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患冲突话语中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夏玉琼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2期53-56,共4页
人际语用学关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的人际方面的语用学视角。在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基于医患会话的相关语料,研究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发现在医患冲突性话语中,患者主要从医生的职业、医品和能力三个层面解构医生的身份,表达对医生的不满... 人际语用学关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的人际方面的语用学视角。在人际语用学视阈下,基于医患会话的相关语料,研究患者对医生身份的解构,发现在医患冲突性话语中,患者主要从医生的职业、医品和能力三个层面解构医生的身份,表达对医生的不满和质疑。关系研究是人际语用学最核心的研究,为管理与患者间的关系,处于医患交际主导方的医生可以利用移情、称呼语、赞誉患者、与患者寒暄等策略与患者交流,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解构 人际语用学 医患关系
下载PDF
AI换脸视频中的身份解构、伦理争议与法律风险探究——以“ZAO”App为例 被引量:6
2
作者 万旭琪 《东南传播》 2020年第3期39-42,共4页
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等新型技术促使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革,也给传统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带来极大冲击。基于解构主义视角,从身份研究领域出发,以ZAO为代表的换脸技术对人的传统身份特质进行解构,由此引发了社会角色混乱、身份特... 人工智能、大数据、增强现实等新型技术促使媒介生态发生巨大变革,也给传统新闻内容生产、传播带来极大冲击。基于解构主义视角,从身份研究领域出发,以ZAO为代表的换脸技术对人的传统身份特质进行解构,由此引发了社会角色混乱、身份特质混淆、人的符号化与商品化等问题,带来智媒时代人的身份危机;与此同时,身份界限的消弭与身份信息的盗用也引发真伪界定难题、造成公共利益贬损,其中涉及的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侵权问题冲击着现有的法律规范。因此,社会理应从技术伦理、法律道德、社会规范等角度进行思考,提出规范措施与解决方案,为构建一个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方位伦理治理模式提供发展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换脸App“ZAO” 身份解构 伦理争议 法律风险
下载PDF
浅析彼得·谢弗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创作观——以《伊库斯》为例
3
作者 焦倩倩 《昭通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5-61,共7页
谢弗对非理性主义的认识来源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峙冲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盛行,技术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重心,精神生活的幸福感逐渐丧失,人类的主体性异化。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一直... 谢弗对非理性主义的认识来源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峙冲突,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理性的过度推崇,导致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盛行,技术效益和社会价值成为重心,精神生活的幸福感逐渐丧失,人类的主体性异化。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一直致力于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重视人的个性自由与社会秩序规范协调发展。提出人类只有寻求信仰和精神的上帝才能逃脱理性主义的桎梏。创作观念呈现为:游离在“中心”的边缘写作;理性的规训与人性的抗争。本文以他的戏剧文学作品《伊库斯》为例,探究理性代表人物狄萨特对艾伦个体自由本性的规训管制以及艾伦用强烈的、原始的情感力量反抗狄萨特的理性强权。狄萨特理性身份遭到解构,唤醒了对非理性自我的觉醒与反思。谢弗的戏剧《伊库斯》对当今人们认识工具理性的膨胀和聆听信仰的召唤有着重要的警醒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谢弗 非理性主义 信仰 规训 身份解构
下载PDF
呈现与消除:数字化读者的身份解构研究
4
作者 吴彬尔 《数字出版研究》 2023年第S02期12-15,共4页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主被动并行的能动者身份,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中。文章从移动化内容、靶向性传播... 数字化时代,传统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多元化、主被动并行的能动者身份,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中。文章从移动化内容、靶向性传播和沉浸式体验三个方面解构读者身份嬗变的内在逻辑,继而从“呈现”和“消除”这一双向表征探究数字化读者在阅读鸿沟、信息孤岛、算法偏向和传受界限中的实践意义,并尝试从内容基底、技术过渡、自我塔尖三个层次分析读者身份在“呈现”和“消除”中所发挥出的主体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解构 数字化读者 自我呈现 自我消除
下载PDF
论《终结的感觉》中的记忆与身份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迎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97-101,共5页
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主人公托尼出于身份建构的需求,受情感、心理定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虚构了自己的记忆,建构出与现实自我不同的个人身份。但记忆的虚构性意味着托尼的记忆漏洞百出,... 朱利安·巴恩斯在《终结的感觉》中探讨了个体记忆与身份的关系。主人公托尼出于身份建构的需求,受情感、心理定势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虚构了自己的记忆,建构出与现实自我不同的个人身份。但记忆的虚构性意味着托尼的记忆漏洞百出,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身份在自己和他人的记忆中同时被解构。巴恩斯通过托尼身份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复杂经历,揭示了记忆的虚构性和身份的不确定性,探讨了个体如何认识自我和接受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记忆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下载PDF
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身份建构与解构——以2016年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夏玉琼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不仅可以通过言语行为建构自己的身份,还可以对对方建构的身份进行解构。文章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三场电视辩论为语料,探讨了在辩论中希拉里自我建构的身份以及对手特朗普对希拉里身份的解构。研究表明,希拉里在辩...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不仅可以通过言语行为建构自己的身份,还可以对对方建构的身份进行解构。文章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三场电视辩论为语料,探讨了在辩论中希拉里自我建构的身份以及对手特朗普对希拉里身份的解构。研究表明,希拉里在辩论中主要建构了亲民和积极进取的个人身份以及精明能干的精英政治家身份,而竞选对手特朗普则通过对希拉里人品、能力的质疑,对希拉里以往政绩的否定以及对希拉里未来从政构想的不看好,解构了希拉里自我建构的身份。交际具有目的性和意图性,身份的建构和解构是希拉里和特朗普意在赢得更多美国选民支持进而赢得大选的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总统竞选辩论
下载PDF
论品特戏剧中的记忆与身份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娜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28-132,共5页
记忆和身份的关系是哈罗德·品特戏剧的重要主题。品特笔下的边缘人物经常美化乃至虚构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忆的虚构性和不可验证性虽然为他们重塑身份提供了可能,但漏洞百出的记忆叙述所建构的新身份不仅难以取信他人,同时也为他者... 记忆和身份的关系是哈罗德·品特戏剧的重要主题。品特笔下的边缘人物经常美化乃至虚构自己的人生经历。记忆的虚构性和不可验证性虽然为他们重塑身份提供了可能,但漏洞百出的记忆叙述所建构的新身份不仅难以取信他人,同时也为他者颠覆和解构其身份提供了契机。记忆的世界因此成为身份建构与解构的"竞技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特戏剧 记忆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下载PDF
创伤与疗伤,解构与重构:欧茨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解读 被引量:1
8
作者 莫焕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基于创伤理论,通过剖析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的创伤书写,试图对心理创伤与疗伤和身份解构与重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借此展现解读该小说的全新理论和视角,进一步引领读者在感受创伤小说独特魅... 基于创伤理论,通过剖析乔伊斯·卡洛尔·欧茨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表姐妹》的创伤书写,试图对心理创伤与疗伤和身份解构与重构之间的关系进行抽丝剥茧,借此展现解读该小说的全新理论和视角,进一步引领读者在感受创伤小说独特魅力的同时,以叙事言说创伤,以关爱烛照心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疗伤 身份解构 身份重构
下载PDF
从《黑书》谈电影叙事对身份的建构与解构 被引量:1
9
作者 艾则孜·开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1-143,共3页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一种表征,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意义与身份价值观念的一般机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是一部"土耳其现代身份寓言",其身份意识是在主人公不断模仿并渴望成为"他者"...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休闲文化)的一种表征,揭示了文化符号生产意义与身份价值观念的一般机制。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是一部"土耳其现代身份寓言",其身份意识是在主人公不断模仿并渴望成为"他者"的建构过程中展开的,而这一过程贯穿着电影叙事策略。然而"电影方法"的熏染,亦造成文化身份的解构状态,若将小说《黑书》中人们因观看电影而"失明"看作一种断裂的残缺身份的展露,"失忆"则彻底地展现了电影这种文化表征对身份的解构。不难看出,帕慕克在小说《黑书》中运用电影这一文化表征展现了土耳其人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解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书》电影叙事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原文传递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浮世画家》中的身份建构与解构
10
作者 程彤歆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52-57,共6页
后现代主义作家石黑一雄的双重文化背景和特殊流散经历让他始终能够站在国际化视角进行思考,尤其在《浮世画家》中,他对“身份”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主人公小野在追寻身份认同的道路上经历了理想化的身份建构和理想幻灭式的自我解构,... 后现代主义作家石黑一雄的双重文化背景和特殊流散经历让他始终能够站在国际化视角进行思考,尤其在《浮世画家》中,他对“身份”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主人公小野在追寻身份认同的道路上经历了理想化的身份建构和理想幻灭式的自我解构,在接受时移势易的现状后,小野最终完成了戏剧人生的自我救赎。石黑一雄借助小野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他内心深处对身份的困惑和对命运的隐忍,也影射出人类在后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焦虑。这种对后现代社会的关怀,正是石黑一雄在大众悲鸣“文学已死”的时代为小说摆脱“已死”僵局提供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浮世画家》 后现代主义 身份建构 身份解构
下载PDF
反思与重构:医患冲突性话语对医生身份的解构
11
作者 王雷宏 李振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7-102,共6页
医患冲突性话语因具有不相容性和对立性的特征,不仅使患者从职业、品德和能力角度解构了医生的身份,而且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升级了医患矛盾,极易引发暴力伤医杀医事件。只有实现医学术语与道德话语的交融,积极引导医生使用模糊语顺... 医患冲突性话语因具有不相容性和对立性的特征,不仅使患者从职业、品德和能力角度解构了医生的身份,而且加剧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升级了医患矛盾,极易引发暴力伤医杀医事件。只有实现医学术语与道德话语的交融,积极引导医生使用模糊语顺应患者心理、顺应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才能推动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性话语 医生身份 身份解构 语言顺应论 模糊语
下载PDF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宠儿”身份:复仇者?救赎者?
12
作者 沈燕 《今古文创》 2023年第20期16-18,共3页
《宠儿》自1987年出版发行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借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莫里森《宠儿》这部作品中,宠儿的身份特征,即宠儿对于塞斯一家来说,究竟是复仇者还是救赎者?解构主义认为每... 《宠儿》自1987年出版发行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借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莫里森《宠儿》这部作品中,宠儿的身份特征,即宠儿对于塞斯一家来说,究竟是复仇者还是救赎者?解构主义认为每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因为由于文本含义的不断延异及播撒,文本语言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并且,作者莫里森独特的写作技巧使其作品的语言意义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而这些都与解构主义的思想高度契合。通过对宠儿的身份进行解构分析,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认识宠儿,感受塞斯一家所遭受到的肉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苦涩及精神上的屈辱。宠儿的出现让主人公们重现过去、正视过去,并真正做到了与自我和解。所以,在对宠儿的身份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作者莫里森对于美国奴隶制和黑人所受迫害的深入思考。利用解构主义理论,小说中的一些令人费解的怪异现象也可以得到充分阐释,并且能够充分展现出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解构主义 德里达 宠儿身份解构
下载PDF
《包法利夫人》中的知识形塑与主体身份探析
13
作者 彭采玥 《新纪实》 2021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指导,从知识型原则入手,分析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之作《包法利夫人》中的知识形塑和主体身份解构,探索权力话语范畴下知识对爱玛主体的形塑作用。在具体知识形态的影响下,爱玛身上混合了古代时期和...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指导,从知识型原则入手,分析十九世纪法国作家福楼拜的经典之作《包法利夫人》中的知识形塑和主体身份解构,探索权力话语范畴下知识对爱玛主体的形塑作用。在具体知识形态的影响下,爱玛身上混合了古代时期和现代时期两种知识型,并借助相似性原则构建着主体的贵妇身份和信徒身份。作为被知识所形塑而成的个体,爱玛面临外在作用力变动或消失时也随之转变或消亡,知识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词与物分离,古代时期的相似性原则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在此先验条件下构建的爱玛主体身份也随之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法利夫人》 爱玛 知识形塑 主体身份解构 权力话语
下载PDF
《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14
作者 闫吉青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4-158,共5页
"十年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饱含凝重的历史感,是作家丘达科夫历史观的一个全面阐释,契合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理念。文本作者选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来达... "十年俄语布克奖"获奖小说《烟雾笼罩着古老的阶梯》饱含凝重的历史感,是作家丘达科夫历史观的一个全面阐释,契合新历史主义"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的理念。文本作者选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视角来达到历史学家身份的解构,进而展现自己对历史的态度和认识。文学和历史的互动关系在此表现为:用文学文本来再现历史,还原历史,考证历史,补充历史,让文本大于历史,从文学与历史的平行对话中探寻人类的终极梦想——生活的真谛,"精神的栖息",人性的解放。而完成这样的追求在作家看来不能靠"无法认识"的上帝,也不会是现实中被荒诞命运捉弄的人,而是"姥爷"心中的艺术,也即,在文学艺术中艺术地实现对生命、生活、生存的感悟和洞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文本的历史性 历史的文本性 身份解构 诗意的栖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