书,又是作者描述其“新人”的理想的书。在《怎么办?》问世之前,俄国文学就已经在寻找“新人”——为俄国历史造就、同时又为俄国未来历史呼唤着的新型俄国人。这种“新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 文学题材 车尔尼夫斯基 倪焕之 彼得保罗要塞 梅行素 俄国文学 田家冲 文学主题 俄国社会
下载PDF
在普希金的天平上称纳博科夫的《天赋》 被引量:6
8
作者 曹雷雨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9-76,共8页
在普希金的天平上称纳博科夫的《天赋》[美国]谢尔盖·达维朵夫曹雷雨译谢尔盖·达维朵夫(SergeiDavydov)系米德尔伯里学院(MiddleburyCollege)斯拉夫语言文学教授,著有《弗拉基米尔·... 在普希金的天平上称纳博科夫的《天赋》[美国]谢尔盖·达维朵夫曹雷雨译谢尔盖·达维朵夫(SergeiDavydov)系米德尔伯里学院(MiddleburyCollege)斯拉夫语言文学教授,著有《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文本》(1982年)等,目前正致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希金 纳博科夫 车尔尼夫斯基 《叶甫盖尼·奥涅金》 俄罗斯文学 《尼古拉·果戈理》 霍达谢维奇 小说 抑扬格 诗歌
原文传递
论喜剧与喜剧美的形态 被引量:6
9
作者 周安华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6期139-143,共5页
关键词 喜剧情境 喜剧性格 喜剧美 黑格尔 审美主体 讽刺喜剧 喜剧语言 幽默喜剧 滑稽可笑 车尔尼夫斯基
下载PDF
艺术的认识性与审美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元骧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36-43,共8页
一艺术在人类社会里存在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但要认识它却不容易。即就艺术的性质来说,直至今日,人们对它的意见还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它应该属于认识还是属于审美?把艺术的性质归之于认识的观点在欧洲由来已久,... 一艺术在人类社会里存在已经有很长远的历史,但要认识它却不容易。即就艺术的性质来说,直至今日,人们对它的意见还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种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它应该属于认识还是属于审美?把艺术的性质归之于认识的观点在欧洲由来已久,从亚里斯多德直到黑格尔和别林斯基,几乎都这样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情感 认识性 车尔尼夫斯基 审美评价 康德 审美体验 美学思想 审美需要 审美观念 心理活动
下载PDF
从“美是生活”到“生活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条主流线索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悦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59-66,共8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真正历史起点,并非20世纪50、60年代那场著名的“美学大讨论”,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主流命题。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的真正历史起点,并非20世纪50、60年代那场著名的“美学大讨论”,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主流命题。中国美学工作者们对“美是生活”命题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一方面抛弃了费尔巴哈思想的“自然性”倾向,另一方面显现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性”思想的关联,其根本目标是为了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从而形成了三种对于“美是生活”的中国化阐释。然而,必须认识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美学具有某种不彻底性,他虽然在本质观上存有回到现实生活的取向,然而在具体问题上却仍未走出传统,这样就既没有也不可能一以贯之地解决美和生活的关系的美学难题,这与21世纪初叶方兴的“生活美学本体论”是迥然不同的。进入21世纪之后,当代中国“美学本体论”的发展正实现着一场创新。当前中国学界的新兴学者们,试图要超出实践美学及其各种后学的思维范式,再次回归现实的“生活世界”来重构美学,并将之视作中国美学未来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是生活 生活美学 车尔尼夫斯基 当代中国美学史 范式转换
下载PDF
王尔德悲剧形象塑造的审美追求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爱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24,共3页
虽然英国作家、批评家王尔德的悲剧作品不多,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悲剧角色的死亡结局与习惯上以死亡为悲剧题材的作品大异其趣.本文拟从分析一些主要悲剧角色入手,探讨作者塑造这些悲剧形象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 王尔德 悲剧形象 《莎乐美》 审美追求 唯美主义 车尔尼夫斯基 现实主义小说 美学思想 “美” 《道连·葛雷的画像》
下载PDF
《战争与和平》主题新论 被引量:7
13
作者 李正荣 《俄罗斯文艺》 CSSCI 1995年第5期64-66,74,共4页
《战争与和平》主题新论李正荣一直到了1983年,苏联文艺学界仍然把1966年由扎伊坚什鲁尔完成的《战争与和平》手稿的研究工作看成是一件文学大事。据说,这位托尔斯泰手稿专家在恢复《战争与和平》第一套完整的早期手稿时,“... 《战争与和平》主题新论李正荣一直到了1983年,苏联文艺学界仍然把1966年由扎伊坚什鲁尔完成的《战争与和平》手稿的研究工作看成是一件文学大事。据说,这位托尔斯泰手稿专家在恢复《战争与和平》第一套完整的早期手稿时,“破除了一个托尔斯泰文学研究中根深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 人民性 多重主题 题新 欧洲史 涅克拉索夫 《童年》 车尔尼夫斯基 《尤利西斯》
原文传递
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悲剧审美特征之一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学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62-69,75,共9页
悲剧有一种美,这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但悲剧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却是个言人人殊的问题。从亚里斯多德到如今,两千多年了,不知多少美学家、文艺思想家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种种看法和解说,发生过热烈而有益的争论。这个问题有点象说“时间... 悲剧有一种美,这是许多人都承认的。但悲剧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却是个言人人殊的问题。从亚里斯多德到如今,两千多年了,不知多少美学家、文艺思想家探讨过这个问题,提出过种种看法和解说,发生过热烈而有益的争论。这个问题有点象说“时间”,你不问,人们似乎还清楚,可一问,却觉得迷惑茫然了。这里,涉及到许多美学问题。本文试图从悲剧观中关于悲剧冲突必然性的思想发展线索,探求一下对悲剧美的理解,探求一下悲剧审美的共同本质。这对提高悲剧艺术创作的自觉性,提高悲剧的艺术水平,不会是没有好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悲剧冲突 悲剧观念 悲剧艺术 悲剧人物 悲剧美 悲剧性 悲剧审美 车尔尼夫斯基 矛盾冲突 悲剧理论
原文传递
蛙·图腾·美 被引量:6
15
作者 丘振声 《民族艺术》 1987年第3期48-58,共11页
十九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论著《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书中,在论述到什么样的自然物能作为审美的对象时提到了蛙,他说:“蛙的形象太怪了,所以不得不惹人注意;可是我们就觉得蛙的形相不齐整、不和谐,因为蛙的... 十九世纪俄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美学论著《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一书中,在论述到什么样的自然物能作为审美的对象时提到了蛙,他说:“蛙的形象太怪了,所以不得不惹人注意;可是我们就觉得蛙的形相不齐整、不和谐,因为蛙的体格结构完全不象四足类动物的体格结构;就样子来说,不拿蛙与四足类动物比较是不可能的,蛙太象四足类动物了;我们觉得蛙仿佛是某种畸形的四足动物,因此蛙的样子是极其讨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图腾 图腾崇拜 四足类 车尔尼夫斯基 壮族地区 形象 壮族先民 审美对象 十九世纪 四足动物
原文传递
论《红高粱》的文化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孝信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29-35,共7页
用电影来传播我们的文化意识——张艺谋我们通常的文艺学教科书上,总是把文艺的社会功能归结为三个方面: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这个模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后来的苏联教科书,沿用至今,竟没有多少人去怀... 用电影来传播我们的文化意识——张艺谋我们通常的文艺学教科书上,总是把文艺的社会功能归结为三个方面:教化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这个模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俄罗斯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后来的苏联教科书,沿用至今,竟没有多少人去怀疑它。岂不知,这个模式是不足以概括文艺的多种功能的,起码一点,它是站在文艺作品本身来看问题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譬如把文艺纳入“文化”的范畴,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酒 张艺谋 酒神 典籍文化 传统文化 文化意识 电影文化 新文化 精神内涵 车尔尼夫斯基
原文传递
什么是美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圍 被引量:7
17
作者 蔣孔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36-43,共8页
什么是美学呢?每门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弄清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就可以回答什么是美学了。然而,困难的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不象其他学科那么明确,因此,对于美学也就不象其他学科那样,有个明确的一致的看法。例如动物学,它是以动... 什么是美学呢?每门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弄清了美学研究的对象,也就可以回答什么是美学了。然而,困难的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不象其他学科那么明确,因此,对于美学也就不象其他学科那样,有个明确的一致的看法。例如动物学,它是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动物学就是关于研究动物的一门科学;文艺理论是以文学作为研究的对象,因此,文艺理论就是关于研究文学的一门科学。这些,都是十分清楚的。可是美学呢?什么是美学研究的对象呢?这就不那么清楚了。首先,各种自然现象,如象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阵鸟鸣,以至日月光华、名山大川、小桥流水等等,无不可以作为我们审美的对象,无不可以引起我们审美的感情和评价,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研究 美学意义 审美关系 研究对象 审美意识 美学特征 艺术美 美学史 审美观点 车尔尼夫斯基
下载PDF
试论王朝闻文学理论中的“别车杜”影响
18
作者 梁贝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0,共3页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外国各种文学理论、批评思潮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与意识形态的交互影响,俄苏文论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一个部分。而以“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外国各种文学理论、批评思潮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特殊的历史际遇与意识形态的交互影响,俄苏文论是其中尤其突出的一个部分。而以“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三位在中国的别称)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理论家的文论思想,在延安时期和“十七年”期间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建构更是产生过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尔尼夫斯基 文学理论批评 王朝闻 文论思想 杜勃罗留波夫 别车杜 别林斯基 革命民主主义
原文传递
引言:断裂时代的文学与批评
19
作者 黄子平 《南方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15,共2页
我的学生去做概念的谱系学搜寻,说我在1983年的时候为赵园的那本《艰难的选择》写过一个很短的小引,在小引里边就已经提到“同时代人”这个词。其实是我年轻的时候读“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读来的。那年头... 我的学生去做概念的谱系学搜寻,说我在1983年的时候为赵园的那本《艰难的选择》写过一个很短的小引,在小引里边就已经提到“同时代人”这个词。其实是我年轻的时候读“别车杜”(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读来的。那年头除了读马列文论,就剩下“别车杜”可以读。我听说北大考研究生,问“别车杜”是谁,答得上来的不多,也难怪,年代太久远了。这三位的著作,里头大量出现“同时代人”这样的概念,因为19世纪俄罗斯突然冒出来很多人,提到一个就必须提到另外一串,所以这个概念用得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尔尼夫斯基 同时代人 别林斯基 马列文论 别车杜 研究生 谱系学 俄罗斯
原文传递
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肖像画特征研究
20
作者 刘钧 《油画》 2024年第1期89-91,共3页
19世纪被称作俄罗斯艺术的“黄金年代”,而巡回展览画派则是其中极为耀眼的篇章。巡回展览画派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为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反对绘画成为专属于贵族阶层的特权,力求使艺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人本主... 19世纪被称作俄罗斯艺术的“黄金年代”,而巡回展览画派则是其中极为耀眼的篇章。巡回展览画派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为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反对绘画成为专属于贵族阶层的特权,力求使艺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在人本主义精神和平等思想的推动之下,肖像艺术成为巡回展览画派众多画家主要的创作题材。这一时期的肖像画数量之多、涉及阶层之广、质量之高,在世界画坛都是极为少见的。这一批肖像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对其特征进行整体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回展览画派 肖像艺术 车尔尼夫斯基 艺术创作 人本主义精神 肖像作品 贵族阶层 肖像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