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在何处——从郑燮的画竹理论看审美活动各阶段对象的差异性
摘要
清代画家郑燮不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书画佳作,同时,作为一位书画理论家,他的书信、题跋,以及许多即兴式的题画文字都含有许多相当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考。其中的《题画·江馆清秋》尤其是一段非常具有美学深度的文字:
出处
《戏剧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4,共3页
参考文献3
-
1张法著..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37.
-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99.
-
3马克思,恩格斯著,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12.
-
1陆俨少.白岳清秋图[J].中国画画刊,2014,0(4).
-
2珠光.清秋(中国画)[J].青岛文学,2013,0(12):82-82.
-
3荆歌.方寸间的宁静[J].书画艺术,2011(2):35-39.
-
4溪阁清秋图[J].影像技术,2013,25(1).
-
5甄昊.清秋[J].金秋,2016,0(2):40-40.
-
6赵彦峰国画作品欣赏[J].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12).
-
7曾翠玲.清秋絮语[J].美术界,2009(6):50-51.
-
8刘丽文.全球化趋势下中国历史剧的定位和走向[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5):61-63. 被引量:1
-
9张罗平.浪漫主义 复古柔情[J].人像摄影,2010(9):38-43.
-
10木森.赏菊秋实——2012古韵清秋、古韵珍粹艺术品拍卖会[J].艺术市场,2012(2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