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代《象山先生全集》版本演变考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国坤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8-16,32,共10页
《象山先生全集》渊源于宋代的《象山文集》,而《象山语录》《象山先生年谱》、谥议与行状等原是单独行世的。当时有临汝本、陆持之辑本、陈孙喜坊刻本、袁甫复刻仓思本、高商老刊本、张衍刊本六种。其中,抚州人士所编的“临汝”本乃是... 《象山先生全集》渊源于宋代的《象山文集》,而《象山语录》《象山先生年谱》、谥议与行状等原是单独行世的。当时有临汝本、陆持之辑本、陈孙喜坊刻本、袁甫复刻仓思本、高商老刊本、张衍刊本六种。其中,抚州人士所编的“临汝”本乃是第一个版本,而陆持之本最为完善与流行。若以象山语录的编撰而言,则始于象山在世时。明代《语录》与《年谱》《象山文集》合编,始成《象山先生全集》。明代现存最早版本为陆时寿刊本,后有陆和刊本、李茂元刊本、荆门本、金溪本、何迁本等十种版本以上。李茂元刊本体例与其他不同,应是受到心学影响。清代拥有雍正本、槐堂书斋刻本、四库全书本、道光本、同治本、宣统本等多个版本,分为嘉靖通行本与李茂元刊本两大系统。清人进行了大量的编辑、校勘与点次,使得其愈近完善。民国以后出现了四部丛刊本、上海群学社本、商务印书馆本、上海中华书局本等大量版本。影响与争议较大的是民国中华书局本与1980年中华书局本。《象山先生全集》版本的形成与演变,乃是象山学的构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 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集 象山语录
下载PDF
本末先后:象山学对儒家本旨的溯源
2
作者 邓国坤 《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58-66,共9页
本末儒学是阐释与构建象山学的新尝试,也是重塑儒家本旨的话语方式之一。本末是象山论述己学与他学,也是后人阐释象山学的经典范式。本末是象山学的核心纲领,乃至可以命名象山儒学。象山本末论自成体系,包括本末兼备,由本生末,以末扩本... 本末儒学是阐释与构建象山学的新尝试,也是重塑儒家本旨的话语方式之一。本末是象山论述己学与他学,也是后人阐释象山学的经典范式。本末是象山学的核心纲领,乃至可以命名象山儒学。象山本末论自成体系,包括本末兼备,由本生末,以末扩本,本末俱善,故本末儒学可以凸显象山学的内涵与价值。象山构建本末儒学是为了构建自身心学,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融通三教和解决社会问题。象山本末论乃是对体用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了其思想发展与转向。体用论的话语与内涵被融入本末儒学之中,成为融通三教且凸显儒家本旨的典范之一。本末儒学研究可以重构与创新象山学思想体系,溯源与凸显中国本末文化,反思与回应当下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 本末
下载PDF
象山学的诠释学意蕴
3
作者 康宇 《求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0,共7页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 陆象山认为诠释经典的目的不是文献爬梳,而是生命的体悟与实践。他以发明本心为先,博览群书为后,将治经读书与工夫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赋予经典诠释以强烈的主体实践性,充分体现了一种“大诠释学”理念。从对《孟子》的诠释来看,象山强调简易、剥落、涵养的作用,视经典注疏为一种脉络的切入及生活的参与,主张主体应直接明了地以心体识别道体、天理,并有效地将所悟、所感应用于自身道德修养与践履中。通过对朱陆之辩的辨析,可知象山学之诠释原则为本体优先于认知,包含了西方现代诠释学中“前理解”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诠释 经典 意蕴
原文传递
从易学到心学:象山思想逻辑新探
4
作者 邓国坤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5期46-54,共9页
学界普遍认为象山心学主要渊源于孟学,于是形成了“从孟学到心学”的阐释路径,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象山学逻辑理路:“从易学到心学”。由于孟学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象山晚年,并非贯穿象山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且主要影响了象山晚年心性论的发展... 学界普遍认为象山心学主要渊源于孟学,于是形成了“从孟学到心学”的阐释路径,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象山学逻辑理路:“从易学到心学”。由于孟学的影响主要出现在象山晚年,并非贯穿象山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且主要影响了象山晚年心性论的发展,不能阐释象山早中年的心性论,更不能阐释象山宇宙论、工夫论、发用论的思想发展。因此要全面、连贯、系统地阐释象山学的发展,必须重视从易学到心学的进路。首先,象山通过易理研究提出宇宙存在与运动之本原的宇宙本体论;通过易数研究而提出宇宙之生化及其模式的宇宙生成论。其次,在卦象与卦言的阐释与研究基础上,构建了基本心学思想体系。再次,在“简易”“求道”的基础上,提出了简易与直截工夫。最后,在易之妙用的基础上,构建了为人处世与治国理政两个方面的发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
下载PDF
阳明学时代何以“异端”纷呈?——以杨慈湖在明代的重新出场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吴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118,159,共10页
朱子"却是杨敬仲文字可毁"的一句棒喝不啻是对杨慈湖宣判了"死刑"。故在宋末明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慈湖著作及其思想几乎处于淹没不闻的状态。然而随着阳明学在1520年代的涌现,一向被视作异端人物的慈湖之书忽然现... 朱子"却是杨敬仲文字可毁"的一句棒喝不啻是对杨慈湖宣判了"死刑"。故在宋末明初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慈湖著作及其思想几乎处于淹没不闻的状态。然而随着阳明学在1520年代的涌现,一向被视作异端人物的慈湖之书忽然现世,自此以往,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两大思想阵营就慈湖思想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论辩,因为这场论辩更多地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在阳明学的时代,各种观点即便是"异端"思想也有可能在学术舞台上纷纷出场。反过来说,正是由于阳明学的出现,独尊天下的朱子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从而为各种思想的多元展现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阳明 杨慈湖 慈湖批判 异端
下载PDF
禅与非禅:象山学争议考证 被引量:1
6
作者 邓国坤 戴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50-59,共10页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 以象山学为禅学,乃是学术、门派、政治等多重因素的演变结果。由于心性论的差别,朱子学派认为象山"认气做理",批评其为禅学。朱陆门户之争使这种说法流行起来。象山后学则据理力争,认为象山学乃"理学"正宗。元代至明代早期,由于会同朱陆的缘故,象山学更多被称为"理学"而非禅学。中晚明时期,受到慈湖学与阳明学的影响,象山学再次被称为禅学,依据是"以觉为道";但同时期的甘泉学派、东林学派未将"陆王"相提并论,并反对象山学为禅学。清人反思陆王弊病,乃至反思宋明学术,象山学因"顿悟""从事于内"等因素受到批判,同时学界亦展开象山学儒释之争。近代以来,学界大多以"近禅""似禅"论象山,无复以禅学视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山 朱子 阳明 杨简
下载PDF
陆九渊从祀孔庙之因果考证——兼陆王关系新探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国坤 戴黍 《学术探索》 2018年第11期19-23,共5页
明代前期象山学日渐隆盛,受到朝野的推崇。在会同朱陆的风潮影响下,象山学的道学地位也得以确立,从而为陆九渊从祀孔庙奠定学术基础。此外,明代前期江西籍士大夫显贵众多;推崇象山学的士人在大礼仪事件后当政,宗朱贬陆者纷纷离任;从祀... 明代前期象山学日渐隆盛,受到朝野的推崇。在会同朱陆的风潮影响下,象山学的道学地位也得以确立,从而为陆九渊从祀孔庙奠定学术基础。此外,明代前期江西籍士大夫显贵众多;推崇象山学的士人在大礼仪事件后当政,宗朱贬陆者纷纷离任;从祀孔庙的标准发生转变等因素,也促使陆九渊顺利从祀孔庙。陆九渊从祀能够提升与巩固象山学的社会地位,消弭朱陆之争,更重要的是促进阳明学的发展,以及协助王阳明从祀孔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 从祀 王阳明
下载PDF
心抑或性:孰为象山学最高范畴考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国坤 戴黍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22-28,共7页
以心为象山学之最高范畴,乃是对陆九渊思想的莫大误解。依据如下:一是思想构成上,性说之占比及其地位,并不弱于心,且陆九渊有以心言性的习惯,其心论即性论。所以,性论实质上才是陆九渊的主要论说。其认为陆九渊"以心为性"与&q... 以心为象山学之最高范畴,乃是对陆九渊思想的莫大误解。依据如下:一是思想构成上,性说之占比及其地位,并不弱于心,且陆九渊有以心言性的习惯,其心论即性论。所以,性论实质上才是陆九渊的主要论说。其认为陆九渊"以心为性"与"论心不论性"者皆为谬论。二是心性关系上,陆九渊之心兼体用,性为体、知为用,"人心"说或"本体之心"说均不能准确呈现象山之心。性存心中,亦为心本,乃心之核心内涵。三是逻辑关系上,天赋而为性,人得性而为心,先有性而后有心,因而心本原于性,性才是象山思想之出发点。四是理论归宿上,陆九渊主张以心复性。陆九渊虽以发明本心闻名,然而归根到底,乃是回复天赋之性,因而性乃是象山思想之最终归宿。总而言之,象山学之最高范畴乃是性,而非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象山 体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