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厚” |
蒋寅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2
|
论魏禧与贺贻孙的“若不相知” |
杜华平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3
|
中西方崇高理论比较研究 |
李珺平
|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9 |
1
|
|
4
|
读贺贻孙《诗筏》 |
吴宗海
|
《高校教育管理》
|
1996 |
2
|
|
5
|
论清初诗经学 |
陈国安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6
|
贺贻孙与《激书》 |
刘德清
|
《九江师专学报》
|
2002 |
2
|
|
7
|
贺贻孙对《诗经》抒情主体的彰显 |
李兆禄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2 |
1
|
|
8
|
论贺贻孙《骚筏》 |
徐志嘨
|
《晋阳学刊》
CSSCI
|
2010 |
1
|
|
9
|
贺贻孙文学思想探析 |
李园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0
|
从《诗筏》看贺贻孙的“化境”论 |
王顺贵
|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1
|
贺贻孙诗学批评中的诗“厚”论 |
邱美琼
|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2
|
“寒鸦万点”之阵——从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说起 |
于翠玲
|
《文史知识》
|
2017 |
0 |
|
13
|
《诗筏》作者辨正 |
刘善良
|
《文学遗产》
|
1987 |
0 |
|
14
|
气势·厚·化境──贺贻孙诗歌美学述评 |
李舜臣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9 |
0 |
|
15
|
诗艺的辩证法 |
厉平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1992 |
0 |
|
16
|
贺贻孙生卒年小考 |
刘浏
|
《中国韵文学刊》
|
2010 |
0 |
|
17
|
本文的具体化及其他——略谈文学阅读和文学本文的若干问题 |
张必鸣
|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
0 |
|
18
|
论贺贻孙的诗学主张与审美理想 |
蓝青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 |
0 |
|
19
|
灼灼其华一现之,硕硕其实遗真味——对“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讨源”与“振叶” |
刘亚凤
|
《群文天地》
|
2012 |
0 |
|
20
|
“血痕”与“墨痕” |
万仕同
|
《中国记者》
|
198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