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生殖崇拜文化略论 |
赵国华
|
《中国社会科学》
|
1988 |
93
|
|
2
|
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 |
张旺熹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988 |
53
|
|
3
|
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 |
叶舒宪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1
|
|
4
|
论象征的基本特征 |
瞿明安
|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0
|
|
5
|
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 |
伍铁平
|
《语言教学与研究》
|
1986 |
45
|
|
6
|
英语颜色语的社会文化意义分析 |
苑逸飞
季明平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7 |
54
|
|
7
|
《黑暗的心脏》解读中的四个误区 |
殷企平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7
|
|
8
|
《狂人日记》细读 |
薛毅
钱理群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44
|
|
9
|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外饮食文化研究进展 |
蔡晓梅
刘晨
|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5
|
|
10
|
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关于“打工诗歌”的白皮书 |
柳冬妩
|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2
|
|
11
|
中日颜色词语及其文化象征意义 |
李庆祥
|
《外语研究》
|
2002 |
33
|
|
12
|
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 |
李维屏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
1996 |
35
|
|
13
|
美国文学与文化中“白色”的象征意义 |
张立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30
|
|
14
|
汉代艺术中的羽人及其象征意义 |
贺西林
|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34
|
|
15
|
“家”的梦魇——曹禺戏剧创作的心理分析 |
邹红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27
|
|
16
|
数字时代的媒介互动与传统媒体的象征意义 |
夏德元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5
|
|
17
|
色彩的困惑——翻译札记 |
万昌盛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34
|
|
18
|
象征人类学视野中象征的构成要素 |
瞿明安
|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3
|
|
19
|
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
王芳
|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
2002 |
25
|
|
20
|
国外百年汉画像研究之回顾 |
巫鸿
|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
1994 |
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