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新释 被引量:4
1
作者 冯舒奕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63-65,共3页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者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 郑板桥的“写竹三段论”,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一个有“意”参与的“变相”过程。创作者在“虚静”的状态中将自然界的竹子纳入眼中,经过“意”的取舍加工,一步步外化为“手中之竹”。而他的“胸无成竹”这个独创性的命题更是他“趣在法外”、突破成规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变相 胸无成竹
下载PDF
“化机”和写意人物画创作 被引量:2
2
作者 翁振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137-141,共5页
“意在笔先”是艺术构思阶段,“化机”则存在于艺术表现过程。“意在笔先”是基于既定计划的有机应变,“化机”则强调情感流溢的随机应变,侧重于感兴顿悟,即兴创作。“化机”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一大优势,而“九朽一罢”的创作方式往往... “意在笔先”是艺术构思阶段,“化机”则存在于艺术表现过程。“意在笔先”是基于既定计划的有机应变,“化机”则强调情感流溢的随机应变,侧重于感兴顿悟,即兴创作。“化机”是写意人物画创作的一大优势,而“九朽一罢”的创作方式往往以牺牲写意画的特质为代价。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应该充分理解自身的艺术发展规律,继承传统写意人物画的精神灵魂,以“化机”达到自由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意人物画 “意笔先” 写意画 工笔人物画 工笔画 构思阶段 艺术表现 画家 创作过程
下载PDF
略论郑板桥的美学思想 被引量:2
3
作者 庄严 《求索》 1982年第6期76-78,共3页
本文试图对郑板桥的美学思想勾勒粗略的轮廓,以期引起更多的注意和深入的研讨。 〈一〉无古无今 并复无我 别林斯基指出:“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许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的个人性格的秘密,这就是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 本文试图对郑板桥的美学思想勾勒粗略的轮廓,以期引起更多的注意和深入的研讨。 〈一〉无古无今 并复无我 别林斯基指出:“要着手研究一个诗人,首先就要在他许多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中,抓住他的个人性格的秘密,这就是他才有的那种精神特点。”(《论普希金》)郑板桥的这种精神特点就是他“借徐渭以自道”的:“只有文章书画笔,无古无今独逞,并无复自家门径。”(《板桥词钞·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这是冲决一切网罗,打破一切束缚,敢于独立创造,不断前进的艺术家的伟大勇气和可贵精神,也就是把艺术的独创性作为审美理想的第一位的要求。正象清代诗论家叶燮所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美学思想 题画 领异标新 叶燮 结合和统一 美学原则 独创性 清代诗论
下载PDF
郑板桥和他的书画艺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周积寅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1978年第2期53-56,69,共5页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有一定进步思想倾向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十八世纪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极盛”期,实际上已进入封建末...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有一定进步思想倾向的文学家、书画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十八世纪清王朝康熙、雍正、乾隆统治的“极盛”期,实际上已进入封建末世,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激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艺术 姚文元 乾隆 画家 美术 美术家 郑板桥 扬州八家 扬州八怪 画竹 绘画艺术 王、张、江、姚反党集团 “四人帮” 手中之竹 胸中之竹 竹石图
下载PDF
郑板桥“画竹三段论”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鹏开 杜松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14年第5期32-34,共3页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qu... 清代郑板桥的艺术成就包括很多方面,郑板桥在画竹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即"画竹三段论",他阐述了客观存在、主体意象以及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表达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三个"变相"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律,即"此相非彼相","手中之竹"不是"胸中之竹"。而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就是"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在变的过程中要有"法"与"趣",趣法相投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一切艺术的美的创造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 手中之竹 笔先
下载PDF
江文湛
6
作者 江文湛 《艺术沙龙》 2007年第1期196-223,共28页
绘画是一种直觉智慧,直觉是通向美的里程,是任何艺术形式创造美的关键,尤其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更不要太多的名理。当我进入绘画状态时,激情全部在我的直觉所搜捕到优美的线条和生动的墨韵里,以及那象外之形所唤起的愉悦之中,即景会心... 绘画是一种直觉智慧,直觉是通向美的里程,是任何艺术形式创造美的关键,尤其是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更不要太多的名理。当我进入绘画状态时,激情全部在我的直觉所搜捕到优美的线条和生动的墨韵里,以及那象外之形所唤起的愉悦之中,即景会心,合情能达,均在随机随缘中实现。这机缘可遇不可求,当心所偶发、因感而生要抓住不放,在一派朦胧的潜意识中放笔,又在笔墨机缘中生发。郑板桥说"意在笔先",实则趣在法外化机也。这"化机"二字我更爱听,道出了绘画的真谛,真让人兴奋。手起笔落,墨彩变幻常有不测,笔随意生,意随笔转,一派化机,同我的人生、同我的好恶、同我的性情、同我的心绪不期而合了。这就是我所追求的风神潇洒、不滞于物的自由画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文湛 艺术沙龙 化机 同我 墨彩 张仃 可遇不可求 合情
原文传递
中和平淡 趣在法外——汪曾祺散文的美学品格
7
作者 邓嗣明 《语文月刊》 1996年第9期3-4,共2页
汪曾祺的散文,有一股中和平淡之美。这与他认同儒家的"中和之气"的人格素质分不开。这种"中和"之气能使"刚柔均","心平德和"(宋邵雍语),因而作品的格调外显为清拔舒展,冲然淡远。
关键词 散文 汪曾棋 汪曾祺 人格素质 美学品格 格调 作家 认同 登泰山
原文传递
“竹”在何处——从郑燮的画竹理论看审美活动各阶段对象的差异性
8
作者 刘庆庆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清代画家郑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画佳作,同时,作为一位书画理论家,他的书信、题跋,以及许多即兴式的题画文字都含有许多相当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考。其中的《题画·江馆清秋》尤其是一段非常具有美学深度的文字:
关键词 手中之竹 差异性 胸中之竹 郑燮 审美意象 画竹 审美对象 审美客体 眼中之竹 审美活动 各阶段 自然物象 艺术品 艺术产品
原文传递
论文学艺术形态的更新运动
9
作者 阴通三 《晋阳学刊》 1988年第3期90-96,共7页
文学艺术形态,并非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的作品的僵死堆积。它虽不同于自然界的蚕之化为蛹,胚之萌为芽,却也是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着的统一体。思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8页)文... 文学艺术形态,并非一个时代接一个时代的作品的僵死堆积。它虽不同于自然界的蚕之化为蛹,胚之萌为芽,却也是生命的存在,是一个生机勃勃的、运动着的统一体。思格斯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三卷,第98页)文学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根据艺术生产的特殊方式,这个运动可以名之为文学艺术形态的更新运动。本文的意图,是从横断面和纵剖面两个角度入手,对这一运动的特点作一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形态 文学艺术作品 创作主体 形态更新 运动 审美能力 艺术生产 郑板桥 马克思恩格斯
下载PDF
“扬州八怪”的绘画美学思想与曹雪芹的艺术思想
10
作者 张兵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3期45-50,共6页
清代中叶称雄于当时画坛文苑的“扬州八怪”和曹雪芹,是我国文化史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页。本文从比较的角度讨论了他们艺术思想的共同点:“以造物为师”;“师其意不在迹象间”;“意在笔先”与“趣在法外”。这些特点,表现了那个时代... 清代中叶称雄于当时画坛文苑的“扬州八怪”和曹雪芹,是我国文化史上值得重视和研究的一页。本文从比较的角度讨论了他们艺术思想的共同点:“以造物为师”;“师其意不在迹象间”;“意在笔先”与“趣在法外”。这些特点,表现了那个时代的艺术风尚和不断演进的审美理想,它给清代文化艺术领域注入了清新的气息,融汇入明清进步文学的潮流,对我国传统艺术思想的革新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州八怪 曹雪芹 美学思想 艺术思想 清代中叶 以造物为师 红楼梦 艺术作品 绘画创作
下载PDF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谈花鸟画的人格化创作
11
作者 蔡智 《当代中国画》 2007年第10期93-94,共2页
花鸟画讲情趣,力求在画中散发一种恬静、幽远的情调和泥土的芬芳。我的花鸟画从选材到构图、布局立意以及用笔等方面挥洒一种自得之见。
关键词 画中 客观景物 艺术创造 绘画语言 艺术语言 艺术传统 艺术素养 艺术实践
原文传递
从郑板桥的画论谈艺术形象产生的内在规律性
12
作者 王振民 《贵州文史丛刊》 1991年第1期80-83,共4页
我国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过一段对画竹的生动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 我国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有过一段对画竹的生动描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竹》) 郑板桥这段话,正是艺术形象动态的生成过程的总体构图。这个生成过程,要历经三个阶段,造成形象运动的三次变象转化:一是感受生活现象,使客观实体存在的竹变象为“眼中之竹”;二是构思感性映象,使“眼中之竹”变象为“胸中之竹”;三是审美意象的物化凝定,使“胸中之竹”变象为“手中之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之竹 郑板桥 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 画论 艺术形象 审美意象 江馆 画竹
下载PDF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泼墨泼彩蠡议
13
作者 张曼华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1-119,共9页
本文关注历代画论中的泼墨泼彩现象,从泼墨泼彩画之溯源,"自在心情盖世狂"——论泼墨泼彩画家的性情,"趣在法外"——泼墨泼彩之画理特征,于"没踪处潜身"——论泼墨与逸品之渊源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 本文关注历代画论中的泼墨泼彩现象,从泼墨泼彩画之溯源,"自在心情盖世狂"——论泼墨泼彩画家的性情,"趣在法外"——泼墨泼彩之画理特征,于"没踪处潜身"——论泼墨与逸品之渊源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呈现泼墨泼彩画的画风特征及其在画史上的独特魅力。泼墨泼彩是中国画不可忽视的表现形态,看似另辟蹊径,卓尔不群,实际上与其他形式的传统中国画一样,追求无笔墨痕的自然天成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泼墨泼彩 性情 逸品
原文传递
意在笔先 趣在法外——水旱盆景创作谈
14
作者 张志刚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15年第6期8-13,共6页
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盆景创作同绘画一样,须"立意为先","意"指创作之前的立意构思,更深层面是指画面包含的意境,神思在创作前已经酝酿好了,然后剪扎布势一气呵成。与绘画不同的是盆景的立意灵感多半情况... 王维在《山水论》中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盆景创作同绘画一样,须"立意为先","意"指创作之前的立意构思,更深层面是指画面包含的意境,神思在创作前已经酝酿好了,然后剪扎布势一气呵成。与绘画不同的是盆景的立意灵感多半情况下先依附于"材",即先有材料,后因材赋意,按意布景,进而景随情出,造景抒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盆景 盆景创作 创作谈 盆景赏石 桩材 中说 英德石 张志刚 五棵树
下载PDF
眼中竹 胸中竹 手中竹
15
作者 毛莉莲 《电影艺术》 1982年第11期38-41,共4页
清代画家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他的墨竹构图简洁,造型清峻,用笔刚健,向被视为独创一格的艺术精品。板桥作文,亦如其画,言简意賅,却能发人深省。下面是他的一小段画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 清代画家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工诗词书画,尤善画竹。他的墨竹构图简洁,造型清峻,用笔刚健,向被视为独创一格的艺术精品。板桥作文,亦如其画,言简意賅,却能发人深省。下面是他的一小段画论——“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手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家 想象与联想 电影 扬州八怪 艺术想象 想象力 郑板桥 艺术形象 画论
原文传递
“意在笔先”与“趣在法外”——论艺术创作中构思/预案与创作实践/方案实施的辩证关系
16
作者 马公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1-132,共2页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重新思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活动不无裨益。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更多更有效地参与艺术实践,不断钻... 在当下的艺术语境中重新思考"意在笔先"和"趣在法外"的关系对于我们的创作实践和审美活动不无裨益。它要求我们在创作实践和审美过程中既要不断提高艺术修养,增强艺术感受的能力,更多更有效地参与艺术实践,不断钻研创作技巧,更细致地观察和体验外在于主体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在创作一幅特定的艺术作品之前一定要有特定构想,做到"意在笔先",有的放矢,在创作过程中将"心中之竹"通过手中的笔、墨、技巧化为"手中之竹",心手相应;同时,又要不局限于这一创作构想,在创作和审美过程中不断发展、超越作者的创作初衷,有时可以有意识地根据艺术创作的材质加以利用,甚至将创作时间和环境、展览时间和环境,与观众的互动等因素考虑进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创作和审美过程中的"偶发性"因素,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视界,使艺术自由化、民主化,达到"趣在法外"的化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笔先 构思 预案 实践
下载PDF
论中国书画的内功问题
17
作者 宋晓东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9年第2期80-82,共3页
西画中所注重的明暗关系、色彩感觉和透视效果等,在中国画中也是讲究的.但中国画更讲究笔墨关系和笔墨功夫,强调“形神兼备”.由于二者的审美角度有所区别,所以用功方式也大相径庭了——中国画更强调内功的磨炼和积累.
关键词 中国书画 明暗关系 审美角度 画中 主观想象 色彩感觉 张澡 透视效果 写意画
下载PDF
关于绘画程式的思考
18
作者 刘君成 《美苑》 CSSCI 1990年第3期39-41,17,共4页
一在传统的中国画里,有着丰富的视觉词汇,也就是此处所谈的程式——一招一式,点划泼抹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些不断丰富起来的视觉符号,经过了情感和意志的铸融与浸润,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境界的图画之地,一个“人化的自然”。《芥子... 一在传统的中国画里,有着丰富的视觉词汇,也就是此处所谈的程式——一招一式,点划泼抹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些不断丰富起来的视觉符号,经过了情感和意志的铸融与浸润,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独具境界的图画之地,一个“人化的自然”。《芥子园画谱》上说:“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云影明晦即所谓之无墨……”从传统中国画角度看来,笔与墨和纸的随意结合不见得是画。“笔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子园画谱 视觉符号 人化的自然 卡拉瓦乔 二字 画中 石涛 木刻刀 胸中之竹
原文传递
象外有象 非象即象——谈杨海的油画
19
作者 刘伟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19,共3页
在安徽宏村的南湖边,游人如织,来往的人们忙着拍照、合影,听着导游千篇一律的讲解。湖边,每年的某几天总会出现一个身影,在相距百米的区域内杨海反复画着南湖对面的那几所徽式老宅;此刻,周边的一切与他无关,完全沉浸在画的世界里。用这... 在安徽宏村的南湖边,游人如织,来往的人们忙着拍照、合影,听着导游千篇一律的讲解。湖边,每年的某几天总会出现一个身影,在相距百米的区域内杨海反复画着南湖对面的那几所徽式老宅;此刻,周边的一切与他无关,完全沉浸在画的世界里。用这种方式画画的人,在写生画家群体里还是不多的,不由得想起了莫奈,一个反复画着相同草垛或教堂的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之竹 游目骋怀
原文传递
意在笔先——谈中国画创作中的立意
20
作者 方楚乔 《语文月刊》 1998年第5期2-3,共2页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他的一段题跋里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然,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是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于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 清代画家郑板桥在他的一段题跋里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露气皆浮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然,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是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于是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板桥 立意构思 艺术创作 艺术家 山水画家 审美感受 画意 齐白石 国画创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